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缘生灭,念念明觉而不抓取,使能见苦离苦,直到最后一念。则不只能自见生
死流转的奥秘而不忧不惧,更可在此世或临终前自证阿罗汉永断轮回之苦;或根
据自己修行的基础与导向,于未来世继续修证。
如本书中差摩、阐陀、优波先那、婆耆舍比丘,皆于生前自证阿罗汉;跋迦
梨、年少比丘皆于临终前正念正智而得解脱;给孤独长者、质多罗长者、长寿童
子,皆以四不坏净为基础,临终善护念,增上修习各种观法(如六随念,或六明
分想,或正观五受阴、六入处、六界非我、非我所而不抓取),正念、正智以待时,
而得转生天界继续修行。
由此可知,现世的生命品质或未来世的生命品质,都是有因有缘的:前因与
后果相关、前世与今生相关、今生与后世相关,即所谓“阴阴相关”。所以,如何
提升自己此世的生命境界、与累积未来世的福德与智慧,端靠个人的自觉与努力
(指信、戒、闻、施、慧的实践),实在是功不唐捐而因果不爽的。
3 总序
4 原始佛法生死书
.速证解脱的罗汉道
总结佛教的说法,三界中的无量众生,大概可区分为三类型的生命型态:
第一类型是朝向阿罗汉道的众生,这类众生是佛陀谆谆教诲的声闻修行人,
随佛所教,自觉、自知、自证:贪瞋痴可尽、轮回可断,因而戮力于闻思修,历
经知法、见法,向初果、得初果(断身见、戒取、疑),向二果、得二果(贪瞋痴
转薄),向三果、得三果(断贪心、瞋心),向四果、得四果(贪瞋痴永断),证阿
罗汉、般涅槃,成不生法,永灭轮回之苦。既自知作证解脱道,亦为三界一切众
生作证解脱可得、轮回可断,让法轮得以常转,法脉得以存续,藉此增益天人众、
减损阿修罗众。
.历劫修持的菩萨道
第二类型是朝向“菩萨道”的众生,这是佛陀涅槃后,诸多论师发展出来的
“大乘”思想,他们“不住涅槃,不惧生死”,欲愿在无尽的生死轮回中,福利众
生,累积福德与智德,以期获得“一切智”而成佛。用一般的说法就是:为利益
众生,自觉性的透过无尽的生死轮回,广修“六度万行”,进行无尽的学习旅程,
成长智慧,直至成佛。
所以,这类众生必然要彻见“四圣谛”、了悟“空性”,确知:若不证解脱,
必然随业流转生死。因欣慕佛陀历劫修持的功德与智慧,因此自觉性地,以坚定
的修持与殊胜的欲愿,想要在一世一世的生死中,学习少苦离苦之道,涵养自护
护他的本事,成就自觉觉他的智慧,让个自的生命迈入一个无限的成长之旅,不
只是修四摄法、六波罗蜜(北传)、或十波罗蜜(南传),更要修学一切福利人天
的世间学与出世间学,配合广大无边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培育一切智,通达
佛境。
所以,真正迈入“菩萨道”的众生,除了这个殊胜的欲愿(所谓“发菩提心”)
之外,还需要解脱道的智慧(因彻见四圣谛而于生死了然无惧),甚至这个欲愿,
要强大到能让修行人历劫不迷,在每一世的生死中,都确知为何而生、为何而死,
如此才能历劫修持(有意识的成长),以累积成佛的福德与智德。
5 总序
6 原始佛法生死书
.随业流转的三界众生
第三类型的众生,是未入法流、随善恶业流转生死的三界众生无始劫以
来,为无明所盖、爱结所系,而长夜流转生死。因不知不见四圣谛,故不思不见
解脱道,当然就不可能是自觉性地历劫求智德的菩萨;而是在无明我慢的覆盖下,
随贪瞋痴的习性冲力驱使,在苦、乐受中浮沉,漂零生死大海的芸芸众生。
透过上述的分类,任何人都可以自我评量:自己当下的心灵品质,是导向随
顺尽速解说轮回的阿罗汉道?还是倾向于随顺历劫修持一切智的菩萨道?或者根
本只是“不知生何来、死何去”的无知众生之一,口言“菩萨道”,却不知离苦之
道,也不知成长之道,一味沦为我慢、我爱、我见的俘虏而烦恼不断,最后,在
满心的困惑与不甘中丧失了宝贵的人身,再次被业之浪卷去,漂流生死海?
.修持正法才能自我导航
所以,佛陀教诲我们,至少先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
饮酒),尽量避免伤害或干扰其他众生,不要成为别人或其他众生痛苦的来源;进
而努力闻、思、修听闻正法,了悟生命实相(只是身心现象的生灭,无常、
苦、无我、无我所),而不忧不惧;思惟正法,正见身心之苦、彻见苦源,体验苦
灭与修行灭苦之道修证正法,修习八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
正精进、正念、正定),让无明我慢与欲贪抓取,在闻、思、修(日常生活)的过
程中,减到最低;让贪瞋痴减而不增、退而不进,甚至没而不起,自觉性的在解
脱道上增进,进而永断苦。也才可能培育出自护护他、自觉觉他的基本功,进一
步成为菩萨行愿的基础。否则,往往堕入贪瞋痴的闇坑而不自知,结果自误误他、
自害害他。
所以,修习佛所教授的解脱道、彻见生死的奥秘,不只能让我们现世少苦离
苦,更是进一步自我导航的基础,以早日终结随业漂流的无助与不安,知所导向
或随顺阿罗汉道尽速证解脱;或朝向菩萨行,有意识的成长,以获得无上智
慧。
本书编译了原始佛法《阿含经》中,佛陀的声闻弟子如何在病中、临终戮力
7 总序
8 原始佛法生死书
修持,因而证道或转世升天的修行方法,可作我们病中、临终的借镜,更可见证
贯通生死、自我导航的种种法要。
希望所有身陷病苦、相识与不相识的朋友们,都能善自珍重病中或临终的光
阴,善修四念处,知所导向,正念正智以待时,则“现世善,后世续善”。
感谢讲堂同学戮力于闻思修的耐力与欲愿,同时感谢所有慷慨助印的朋友,
更感谢金财、丽玉与碧华用心思惟法要,作成读经笔记与大家分享。特别是碧华
在编辑过程中,困思勉行、精益求精的精神令人赞叹。愿本书的问世,能解除许
多人的生死恐惧与疑惑,让法轮常转、法脉续存,福利天、人!
【编者序】
极痛中,照见明光
我七岁时,生了场病,母亲当我出痳疹,给我吃错药,直到眼球、皮肤发黄,
才知是染上急性肝炎。当时人小,不知恐惧,倒是急坏了爸,在那个医药不发达的
年代,他每隔几天,就要用载货的摩托车,带我到远远的医院去看病。有一次,在
回家路上,我倦极了,趴在爸背上一再昏睡,爸怕我松手掉下车,沿途唤我;“碧
华,不要睡了,醒一醒。”后来实在没办法,只得应急用摩托车上绑货的皮带,把
我病弱的身躯,紧紧绑在他坚实的背上,一路呵护我到家。
一转眼,过了三十多年。今年三月,一向健硕的父亲,突因脑动脉瘤破裂而躺
下,走进迷迷懵懵的人生。在从医院转往照护之家的救护车上,我看见一条皮带,
把父亲的身体固定在担架上。我用手指轻轻滑过系在他身上的皮带,眼泪簌簌地掉
9 编者序
10 原始佛法生死书
了下来。曾经,有一条皮带,承载着深挚的父爱,系出我对世间的执着和依爱;而
眼前的这条皮带,像一条无常的长索,紧紧缠绕父亲老病的身躯,宣示人生必有老
病死的无奈。
.面对身苦,学习心不苦
这无奈的身苦,引生恩爱离、怨憎会、求不得的心苦,我们就这么背负双重的
苦难,面对这必经的生命历程。佛陀明白身苦避不了,所以教导病中的弟子,修习
“身苦、心不苦”。
有一回,佛陀在婆祇国一处森林中修行,有位那拘罗长者,高龄一百二十岁,
年老体弱,病痛缠身,很辛苦地去觐见佛陀。佛陀对他说:“长者!你好好观察这
个苦患身,学习让心不受身苦的影响。”那拘罗长者又去请教舍利弗详细的义理,
舍利弗说:“一个圣弟子,如果对色身的集、灭、味、患、离都如实知,就不会对
色身产生爱乐、执着,不会认同色身就是我、或我所有。当色身变异败坏的时候,
心不会随着动摇而生烦恼;心不动摇,就没有恐怖、障碍、顾念、结恋。这叫身苦、
心不苦。受、想、行、识亦如是观。”
舍利弗一番话,解开我们的盲点。老、病、死,会让我们的心这么紧缩、排斥,
症结在于深固的“我见”。我们认同有个真实存在的“自我”,所以“我”或“我周
遭”任何人、事、物的变易,都会冲击我们的心情。老病死,只是色身的现象;痛
苦,只是感受的现象;一旦把色身、感受和“我”连结起来,产生爱欲、执取,身、
心交织的苦迫,便滚滚而来。
.从病苦中,建立无我观
佛陀看到源于“我见”而生的爱欲,是众生痛苦的原因,所以一再提醒我们,
要彻见身心“无我”的实相。他告诉我们:“如果色身就是我、或我所有,就应该
顺从我的意愿,不病、不苦;但是色身有病、有苦,由不得我作主,所以色身不是
我、也不是我所有。”同理,如果感受就是我、或我所有,就应该顺从我的意愿,
没有痛苦的感受;但是病中、临终的感受,很痛、很苦,由不得我作主,所以感受
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
11 编者序
12 原始佛法生死书
佛陀举个传神的譬喻,教大家舍身见:“譬如这祇园精合中,有许多树木,如
果有人来砍伐枝条,用扁担挑走,你们也不会忧愁悲戚。为什么呢?因为你们明白,
那些树木不是你、也不是你所有。用这样的取角,来看待色身和受、想、行、识,
舍离对于五受阴的执取,因为五受阴本来就不是你、或你所有的啊!”
没有经历深刻的观察,很难脱离惯性的思惟,穿透“自我”的迷思,知见“无
我”的真相。我们害怕听到“无我”,因为自我感,向来是我们自我定位、安立世
间的基础,所以佛陀心疼地说我们“于无畏处而生恐畏”。佛说无我、无我所,并
不是否定身心现象的存在,也不是说一切虚无,而是提醒我们:“我”只是个方便
区别的假名、不实有,因为五受阴没有恒常不变的自性,它无常、变易、终归磨灭,
如果爱喜,就会身苦、心也苦。面对老病死,少些贪取,心灵就多点自在!
.接受痛苦,护心不随转
病中最难忍受的是痛苦,那种侵肌彻骨的痛,最容易让我们产生身见和执着。
所以佛陀教我们用“过客”来看待、观察感受的生灭:
“我们的色身,就像旅舍;感受,就像寄宿色身的旅客,它们来来去去,不会
永远停留。如实觉察这些感受,看着它们生起、持续、转变、消失,就像对待来往
的旅客一样,保持距离地接受它们,不涉入、也不认同!感受是过客,不是‘我’、
也不是‘我的’,一切就只是现象的本然生和灭而已。”
病中的极苦,正是见法、证果的资粮。因为当痛苦的感受,如潮水般拍打而来
时,最易觉察生命的苦;当内心抗拒身苦而生烦恼时,最易觉察爱取是苦因;当停
止爱取、心得清凉时,体会寂灭最乐;于是经由绵密的内观,断爱、证灭、悟涅槃。
这也是我们褊辑本书的用心,透过佛陀对病中弟子的开示、以及病中弟子的现身说
法,看到超越病苦、生死无惧的明光!
.精勤修习,念念向于舍
佛陀极赞不放逸,他说:“一切善法,不放逸为其根本。”要能在病中、临终
皆自在,就要于日常精勤闻、思、修。修习的方法很多,个人可以随缘选择,一贯
的精髓则是不放逸地“正念、正智、舍心住”,直到此生最后一个呼吸。
13 编者序
14 原始佛法生死书
人生必经的老病死,佛陀说亲如母子亦不能相替;正如我伫立在病榻旁,凝视
着命若悬丝的老父,却无力代他受些什么!这些珍贵的法宝,我是没有办法回馈给
不清醒的父亲,教他依法修习了。我只能尽心尽力,把佛陀所说病中修行的经教,
编撰出来作为答礼,感谢三世父母及一切众生!祈愿更多人及时受用法的福利!也
盼看到这本书的有缘人,透过亲身的体会和实证,找到它的价值,并且说给周边、
正受病苦或临终之苦的有缘人听。让自己、也帮别人,勇敢坦然地面对这个自己贪
取而来的色身的变易,依照佛陀的教法,调伏欲贪、放下执着,在痛苦中正知正念
五受阴“无常、苦、无我”而知舍离,超越对老病死的怖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