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系主任秋本守英教授的好意,让我们进入古籍书库,直接目览了作为日本国
宝珍藏的《源氏物语》的残篇,以及参观紫式部故居时鉴赏了《源氏物语》
画卷的断简。那残篇的瑰丽手迹,那断简的古典密度的表现,仿佛透出哀伤
的吟歌声和凄厉的竹风声,合成一种不可名状的音调,久久地在我的心间回
响。在被竹丛掩映的昏暗的小小野宫前,回味着那残篇断简的时候,我才第
一次体味到川端康成为什么说这部影响着近千年间的日本文学的《源氏物
语》的“物哀”精神和古典美,深深地渗透到他的内心底里。
京都是日本文学鼎盛期的平安王朝以来的都城。在这里诞生了像《源氏
物语》、《平家物语》这样的世界名作,还产生了众多的物语、和歌、俳句
等经典著作。这些诗文用过不少笔墨赞嵯峨野宫的竹和秋雨的。尤其是文人
墨客大多云集在洛西的嵯峨和小仓山一带。比如历代的定家,宗祗、实隆、
芭蕉、去来等名人都曾在这里生活和创作。这天,我们就近参观了小仑山下
的芭蕉弟子去来的草庵,因为草庵附近种植着四十棵柿树,一阵秋风把柿子
都吹落了,故名落柿舍。芭蕉晚年曾在此客居,写下了著名的《嵯峨日记》。
我们还从二尊院那条杉林成行的小径漫步去拜谒了去来的墓。
记得川端康成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发表题为《我在美丽的日本》的讲
演词里,谈到小仓山与定家等文人是有缘分的,而且在演说的末尾接着说道:
“《源氏物语》中的野宫也很近。而且正是《源氏物语》把定家、宗祗、实
隆等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部古典著作里。我在思索着它的源流。”今天我们
正是站在日本文学的源流上,感受到嵯峨古风的余情余韵,抚触到一颗流贯
于悠久的传统文化的日本心,一颗流贯于川端文学的日本心。如果不是喜爱
《源氏物语》和川端文学,如果《源氏物语》和川端康成不是有这样的亲缘,
恐怕也不会有这种感受吧。
四 宇治川的悲歌
《源氏物语》的宇治十回的自然环境和浮舟的命运给川端康成留下最深
刻的印象。他赴美讲学,在檀香山饭店读《源氏物语》,觉得《源氏物语》
的“‘自然环境’必是宇治,这同我思乡之心是相通的,多少有些微妙的地
方。另外,紫式部将宇治作为‘自然环境’来描写,后世读者也自然认为其
‘自然环境’必是宇治了”(《美的存在与发现》)。
川端康成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在京都月余,天天为研究课题
查阅文献、搜集资料、与有关学者交流学术,少有余暇。但寻访川端笔下时
常描写的有关《源氏物语》的文学遗址,也是我们不能舍割的节目。所以离
京都赴东京前数日,我们集中地走访了作者紫式部的故居,拜谒紫式部的陵
墓,参观了这部小说的大舞台——平安王朝的皇宫等。尤其令人不能忘怀的,
是走访了川端也非常关注的与《源氏物语》宇治十回有着密切关系的地方—
—宇治市。
宇治市位于京都的东南,平安时代的皇室贵族在那里兴建了不少山庄别
墅和游猎场。它又是与静冈齐名的日本茶产地。但我们向往的,是女主人公
之一浮舟投河自尽的宇治川和源氏的模特儿之一的源融氏的宇治山庄旧址。
访宇治市那天,一场秋雨刚过。我们仍按计划从京都三条站乘上京阪宇
治线电气列车至中书岛,再倒一站车就到达宇治市。出站走不多久,便到了
穿流于宇治起伏丘陵间的宇治川和横跨两岸的宇治长桥。据记载,宇治长桥
是由奈良元兴寺高僧道登兴建于大化二年(公元646 年),堪称日本第一桥,
全长一百五十三米。我们站立在宇治长桥上,顿觉宇治川中水势汹涌,其声
凄厉可怕,不禁勾起了对《源氏物语》女主人公浮舟的悲惨故事的回忆。当
时浮舟曾经遥望着宇治长桥,抱着悲伤的心情,对将要遗弃她的人说:“浮
舟随叠浪,前途不分明。”浮舟之名也是由此而来的。
紫式部笔下的浮舟实是可怜。她是宇治亲王奸污了一侍女所生下来的,
母女遂被亲王遗弃。浮舟长大后,在遭源氏的继承人薰大将和匀亲王的爱情
作弄后,由于身分卑微,复被薰大将藏匿在荒凉的宇治山庄,然而仍旧摆脱
不了他们两人的羁绊。一回薰大将来到宇治,浮舟满怀忧俱,薰大将赠歌安
慰她曰:“千春不朽无忧患/结契长如宇治桥”,然后说,“今日你可看见我
的真心了吧?”浮舟答曰:“宇治桥长多断石/千春不朽语难凭”。
浮舟这个弱女最终忍受不了现实的无情,纵身跳进了宇治川流中。她意
外得到路过宇治川畔的高僧救起,隐居在小野草庵。她习字的时候,写了两
首歌,一首是:“我已投身在泪川/谁置木栅阻急湍?”另一首是:“故人抛
我成永别/此生弃置掩心扉。”
川端在准备《美的存在与发现》这篇讲稿时,探讨了以上这段“宇治十
回”的浮舟的故事,直至天将快亮。他甚至说,“要讲解‘宇治十回’,恐
怕要花上两三年的时间”,由此可见川端对宇治的悲歌之动情。
如今宇治川上游还有“宇治桥姬”的遗迹,相传是守护宇治桥的女神,
不知这女神的传说与浮舟的故事是否有什么联系。
我们溯宇治川而上,企图寻找到浮舟投川的地方。其实即使有浮舟这个
人物的原型,但已经历了悠悠岁月,何况又经过小说上的渲染,谈何容易。
川岸雄峙朝山、真尾山,峰峰没入苍茫的烟云里。不用说,蜿蜒起伏的丘陵
也都深锁在云雾中。我们愈往上游走,云雾就愈浓。灰白色的天空,一望无
际。长雨过后,宇治川的水量更丰,川面胧朦得也好像无边的境界。空气凝
重。立身此地,眺望着笼在远远两岸山峦上的朦朦雾霭,听见伴风飘来的凄
厉的川涛声,以及空中飞鸟的悲鸣,凡人不免触景生情,还是会涌起一股无
可名状的空寂感的。
我第一次看到雾中的景色是那样的空濛,那样的忧郁,又那样的虚无飘
渺,难怪有人说秋天会使人多愁善感,此刻自己仿佛也投身《源氏物语》的
凄楚的故事中,陷入了淡淡的哀愁。我在川边流连徘徊,竟然泛起了苍凉的
思愁。小说的浮舟是否会随着那段历史的终结而消逝?可以说,宇治川的流
淌,见证了不灭的历史。一个近十个世纪前的女作家用敏锐的目光,以宇治
川的确实存在,构建了这样一个楚楚动人的故事,并且展示了平安王朝一段
盛极而衰的历史。那个时代即使相隔近千载,现在看到了这条川,仍然觉得
女作家笔下的功力是非凡的。难怪川端康成赞叹:“紫式部怜惜浮舟,让她
悄然奔赴清净的境界。她写罢《源氏物语》,却留下余情余韵”,“这就是
紫式部这位作家的力量”。
宇治川左岸,近川有块广阔的土地,据说是源氏的原型源融的别墅,也
就是紫式部所写的“宇治十帖”的舞台——宇治山庄。紫式部曾多次访问过
这个山庄,并且从这里眺望过宇治川的自然景象,这就不难想象她之所以选
择这里作为她最用心力塑造的浮舟的活动舞台了。其后阳成院将源融别墅改
建了行宫,称宇治院。又其后成了藤原道长的宇治别墅,称平等院,一直沿
至今日。我们也顺道前往参观了平等院。这是11 世纪中叶的一座大庭园,据
说占据了当时宇治町的一大半面积。这是平安时代遗下的唯一建筑物。园内
建筑,以凤凰堂为主体,还散有各式院、堂、塔。它采用了借景造园法,以
御堂、阿字池为中心,依托宇治川的清流和园前的群山作为背景,人造景物
与自然景观浑然相融,真是美的极致。踏足其间,用心灵去感受,去仔细谛
听,仿佛还可以听到浮舟的哀号,也还可似听到紫式部在絮语平安王朝那段
历史的悲剧故事,以及这个悲剧故事在川端文学中的延续? 。附录
一川端康成年谱
1899 年
6 月14 日生于大阪市北区此花町1 丁目49 番宅邸(川端自写年谱为6
月11 日出生。本人终生以为是这天出生)。父亲荣吉(1869 年1 月13 日生,
享年30 岁),母亲阿源(1868 年7 月27 日生,享年34 岁),他是他们的
长子,他有一个比他大四岁的姐姐芳子(1895 年8 月17 日生)。父亲在东
京,就读于医科学校、济生学舍,毕业后在大阪府下(当时)桃谷的桃山医
院、大阪市北区若松町高桥医院等处任职。荣吉是三八郎的二儿子,为了避
免被征兵,这时候名义上当了人家的养子,改姓官本。自1897 年起自行开业
当医师。现今还保留有“医师川端荣吉”的姓名牌。另外还在儒家易堂学习,
号谷堂,爱好汉诗文、文人画。母亲和外祖母都是黑田家出身。舅父恒太郎
当了黑田家的入赘女婿,后来另立黑田分家。传说川端家是从北条泰时(第
三代执权)那里传承下来的。据川端家现存的家谱抄本,先祖是“北条泰时
之九男,骏河五郎道时之三男,川端舍人助道政”,父亲相当于他们的第三
十代。
1901 年2 岁
1 月17 日,父亲去世。迁居母亲娘家黑田家,大阪府西成郡丰里村大字
三番745 番地。黑田家宅邸有三座门,是进乡的代代相传的富户。
1902 年3 岁
1 月10 日,母亲辞世。由祖父三八郎(后来,把户籍名改为康寿。天保
12 年4 月10 日生,这时61 岁)、祖母钟(天保10 年10 月10 日生, 63
岁)收养,并在原籍大阪府三岛郡丰川村大字宿久庄字东村11 番宅邸(后来
的茨木市大字宿久庄1540 番之1,后改为茨木市宿久庄1—11—25)盖了房
子,与祖父母三人住在一起。姐姐芳子早已寄养在姨妈谷的婆家秋冈义一家
(大阪府东成郡鲶江村大字蒲生35 番宅邸)。 11 月,祖父三八郎与亲属
的黑田和秋冈两家之间达成了一项协议书,筹备了一笔资金,作为抚养康成
和将来为芳子出嫁之用,积攒了当时币值三千一百元。祖父经常算卦,著有
《构宅安危论》、《要话杂论集》等遗稿。一个时期还曾计划独自调制新汉
药出售,并留下了印有“川端青龙堂”字样的包药纸。
1906 年7 岁
人大阪府三岛郡丰川普通小学。据说东村有三个男孩和三个女孩入学,
全体成员在八坂神社前集合,一起走读。他总与田中弥(《十六岁的日记》
中的弥代)相伴,上课期间也在教室里跟随照料他。由于他体弱多病,第一
学年里请病假六十九天,第四学年里留下缺席六十三天的记录。不过,这都
是在与亲人死别的年份里。他的学业成绩始终是优秀的,尤其是作文被认为
是超过高班生的水平。9 月9 日,祖母阿钟辞世(67 岁),此后他与祖父两
人共同生活了八年。
1909 年10 岁
7 月16 日,姐姐芳子从学校放学回家后,患了热病, 21 日因并发心脏
麻痹而死亡。康成因病没能为她守夜,也没能参加葬礼(22 日 ),祖父三
八郎也没有参加。由宿久庄如意寺(慧光院)的川端称随尼(户籍上是三八
郎养子)代替主持仪式。他与芳子自1902 年分别后,只见过一面。
1912 年13 岁
3 月25 日,普通小学六年毕业。小学时代他喜欢图画,也曾有过当画家
的志愿。不过,自上小学高年级的时候起,他就开始广泛地阅读图书馆的书
籍。4 月,进入大阪府立茨木中学。入学考试获第一名。当时他不太喜欢穿
旧式飞白花纹的筒袖外褂和裙裤。每天从家里到学校,得徒步约5 公里的路
程,由此生来体质虚弱的他得到了锻练。从外表上看,形似弱不禁风,可是
后来却很能走路,原因就在于此。
1913 年14 岁
升中学二年级时,他的志向要当个小说家,他博览各种文艺杂志,并尝
试着写新体诗、短歌、俳句、作文等。据说祖父也允许他这样做。他的题为
《滴雨穿石》的作文还保存了下来。1914 年15 岁
5 月25 日凌晨零时过后,祖父辞世(73 岁)。他成了孤儿。9 月,由西
成郡丰里村母亲娘家那边的黑田秀太郎(文久2 年3 月4 日生)家收养。直
至是年年底,他每天乘坐火车上中学(往来于吹田和茨木之间)。他将祖父
弥留之际的日日夜夜作了写生式的记录(《十六岁的日记》,按虚岁算,这
年他十六岁)。此外,他的《拾骨》、《参加葬礼的名人》、《向阳》、《方
形纸罩座灯》等触及祖父病逝前后的事的作品,都是从当时的写生记录里重
新改写而成的。
1915 年16 岁
从1 月起,他就寄宿茨木中学,直至毕业都过着宿舍生活。室长是同年
级的片冈重治(片冈铁兵夫人之兄)。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