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沙、溶洞等多种地形特征,有些作了具体的描述。书中尤其重视形势险要、
兵家必争之地的记述,反映了他维护唐朝统治的用心。《元和郡县图志》
的这些记载,都是我们认识唐代自然地理的重要资料。
(5)记述物产。《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了许多矿藏、土特产品等资料。
据统计,全书载有产金地7 处(另有麸金地5 处),产银地8 处,产铁地18
处,产铜地15 处,产铅地2 处,产锡地3 处,产盐地58 处。对矿产的质
量和冶铸的兴废,多有叙述。有的矿产还特别注明供何地生产,反映了唐
代矿冶生产的布局。书中还首次记载了肃州玉门县的油田。书中对各地的
经济作物,亦时有涉及。各府、州下均有“贡赋”一项,分列开元和元和
时期的贡和赋。贡赋一项自《禹贡》开创以后,地方类书详加记述的大致
亦以《元和郡县图志》为首。贡赋是唐朝政府的大宗收入之一,品种很多,
根据247 个府(州)所载贡赋的统计,就有370 多个品种。贡品多为各地的
土产、特产、著名手工业品,如金、银、绫、罗、■翎、麝香、龙须席、
白瓷等。赋品多为绵、绢、麻、布等。从征收贡赋的物品中,可以了解唐
代各地的生产状况。从开元、元和两个时期贡赋的变化,可看出唐代生产
品种与部门的变化。
总之,《元和郡县图志》是一部体例完备、收录周全的地理总志。正
如张驹贤在《元和郡县志考证叙》所云:《元和郡县志》“稽户口,列垦


田,辨方舆,详贡赋,以及山川关隘,兵马盐冶,仓庾桥道,河渠薮泽之
属,无不悉关乎经画。按书而核,道里之远近,地势之形便,生齿之众寡,
物力之盈亏,皆淆列于几案之间”。

李吉甫对舆地学最大的影响,是他在《元和郡县图志》一书中创立了
一个比较完整的地理总志的体例。《元和郡县图志》继承了汉魏以来疆域
地理志和图记、图经两方面的体例,并加以发展而成。它以当时的镇、府、
州为纲,以县为目。分别记述沿革、州境、八到、户口、贡赋、物产、山
川、道里和古迹。而且按图识志,使人一目了然。这种体例,既突出了疆
域政区的主体,又可使政治、经济、地理汇于一体。《元和郡县图志》在
府、州下载府境、州境、八到、贡赋等项内容,这是以往地理志、地理总
志所没有的,并为后来的地理志、地理总志所效仿。《新唐书·地理志》、
《旧唐书·地理志》、《宋史·地理志》等书中皆有“贡赋”项目,宋王
存所编《元丰九域志》有“土贡”一项,宋乐史所编《太平寰宇记》、王
存所编《元丰九域志》和元、明、清《一统志》中则均有“四至八到”等
项内容。不仅地理总志如此,后来地方志的纂修也大致沿用了《元和郡县
图志》的体例。宋代以后,我国地方志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体例的确定
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评述此书时所说:“舆
地图经,隋唐志所著录者,率散佚无存。其传于今者,惟此书为最古,其
体例亦为最善。后来虽递相损益,无能出其范围。”为此将它“录以冠地
理总志之首”。

文献
原始文献


'1'(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校点本,1983。

'2'(唐)李吉甫:十道志,见(明)陶宗仪《说郛》卷六十,商务印书馆,
1927。

'3'(后晋)刘■等:旧唐书·李吉甫传、艺文志,中华书局,1975。

'4'(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李栖筠附李吉甫传、艺文志,中华书
局,1975。

研究文献

'5'李志庭:李吉甫与《元和郡县志》,史学史研究,1984,4,第24—31 页。
'6'史念海、曹尔琴:李吉甫,见《中国史学家评传》上,中州古籍出
版社,1985,第432—457 页。
窦叔蒙

李文渭
窦叔蒙浙东(今浙江东部)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唐宝应至
大历年间(公元 762—779 年)。海洋潮汐学。

史籍关于窦叔蒙的生平材料记载很少,只知他从小生活在浙东,对海
洋潮汐感兴趣,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海涛志》就是他在这方面的
研究成果。此志共分六章:第一章为总论(即论潮汐成因);第二章论涛数;
第三章论涛时;第四章论涛期;第五章论朔望体象;第六章论春秋仲涛涨


解。

《海涛志》第一章总论中,继承和坚持了“元气自然论”。首先肯定,
客观存在的“阴阳二气”同时“■蕴鼓荡”于宇宙形质开始形成的那个阶
段(太素)里,而宇宙间的事物变化,不是神秘莫测,它们的规律可以通过
细致的观察、探讨和研究,一一计算出来。用他的话讲:“探而究之,可
得历数而计也。”他还写道:“潮汐作涛,必符于月”,“晦明牵于日,
潮汐系于月,若烟自火,若影随形。”进一步阐明潮汐现象与月亮的密切
关系。文中的“系”字隐隐然道出了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的力量。
而且,在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又是“月与海相推,海与月相期,苟非
其时,不可强而致也,时至自来,不可抑而已也”。这里十分清楚地说明
了海洋潮汐运动的客观规律。

窦叔蒙在论述潮汐的周月不等现象时,阐明在一个朔望月里有两次大
潮时期,即朔与望(阴历的初一和十五);有两次小潮时期,就是上、下弦(阴
历的初七、初八和二十二、二十三日)。朔望时潮汐最大,而朔望以后第三
日开始减小,其变化如同车轮旋转一般周而复始。他还计算了自唐朝宝应
二年(公元763 年)冬至,上推79379 年冬至日之间的潮汐循环次数,得出
“积日28992664”,“积涛56021944”,即为这期间正规半日潮的循环次
数。我们以潮汐循环次数除以日数,可以得出一个潮汐循环周期所需时间
为12 小时25 分14。02 秒,两次潮汐循环比一个太阳日所推迟的时间为50
分28。04 秒。这个数值与现代一般计算正规半日潮每日推迟50 分钟相差很
小。这里还可以看出,窦叔蒙实际上是根据潮汐和月亮同步的原则,利用
天文方法推算太阴日的长度,即月亮两次到达上中天(或下中天)的时间间
隔,并视为两个潮汐循环所需的时间——24 小时50 分28。04 秒
(24。8411208 小时),它与现在定一个太阴日为24。8412024 小时,相差甚
微。这证明窦叔蒙在天文学方面也具有相当的水平,才使他的计算这样精
确。

在《论涛时》一章中,他对高低潮时的推算方法,建立了一种科学的
独步一时的图表法。他写道:“涛时之法,图而列之。上致月朔、■、上
弦、盈、望、虚、下弦、魄、晦。以潮汐所生,斜而络之,以为定式,循
环周始,乃见其统体焉,亦其纲领也。”这里所说的图表,实际是一个具
有纵横两轴的坐标系统,在上边的横轴上列着月相的变化,代表一个月的
日期。纵轴上标明着时间,即时刻。若将某地实测的高低潮时标入,然后
将这些标点用斜线连接起来,便作成一个朔望月中的高低潮时推算图,从
图中可以看到一个朔望月内高低潮变化的整个情况。我们按这段文字复原
出“高低潮时推算图”(见图1)。这是我国最早的高低潮时预报方法,它
比欧洲最早的“伦敦桥涨潮时间表”(1213)要早450 年。坐标系统的使用
较司马光的“韵表”要早300 多年。

窦叔蒙还论述了海洋潮汐的年度变化,其中特别较详尽地论述“分点
潮”发生的时间,这是在他之前少见的。

总之,窦叔蒙是我国古代在海洋潮汐学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学者
之一,开创了我国潮汐学研究的新时期。《海涛志》是我国最早的系统论
述海洋潮汐的专著,对我国古代潮汐学的研究工

图1 高低潮时推算图(地点:南宋临安(今杭州),适用时间:春秋季)
注:因缺乏唐代实测每日潮时资料,上表系用南宋《淳■临安志》所载至


和三年(1056)的资料。实线为高潮时线,虚线为低潮时线,虚线系据高潮
时线内插绘出的。
作影响很大,许多研究潮汐的著作,经常引用他的论点,大都给予了很高
的评价。至今他的一些观点仍然是正确的。当然,在《海涛志》第五章中,
他以日月运行比拟君臣将相,属于牵强附会。

不过,由于窦叔蒙地位不显赫,所以,其著作流传不广。在《全唐文》
中只收其第一章,缺其余五章。而宋代欧阳修在《稽古录》中记载六章篇
名,不过还写道:“余向在扬州得此志,甚爱之,张之于座右之壁,冀于
朝夕见也。已而,夜为风雨所坏。其后求之十五年而后得斯本,以示好事
者,皆云未尝见也。”可见宋代此志已难得,但已为人们所重视。清代俞
思谦撰《海潮辑说》中辑录了《海涛志》全文,才为我们留下了这份难得
的宝贵资料。

文献
原始文献


'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四百四十,1814。

'2'欧阳文忠集·卷一百四十,《四部备要》本,中华书局,1936。
'3'(清)俞思谦:海潮辑说,见(清)吴省兰辑《艺海珠■》。
研究文献

'4'中国古潮汐史料整理研究组:中国古代潮汐论著选译,科学出版
社,1980。
'5'徐瑜:唐代潮汐学家窦叔蒙及其《海涛志》,历史研究,1978,6,
第63—67 页。
'6'李文渭、徐瑜:我国古代的潮流预报,自然科学史研究,3(1984),
1,第43—51 页。
曹土■

陈久金
曹士■籍贯、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唐建中至元和年间(公元780—820 年)。天文学。

据研究,曹士■的祖先可能是昭武九姓的后裔。昭武九姓为康、安、
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昭武九姓本为月氏人,汉初时定居于
祁连山北的昭武城(今甘肃张掖)一带,后为匈奴所破,迁居于葱岭以西一
带。唐太祖时,昭武九姓与西突厥一起归唐内附,他们便成批地流寓长安。
月氏人曾长期生活于中亚地区,临近印度,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他们信
佛教,善天文,明推步。曹士■生长在这样的家族,对他一生的社会活动
有着重要影响。曹士■曾在唐朝政府中担任大中大夫的官职,是一个有职
无权的文散官员。

长期以来,中国的天文历法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特色,长于代数而短于
几何,习惯于用分数运算,其历法中所用天文数据的分母称为日法。在推
算日月五星的运动时,喜欢设立上元积年,以冬至为历元,将一岁分为二
十四个节气,以内插法求太阳盈缩运动相对于匀速运动所引起的位置改
变。据《新五代史·司天考》说:“唐建中时,术者曹士■始变古法,以


显庆五年为上元,雨水为岁首,号符天历。然世谓之小历,只行于民间。”
曹士■一生的主要贡献,也就在于变古法方面。

《宋史·艺文志》载曹士■著有《天文秘诀》2 卷、《天文经》3 卷、
《天文录经要诀》1 卷,这些都是天文和星占方面的著作,但都已散失,
仅存书目,无法对其进行研究和评价。受到人们较多注意和重视的则是《新
唐书·艺文志》所载曹士■著《七曜符天历》1 卷、《七曜符天人元历》3
卷,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罗计二隐曜立成书》1 卷和《宋史·艺
文志》载《符天通真立成法》2 卷。在有些引录的文献中所引标题和卷数
略有出入,或省去“七曜”,或加上“人元”二字,这些可能是后人为了
突出其历法的“七曜”或“人元”的特性而加减上的,卷数的多少也为后
入传抄中改定。故唐宋时社会上流传其历法方面的代表性著作仅《七曜符
天历》、《罗计二隐曜立成历》和《符天通真立成法》三种。

虽然,在唐代时符天历被一些历法家贬之为小历,只行于民间。但五
代石晋时的历法家马重绩却以符天历为法,改名调元历,在官方颁行。据
《旧五代史·历志》记载,后周历法家王朴在奏议中说:“臣检讨先代图
籍,今古历书,皆无食神首尾之文,盖天竺胡僧之■说也。只自司天卜祝
小术,不能举其大体,遂为等接之法。盖从假用以求径捷,于是乎交有逆
行之数,后学者不能详知,便言历有九曜,以为注历之恒式,今并削而去
之。”从王朴的奏议可见直至周世宗时,在官方历书中一直都将日月五星
和食神首尾九曜作为注历的恒式,这是符天历所流传下来的传统。王朴把
食神首尾(黄白升降交点)称为天竺胡僧的■术,这个胡僧可能就是指曹士

■。调元历在石晋虽只行用了5 年,却被辽国行用达48 年之久。日本的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