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并不认为这是犯了错误之后为了躲避惩罚的狡辩。学生不服气,是因为真诚地委屈:他确实觉得我执行纪律没有一视同仁,他是在指出我的不妥。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会遵照他的意见,给其他那些说话的学生以同等的批评,如果做不到,至少我也会很认真地向他解释为什么做不到。我想让他相信,我对他的要求并不是随意或即兴的。他明白其中道理之后,自然会更乐意听从我的要求。即使他本人不听,也要在班上养成尊重公平尊重理智的风气,让舆论迫使他遵守共同学习相处的规则。
因此,我向四个学生们强调,之所以不能违反纪律,是因为违反纪律对课堂上其他学生不公平,对出钱(尽管是很少的钱)让孩子到这里来读书的家长不公平,对雇老师教学生的格兰特基金会不公平。
如果孩子们认为“纪律”并不是随意订的,而是有它存在的理由,这些理由不以老师本人意志为转移,人人在它面前都平等的话,他们也就更加乐意遵守这些纪律。在有人违反纪律时,执行纪律者也就免去了很多口舌。我之所以要把纪律印出来人手一份,也就是为了有言在先,有目共睹,到时候白纸黑字,没有耍赖的余地。
一定要这样做,大概也是源于我自己对“公平”的迷恋。我记得小学时,我心里最不能接受班主任和老师对于学生不一视同仁。我当时在班里比较闹,大概很令老师头疼,老师对我存下成见,于是,同样一句话如果别人说就没有事,是我说就会换来班主任好一顿训斥;同样一件事如果同桌的男同学做,老师会一笑了之,我做就会被罚站。
儿童的另一优点是十分尊重“道理”。我悟出来,告诉学生你做事的理由,是对他表示尊重,把他当成一个有理智的个人看待,而不是任你呼喝的物品。让他觉得,他听从你的要求和命令,并不是顺从你本人,而是顺从你给他讲的道理,这是他自己理智的选择而不是对老师权力的屈服。这样,我养成习惯,凡事都要向学生讲明理由。就是在惩罚学生时,也要解释我为什么要这样惩罚他们。
这次我订的纪律共有八条,最重要的一条是,课堂上每次只能有一个人说话,其他人要认真地听,要等人说完再反驳,不能随意打断。如果有人一再地破坏课堂秩序,警告无效后,老师就只能请他暂时在角落里静一下,如果再犯就让他提前回家。定这条规矩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听清班上其他同学的发言,好从对方身上学到东西。如果几个人同时说话的话,就会谁也听不见对方在说什么,这样就失去了讲话的意义,也是对其他同学极大的不尊重。
其他纪律包括课堂行为规范、家庭作业等等,我一边念一边解释。最后我问有没有问题或者补充。
“如果遵守纪律特别好,有奖励吗?”梦娜问。
“当然啦,”我说。“你会得到我对你由衷的欣赏……”
梦娜翻了翻眼睛。
“……和一个全班年终的电影派对。”我接着说。
“太好啦!”布莱妮和布鲁斯先欢呼起来。梦娜眼睛一转,问:“那租录相带的钱由谁掏呢?”
“只好从我的腰包里掏了。”我说。
她的脸上绽开了笑容。“嘻嘻,不要紧吧。反正我知道,你一定有很多的钱。”
“唉,我如果有很多的钱,还会在这里领很低的工资教书吗?”我忍不住开玩笑说。
看到她惊讶的表情,我连忙加上一句说:“……那我就会在这里无偿地教书了。”
第三辑 读书教书与孩子们一起来走“没有走的路”
我选择了一首罗伯特·弗洛斯特的著名短诗《没有走的路》作为第一节课内容。这首诗的主题写的,正是在人生道路上做的不可挽回的选择。我先让坐在角落里,一直没有说话的迈克尔来读第一段,他读了起来:“两条……呃……路,在……呃……在黄色的,黄色的树林里……呃……在黄色的树林里分叉……”
声音呆板,错字连篇。
“迈克尔,你刚才有些字读错了。”我把他读错的四个词一一写在黑板上,把每个词的正确读音都说了一遍,让大家一起跟着我读。迈克尔并没有跟着我读。他漠然地望着四周,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我忍住了叫他的欲望,把余下的诗“瓜分”给了剩下的三个学生。读完了全诗,我说:“现在有谁能告诉我,这首诗讲的是什么?”
这首诗的难度不小,句式用词都是学生们不熟悉的,诗中又有十几个生词他们不懂,因此我已经准备好了用一连串提问,打算引导他们逐步领会中心思想。可是,布鲁斯很快地举起手来说:“这是大概是讲一个人站在分岔路上决定不了走哪条好吧?”
我吃了一惊:“你以前读过这首诗吗?”
“没有啊!”他睁大眼睛,有些纳闷地望着我。
“那谁能告诉我主人公为什么决定不了该走哪条路?”
“信息量不够呗!”梦娜带着不屑一顾的神情说。
“说得详细点,信息量怎么不够?”
“唉,你看嘛,他这句又说他站在分岔口远眺,不就是他想获得更多的信息吗?后来这句又说这两条路看起来没什么不同,但是他一走上去就回不来了,就是说选哪条路很重要,他要是随便选一条,万一是他不想挑的那条怎么办呀,所以他得慎重考虑嘛……”梦娜滔滔不绝。
“不错不错不错,”我一迭声地说,想起查德的忠告:“千万别低估你的学生们。”我马上在内心里推翻了我原来精心设计的课程,跳过了一大串提问,决定现在就逐句分析这首诗。
“我现在把这首诗分成四段,你们四个人每人一段,先准备五分钟,然后你们四个人要在黑板上联合完成一幅画,描绘这首诗所描述的情景。”我又提示说,“仔细阅读这首诗。注意一定要把每句话都弄懂,不光是字面上的意思,还有字里行间暗含的意思。到时候画完了还要向全班讲解你画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可千万不要漏掉了什么啊!”
“你有彩色粉笔吗?”梦娜问。
“那当然。”这也是查德的功劳。他在一星期前的会议上告诉我们,学生们特别喜欢彩色粉笔,建议我们在上课之前一人买一盒,在讲课时用。区区几块钱的投资,就能使一堂课增“色”不少。
第一段给了布莱妮。五分钟过后,她胸有成竹地走到教室前面,画了两条分岔的路伸向远方,用黄色的粉笔画了乱糟糟的一大丛树木。对我回眸一笑后,她又接着在分岔处画了一个人,圆圆的脑袋,树杈一样的手臂和腿,在人脑袋上方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教室里响起笑声。
布莱妮又在画的左上方画了两个钟,一个指着12点,另一个指着5点。这大概就是指“我长久的站在这里……”那一句诗意了。画完之后,布莱妮转过身来,讲解说:“有一天,一个旅行者在森林里走路,来到这个分岔口,决定不了该走哪条路。他只好在这个地方望呀望呀,怎么也决定不了,过了好长时间。”
她说完就转身要走,台下响起稀稀拉拉的掌声。“等等,”我叫住了她。“说得还不够详细。我问你,这是什么季节?”
她楞了一下,望着我:“不知道。”
梦娜叫起来:“我知道!是秋天!”
“为什么是秋天?”我问。
“哦,因为树林是黄色的。”布莱妮反应过来了。
“嗯,有道理。是初秋还是晚秋呢?”
梦娜又高高举起手来,站起来急着要回答。我制止了她:“梦娜,给布莱妮一个机会吧。”
梦娜悻悻地坐下。布莱妮已经反应过来:“我想应该是初秋。”
“为什么?”
“因为树上的叶子还没掉完。这里还说这条路在远处就弯进了树丛中看不见了呢,那自然就说明叶子还没有掉光了。”
“不错。是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布莱妮答不上来。“是早上!是早上!”梦娜急着说。“第三段第一句这里不是写着吗?‘那天早上’。”
“那是第三段!不是该我负责的那一段呀!”布莱妮撅着嘴说。
我说:“让你画第一段可不是让你对其他三段都不闻不问呀。你需要把第一段放在诗的整体结构中去考虑。”
其他人大概没想到我会问这么仔细,都纷纷在自己原有的草稿上涂涂改改。
接下来,梦娜和布鲁斯表现都十分出色,顺利过关。布鲁斯就原诗中对诗中旅行者寥寥几句描写,对他的年龄、性格、甚至长相作了详细分析:“他一定年纪已经不小了,因为他对旅行很有经验,好像已经旅行了很多年,因此,我想他的脸上一定布满了皱纹。因为他长期在野外露营,没有办法去美容。”布鲁斯一边说着,一边往他在黑板上画的大脸上加歪七扭八的条纹。
我忍不住笑起来。“嗯,不错。尽管想象得多了些,也还算合情合理。既然说到长相,就让我问你:你在谈到主人公时一直说‘他’,那主人公有没有可能是女的吗?”
布鲁斯没料到我会问这个,呆了一下,脱口而出:“可是他一个人在森林里长途跋涉呀!”
“谁说女孩子就不能够在森林里长途跋涉了?”班上两个小女权主义者马上反唇相讥。
“作者就是男的嘛!他说的‘我’当然也是男的了。”布鲁斯还不肯放弃。
“那可不一定。上个学期我们就读了一个女作家写的关于男人的书!”
布鲁斯没词了,我笑着让他回座位上去。
第三辑 读书教书选择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有时再也回不去了
迈克尔是最后一个。他始终不肯主动说一句话,只有叫到他头上才勉强开金口说声“是”或”不”,要不就干脆摇摇头,我拿他有些没办法。这回他不能不动了,慢慢地走到黑板前,拿起蓝粉笔涂了一圈蓝色,又在这团蓝色中画了一条分岔的路,只不过画得和刚才布莱妮画的方向正好相反,像是人从另一个角度看那条路。接着,他画了两个人站在其中一条岔路上,其中一张脸歪着,似乎在向后看。
“这是未来。”迈克尔转过身来低声说,“嗯,这个人是主人公。他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但现在他后悔了,告诉他的同伴,他应该改变他的选择。”
他对原诗的意思有些误解——或者是曲解。“是后悔吗?”我问。
“这句话说他叹气来着。”
“对,但是叹气一定表示后悔吗?”
迈克尔耸耸肩,没有回答。
“迈克尔,叹气还可能表现其他的什么思想感情呢?”我轻声问。
他还是不说话。梦娜已经把手举得十分夸张,但我不想放弃这个与迈克尔交流的机会。
“他叹气也可能是松了一口气,因为他总算相信了他的选择是对的,不是吗?”我说。
“有可能。”迈克尔干巴巴地说。
停顿了一会儿,他说:“——可是,后来诗里又说,‘使一切都不同了。’这不就表明他不喜欢他的选择吗?”
“不,迈克尔,我想你误解了原文的意思,主人公说:‘我走了那条较少人走过的路,而这使一切都不同了。’这是在陈述事实,并不是在表达愿望。”
迈克尔眼睛望着别处,一副漠然的样子。
“你来想象一下,迈克尔,选择了森林两条路中的一条,到底会使他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呢?”我换了个问题。
“那我怎么会知道?”
“你想象一下嘛。”
他又是沉默。
“班上有谁能告诉我?”面对这么长时间的冷场,我忍不住向其他学生求援。
“我知道。”灵牙俐齿的布莱妮说,“他走了一条路,这条路又通向许许多多其他的路,他的经历就由此不同了,而且后来他就再也回不来了。”
“根本不对!”迈克尔忽然说。
“为什么?你说说看。”我喜出望外。
“他明明可以回来嘛,只要他记得路线,他想回来沿着原路往回返不就行了?如果他不记得路线的话,那他根本就不应该在大森林里旅行。这个诗人真是傻蛋。”
学生们大笑起来,我也微笑了。
“有时候往回返可不那么容易呢,”我说。
他瞪着我:“有什么不容易的,除非他很蠢!如果他真想往回走的话,有什么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