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冷艳文士川端康成传_2-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积极的正面的揭示,总爱把现实生活抽象化,通过作者自己的主观感觉来曲
折地反映现实世界中不协调的关系和矛盾现象,流露出虚无主义、悲观主义、
唯我主义,乃至颓废主义的思想倾向。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他们否定感性以
外的任何东西,把感觉和感性抬到了首要的地位,追求意念的闪现、离奇的
形式、隐晦的词藻,几乎完全抛弃日本文学的传统。但是由于他们注意人物
主观感觉的生动描摹、人物心理的细腻剖析和官能感觉的展示,特别是注意
运用“意识流”的手法,深化人物的感情和心理活动,以及采用一些新颖的
艺术表现手段,也不是没有可取的地方。
总之,新感觉派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具有两重性,它既折光反映资本主
义社会的矛盾现象,也有意无意地掩盖矛盾的实质;既有创新之处,又全盘
否定日本文学传统,只追求形式。它无视建设性的思想内容,放弃完整的故
事结构和塑造典型人物。日本无产阶级作家中野重治在批评新感觉派时指
出:“当时阶级斗争关系已经明朗化,然而其时诞生的新感觉派却不是设法
抓住这个问题,努力用感觉的语言去反映它,而是企图脱离和逃避这本质的
东西,编出新的文体,把非本质的东西加工成本质的东西,这样,作为一种
新感觉,它成功之时,就是它脱离大多数人的生活基础,完全远离现实了。”
(《关于《 生活在海上的人们》 的语言艺术》)日本文学史家吉田精一也认
为:新感觉派“在思想上没有建设性,而只是企图在形式和手法上打破旧习
惯的破坏性运动。它的根底是虚无精神,放弃塑造典型人物,把人与社会意
识分开,致使现实和人性支离破碎,然后以理智加以苦心构思。”(《现代
日本文学史》)
那么川端康成怎样估价新感觉派在文学实践活动中的成败,以及自己在
新感觉派运动中的作用呢?
作家早在1925 年4 月,在《万朝报》的“文艺时评”上就明确地说:“毫
无忌言,从被称为新感觉派的诸位作家的作品中,我很少感受到新时代的生
活气息”。①
时隔四十五年,川端康成在1969 年撰写了《新感觉派》一文,回顾这段
历程时,对自己在新感觉派时期的表现,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① 转引自进藤纯孝的《川端康成传记》,第159 页。
我之所以成为新感觉派的一员,完全是受到横光的启发。不过,我没有明显模仿,
也没有一味追随横光。我不是有意回避,而是由于我天生的差异,欲为之而不能。
《文艺时代》时期,我确实曾经强使自己成为新感觉派,但我自己却没有新感觉派
的才华和气质? 。此后四十五年,我的创作早就把新感觉派忘记了? 。也许作为文学运
动,新感觉派是肤浅的、幼稚的,但它好歹在历史上存在过。①
川端康成这段话,虽有些谦词,但是比较切合实际。如果说,在新感觉
派成立之初,他表现出勃勃的雄心,在理论活动中,尽管是“不足取的”,
但还是出过一把力;可是在文学实践上,他是没有什么业绩的,就是写了那
么几篇具有新感觉派特色的作品,也不能算是成功之作。所以有些日本评论
家认为:“新感觉派的典型是横光利一,而不是川端康成”②。“在新感觉派
运动中,川端康成对形式和结构并不关心。而对小说形式和结构不断寄予关
心的横光利一、中河与一,同川端康成之间的创作方向是完全不同的”③。
可以说,川端康成在新感觉派运动中的尝试是失败的。他在文学上取得
一定的成就,是在于他总结了这段创作经验教训之后。《文艺时代》创刊翌
年3 月,他就表示“来年我要改行搞东洋主义了”,④并开始重视日本传统的
写实手法,同时借鉴西方现代文学某些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揉合在日本传
统之中,使两者保持和谐的气氛,具有浓厚的日本色彩,创作出一些并无新
感觉特色的作品。日本评论家说得好:“川端是这一派运动的中心人物。在
这种情况下,他为什么敢于发表毫无新感觉派虚饰和观念性的作品呢?虽然
这里有各种因素,但不也表明川端对新感觉派的怀疑吗?”⑤日本文学史家小
田切秀雄进一步阐述:“他们(指新感觉派作家们——引者注)当中只有川
端康成在实践中显示了一种完成的美。他以《伊豆的舞女》打响了第一炮。
这点首先显示了他的独特风格。”这是由于他“成功地同日本文学传统结合
的结果。这样,川端与横光、片冈他们不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地”①。他成
为“新感觉派集团中的异端分子”②了。
1926 年,新感觉派发展到顶峰之后就开始多极分化。今东光、片冈铁兵、
铃木彦次郎先后退出新感觉派,转向左翼文学,以各种方式参加了无产阶级
文学运动。中河与一转向形式主义,横光利一转向新心理主义。 1927 年5
月《文艺时代》宣布停刊。1928 年,新感觉派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在日本文
坛上消失了。川端康成曾一度参加新兴艺术派,但他不是核心成员。他在《独
影自命》一文中回顾这段历史时表示:“我虽然也努力使自己成为中河与一
的形式主义、横光利一的纯粹小说论者的同情者、理解者,但比起新感觉时
① 《川端康成全集》,第32 卷,第632—33 页。
② 高田瑞穗,《在文学史上的价值》,《灵魂创伤的青春》,第180 页,教育出版中心1978
年版。
③ 伊藤整:《川端康成》,《日本文学全集》,第39 卷,第425 页,集英社1978 年版。
④ 《寄书同人》,《川端康成全集》,第32 卷,第421 页。
⑤ 福田清人等:《川端康成——人和作品》,第118 页。
① 《现代文学史》(下),第357 页,集英社1975 年版。
② 伊藤整:《川端康成》,《日本文学全集》,第39 卷,424 页。
代来,我更不愿自己成为他们的同路人”③。表明他要坚决走自己的另一条独
特的文学道路。
③ 《川端康成全集》,第33 卷,第434 页。
第五章
《伊豆的舞女》
——创造美的抒情世界
一 孕育《伊豆的舞女》的摇篮
世人说:伊豆是诗人之国。
一位历史学家说:伊豆是日本历史的缩影。
我在这里添上一句:伊豆是南国的雏型。
也可以说,伊豆是有山有水的风景画廊。
整个伊豆半岛是一个大公园、一个大游览胜地。
也就是说,伊豆本岛处处都可以感受到自然的恩惠,富
有变幻无穷的美。
这是川端康成在《伊豆之旅》一书上所描绘的伊豆风貌。
伊豆半岛的确是“南国的雏型”,“风景的画廊”。它位于日本中部地
方的东南、静冈县的境内,三面环海:西濒骏河湾,东临相模湾,南面与太
平洋相接,天海一色,经年承受着太平洋汹涌波涛的拍击。北面依傍富士、
足柄、箱根的群山。在四百零六平方公里面积的半岛上,重峦叠蟑,雄峙着
驰名的天城山,还布有玄岳山、猫越山、达磨山等火山口的遗迹。常绿的杉
林,青翠的竹丛,绵亘不绝;无数的溪涧以鲜明的轮廓贯穿其间,漫天纷飞
着悠悠的绿韵。若在五六月间,一簇簇迷人的高山植物——石楠花洒满在陡
峻的山坡上。密林花丛之中,星星点点地缀着古色古香的名刹和热气弥漫的
露天温泉浴场,更给自然的景致增添无限的风光。山林绿野,一片静寂,旅
人置身其间,可闻百鸟啾啁鸣啭、溪流潺潺咽呜。如果在伊豆南端偶尔还可
隐约听见太平洋汹涛涌浪的激荡声。这里充满了和谐与生机,构建起了它的
完美的世界。伊豆又是“日本历史的缩影”。治承4 年(1180 年)“源平之
乱”中,流放在伊豆半岛的源赖朝举起义旗,打倒了平清盛,建立了幕府,
揭开历史的一页。幕府实行锁国政策时期,伊豆的下田开港,来往舟船从这
里升火扬帆,通往太平洋的彼岸,成为日本国重要的进出口门户。江户末期,
这里的菲山掀起过学习西方炮术的热潮,是日本接受西方文化的一个源头。
此外,这里还有不少历史的遗迹。
伊豆如此多采多姿,任何景物都足以成诗入画。它是诗之国,也是文学
之国,在日本文学史上滋养了不少杰出的诗人和作家,孕育出了许多优美的
诗篇和文章。日本最早的一部诗经《万叶集》上,就记有“伊豆手舟”的字
句。近现代诗人白鸟省吾、若山牧水等的许多诗作,直接吟了伊豆的风光人
情。近现代作家樋口一叶、尾崎士郎、尾崎红叶、岛崎藤村、芥川龙之介等
也写下了许多以伊豆为背景的作品。而川端康成更是同伊豆结下不解之缘。
伊豆汤岛不仅是他度过青年时代的“第二故乡”,也是孕育他的成名作《伊
豆的舞女》等一系列作品的摇篮。川端康成本人曾表白:“如果说,我的精
神里有一股清泉在潺潺流淌的话,那么也许就是汤岛的恩赐”①。
① 《独影自命》,《川端康成全集》第33 卷,第564 页。
笔者访问伊豆汤岛时,还目睹川端文学研究家长谷川泉在为川端康成创
作《伊豆的舞女》时居住过的“汤本馆”题字所表述道:“伊豆旖旎的景色,
同川端文学的抒情融合在一起,从而在川端文学作品中展开了拥有独特魅力
的美的世界。”
如前所述, 1918 年川端康成上第一高等学校后去伊豆半岛旅行,享受
了伊豆大自然的美,又同舞女邂逅,他觉得这次旅行飘荡着一种爱恋的气氛,
舞女给他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他在1919 年6 月第一高等学校文艺部编辑出
版的《校友会杂志》上发表的短篇小说《千代》,除了写对第一个千代的思
慕之外,还写到了伊豆的舞女,这是《伊豆的舞女》中的熏子形象的雏型。
在伊藤初代解除婚约之后, 1922 年7 月,川端第二次来到了伊豆半岛
的汤岛,把自己失意的哀伤之情凝聚在笔端,写下了《汤岛的回忆》。这是
一篇长篇写实文章,它不仅描写了同伊藤初代的痛苦回忆,同小笠原义人的
同性恋,还描绘了同伊豆舞女的邂逅,而且就是从偶遇舞女这些巡回艺人开
始写起的。
1923 年他写的《南方的火》、《日影》、《非常》等,表露了他恋爱失
意的心绪,从而更加眷恋深深埋藏在他心底里的伊豆的舞女。因此翌年他在
《新小说》上发表的《篝火》也有伊豆舞女的身影。直到1948 年新潮社第一
次出版《川端康成全集》时,他才从《篝火》中抹去了舞女的影子,《篝火》
成为同《伊豆的舞女》完全无关的作品。在《伊豆的舞女》问世二十二年后,
川端在长篇小说《少年》里仍保留着对舞女的回忆。
1924 年晚秋初冬到1926 年4 月,川端康成大学毕业后的头三年,大部
分时间是在伊豆半岛的汤岛上度过的,他说:“我认为汤岛是我如今的第二
故乡”,“这二三年,可以说我是伊豆人了”①。他这次长期潜居伊豆的原因,
如他本人所表白的:“我十几次或者说几十次都是抱着生活上的一些痛苦,
才来到天城山山麓的”①,在伊豆“我身心洁净得像洗涤过一样”,而一回到
东京,“就又觉
得厌烦了”②。川端在这里所指的“生活上的一些痛苦”,自然更多的是
指生活上、恋爱上的失意,但也如上章所述,包括他对当时
文学论争的“厌倦”。
在伊豆期间,川端康成写了随笔《丙午姑娘赞》,流露了对伊藤初代的
爱与哀怨、慨叹。他失意之余,又燃起了对舞女更深切的怀念。《伊豆的舞
女》就是继《丙午姑娘赞》之后创作的,连载在1926 年1、2 月号的《文艺
时代》上。在2 月号的编后记注明:“川端氏的《伊豆的舞女》博得好评后,
他主动送来了续篇。”可见他是分两回写成的。
从川端康成的生活经历来看,《伊豆的舞女》中薰子的原型,无疑是1918
年他在伊豆天城山邂逅相遇的舞女。川端本人在六十岁时写的《落花流水》
一文也谈及:“《伊豆的舞女》是有模特儿的。四十四五年全无音讯,如果
她还活着,已经五十五六岁的人了。电影、电视和广播多次映播了《伊豆的
舞女》,不晓得她知道不知道?《伊豆的舞女》这篇作品也选入国语教科书
① 《独影自命》,《川端康成全集》,第33 卷,第356、395 页。
① 《伊豆的舞女》(1927 年版)后记,转引自进藤纯孝:《川端康成传记》,第84 页。
② 给川端松太郎的信(1918 年11 月2 日),转引自进藤纯孝,《川端康成传记》,第92 页。
里,她恐怕不知道吧。”③1981 年和1986 年笔者访问日本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