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学生票参观了雄伟巍峨的圣彼得教堂,然后随着人流,直奔建在伏尔塔瓦河畔小山坡顶上的布拉格城堡。
在城堡门口,我发现昨晚换的那么一大叠钞票竟然快花光了,赶快又用30马克换了更大的一叠捷克克郎,但愿这些钱够用到我离开捷克。城堡门口一瓶矿泉水竟贵达20克郎,没办法,口渴只好任人宰。
人实在太多。旅游手册介绍,布拉格居民在旅游旺季纷纷逃出城外,只留下那些旅游服务人员来抵挡来势汹涌的游客,夏天里游客对居民的比例竟是8比1!看看我的四周,这个数字得到了印证。在城堡庭院里,至少有20个旅游团,领队要么挥着大旗,要么拿着扩音喇叭招呼,说英语的,说德语的,说日语的,居然也听到了台湾腔中文。
独自行动就是灵活。我钻入人群,抢在大队人马之前进了售票处。学生门票是50多克郎,成人票自然更贵——幸亏我是学生,在欧洲处处受优惠。
虽然心痛花克郎如流水,我还是花100克郎租了一个“随身听”和导游磁带。在城堡地图上各景点都被标了号码,只要在“随身听”上按这个号码的键,就会有一个甜美的女中音用英语介绍掌故特点。
论面积,这个城堡和北京的故宫当然无法相提并论,可是还算很有规模,建筑群错落有致。主要景点有一座直冲云霄的大教堂,城堡旧址,和城堡内一条蜿蜒小街,那儿是捷克风格的小巧玲珑的商店和咖啡馆。另外,城堡外侧还有一个艺术宫,进门要另收门票。
城堡里的教堂比圣彼得大教堂更富丽堂皇,高高拱顶上布满彩绘图案,五颜六色的玻璃窗上全是圣经故事场景,圣坛上摆满琳琅满目的蜡烛和圣母圣婴的雕像。到处是大大小小的油画和金光闪闪的雕塑,令人眼花缭乱。捷克国家不大,宗教历史积累下来也很可观。可惜啊,教堂钟楼顶部正在内部维修,不对游客开放,不然我一定爬上去,俯瞰布拉格、俯瞰捷克,领略李白所说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河’茫茫去不还”。
美中不足还是游客太多,到最后,整个大教堂被各种旅游团占领,连坐着、站着的地方都没有了。想独自一人在教堂里站立一会儿,领略到与上帝对话时的那种宁静?没门。只好离开。
国王的舞会大厅里倒是人少,安静而阴凉。大厅极大,几乎没有任何装饰,只有四周土黄的石墙,以及从窗子射进来的阳光。
楼下陈列着武器、服饰,城堡后面的小教堂、步行街、卫兵楼旁也各有特点。最让我着迷的景色,是从舞会大厅外的阳台上俯瞰布拉格,那是一片金红海洋,与城堡里黄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人们老是说“金色的布拉格”,名不虚传!
我参观过北京紫禁城,也看过长安、咸阳的秦汉宫阙遗址。欧洲的皇室与中国的皇室相比,似乎高墙深院得不那么森严,与臣民的生活隔绝得不那么滴水不漏,不论是从起居习惯上还是从景观上,皇族与平民似乎还能有若干联系。这是我的错觉吗?或许,要归结为欧洲皇室没有中国皇室发展得那么久?而就建在布拉格城堡里的教堂,又时时警诫着君主:在你的权威之上,还有上帝的权威!在这里,我多了俯瞰人间沧桑的体验,少了在中国参观皇宫时把脖子都仰酸了的那种感觉!
第四辑 东方西方广场·教堂·音乐会
从城堡出来已是正午,太阳光一点不客气地火辣辣倾泻而下。我躲在一座巨大雕塑的阴影下,拿出香蕉和面包,就着美景进餐。
下午我沿着蜿蜒街道走到了老城区市中心,这里是一个广场——布拉格很多地方叫作“广场”,但其实不少广场名不副实,像著名的瓦克拉夫广场,说是一条大街更确切:街中间是草坪林带,两边是商店餐馆,据说这里当年是马匹交易的场所。当年捷克示威队伍在这里行进,苏军坦克也在这里沉重碾过。捷克国家博物馆正前方矗立一座宏伟的雕塑,是十世纪捷克君王瓦克拉夫一世骑在马上的雄姿——广场就是以他命名。雕像前方立着几张在历次抗议苏联的示威中牺牲的青年的遗像,大量花圈簇拥,让人感觉到时代虽逝,创伤犹在。
老城区市中心这儿倒确确实实是一个广场。中央最显眼的是一组雕塑:一位长者面向北方,昂首挺胸,半张着嘴呐喊疾呼。啊,这是捷克人民的英雄、著名的宗教改革者杨·胡斯(JanHus,1369—1415)的塑像。他在喊什么呢?是否一直在说:人们!请你们寻找真理,学习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一直到死!我想起来,我去过我姑姑所住的德国南部与瑞士相邻的小城康斯坦斯,胡斯就是在那儿被害的,那儿博登湖边也耸立着他的纪念碑。但在这里人们心目中,更突出了他的民族色彩,人们景仰他代表了捷克的历史和坚持真理、坚持正义的精神。记得看到过报道,1968年8月,苏联入侵,布拉格民众用白布蒙住了胡斯的眼睛——不愿意让他的英灵看到祖国遭受蹂躏……
布拉格这座城市确实非同凡响,孕育了多少文化泰斗!卡夫卡、弗洛伊德、昆德拉、德沃夏克、斯美塔那……更有无数大师是从这里获得灵感,留下了不朽的作品。莫扎特、大诗人里尔克,我一度列为最爱的大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不过此刻,举目四望,我印象更深的却是文化与商业混杂交汇:教堂、博物馆、商店、餐馆、咖啡店,触目所及,都是一排排摆摊小贩。卖冰淇淋的小贩更是活跃,推的车子上面画着五彩缤纷的冰淇淋,名称大都是英语,许多小贩正用英语与游客讨价还价。
我看见有很多人举着牌子散布在广场四周,走近一看,原来他们举的是音乐会的广告。这倒是一奇。牌子上大都用大号字体写着音乐家和乐曲名称,下面用小一号字体写明乐团名称,地点则大都是在某个教堂,时间就在今天下午或晚上。信手数一数,竟有十几个不同的音乐会同时在市中心的教堂里举行!难怪有人说,布拉格是古典音乐爱好者的天堂。演奏的曲目以巴赫和莫扎特作品最多,竟有一个乐团把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改编成一出木偶戏,据其推销员夸耀说“好评如潮”。
布拉格人对莫扎特的喜爱是众所周知的。尽管莫扎特常年在维也纳居住,但布拉格人常自豪地说,捷克人才是他的知音。当《费加罗的婚礼》在维也纳首映时,受到了当地观众的冷落,以至莫扎特灰心得想离开维也纳。而在布拉格,《费加罗的婚礼》却受到空前欢迎,观众场场爆满,完全不理会在维也纳指指点点的批评家们。莫扎特激动地把这部歌剧献给了布拉格,而布拉格则成为莫扎特最忠实的拥护者。据说这里是《费加罗的婚礼》上演次数最多的城市,难怪他还专门写过《布拉格交响曲》呢。
挡不住这些广告的诱惑,我决定买一张音乐会入场券。我挑了一张比较便宜的——100克郎,时间是下午3点,地点就在广场一侧的尼古拉大教堂里,演出的是巴赫的几首圣歌和管风琴独奏曲。
此时是1点55分,古色古香的大钟楼旁已经聚集了好几百人,翘首仰望。这座建于15世纪的大钟名叫“天文钟”,分上下两层,钟楼主要部分是几个表示天体的圆圈,不仅可以看到用好几种方法表示的时间,还可以看到太阳轨道、月亮位置等等。下面是一个圆形的日历。我和大家一样,定定地盯着大钟楼。2点到了,大钟发出低沉巨响,钟上方一个小门突然开启,随着钟声,从里面跳出来一个又一个木偶小人,有神情严肃的神父,有样子滑稽的工匠小贩,还有一个似乎是耶稣,一具骷髅,一只公鸡……12个木偶轮流钻出来,向游客鞠躬致意,又突然一下钻回去,惹得广场上腾起阵阵哄笑。小公鸡喔喔啼鸣,似乎告诉游客珍惜时光、莫误年华。一分钟后,小门重新关上,大钟恢复沉默,广场上的人群则报以热烈鼓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么奇妙复杂的钟楼是五百年前布拉格的能工巧匠用锤子、钳子、锉刀等简陋工具制造的!
3点整,我准时走进圣尼古拉大教堂。教堂里面已经摆好了十几排一百多把椅子,不过,听众并没有把椅子坐满。这所教堂的规模赶不上我已经观光过的两座大教堂,但布局也是大致相同:前边圣坛上是耶稣受难像,两边是描绘圣经故事的彩色玻璃窗,上边也是高高穹顶和金棕图案,后边是巨大的管风琴。教堂里很阴凉,灯光幽暗,收票人把前门关上,就更暗了,只有从彩绘窗户透进的阳光柔和又闪烁不定地落在地面,一切都静悄悄的,坐在这种氛围里,身心宁静。
管风琴微弱地响起来了,一种尖利的、带着金属光泽的声音,细若游丝,若隐若现。渐渐地,声音大了起来,其他和音也加入进来,整束声波上上下下地摇动,慢慢充盈了教堂里整个空间。少顷,一切又静下来,只余一丝尾音渐渐弱去。这时,一个清亮的女高音在我们身后上方响起来了,对于刚刚习惯那金属管风琴声音的耳朵来说,这歌声象缎子一样圆润柔和。我忍不住回头去看她,但她站在教堂的二层,只能看见她的裙摆,看不见她的脸。等她唱完了,管风琴再次响起;琴声渐弱时,她又接着唱,两种声音对比鲜明,却配合融洽。教堂虽然不是专门演奏音乐会的场所,音乐效果却好得出我意外,既能烘托女高音的温婉、柔美,又能体现管风琴的排山倒海,震撼人心。
演出完毕,观众们都不禁站起来,向着后方热烈鼓掌。女高音走了出来,原来是一个瘦瘦小小的金发女郎,看上去很年轻,顶多25岁吧?管风琴的演奏者则是一个棕发大胡子的中年男人。他俩站在二楼的栏杆后面,对着观众们深深地鞠躬致谢。
走出教堂门外,阳光一时刺得人睁不开眼睛,四周的喧哗热闹,把我一下从刚才的宁静中拉出来。布拉格真是奇妙——它有这么多截然不同的世界,时而动如脱兔,时而静如处子,在这里,各种感官上的效果都好像比别处要强烈几分。
第四辑 东方西方我到底点了什么菜?
我离开老城市中心广场,在周围的碎石小街上漫无目的地走。小街都是窄窄的,弯弯的,两边是暗红、明黄、深棕的楼房,路灯是古老的煤气灯式样,很有历史的纵深感。不一会儿,我就闹不清自己到底在向哪个方向走了。太阳时而在左、时而在右,钟声忽而很远、忽而很近……
不到一刻钟,我已经走出了最喧哗的闹市区,身边只有三三两两的行人了。太阳西斜,正午最热的时候已经过去,此时的天气对散步来说再理想不过了。就算不明白到了哪儿也没有关系,大白天在陌生的城市迷迷路,甚至挺浪漫呢。
微风带了点凉意,肚子开始咕咕叫了。在哪里吃晚饭呢?我加快脚步,四处搜寻餐馆。走一条街又一条街,转一个弯又一个弯,好半天都没有看见任何餐馆的招牌。蓦然看见在一个小弄堂口上立着块小黑板,上面画了个箭头指向弄堂里,又写了些捷克单词,还标着串串数字,好像价钱——那莫不是个弄堂里的小吃店,把菜牌摆到路口以招徕顾客?我马上照着箭头走去。
确实是家小餐馆!——真小,只有几张朴朴实实的木头桌子连同椅子,布置十分整洁,墙上挂着看起来很有点年头的照片。几个一看显然是当地人的男子,正和那个白发苍苍的老侍者说笑着。看见一个亚洲女孩走进来,所有目光都转向我——在这个餐馆一定是件稀罕事。老侍者马上微笑着迎上来,向屋里一挥手,意思是我坐哪里都行。
我挑了个角落坐下来,那些布拉格人又接续起他们的说笑。老侍者给我拿来一套银餐具,恭敬有礼地站在桌前。我以为他会给我菜单了,可他并没有。我只好开口,用英语问他:“请给我一份菜单好吗?”
可是他茫然地看着我,显然不懂英语。“菜单?”我又说了一遍,用手比划,又努力回想着德语“菜单”怎么说。“菜单?”这回用德语。
他似乎明白了,指了指墙上的一块黑板。原来他们没有印好的菜单,只是把每天的菜目和价格用粉笔写在小黑板上。可惜所有菜式都是用捷克语写的,我一个字也看不懂,只能看懂价钱:40克郎,60克郎,65克郎——比市中心那边餐馆便宜两倍不止。
我再试试用英语:“你们有鸡吗?”或者,“牛肉?”“猪肉?”我用手比划着,心里盘算该不该把这些动物画在餐巾纸上,可我想起了那个笑话:食客画出蘑菇,侍者却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