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沿着楼梯上上下下地走了几遭,仔细地看完了关于故居的介绍,并且欣赏了墙上所挂的歌德藏画,我准备离开了。在楼梯口,我回头一望,啊,从起居室那扇窗中射入的阳光令我目眩,与周围的阴影形成强烈的对比。在临死时,歌德不是据说呼喊着:“更多的光!更多的光”吗?也许,他在这楼梯口有过许许多多与我此时类似的美妙经历吧?
第四辑 东方西方盖一个章就从德国进了捷克
没想到一向极为准时的德国火车,到德累斯顿晚了几乎一刻钟——莫非这又是东德和西德的差别?
我要在德累斯顿换去布拉格的火车,事先我根据列车时刻表留出了20多分钟换车时间,不料火车晚点抵达德累斯顿,只有5分钟间隔。
糟糕,如果赶不上这班去布拉格的火车,谁知道下一班什么时候开?我这个周末的行程就全泡汤了!我拎起背包就飞快地跑,冲到了去布拉格火车的站台,咦?连个火车影子都没有,许多人大包小件地站在站台上等呢。原来这趟火车也晚点了,晚25分钟!
我抓紧时间翻看布拉格的介绍,盘算着下车之后给哪家青年旅馆打电话。旅游手册里的青年旅馆是按区排列的,但我对布拉格完全茫然,根本不知道哪个区、哪条街离火车站更近,甚至不知道布拉格有好几个火车站,而我买的票到达的并不是总站,而是城区边上的一个小站,这可给我惹了不少麻烦呢——这是后话了。
火车终于来了。嗬,一看就不是德国的火车了。德国的火车都很新式,是子弹型车头,全身银光闪闪,又漂亮又神气。车厢内的配备十分现代化,自动开关的玻璃门呀,茶色大玻璃窗呀,舒适的椅子上铺着厚厚的软垫子。我最喜欢的是它非常隔音,几乎听不到火车飞驰的噪音。而眼前这辆捷克火车呢,又破又旧,已经经历了不少风霜,窗户是老式的木制窗,椅子是硬邦邦的木头椅子,各车厢之间的门要花好大力气才推得开,墙壁和天花板都油漆斑驳。
不过,我坐上这辆火车后可是满心兴奋:一坐上它,就好象踏上又一个陌生国家的领土了。德国在很多地方太像美国,眼前的这简陋反倒透出一种异国情调。
火车广播员开始广播列车沿途所经的地点,第一遍用捷克语,一种有很多辅音的含糊不清的语言,第二遍用德语。然后,他又为了火车的晚点向大家道歉。火车出了德累斯顿之后,外边就越来越冷清,又不像我比较熟悉的西德乡村那样清秀,而带上一种说不出的荒凉,不知是不是我的心理作用在作怪?
火车在德捷边境的小站上停下来,边境警察来查验护照,在我的护照上面盖了个章,放行。真简单!现在的欧洲,真的渐渐融成一体了。我紧盯着窗外,猜想进入捷克境时会不会有个牌子什么的,就像在美国从一个州进入另一个州时,眼前总是会出现一个大牌子,上书“欢迎到某某州来!”可是并没有。德国的土地不动声色地变换成了捷克的土地,下一个火车站,告示牌已经全是捷克语了。
进入捷克,火车在一个个在我看来小得不能再小的车站停车——我想起我小时候常常在武汉和北京之间来来往往,一路上会闪过很多这样的小站——上车下车的人都是衣着朴素的乡村农妇。一个老太太上车后坐到我对面,非常和善地对我笑了一笑。下一站,又一个老太太上了车,而且好象还认识我对面这位老太太,她们马上飞快地交谈起来。我倾听着她们,想捕捉一些我熟悉的音节,却并没有。
天色渐渐暗下来。不时广播报站,又为火车晚点道歉(晚点越来越严重,25分钟,30分钟,50分钟……),第一遍用捷克语,第二遍用德语。真没想到,现在听到德语竟会感到亲切,好像是听到了乡音一样!
第四辑 东方西方孤身深夜找黑店
到布拉格已经暮色苍茫。第一件事,就是去火车站的货币交换处。在火车站、机场的货币交换处换外币一般很不上算,还得交手续费。可是打电话、坐汽车都需要捷克钞票,只好任宰了。德国马克对捷克克郎的比率是1比17,薄薄的两张10马克,一下变成了340克郎一大叠。我又从货币交换处花去40克郎买了一张布拉格地图,又买了一张50克郎的电话卡。捷克和德国一样,投币式公用电话几乎绝迹,全都用电话卡。
我从旅游手册上查到一家看起来不错、名叫“船房”的青年旅馆,座落在伏尔塔瓦河边,就打了电话过去。我第一句先问:“你说英语吗?”真高兴听到肯定的回答!我问她还有没有空着的床位。“有,当然有,你马上来吧。”我放下心。接下来就是问她旅馆怎么走。
“你在火车站?是在中心火车站吗?”
“嗯,好象是……”我含糊地答。
“啊,那就很好找啦。出了火车站向右转,你就看见第×路电车,坐到某站,我们的旅馆在路边竖了牌子,你按牌子上指的方向走就到了。”
出了车站向右一转,我傻了眼:哪儿有什么电车站?只看到一大片荒凉旷野,和几百米外的公路,一辆辆汽车飞奔而过。更要命的是,天马上就要黑透了,我可丁点儿也不想一个人黑灯瞎火地在一个完全不认识的城市里游走。
我又向左转。这边看起来令人放心一些,有一群人站在路边,仿佛在等车,可是又看不到汽车站牌。向其中一个人问路,她茫然地看着我,显然不懂英语。我没办法,只好继续搜索。终于,我看见一个穿制服的警察模样的人,像看见救星一样地向他小跑过去。他的英语很难懂,但比划了半天,我总算明白,我得先坐地铁,坐到“中心火车站”。闹了半天这里不是中心火车站!我连忙按照他指的方向去坐地铁。
到了另外一个国家,我更感到多学会一种语言的必要。不了解一种语言,就永远不可能进入以这种语言为母语的人们的内心。在布拉格,尽管似乎人人都会说英语,但不懂捷克语还是极不方便。买了一份地图,等于买了一份天书,不仅好多字母稀奇古怪,排列顺序也完全不合逻辑,就算死记街名牌上那一串奇怪的符号,转眼就忘。在没有导游的情况下,心血来潮,偏离专门介绍给一般游客的观光点,看看真正的本地风土人情?休想。对于“一意孤行”的人,对这一点,还真得作好思想准备。
费了好一番周折,找到了布拉格的中心火车站,又在那里坐上有轨电车。在中国和美国,有轨电车都已经很罕见了,可在欧洲到处都是这样的有轨电车。布拉格中心区到底热闹多了,各种各样的餐馆、商店、咖啡店、夜总会亮着五光十色诱人的告示牌、霓虹灯,伏尔塔瓦河在夜色中若隐若现。电车一直沿着河岸行驶,每停一站,我都紧盯站牌,生怕坐过了站。
走了将近半小时才到,却早已出了喧哗市区,又到了偏僻郊外!除了稀稀拉拉的路灯,没有别的光亮。路边果然有一块牌子,指示青年旅馆的方向。走了几十米以后,我进入了一片好像是农田的空地,连路灯也没了,前边和后边、左边和右边,都是黑糊糊的,蟋蟀音时断时续,夜风声细碎,更衬托得旷野静寂。越走越觉得毛骨悚然,这是什么地方?要是在这儿有个歹徒拦住我,我可是叫天不灵,叫地不应啊。如果这家店是个“黑店”怎么办?我想起《水浒》里那种卖人肉包子的饭馆,又想起小时候听过的各种鬼故事……我的想象力每到这种时候总是特别的丰富。“哇!你一个人去这么远的地方,难道不怕吗?”耳边也仿佛响起这趟单人旅行从德国弗莱堡大学出发前同伴们的询问,当时我可是满不在乎的,可现在呢?
就这么忐忑不安地走了一两里,我忽然看见前面的树丛中有几点闪烁的光亮,接着,我又隐隐约约听到了水波拍打河岸的微弱声音,闻到了空气中一缕湿气……我连忙加快脚步,向着光亮和水声走去。走过一片树丛,哈,“船房”赫然立在我的面前!光的作用真是奇妙,在一分钟前还让我毛骨悚然的空地,现在变得温暖而安全。旅馆果然紧靠着河岸,“船房”原来真的是一座泊船的码头,二三楼被改建成一个旅馆。
每晚是170克郎——我在心里迅速地换算:等于10马克——5美元?真便宜啊!旅馆里的服务果然周到极了。那个面目和善的胖老太太把房门钥匙交给我,还递给我五张免费赠送的布拉格景色明信片,其中一张印有“船房”。她带领着我一一指点旅馆的各种设施:洗衣房,厕所,公共淋浴间,厨房,饭厅,游戏室,电脑房——这里可以上互联网,收费每半小时40克郎。长长的走廊,墙上贴着从世界各地寄来的明信片,都是曾经在这里住过的学生游客们寄来的,各种语言都有,语气都热情洋溢,看来他们对这家青年旅馆是由衷喜爱。
他们还供应一日三餐:早饭,17克郎(才1马克!?),午饭和晚饭,25克郎;还卖明信片、邮票、车票、地图、旅游手册;游戏室里除了电视外,居然还有一堆英文书刊,大都是适合旅游消遣的通俗爱情小说;如果旅客愿意付钱,他们还代洗衣服。难怪同屋的女孩说,如果不是有布拉格的话,她愿意一天24小时都呆在这里。
我的房间里有六张床,都是“真正的床”,不是上下铺——我喜欢真正的床,上下铺爬上爬下实在狼狈。一进屋,就感到一股闷闷的热气迎面扑来,布拉格比德国那边要热得多,而这间屋的窗户又很小,屋里没有空调。我把书包放在自己床上,和同屋的人们一一打了招呼,她们正坐在床上,兴奋地用英语讨论着什么,其中两个听起来有澳大利亚口音,另两个听起来像是从北美来的。我把自己的东西安顿好,收好要紧东西,拿了换洗衣服去洗澡,然后我又拿出速食面去厨房吃饭。一个胖胖的金发女孩问我愿不愿意跟她们几个人一起去夜总会跳舞,我摇了摇头,今晚我实在有些累了,“也许明天晚上吧。”
第四辑 东方西方查尔斯大桥和布拉格城堡
早上八点半,小闹钟把我叫醒。我从管理员丽莎那里买了乘电车的全天票,重新组装书包——衣服等等留在旅馆,一下子负担就轻了好多。
走出旅馆,眼前豁然一亮,是个大晴天。不妙!今天一定会热得不得了。我只穿了一件背心和宽松的长裙,可是已经开始微微冒汗了。
走在昨天半夜把我吓得魂不附体的田埂小路,才发现这一带其实景色很美,葱葱茏茏的开阔原野,中间是从容流淌的伏尔塔瓦河,远处近处点缀着棕黄色的小屋,好一派田园气息啊。
乘有轨电车前往市区中心,一路从车窗看出去,街道两边越来越人潮汹涌。布拉格这个名字来自德语,捷克语叫它布拉哈,意为“门槛”,据说是伏尔塔瓦河在这里流经一个暗礁,水流湍急,酷似越过一个门槛。公元10世纪布拉格成了捷克的首都,到14世纪已经发展成为欧洲最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历代王朝修建的宫殿城堡和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教堂、大桥等名胜古迹,都集中在中央城区的五个小区内,非常便于步行游览。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不同、布局迥异,但都豪华宏丽,到处是花园和雕塑、高耸入云的钟楼、尖塔,难怪被誉为“百塔之城”呢。巴洛克式、哥特式和罗马式教堂和古堡鳞次栉比,在明媚的阳光照射下,熠熠发光,金碧辉煌。
建于1406年的查尔斯大桥大概是布拉格最著名的建筑了。旅游手册上说,中午时分桥上会被游客们挤得水泄不通,寸步难行,“那时候如果要想下桥,唯一的路就是跳到河里去”!于是我早早地先来看它。
桥确实极有气派。它是伏尔塔瓦河上第一座永久性桥梁,也是东欧最早的一座石桥,全长520米,两端耸立着哥特式尖塔,桥两侧排列着两座铸铜雕塑,石头砌成的桥栏杆上,雕着28组与宗教有关的精美大理石雕,出现最多的自然是耶稣受难的题材。大桥不准车辆通行——也没法通行:还不到十点钟,桥上的人就已经人头攒动了,小摊贩隔不几步就是一个,兜售着木雕、版画、首饰和其他有关布拉格的纪念品。站在桥顶上向两边河岸望去,山坡上一排排浅黄墙壁、猩红屋顶的房子层层叠叠,是典型的布拉格式建筑风格,“金色的布拉格”,名不虚传啊。
我在查尔斯桥的前前后后漫步照相,我照桥,也请人照我。然后过桥向布拉格城堡方向走去。中途还花15克郎买了一张学生票参观了雄伟巍峨的圣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