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1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叙述了声学基本理论和实验内容,比较准确地介绍了许多物理概念,直到
20 世纪初,介绍到我国的声学知识基本上没有超过该书述及的范围。《电
学》共8 册10 卷,出版于1879 年。此书英文原本为H。M。诺德(Nood)编
的《电学教科书》(The student’stextofelectricity),该书叙述了电
的发明史以及静电学、静磁学、生物电、化学电、热效应、磁效应、电磁
感应、电热器、电报、电钟等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
了19 世纪60 年代以前的电学基本知识。《声学》和《电学》都是根据欧
洲当时较新的版本译出的,徐建寅的翻译介绍工作,对我国近代物理学的
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远规约指》是徐建寅与傅兰雅合作翻译的第一本书。全书共3 卷,
插图136 幅,约3 万字。原本出版于1855 年,原著者是英人白起德,内容
为初等实用几何学,介绍了作各种几何图形的方法和求面积的公式。该书
于1868 年5 月开始翻译,1870 年出版,是江南制造局最先译出的3 本书
(另两本是《汽机发轫》和《金石识别》)之一,也是该局出版书籍中销
售最多的书之一,它是中国近代数学史上有一定影响的译者。

《谈天》一书的中译本出版于1859 年,是由李善兰和英国人伟烈亚力
(A。Wylie)合译的,原本是英国著名天文学家J。赫歇尔(Herschel)所
著的《天文学纲要》(The outline of astrono…my)。徐建寅于1874 年
将该书补充续译,增加了1851—1871 年间天文学上的许多新发现和研究新
成果。徐建寅续译的《谈天》问世后,曾对我国的知识界、思想界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2)徐建寅首次对欧洲的近代工业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并将19 世纪
西欧各类工厂和科研单位的先进生产工艺和管理经验引入我国。
1879 年,徐建寅在山东机器局竣工后,以驻德国使馆二等参赞的名义
出国考察。此次受命赴西洋考察的具体任务,一是向英、德等国商议订购
铁甲军舰;二是考察欧洲各国各类工厂,重点是军火工厂。他是我国科技
人员中第一个对西欧近代工业进行系统考察的人。

徐建寅于1879 年9 月21 日搭“扬子”轮船由吴淞口出洋,1881 年8
月回国。在这2 年中,徐建寅一方面出色地完成了定购铁甲军舰的任务,
另一方面对西欧工业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考察。他深入工厂、矿山,边参
观、边记录,及时地撰写了 10 篇专论寄回国内,由《格致汇编》刊登。
他还撰著了《欧游杂录》、《水雷录要》两书,介绍了西欧近代先进工艺
技术、军工企业和管理制度等。根据《欧游杂录》记载,徐建寅考察了德
国、法国和英国的工厂、矿山和作坊等共80 多个,详细记录了各个工厂的
规模、设备、生产技术、工艺过程和工厂管理情况,涉及200 多项工艺技
术。在这80 多个单位中,制枪、炮、弹药、水雷等工厂有17 个,造铁甲


战舰工厂13 个,炼铁、炼钢、炼铜以及开采铜矿等单位共13 个,制耐火
砖、水泥、瓷器、皮革、染丝、印刷以及机器厂、电机厂、汽机厂等共23
个,仪器厂(玻璃仪器、光学仪器、千里镜、气象仪器)及化工厂(制油
烛、肥皂、香水、硫酸、硝酸、樟脑、硼砂、氯化铵、漂白粉、氯气等)
共13 个,公共设施和商务学堂、蜡像院等10 个。此外,徐建寅还参观了
柏林科学院、巴黎矿务院、博物院、基尔天文台等科研单位10 余处。徐建
寅所记录的许多先进的制造工艺,当时在我国还是空白。如制造水泥,我
国当时还没有办工厂,徐建寅在《欧游杂录》中详细记录了水泥配方和成
分分析数据。毫无疑问,《欧游杂录》所介绍的许多工艺技术,对我国近
代工业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国外考察期间,徐建寅还参观了德国的陆军操练,了解了德国的陆
军兵制,访问了德国议院等,并抽暇译出《德国议院章程》和《德国合盟
记事本末》两书,介绍德国的议院制度和德意志联邦的沿革和历史,同时
表明他赞成维新派开议院、行宪政的政治主张。

(3)徐建寅是中国近代造船、制酸、军火等民族工业的创始人之一。
前文已经提到,徐建寅早年曾协助其父研制了我国第一艘轮船“黄鹄”
号以及其他多种型号的轮船。其次子的岳父孙景康说:“时公(徐建寅)
父方谋造‘黄鹄’轮船,苦无法程,日夜凝思,公屡出奇思以佐之,期年
而船成,创从前之所未有,得公之助为不少也。”据此,徐建寅可算作我
国近代造船工业创始人之一。又据《格致汇编》1876 年春季卷记载:“近
知中国已有两处置铅房造硫强水,皆得其法,所造之强水,可与西国来者
相比,难分轩轾矣。一在上海龙华火药局厂,系徐雪村创造之;一在天津
火药厂,系徐仲虎造之。其两处所制之强水已足敷两厂之用,无须向西国
购办矣。”可见徐氏父子又是我国近比制酸工业的创始人。

徐建寅在其一生的科学活动中,大部分从事兵工生产、管理、研究和
考察。早在青年时代,他不仅是其父翻译西书的同道,也是徐寿从事我国
近代军火工业研究和生产的得力助手。以后,他在山东机器局任内,主要
的技术工作便是制造军火。在出使欧洲时,他特别注意军火工业的考察,
除了写成《阅克鹿卜(现译克虏伯)厂造炮记》和《水雷外壳造法》两篇
文章发回国以外,还将参观考察所得,写成《水雷录要》一书。1886 年在
金陵制造局时,他又研制生产了“西式后膛抬枪”。1900 年,他被调至武
汉,督办保安火药局兼办汉阳钢药厂,肩负起研制无烟火药的重任。徐建
寅曾在翻译西书时接触和阅读了西方有关无烟火药制造的资料,在欧洲还
考察过硝化纤维炸药的生产过程,所以他具备了承担这个重任的条件。他
上任后,不顾个人安危,“日手杵臼,亲自研炼”。经过3 个月的努力,
到1901 年春,无烟火药终于研制成功,经试验,“药力颇称充足”,质量
“与外洋来之称善者,几无认辨”,“惟烧后稍有渣滓”。徐建寅十分高
兴,“复殚精竭思,究加研炼,于二月初六日手自造成数磅,试验竟无渣


滓,即拟开机多造”。1901 年3 月31 日,徐建寅在厂监工,亲临拌药房,
不料机器突然炸裂,“屋瓦飞震,地坼十数丈”,血肉横飞,徐建寅和在
场的16 名工作人员,同时殒命。就这样,徐建寅成了中国创建近代军火工
业的一名殉道者。虽然在中国研制出无烟火药的第一个人是在江南制造局
工作的王世绶,制成的时间是1895 年,但徐建寅在1910 年的研制工作也
是独立进行的,并且徐建寅在技术上的成就不在王世绶之下。所以,徐建
寅也是中国无烟火药研制工作中的先驱者之一。

纵观徐建寅的一生,他不仅是多产的翻译家和著述家,而且是洋务运
动中一位爱国的科学家。他为人“刚直,无少假饰”,他忧国忧民,不畏
强暴,不甘落后,主张既要向西方学习,又不能崇洋媚外,要独立自主,
奋发图强。他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又积极创办本国自己的民
族工业,还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开拓前人未涉足的科技领域,并为此献
身。他是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者之一,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近代民族工
业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献

原始文献

'1'蒲陆山原著,傅兰雅口译,(清)徐建寅笔述:化学分原,江南制
造局出版,1871。
'2'J。J 铎尔原著,傅兰雅口译,(清)徐建寅笔述:声学,江南制造
局出版,1874。
[3]M。H。诺德原著,傅兰雅口译,(清)徐建寅笔述:电学,江南制
造局出版,1879。

'4'(清)徐建寅:欧游杂录,见《走向世界丛书》,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0。研究文献
'5'钟叔河:一个技术专家的脚步,见《走向世界丛书》(合订本),
岳麓书社,1985,第619—646 页。
'6'徐振亚:近代科学家徐建寅和他的译著,中国科技史料,10(1989),。。 
2,第20—27 页。
'7'季鸿■、王冶浩:我国清末爱国科学家徐建寅,自然科学史研究,
4(1985),3,第284—294 页。

唐宗海

盛维忠

唐宗海字容川(一作蓉川)。四川彭县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 年)
生;光绪二十三年(1897 年)卒。医学。

唐宗海少年读书,准备考科举,稍长即善书画,并精通《易经》。因
其父亲多病而自学医学,攻读《内经》、《伤寒论》及历代其他名医著作,
逐步掌握了医学知识。他常与登州(今山东蓬莱)张士骧、夔门(在今四
川)张汉槎等切磋医理。由于医术精湛,名望很高,先后有数十人随他学
医。光绪十五年(1889)中三甲第35 名进士,授礼部主事,并应诏为慈禧
太后治病。嗣后,迁居京、沪、粤等地,以行医为业。在沪之时,当地邓
甚章先生遇到一例疑难病证,难以下药,延请唐宗海诊治,经他治疗后,
患者很快痊愈。此举使上海医界为之震惊,邓甚章先生更是佩服,誉他为
“津梁”。唐宗海暮年返回家乡,后在彭县故世。他的儿子唐祖鉴(字镜
民)兼通医学,曾校刊唐宗海所撰《医易通论》一书。

唐宗海生活的晚清时期,正是西洋医学日渐盛行于我国之际。当时医
界在西医传入的问题上反响不一,有的担心西医一旦扎根中国,中医可能
受到排挤,故力主限制西医;有的认为中医理论缺乏科学性,主张以西代
中。唐宗海认为:“西医剖视,只知层析,而不知经脉;只知形迹,而不
知气化。与中国近医互有优劣。”两者理论体系和说理方法虽然不同,但
根本原理是一致的。他指出,中医如要提高,就应该吸取西医的长处。倡
言“损益乎古今”,“参酌乎中外”,主张“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
衷归于一是”,以使医学能够“善无不备,美无不臻”。

他认为“内、难及仲景之书极为精确”,而“宋元以来尤多纰缪”,
因此,在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进行注
解或补正时,多以西医的解剖、生理学知识来印证中医理论的正确性。他
认为中医学中的经脉,与西医所称的“管”,实质是一致的;西医所说的
胰液、胃液、胆汁等,在中医学中则称为“津液”;三焦就是人体腹腔内
的大网膜,是气血水津的通道。在药物方面,他对中药的气味、归经、配
伍等理论进行了探讨,用中药的气味和西药的实验理论解释中药的功用,
指出中药的性味功能是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与西药的实验研究并无
根本区别。这些观点虽有不少牵强附会和错误之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
下,他能大胆地引用西医知识来印证和解释中医理论,驳斥对中医学术的
攻击,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是有积极作用的。后人在划分中医学派时,推
他为中西医汇通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临床上,唐宗海擅长内科,尤其对各种出血病证很有研究。他从理


论上阐发了气血水火之间的关系,指出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阴阳二
气不断运动所形成的,阴阳就是水火,而水火又是气血生成的本源,“水
即化气”,“气与水本属一家,治气即是治水,治水即是治气”;“火即
化血”,“血与火原一家”,“治火即是治血”。而气血水火又是相互维
系,运血者是气,守气者是血,所以在病理情况下,水病可以累血,血病
也会累气,“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迫则血走”。并结合临床实际,
辨析出血的原因,阐明吐血、咳血分别是胃气不能下行、肺气不能清肃下
降所造成的,咯血又是肾气不能潜纳的结果。在治疗上,他通过临床经验
的总结,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和气血的特点,强调应该以调气和气为主要
原则,还需分脏腑和标本先后。由于脾胃是血的生化之源,故治疗血证切
不可忽视脾胃,而通过泻心火又可以止血,通过补肝就能补血。在具体措
施上,他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个大法。认为在出血的时候,特
别是急性大出血,“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在血止以后,体内必有瘀血,
如不及时祛除,就会出现许多变证,所以消瘀是第二要法。在血止瘀消之
后,体内气血的循行还不能安谧平静,出血可能复发,必须及时安定气血,
才能巩固疗效,故以宁血为第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