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滦河等,指出漳河水最关利害,因其辖区较大,流被较广,宜特加注意。
清王朝由于朝政腐败,江淮地区河堤长久失修,水患频繁。1804 年南京发
生水灾,1806 年苏州发生水患,数年后南京又灾。他作为幕僚除积极从事
救灾外,还提出许多建议。1829 年为治理水患,掌握黄淮水情,他坐船从
山东临清出发、沿大运河南下往东昌、洛宁、宿迁到达扬州,考察了沿路
的许多河流湖泊(包括马郏河、安山湖、马踏湖、南旺湖、蜀山湖、白马
河、独山湖、昭阳湖、微山湖、骆马湖、高邮湖、邵伯湖等)的水位、水
源、流向及防洪设施,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他在江西当幕僚时,
反对盲目围湖造田。当时江西的圩田建设十分混乱,一个大圩中往往有数
个小圩,单一的农户只顾自己的小圩,而辖区的官吏只知横征暴敛,不管
修圩防洪,一到洪水季节,大圩一破,小圩全部被淹,“鱼米之乡尽成泽
国”,但“田去粮在”,老百姓还得按田交粮。因此他在给江西巡抚陈玉
生的信中谈到要治理江西,第一要务是处理好圩田建设中的防洪问题。
3.重农思想
包世臣对农业生产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生财者农”,“天下之富
在农而已”,因而治理国家的根本便是抓好农业生产,“圣人治天下,使
菽粟如水火,而民莫不仁”,“圣王治天下,至纤至悉,莫不出于以民食
为本”,因此他提出“治平之枢在郡县,郡县之首在农桑”。18 世纪后期
由于封建王朝的腐败,江南地区灾害频仍,官吏贪赃枉法,两江总督辖区
的盐务漕运弊端百出,人民负担日益加重,许多人认为当时主要政务便是
水利,治河、盐务、漕运等,有人问他:“你认为治河、漕运、盐务都不
是大政,那么是军事吗?”他回答道:“军事虽然重要,但还不是大政,
能称得上大政的只有农业而已。”在这里,包世臣继承了古代一以贯之的
重农思想。
他在提倡重农的同时,并不一味限制商业的发展,相反,他十分注意
流通对于农业生产的作用,以防谷贱伤农,但是工商业的发展也是有一定
限度的。当时江淮地区烟酒业比较发达,这是由于江淮一带工商业发达,
能够吸收其他地区的粮食以缓解其发展多种经营所造成的缺粮额。但后来
随着鸦片贸易的兴起和发展,造成硬通货白银大量外流,制钱贬值,使得
国库空虚;同时鸦片的贸易又带动烤烟、酒肆大量发展,造成粮烟争地,
粮酒争谷米的矛盾,这些丝毫不能认为是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的结果。因
此,他指出不仅不能提倡,而要严加制止。他在1820 年所著的《庚辰杂著
二》中对烟酒鸦片的状况深感忧虑。他比林则徐上《禁烟奏折》(1838)
早18 年就指出鸦片的危害,提出禁止鸦片贸易。
包世臣的一生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奔波所及无不以泽被苍生为第一
要务,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仕途对于他来说只是一个更好地为百姓谋
利的机会。他虽以儒者自居,却公然蔑视儒家一贯揭橥的反对言利的主张,
一再声称自己是好言利,并说这不是什么缺点,而恰恰是一大优点,自己
平生所学大半在此。当他读到顾炎武《日知录》时,极力阐扬经世致用的
主张,并力求付诸行动,在致力于乾嘉朴学精微考据的学术氛围中投入一
颗不寻常的炸弹,使得溟■于传统学术活动的士大夫蓦然警醒。他的思想
影响了稍后一些的思想家,如魏源、龚自珍,虽然他没有后者尖锐犀利和
集大成,但毕竟是有限的几个清醒者之一。包世臣不仅是一位农学家、农
业经济学家,而且是一位思想十分敏锐的思想家。
文献
原始文献
'1'(清)包世臣:齐民四术,重刊本,1888。
研究文献
'2'赵尔巽:清史稿·包世臣传,中华书局,1977。
'3'西北农学院古农学研究室编:中国古代农学家小传,陕西科学技术
出版社,1984。
'4'赵靖、易梦虹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中华书局,1980。
栗毓美
程鹏举
栗毓美字友梅,一字含辉(一作晖),号(一说字)朴园,又号箕
山。山西浑源州(今浑源)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 年)生;道光二十
年二月十七日(1840 年3 月20 日)卒于河南郑州。水利。
栗毓美出身儒学世家,6 岁时即能作对,使塾师惊讶不已。17 岁时,
师从戈仙舟,为州学生员。嘉庆五年(1800),被戈的后任莫宝斋选为辛
酉科贡生。嘉庆七年(1802)在朝考中名列二等,分发河南,历任温县、
孟县、安阳、河内(今沁阳)、西华等县知县,嘉庆二十年(1815)任宁
陵知县。不久因父丧回籍,嘉庆二十四年(1819)复回河南,先后署淇县、
修武知县。道光元年二月(1820)任武陟县知县。道光三年(1823)十月
升任光州知州。四年(1824)升汝宁府知府。五年(1825)任开封府知府。
九年(1829)正月,升任河南粮盐道。十月调任开(封)归(德)陈(州)
许(州)道。十年(1830),任湖北按察使。十二年(1832)三月任河南
布政使。十四年(1834)七月后受命护理巡抚。十五年(1835)五月,又
改任河南山东河道总督,直到道光二十年病故。
栗毓美的主要活动,大都和治水有关。早年他曾想从事教育,朝考后
以知县分发河南时,就打算呈请改任教职。莫宝斋对他说:县令官虽不大,
要称职却很难。你才赋超出常人,如能将百姓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以
研究学术的精神研究治理好一县的方法,贡献声名不是比从事学术更大更
高吗?栗毓美才决意从政。任安阳县令时,曾重浚万金渠,百姓受惠不少。
在宁陵县时,县遭水灾。他巡视四乡,大力兴办赈济。服丧回任不久,黄
河在马营口决口,栗毓美受命勘视灾情,协办大工和放淤工程。道光元年,
栗毓美任武陟县令,该县地处黄河、沁河之间,防御水灾是头等大事,栗
毓美自此开始密切接触河防工程。不久沁河在韩村决口,他指出韩村堤防
不顺河势,建议导沁河由漫口以下入故道,另筑新堤。因经费问题未能获
准。任湖北按察使后,修订长江沿岸防汛保甲制度。道光十二年八月,在
河南布政使任上时,黄河南岸祥符汛三十六堡堤,因滩地串沟水势直冲大
堤,决口60 余丈。恰值该工段未准备堵口料物,河官仓惶派人去相距很远
的黑■口工转运秸料。栗毓美认为远水救不了近火,建议先在决口上游修
筑柳坝削弱水势。河官以为无济于事,栗毓美说:假如有重病人需要珍奇
药材,要到很远的地方才能买到,是应该先用常用药救急,还是坐等好药
运到?坚持先筑柳坝,结果筑到70 多丈时,果然水势大减,决口得以堵合。
接着又堵合连通黄河的两条串沟,直到此时,黑■口的秸料还未运到。
栗毓美在河工技术上的最大成就,是采用并大力推广砖工(坝)。也
就是在险要堤段大量抛投砖块,取代以前的镶埽工程和抛石护堤。早在担
任武陟县令时,栗毓美发现塌落的旧城砖经多年泥沙浸灌,凝结成堆,非
常坚硬。而埽工以高梁杆等植物茎杆为主,容易朽烂,就曾有改埽工为砖
工的设想。到任开归陈许道时,便带头捐款购置碎砖,于道光九年春在开
封附近试办砖工。尚未完成,因调任湖北按察使而罢。道光十五年就任河
道总督后,开始大规模实施砖坝工程。当时开封上下黄河北岸滩地(主流
与大堤之间的空地)有不少串沟(从主流分入滩地的分支),有的顺堤脚
而流,汛期对大堤威胁很大。当年八月,原武县九堡堤段北岸串沟分流达
四成,下泄至阳武境重归主流,冲击大堤,岌岌可危。而沿堤已无土可取,
也不可能沿途全部镶做埽工。栗毓美决定先在阳武十堡抛砌砖坝,挑水向
外。砖坝伸出堤岸10 余丈时,溜势也外移10 余丈,而且砖坝上下都生成
淤滩,水流不再冲击大堤。于是一鼓作气,沿堤抛投砖坝60 多座,将串沟
水势外逼10 多丈到数十丈,保护了大堤的安全。砖坝工程首次大规模运用
就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栗毓美总结砖坝的优点是:埽工容易朽烂,堆储的防险秸料如两三年
不用,也会腐烂,同时还有火烛之险。砖工则没有这些缺点。与碎石相比,
由于石块大小不一,储存堆放时空隙大,每方石块的实际可用量相对减少。
砖块则可以整齐堆放,不存空隙,而且每方单价要比石块便宜近一半。即
一方石块工价可购两方砖块,而每抛一方砖块又可顶两方石块之用,效益
悬殊。加以石料开采不易,经常跟不上工程的需要,砖工就更显示出优越
性。在使用效果上,埽工由于挑流不得力,往往在埽段上下形成新险工,
使得埽段加长,守护更难。而砖工只要在一定间隔抛投一座,就能将全河
流势挑离堤岸,效果迥然不同。在当时河工经费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这无
疑是一种多快好省的创新。
栗毓美一心重视黄河修防,试行砖坝之初,不同意见很多,为证实砖
工的效果,粟毓美往往在砖坝刚高出水面时,就不避危险,屹立坝头指挥
施工。在任5 年,黄河没有决口。道光二十年(1840)正月,由于管辖范
围内的山东曹河厅防险料物短少,粟毓美受到降二级留任处分。次月,即
病逝于巡工途中。谥号恭勤。由于他治绩斐然,灵柩远离河南时,百姓沿
途哭拜,“千里不绝”。山东、河南不少州县还建祠纪念。
文献
'1'赵尔巽等:清史稿·栗毓美传,《二十五史》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缪荃孙:续碑传集,《清代碑传全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世界书局,1937。
郑复光
林文照
郑复光字元甫,号浣香,又作浣■、■香。安徽歙县人。清乾隆四十
五年(1780 年)生;卒年不详。物理学。
郑复光监生出身(“少贡成均”),但于功名进取无甚成就。据《经
学博采录》载,他于咸丰癸丑(1853)已达74 岁高龄,仍健游北京。郑复
光为人沉默寡言,好深思,从小偏爱科学技术,于数学、物理学和仪器制
造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他善于融会贯通中西算术,常与当时数学名家
李锐、汪莱、张敦仁等讨论天算问题。曾著《割圆弧积表》、《正弧六术
通法图解》及《笔算说略》、《筹算说略》等书。1841 年撰成《费隐与知
录》一书,用科学原理解释那些为“世人惊骇以为灾祥奇怪之事”二百余
则,内容包括天文、地理、气象、化学、物理等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
类现象。
郑复光最突出的成就是在几何光学方面。年轻时曾在扬州见到一种叫
做“取影灯戏”的光学装置,它是以光线(灯光)经透镜组把预先画好的
花鸟人物放大映射到壁上。由于好奇心的驱使,郑复光回家后便钻研此“取
影灯戏”,进而钻研几何光学问题,长时间地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后又
到各地游历,如游粤、滇、陇、晋,并多次北游京师。在游历中,随时注
意观察和搜集光学仪器,还向店肆手工艺人请教光学仪器的制造方法。又
亲到北京观象台实地了解天文仪器特别是窥筒远镜(清初由传教士传入的
西方早期天文望远镜)的使用情形。经过数十年的观察、实验和研究,终
于在1835 年前后归纳出一套具有独特形式的几何光学理论,著成《镜镜■
痴》一书,经修改后于1847 年刊印行世。书名中的“■痴”一词,原见于
《颜氏家训》,意思是以痴夸炫于人;作者此处是用以表示自谦,因此其
书名实有“光学管见”或“浅说”之义。
《镜镜■痴》全书共5 卷,约7 万余字,计分“明原”、“类镜”、
“释圆”、“述作”四个部分。
“明原”部分是论述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折射现象,以及眼睛的光
学功能,共有原色、原光、原景、原线、原目、原镜6 篇。
“类镜”部分是扼要地分析几种反射镜和折射镜的质料和性能,侧重
于介绍几种方形透镜的特性,分有镜资、镜质、镜色、镜形4 篇。
“释圆”部分是专论圆形透镜的性质,系统地论述了光线通过凸、凹
透镜和透镜组之后的成象原理,共有圆理、圆凸、圆凹、圆叠、圆率5 篇。
这一部分是全书的重点,郑复光的独特的研究成果,也主要表现在这一部
分。如他提出了“顺收限”的概念,作了详细的分析、论述,还画出了光
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