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已得而復失!來世之所經營,亦已得而復失!由是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得而復失
,失而復得,盡未來際靡所底止;甯不勤苦無益?於是遂生一不滿足之觀念而求出世
之方法。如世之求進化者,以萬物皆有進化,則進化復進化,必將有超出人天以上之
法可求得之,於是求所以脫雕人天之業牽及苦惱之一種進化,即是出世間之小乘法。
此小乘法,即佛法中解脫人生苦痛之一種法門也。
三  大乘法
大乘分為因果二位,在因位為菩薩乘;在果位為佛乘,又名如來乘。依此因果位
,即作二層:一者行因趣果的大乘,二者彰果化因的大乘。行因趣果的大乘,即菩薩
乘;彰果化因的大乘,即如來乘。彰果化因的如來乘,是由所證佛果之境界而開示眾

生,使眾生依此法門以悟入佛之知見,達到佛之究竟地位。由因至果的菩薩乘,就是
眾生從無始以來之佛性,與過現之一切正聞熏習,發心修行,經四十一因位、而至圓
滿果海也。
然此由因至果,菩薩乘法,就主要點有二位別:一者由加行入根本;一者由根本
起後得。此二類中,初者如法性空慧宗攝。後者屬法相唯識宗攝。屬法性空慧宗之教
典,即般若經與龍樹提婆之四論等;以此經論所詮教義,皆顯離分別之法性。修此宗
者,若能依此教義如法修持,起法空觀,經暖頂忍與世第一之四加行,而證無相法性
之真如;此無相法性之真如,即是根本智(又名無分別智)之所證。蓋以證此真如,則
一切虛妄之境悉皆消滅無餘,而一切清淨佛法,莫不由之生長成滿矣。屬於法相唯識
宗者,凡為思量分別想像所能及之一切諸法,皆為法相;而此法相依分別起,離分別
外實無一法可得,亦無一相可見,故曰唯識。然能了此天地人物以至佛身淨土種種諸
法,皆唯識所現,非得根本智後所起之後得智,不能如實了知。何者?蓋未得無分別

智,則法執未亡,不能了為唯識之幻相故也。根本智即如理智,由如理智而起如量智
,依如量智則無邊無量之諸法品類差別悉皆究竟達其體量矣。如其未得如理智前,雖
第六意識亦能依教理以觀諸法唯識如幻,然末那之我執常存,仍滯迷執。況此間眾生
於一法上互有相摺┤绱蠛#S六道見各有不同,若非得法空以後之菩薩,安能知
其不同之根柢而皆會歸唯識之旨哉?又經有云:「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
賴耶,勝者我開示」。阿賴耶識為建立唯識之根本,非明此識則不能究竟明了唯識;
故欲究竟明唯識者,唯已空法執之菩薩為能耳。然而凡愚雖不能知,亦可懀澜浾撆c
各人之知識經驗,集起唯識觀念,以修習殊勝唯識觀行,而達到究竟明了唯識之目的
。能如是者,是名行因趣果之菩薩乘也。
彰果化因之如來乘者:此如來果因與菩薩因果頗有攸分,何以故?如來既圓滿根
本後得二智而成正遍知海,理量同時,性相不二,無一剎那心不遍知諸法,故如來十
種通號內有正遍知之一名也。菩薩不然,必須一剎那證性,一剎那證根,前後剎那乃

能觀性相不二;而如來則能無一剎那不證此性相不二之圓融法界。如賢首之六相十玄
,天台之一念三千性相等,即明此理量同時性相不二之法界,而須以佛果圓覺為宗也
。此云法界,以總包性相一切諸法為義。唯有大圓鏡智能如實親證此境,故曰法界圓
覺宗也。
至於佛教各宗對此法界圓覺宗與諸法性相二宗之關係,則如天台所宗之法華,以
佛知見為宗;賢首所宗華嚴,以佛法界為宗;淨土以彌陀智境為宗;真言以大日中臺
為宗;律宗以實邸茞盒猩茷樽冢U宗以不立文字見性成佛為宗。在天台宗言,以法
華為實,其餘為權,縱華嚴亦兼別故。在賢首宗言,以華嚴為本教,其餘為末教,雖
法華屬一乘法亦乃會三歸一,不如華嚴惟照諸大山王。在淨土宗言,唯往生法為易行
道,橫出三界,一生補處;其餘法門鑽仰維艱,非如淨土之至簡至易,故抹殺餘法為
難行道。在真言宗言,天地人物,六道眾生,皆大日如來法身,其一一法悉為總持,
修其法者,即身等同毘盧;其餘各宗落於詮解,非究竟法,唯真言宗獨得如來祕密奧

妙之藏,而抹殺餘法為滐@教。在禪宗言,眾生本心即遮那如來,但須回光返照即能
見性成佛,無須假諸言教,尋枝摘葉,枉費精神,故自稱宗下,餘為教下。在律宗言
,佛教其餘一切法門悉皆以教詮理而已:未能親行實邸晃ㄓ凶裱鹬疲鼛状蟮啦
遠。此之各宗,種種斥他非而炫己是,類皆獨顯其勝以為策行方便耳。其實、各宗皆
為佛法,皆可得根本而起後得,入於理量同時性相不二之圓覺;無奈後人不解,為各
宗起競之由,吾人若能貫通考察,則禪宗直證圓覺,兼用空慧;律宗教遵唯識,亦兼
天台;而天台、賢首、淨土、真言,宗在法界圓滿,各標其勝。而此性相與法界三宗
,又統屬佛教之大乘法。凡大乘法皆以諸法實相為根本,以無上菩提為究竟,夫何軒
輊之有?故明佛法之全體及大乘之平等者,於宗下教下顯教密教等抑他揚自之偏言,
概無取焉。(妙空記)(見海刊七卷六期)


佛法一味論之十宗片面觀
佛法一味,所謂「內證離言,應機巧說妙法味」。而一味之佛法,從一種方式以
言之,可別為教理與觀行之二門。由教理門以言之皆教理也,由觀行門以言之皆觀行
也。今且就觀行門略論之。
觀行門可大別為真空觀行門與假相觀行門。行門之所契達者,皆為空假不二,假
空俱非之中實法界。而中國所傳十宗可系列為兩行如下:

    真空觀──成實──中觀──禪宗──天    台──共基之戒律
                                            中實
    假相觀──俱舍──唯識──密宗──華    嚴──共庇之淨土

成實、俱舍二門,可達中實法界一分之擇滅涅槃;中觀門、唯識門以下,俱可達
中實法界全分之無上轉依。然建立「中實法界觀門」者,則為天台華嚴二宗,故天台

以真空觀融攝假相觀而成空假雙遮雙照之中道。而華嚴以假相觀融攝真空觀而成假空
俱存俱泯之法界。然真空門妙極於禪宗,而假相門妙極於密宗,故行證之妙門,獨於
此二為崇。蓋天台、華嚴著重於玄妙的描寫,致行證反成無力也。至律宗之戒律為觀
行定慧共依之基礎,且為建立流通各觀行法門於人世之必循儀範,瞭然可知,不待更
釋。唯淨土宗之往生十方淨土,在現行之意義上,若達行證之極,雖成實,俱舍亦證
涅槃而無待往生淨土,然為一生未能極證而防退墮計,則皆有托庇於某一佛拢那鍦Q
國土之需要。不唯禪宗有「有禪有淨土」的修法,而密宗亦有密嚴、香拔拉等。成實
俱舍雖未明求生他方佛淨土,而亦有期生得聞佛法的有佛法國中之意。今各宗間之通
行之淨土門,以西方極樂與兜率內院為最廣。上生兜率內院以親近彌勒,則雖不談他
方佛土之聲聞眾,亦可依歸;故諸淨土門又以兜率淨土攝機為普遍焉。
前二系列中禪密二宗,為空相二門最高極詣之對峙雙峰,其直趨行證之力最強,
故其自尊而抑他亦特甚。禪宗則自稱「宗下」、而以「教下」概稱其餘,密宗則自稱

「深密」、而以「滐@」概稱其餘。要皆禪宗或密宗獨盛之後,禪宗語錄與密宗咒軌
有自成一藏勢,乃於一味佛法中發生如此絕然對峙之分別耳。然此非囿於禪宗、囿於
密宗者所能知,而在深入禪或密之熱照撸秩f非冷靜之理智能致其感悟;故此雖為
博達教義教史者所明見,卒無以解習禪習密者之囿焉。(見海刊十五卷四期)


佛法悟入漸次
──民國十二年七月在彛绞澜绶鸾搪摵蠒v──

         一  明業果不斷故有情續生
         二  明唯有根塵故人我本空
         三  明諸法本空故唯識所變
         四  明本非空有故入佛知見

佛教以圓寂以大覺為究竟目的。藏海雖淵,但求由之而能開悟;法門固多,但求
由之而能證入。拈花一笑,直契實相;擊竹聞聲,悟徹無生;非必有所謂慚次之階也
。然資糧備習,三劫五位,由生而佛,進程不應躐等;五類種性,有學無學,轉迷而
覺,悟入遂有漸次。約其漸次,可有四級:一、明業果不斷故有情續生,二、明唯有
根塵故人我本空,三、明諸法本空故唯識所變,四、明本非空有故入佛知見。

一、明業果不斷故有情續生  有情依其身語意三者所發動之善惡染淨等行為,皆
謂之業。有如是業,即有如是感招後異熟報之力,所感之後報能酬前業,是謂之果。
異生二執俱生,於異熟果不達依他無我之理,遂起四顛倒而造善惡等種種之業。業持
於識,為識增上;業為識造,識為業牽;此善惡之業,依有情之識,異時變異,遂得
異類之總報。報體即識,報名曰果;復依此果而造諸業,更感後果。由斯前前後後業
果不斷,亙古歷今,各隨所造之業得其所應得之果,異生遂長夜沈淪於生死海底,相
續於六道趣中矣。或曰:理既如斯,其相若何?曰:若示概相,可依十二因緣以明
之。十二因緣者,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樱⑹堋邸⑷ ⒂小⑸⒗纤馈
此十二因緣亦名十二緣起,以業果之相由十二種之因緣而起故;亦名十二有支,以此
緣起有十二支故。此中所謂無明者,即不明之謂也。其所不明者有二種:一者真實義
,謂諸法生滅無常,緣生無我,性空無為之義;二者異熟果,謂諸所作業異時必變異
異類而成熟為果,曰異熟果。異時是所難究,變異則相不識,性空故理趣玄深,無我

非妄心所緣;異生無正比量智以通此理,無真現量智以達此事,故曰無明也。以無明
為增上緣,貪瞋等種遂爾現行,身語業於斯而起行為動作,是之謂行。以無明行為增
上緣,命終之時惑業感牽識心,識心被牽遂復趣生,是之謂行緣識。當其趣生得命之
時,此識即與父母愛情之精血合為一團,此一團中之物伲瓷渚瘵ぉな堋⑾搿
行、識即名,合此二者謂之名色。由名色展轉之力,有情遂能吸入色聲香味樱鶋m,
能吸入者是之謂六根。當此六根既已成熟,遂由母腹中出而與外界接樱侵^樱
。當此樱鼤r,即有逼近之苦樂與捨等之感受,是之謂受。於現所受不明其為虛妄,遂
依之於境而生愛憎,是之謂受為緣生愛,以愛迷為緣故,於現前境認定而欲保取之或
欲摧滅之,是之謂取。以取迷為緣故,造作諸業,以業有引來世
之力,是之謂有,蓋謂此報雖未捨,而來世應有之業因已有也。
依此有故復得後報,是之謂有為緣生。報得曰生,果壞曰死。斯
之謂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即業果不斷有情續生之概相也。

   ┌─→惑──┐
   │          ↓
   苦          業     (此圖為圓形)
   ↑          │
   └─────┘


別作者既別受,共感者必共得。別異之報果乃別異之惑業所致,共同之果報即共
同之惑業所感。根與身為別異之正報,器世界即共同之依報;國家乃共別之業招集,
世界即共共之業所陶成。生老病死,一期復一期別異之業果相續;成住壞空,一劫復
一劫共同之業果不斷。諸有不達此義者,遂依其現見之果法上起諸斷見或起常見,或
計其為無因而然,或計其為有因而然。計無因者,謂去來今宇宙一切參差之現象森羅
環列,人生一切變化之休咎富貴貧賤,皆何由而然耶?曰:皆自然而然,非有因而然
也;即莊子所謂「然乎然、不然乎不然」之計也。計有因者有二支:一計宇宙人生為
神造的,一計宇宙人生為物集的。計為物集,中士則說為陰陽二氣、五行生剋;印度
則說為地水火風,極微造色;西土則說為原子電子,物伲锪Γ蝗槐怂f皆謂物集則
相顯,物散則相洠В松钪嫠砸磺兄啵挥晌锢碇蚬伤乱病S嫗樯
造,枺羷t計為天,西土則計為上帝;然彼等皆謂宇宙之所以有此森羅萬象,人生之
所以有諸存亡休咎者,必有一獨尊萬能全知之天神主之宰之造之作之也;豈無而能然

耶!何以故?以現見能活動之人之畜,不能如此故耳!不然者,則人畜等何以每不能
遂其所樂欲而常為環境之苦所支配乎?故必有上帝也。合此二支與自然一派,又可約
為二種邪見:一者斷見,二者常見。計常見者即神迷派,彼謂上帝既為吾人之主宰,
萬能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