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甚至完泽亦因接受朱、张贿赂而受到弹劾。 为清除腐败,盛怒的大汗诏定
⑥
赃罪为12章,并在1303年春季派遣官员调查国内7个地区的案情。他们调
查出贪官污吏18473人,获赃45865锭。这显然是一个压低了的上报数字。①
但是,大汗没有坚持消除腐败的努力。不仅完泽在这起贿赂丑闻中全然无损,
⑤ '653' 《元史》,卷93,第2352 页。
⑥ '628' 《元典章》,卷7,26a。
⑦ '653' 《元史》,卷18,第383 页。
⑧ '653' 《元史》,卷21,第447 页。
① 郑介夫的上书,见'664'邵远平 《元史类编》,卷25,11a—22a。关于1291 年法典的有关条文,见'63'
陈恒昭:《蒙古统治下的中国法律传统:1291 年法典复原》,第108—109 页。
② '653' 《元史》,卷18,第388 页。
③ 关于朱清、张瑄案,见'514'植松正:《关于元代江南的豪民朱清张瑄》;田汝康:《蒙古统治者与中国
海盗》。
④ '653' 《元史》卷21,第449 页。拉施特说有11 个相臣被捕,但是被国师胆巴 (1230—1303 年)所救。
他所述被捕的原因是因为这些人接受了向宫廷出售珍宝的商人的贿赂。见'407'波义耳:《成吉思汗的继承
者》,第330 页。关于胆巴的调解,见'142'傅海波:《胆巴:汗廷中的吐蕃喇嘛》。
⑤ '653' 《元史》,卷21,第448 页。
⑥ '653' 《元史》,卷21,第449 页。赃罪12 章的条文,见'628' 《元典章》,卷46,1b—2a。
① '653' 《元史》,卷21,第449、456 页。刘敏中奉使宣抚所奏呈的报告,详见'612'《中庵集》,卷7, 11b—21b 。
… Page 337…
大多数因受贿而被撤职的中书省臣也在后来的两年中又被起用。 ②
官府冗员和官僚腐败只是造成贯穿元朝中后期政府日益严重的财政困难
的部分原因。造成财政困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常年对贵族尤其是皇室成员
③
的慷慨赏赐。忽必烈慎于赏赐,对他的家族成员尤为“吝赐”。但是从铁穆
耳开始,元廷的大汗在忽必烈确定的岁赐额之外,还给皇室成员和勋臣大量
的慷慨赏赐。如此慷慨赏赐是政治的需要,由于帝位之争愈演愈烈,既要酬
劳皇室成员和勋臣,也要继续保证他们的支持。在1294年铁穆耳即位时,皇
④
室成员得到的赏赐比在忽必烈时期得到的岁赐额金多4倍,银多2倍。此外,
铁穆耳还为不同原因给予一些皇亲巨额特殊赏赐,如1294年给三个驸马赐银
的总数就超过了12万两。⑤
⑥
巨额赏赐很快造成国库枯竭。1294年铁穆耳即位后两个月,中书省报
⑦
告:“朝会赐与之外,余钞止有27万锭。” 第二年年初,中书省又报告忽
①
必烈时期的储蓄几乎全被用来支付皇室成员和勋臣的赏赐。简而言之,由于
后忽必烈时期蒙古政治特殊性质的影响,以宫廷赏赐形式出现的政治贿赂已
成为元廷财政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
因为铁穆耳的政府反对增加税额,除借用钞本银之外无法解决财政赤字
问题。元廷乃于1294年下令诸路平准库作为钞本贮藏的银936950两,除留
192450两作钞母外,全部运往京城,显然是支付日常开支。四年之后,又借
用了20万锭钞本。到1299年,元廷的财政形势更为恶化,花费的一半借自
②
钞本。 借用钞本又转而极大地削弱纸钞制度的信誉,并引发了恶性通货膨
胀,其程度远比13世纪80年代发生的通货膨胀剧烈得多。③
② '653' 《元史》,卷21,第460—465 页。
③ 关于不同形式的赏赐,见'715'史卫民:《元岁赐考实》;'220'岩村忍:《蒙古社会经济史研究》,第421—432
页。
④ '653' 《元史》,卷18,第382 页。
⑤ '653' 《元史》,卷18,第382 页。
⑥ 元廷1298 年的收入是金1。9 万两,银6 万两,钞360 万锭。见'653' 《元史》,卷19,第417 页。关于赏
赐与政府收入的关系,见'494'田山茂:《元代财政史的有关资料:以收支额为中心》。
⑦ '653' 《元史》,卷18,第384 页。
① '653' 《元史》,卷19,第402 页。
② '653' 《元史》,卷18,第387 页;卷19,第417 页;卷20,第426 页。
③ '864'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409—410 页;'296'前田直典: 《元代纸币的价值变动》。
… Page 338…
向和平过渡
铁穆耳朝是持续不断的征伐和大致和平两个时期之间的有意义的过渡
期。忽必烈朝后期发动的所有对外战争都以失败而告终。铁穆耳改变祖先的
扩张政策,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更多的征服将无任何成果并且耗费巨大。他
即位后立刻取消了忽必烈在位最后几年规划的对安南的征服,代之以将安南
作为纳贡国。1298年,铁穆耳否定了再次入侵日本的建议,并在第二年派遣
④
一名僧侣作为和平使者前往这个岛国。铁穆耳朝的对外征伐,只有 1300—
1301年的征缅之战和1301—1303年征八百媳妇之战,八百媳妇是在今天泰
国北部和缅甸东部的一个小国。虽然这两次战役都以失败告终,但其原有目
的亦不在于征服二国。发动征缅之战是因为缅国人废黜了奉元廷为宗主的国
王而要对其惩罚,征八百媳妇则是由于该国侵蚀元朝领土而采取的征讨行
动。①
铁穆耳汗最大的政治和军事成就是成功地结束了与窝阔台后汗海都 (约
1235—1301年)、察合台后汗笃哇(1282—1307年在位)的耗时和耗力的战
②
争,他们从1268年或1269年开始对忽必烈的大汗地位提出挑战。但是,这
一成果来之不易。尽管忽必烈在1/4世纪中经过持续不断地努力将他的中亚
敌手阻挡在生产粮食的定居地区之外,海都和笃哇在忽必烈去世时又卷土重
来,把他们的控制区延伸到畏兀儿地区并不时侵入蒙古本土。
铁穆耳在位的大多数时间不得不为保卫内亚地区耗费大量资源,实际上
在他当政的初期在蒙古本土就遭受了一系列的挫折。1298年的一个冬夜,笃
哇突袭合尔哈都由宗王阔阔出(死于1313年)指挥的驻守漠北的元军主力,
阔阔出是铁穆耳的叔父,代铁穆耳统军于漠北。此战的结果是铁穆耳女婿高
唐王阔里吉思 (死于1298年)被俘,在漠北的元军伤亡惨重。③
海山 (1281—1311年)重建防卫体系后,元在漠北的地位才得以恢复。
海山是铁穆耳长兄答剌麻八剌 (1264—1292年)之子,于1299年受命统军
①
于漠北,取代无能的阔阔出,其时年方18岁。除了诸王统率的蒙古军和驻
守漠北多年的宿将床兀儿(1260—1322年)统率的钦察军外,海山手下还有
来自各卫的汉军和新从汉地调来的蒙古军。
再次得到加强的元军在次年秋季转入攻势,在阿尔泰山南将海都击败。
1301年9月,海都和笃哇发动了最后一次攻势,于是在阿尔泰山之东的铁坚
古和合刺合塔爆发了更具历史性决定意义的战役。这次战役本身可能是未分
④ '653' 《元史》,卷208,第4630 页;卷209,第4650 页。
① '653' 《元史》,卷211,第4659 页;'623'苏天爵:《国朝文类》,卷41,32a—33a。'642' 《元朝征缅
录》;此书被翻译成了法文,见'200'于贝尔:《印度支那研究(5):蒲甘王朝》。
② 关于对海都和笃哇的战争,见'29'W。巴托尔德:《蒙古入侵时代及其前的突厥斯坦》,第492—494 页;
'373'伯希和: 《〈马可·波罗游记〉注释》,第1 卷,第124—129 页;'107'惠谷俊之:《海都之乱的考
察》;'85'窦德士:《从蒙古帝国到元朝:帝国在蒙古和中亚统治形式的变化》;'195'萧启庆: 《元代的
军事制度》,第56—58 页。
③ 关于这次失败,见'407'波义耳:《成吉思汗的继承者》,第326—327 页;'741'刘迎胜: 《元朝与察合
台汗国的关系》,第76—77 页。
① '653' 《元史》,卷22,第477 页;'305'松田孝一:《海山出镇西北蒙古》。但是,松田孝一将海山出镇
的时间误为1298 年。
… Page 339…
②
胜负,所以在汉文和波斯文史料中对战役的结果有截然不同的记载。重要的
是该战役的间接结果,笃哇在作战中负伤,而海都死于战后不久,可能也是
在战斗中受了伤。③
海都之死,清除了蒙古诸汗国媾和的主要障碍。恰是海都的同盟者笃哇
首倡和议。笃哇已倦于无望的挑战大汗权威,他更关心的是在中亚建立自己
的统治,所以他设法使海都之子察八儿在1303年夏季成为窝阔台汗国的统治
者。当年秋季,笃哇说服察八儿与他一道向铁穆耳表示他们将停止敌对行动,
并且承认铁穆耳是全体蒙古人的大汗。
铁穆耳对这一建议很快做出了积极反映。虽然笃哇提议的为媾和召开的
忽邻勒台并未举行,停战的和约还是达成了。由铁穆耳、笃哇和察八儿共同
派出的使者于1304年年初抵达伊利汗完者都(1304—1316年在位)的汗廷,
①
请求完者都同意和平并重建全体蒙古人的统一的建议。和约对完者都及其他
蒙古汗国的统治者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完者都在1305年致法兰西国王腓力四
世的信中骄傲地宣布蒙古人世界已取得了和平,并且鼓励欧洲诸王以蒙古人
为榜样。②
虽然1303年取得的和平是短暂的,但它不仅重新确定了元廷与其他蒙古
汗国的宗主关系,还为元朝通过离间察合台后人和窝阔台后人的关系彻底解
除来自中亚的威胁提供了机会。
在外部压力减轻后不久,曾是同盟者的笃哇和察八儿之间为疆域问题发
生了冲突。在这次冲突中,铁穆耳支持笃哇。1306年秋季,铁穆耳派遣海山
率领一支军队越过阿尔泰山南麓去支援笃哇。海山从背后向察八儿发起进
攻,俘虏了察八儿家族的几个成员,并远进至也儿的石河。察八儿别无选择,
只得向笃哇投降。③
察八儿后被笃哇所废,可能是在1307年;他的幼弟养吉察儿被笃哇立为
窝阔台汗国的傀儡汗。在这种环境的压迫下,察八儿于1310年海山在位时向
元廷投降,这就标志着困扰了元廷近40年的窝阔台汗国的完结。笃哇及其继
承者绝大多数时间承认元廷的宗主地位,持续地向大都派出贡使。此后元廷
与察合台汗国之间除了1316—1320年间的短暂冲突外都维持着和平关系。①
这样,忽必烈未能达到的确立元廷对整个蒙古世界的宗主地位的目标,终于
在铁穆耳朝后期得以实现。
② '653' 《元史》,卷22,第477 页;'407'波义耳:《成吉思汗的继承者》,第329 页;'741'刘迎胜:《元
朝与察合台汗国的关系》,第78—79 页。
③ 关于海都之死的矛盾记载,见'27'巴托尔德:《中亚史四论》,第1 卷,第128—130 页;'740'刘迎胜:
《〈史集〉窝阔台汗国末年纪事补证》,第49—50 页。
① 关于1303 年和议的最详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