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我马上发现,有的学生尽管在校成绩和统考分数达不到上述标准,但还是考进了耶鲁、哈佛或是斯坦福。这些学生的GPA有的只有3。5左右,也就是说,只比B+稍微要高一点,而LSAT分数比其他的学生要低五到六分左右,有的人甚至只有165分。
再一看这些学生的其他情况,我马上恍然大悟,这些学生不是非洲裔就是西班牙裔,还有一个是美国印第安人。怪不得分数较低也能被数一数二的学校录取。
我不由得又想起在高中去一个全美夏令营时认识的从波多黎各来的男生荷西。那个夏令营的录取标准也十分严格,全美高中生统考(SAT)的成绩必须在全美前百分之一才有资格申请,我们这帮被录取的高中学生凑在一起,不免相互比比各自的成绩多少,一伙18个人里,有三四个人SAT得了满分1600分,还有几个几乎满分,在1550分以下,只除了荷西。
他向我们有些尴尬地承认,他的SAT成绩只有1300分出头。“真不好意思,我的成绩看来是最低的,比不上你们。”
我们大家都有些惊讶,也有些尴尬,但马上都争着安慰他,并且再也没有提成绩问题。我后来几乎忘了这件事。顺便说一句:荷西后来申请大学时,顺利地接到不少一流名牌学府的录取通知书,他最后选择去了哥伦比亚大学。
现在想起来,我不仅有些怀疑:波多黎各居民在美国本土也算是西班牙裔,荷西难道也是“平权法案”的受益者?
作为一名亚裔,我对平权法案的感觉十分复杂。尤其是在报考大学时,我知道,以我的成绩、分数,如果我是黑人或者西班牙裔的话,上数一数二的大学应该是绰绰有余的,可是,由于我是亚裔,得不到这种优惠,在每一次报考学校和申请奖学金的时候都不免提心吊胆,不知这一次能不能成功,不知道“本来可以给我”的位子,会不会被一个比我成绩低,但血统是非洲裔或者西班牙裔的学生占去?
这大概就是最高法院将要审理的案件的起诉者之一的心态:这位白人中年妇女报考了密西根大学法学院,结果没有被录取。可是,比她在各方面都差的少数族裔学生却收到了录取通知书。于是,愤愤不平的她选择了告上公堂,要讨回这个“公道”,制止这种在她看来是“变相歧视”的行为。
我很理解她的心情。可是另一方面,我多次与在纽黑文的公立学校打交道,我教过不少在贫穷的城区中心生活和上学的黑人和西班牙裔学生,我亲眼见过他们学校设施的落后、师资的贫乏、家庭的支离破碎。平心而论,从这种家庭和社会环境下出来的学生们,学习成绩不如一般学生,一点不令人奇怪。大学根据“平权法案”给予他们的优惠,很可能是他们的一生中第一次得到“优惠”。他们中间的绝大部分人,根本到不了这一步就被教育系统所淘汰。
可是,不解决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只一味地在教育的最后环节给少数族裔们录取优惠,这就意味着放任起点的不平等,却只站在终点维持“平等”,这难道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这不仅会加剧族裔之间的隔阂与冲突,也不仅滋长某些非洲裔、西班牙裔的一味依赖“政策倾斜”重点扶持的心理偏差,而且会让社会形成一种危害性更大的偏见:在名牌大学里的少数族裔,都是“平权法案”的受益者,让人暗中对他们并不信任:他们到底是靠自己的实力进行机会均等的竞争而获胜,还是靠自己先天的“种族优势”才占了上风?
近几年来,美国抱怨“平权法案”的声音此起彼伏,加州还一度全民公决索性取消在大学里对少数族裔的优惠(一取消,马上亚裔入学率大增,非裔、西裔大减),但是最高法院迟迟不肯审理关于“平权法案”的上诉案件。因此,这一次他们突然改变主意,让许多人惊讶,也让许多人振奋。
(作者补记:美国最高法院九名大法官2003年6月23日对密西根大学平权案作了裁决。其实这里有两个案子,即有些白人学生分别在1996年和1997年,起诉密西根大学本科部和法学院,因为他们是白人而不被平等录取。密西根大学本科部和法学院都有优待少数民族学生的录取政策,尤其是本科生部,录取新生的评分机制共150分,但对非洲裔黑人、西班牙裔即拉丁美洲裔,与美国土著,可以加20分后参加排名。这样一来,成绩一样或更好一些的白人学生,会因为点数不够而输给少数族裔。
密西根大学平权案的争议牵动了整个美国社会,许多大公司,像微软、英特尔、通用汽车向法庭递交了100多份陈述书,支持密西根大学对少数族裔的招生政策;但美国总统布什却抨击密大等于实行入学配额制度。他表示,在对付种族偏见时,不能矫枉过正。
美国最高法院的裁决总的来说是支持多样化、支持对少数族裔学生继续给予优待,但在对这两个案子的判决上却有所不同:对法学院案子,最高法院以5:4的微弱优势认可该院优待少数族裔的政策;对本科部案子,最高法院则认为本科部给少数族裔过分优惠,增加这么多分数是违宪的。可见,最高法院的判决体现出对社会上反对“反向歧视”即歧视白人的呼声作了一定折衷让步。这是美国最高法院近25年来,首次作出与重要民权相关的裁决。)
第二辑 校内校外垄断的饭真难吃
耶鲁大学的四千多名员工在校内罢工了!罢工的人员包括医院的工作人员、学校行政机构的工作人员、研究生和餐厅的工作人员。这场罢工,导致学校的许多机构关门,一些由研究生教的复习班停课,而学校的十几个餐厅,除了最大的一个中央餐厅之外,其他全部关门。大学给在校内搭伙进餐的每个学生一张相当于在大学餐厅内五天伙食费的支票——大约80美元左右——学生们自己决定怎样支配这笔钱来填饱肚子。
与学生们聊起这件事,他们都表示,罢工对他们的生活尽管造成了一些影响,但并非全是负面影响。比如对于校内餐厅的关门,他们都感到兴奋莫名——“终于可以不用在学校的餐厅吃饭了!”“终于可以有借口下馆子了!”有的人甚至发出这样的感慨:“唉,要是学校的餐厅天天罢工就好了!”
我会心一笑,不由得想起我还是耶鲁学生的时候,对学校餐厅的种种抱怨。耶鲁规定所有住校的学生必须在学校餐厅搭伙。我在耶鲁的宿舍里住了四年,也在餐厅吃了四年的饭,其中的酸甜苦辣真是一言难尽。
耶鲁一共有二十多个餐厅,有大有小。除了12个本科住宿学院各有一间餐厅之外,各个专业学院也各自拥有自己的餐厅。另外,还有一个巨大无比的中心餐厅,可以容纳1;500名学生。本科生们可以任意去任何一个餐厅吃饭,我和朋友几乎每天都就去哪个住宿学院的餐厅用餐而争论一通。其实在我看来各个餐厅都大同小异,只须考虑路途方便不方便而已。不过我在达文波学院的朋友一定坚持说他们的沙拉更新鲜,而西里曼学院的朋友则认为他们餐厅的服务人员态度更热情。
所有专为本科生开设的餐厅都是自助餐式,进门刷卡,进去了以后吃个饱。不过和街面上的自助餐饭馆不同,学校餐厅似乎没有“光吃不能拿”这一说,我经常看见吃完饭的学生拿几个水果或是一客冰淇淋走出餐厅,有的甚至把整盘食物端出去到庭院里的草坪上去吃。
在自助餐式的餐厅吃饭需要极大的自制力,因为应有尽有的食物很容易吃过量,而且学校的食品脂肪热量高,还有各种各样的蛋糕、冰淇淋、布丁、奶酪的诱惑,稍不注意体重就会直线上升。刚来到学校时,听到高年级学生的一种说法,叫“新鲜人十五”,意思是新鲜人在第一年大学生活中体重肯定会上升15磅。我开始没有当回事,还是我行我素地猛吃猛喝,也没顾得上多运动。到了年底称一称体重,果真长了15磅还不止!赶快在暑假期间节食,第二年则再也不敢怠慢了。
尽管容易吃过量,学校餐厅的饭菜却经常让学生们吃得叫苦连天。这乍一听有些自相矛盾,其实不然。就是由于学校餐厅的饭菜让人吃撑了都没有满足感,总是想再找点什么东西来解馋,才特别容易吃过量。在大一尽管我吃得长胖了15磅,可是记忆中,自己仍是整天处在一种半饥半饱的状态,总是想再吃点什么把肚子填满,把馋虫赶走。可进了餐厅里,所有主食都令人一见就大倒胃口,只好猛吃各种甜食。
每天晚上,我和朋友们面对着一盘盘坚硬如岩石的牛肉、淡而无味的鸡块、炒得疲软的青椒、夹生的意大利面条和米饭、还有叫不出名字来,大部分被搅得稀烂、裹在西红柿酱里的可疑食品——有一种茄子就是这样炮制的,餐厅里管这道菜叫“茄子转轮”(Eggplantroulette)。我到现在都没有明白这个奇怪名字的来历和含义。另外,还有咸得能让我的下巴掉下来的汤、厚实坚硬的披萨饼、深棕色的糊状大豆食品和肉饼,都是无一例外的难吃。
面对着这些饭菜,我和朋友不免讨论究竟为什么学校餐厅水平如此之差,为什么一般餐馆收顾客同样的钱(甚至更少的钱),可以做出比学校餐厅好吃几倍的食品来?我每次回新泽西的家,父母带我去附近某家华人自助餐厅,几十种菜肴真是琳琅满目,各种生猛海鲜应有尽有,色香味俱全,价格也十分便宜,午饭不过六七块美金。
为什么耶鲁的餐厅达不到这种水平呢?我们百思不得其解。这显然不是钱不够,因为学校餐厅每顿饭收费比这些自助餐馆价格还要高。更何况学生们并没有苛求学校餐厅给我们变着花样地端出几十种菜来,有两三种还过得去的菜就已经让我们谢天谢地了;也难以归咎大锅饭特别难做,因为耶鲁的每个学生餐厅每顿饭也不过供应给两三百个学生吃而已,并不比那些餐馆的客人们多。
“我们的厨子太差劲!”
“可其他十几个校内餐厅也都半斤八两嘛。看来跟厨子水平高低没有太大关系,还是管理的问题!”
“餐厅内有蛀虫,克扣了学生的伙食费!”
“总不可能个个餐厅内都有蛀虫。腐败面达到百分之百吧?”
“这些餐厅的烹调策略从一开始就错了。不应该每次试图提供七八种主菜,却每种都做得特别难吃。其实每天晚上有两三个菜就够了,为什么不少做几种主菜,却在每种的味道上多下点工夫呢?”一个朋友说。这种说法在我看来难免有治标不治本之嫌,可是能做到这样也好啊!
另一个朋友则很能上纲上线:“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大学的餐厅缺乏竞争。校规命令学生必须在学校餐厅搭伙,问题就出在大学用这种行政手段,强行框住这么多食客,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餐厅自然缺乏动力把饭做得更好、更合学生口味。‘有竞争才有进步’嘛。如果你让学校餐厅从明天开始与校外的餐馆竞争,瞧吧,不出一个月,保证能让餐厅整个水平飞跃提高。”
——这种说法还真有点道理。美国虽然是强调竞争的商品社会,但是任何事一沾上行政规定、铁饭碗的边,就肯定迟缓停滞,缺乏活力,日复一日地拖下去。
每年餐厅都会进行民意调查,看学生们对他们的服务满不满意。每年学生都给他们很低的评价,而每年餐厅管理人员都保证要“改革”,还成立各种委员会和小组来专门着手研究这个问题,可是每年仍不见有什么起色。我和朋友一度也曾热心地为餐厅人员出谋划策,在调查表上用蝇头小字密密麻麻地写上我们的建议。可是年复一年,餐厅的食品仍那么让人垂头丧气,我们也终于放弃了我们的“改革”理想,把过剩的精力改投在别处了。
第二辑 校内校外报税“死线”要到了!
今天,2004年4月14日,是美国个人所得税报税“截止日”——4月15日——之前最后一天。“截止日”英语叫作“Deadline”,直译是“死线”——年年的个人所得税报税截止日,对美国人来讲可不就像“死线”一样?据统计,这一天是美国人全年中请病假不上班的人数最多的一天。美国的邮局算政府官办机构,从来都是你上班他上班,你下班他下班,但是全年有一天是一直开到半夜,就是“死线”4月15日这一天!
“怎么样,你报税了吗?”每次给家里打电话,父母都会问,声音一次比一次焦急。
“还没有,抽出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