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心理密码-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身边尽管有考前焦虑的孩子很多,在门诊里却很难见到。这大概是因为很多家长觉得考前时间太紧张,还是看书要紧,有什么问题都到考试结束后再说。还有的家长根本不把孩子的心理异常当一回事,总觉得孩子还小,哪有那么多的事儿?这种错误的认识往往会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甚至有的孩子迈不过这道坎,酿成大错。
  …孩子心理上的包袱比想象得要重
  友谊医院进行过的一项调查发现,在将近500个孩子中有280个觉得自己不快乐。除了一小部分觉得在学校不如在家快乐外,大部分是觉得在家不快乐。有的孩子还存在考试焦虑。
  李大夫认为,现在生活条件的提高让家长对孩子的生存环境有一种错误认识,大多数家长都会拿孩子跟自己小时候比较,觉得现在的孩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你们多幸福,我们那时候有什么呀!”。可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由于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其实孩子的路是越来越窄了。考试和升学的压力如影随形,社会竞争的压力也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在孩子们精神上形成一个又一个的“隐形”的包袱,而且这个包袱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一些家长不自觉地把自己对社会压力的理解和感受贯彻到对孩子的教育中。对子女学习的期望值过高,一旦子女学习成绩达不到要求,动辄呵斥,有时还要动手。为了让子女成才,过多干涉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束缚孩子的行动。这样或那样的目标在孩子心中变成了一种压力,在一次次的强化中放大,直到超过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另外,一些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现在面临下岗等问题的家长更是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自己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把全部的心血放在孩子身上,懂事的孩子就只能把这些变成鞭策自己的动力,变本加厉地给自己加码,所以一旦出现不满意的成绩,孩子自己根本无法调节。
  …家长不要对孩子过分“关心”
  李大夫认为,在应对考前压力这个问题上,家长首先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先轻松起来。任何一件事包括考试都有成功和不成功这两种可能。在感到自己和孩子有压力的时候不妨和孩子聊聊,看看他们对成功与不成功有什么看法。
  孩子是非常敏感的,家长的过分关心只会让他们更紧张或是对自己期望值增加。在这种心态下,如果一旦有发挥失常的情况,他们自己都不能原谅自己,钻牛角尖,甚至做出极端的反应。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和心理发育不平衡,他们个子在快速地长高,外表已经像个大人,可是心态还停留在孩子的那个层次。对问题考虑得不周到,喜欢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感觉,容易做比较偏激的事情。他们敏感,自尊心很强,希望被信任。如果得不到,尤其是家里人的信任,心理上的问题会被夸大,出现不平衡。
  让孩子在考前或是平时保持正常健康的心态,首先家长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因为家长和孩子成长的环境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的社会正在发生变化,谁也不能预测以后是什么样子,所以家长需要的是和孩子保持感情交流,至于孩子想干什么,或者将来能干什么都不是家长能够操控的,要给孩子主动选择的权利,毕竟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过,谁也无法全部包办。
  年轻人有的是机会,摔一跤对现在的独生子女并不是坏事,家长要起指导性作用,看他要摔的时候提醒他,但是不能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只有家长调整好心态,认清该怎样对待考试,孩子才有可能正常或者超常的发挥。
9.专家点评“七个成长话题”
  “这组关注‘未成年人成长大家谈系列报道’,所采写的稿件,在未成年人成长教育中很有代表性,选题很好,反映了在当前社会中,未成年人成长教育中出现的一些突出矛盾和突出问题。”西安市社会科学院、西安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及相关心理咨询师都对本报“关注未成年人成长大家谈系列报道”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针对每个专题做了点评。
  社科专家:“7个话题”是对家庭社会的新挑战
  点评嘉宾:王国琪
  (陕西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西安市社会科学院青少年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话题之一:学雷锋学奥数谁为先
  专家点评:重视学习莫忘德为先
  学雷锋和学奥数的话题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是时间上的冲突,但仔细分析,孩子与家长的意见分歧,反映了家庭教育在智育与德育方面的价值取向问题,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是应以德育为先,还是应以智育为核先,如今,关于德育与智育的问题已成为未成年人教育中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重视孩子的学习,这一点无可厚非,但千万不能忽视了对孩子的人格教育,不能漠视德育的培养教育。
  话题之二:女儿偷我百元,只为送我礼物
  专家点评:走出“物欲化”误区学会示爱
  小孩偷妈妈的钱给妈妈买礼物,这本身反映了孩子想回报父母的意愿,是孩子有爱心和想表达爱心的一种体现。但从孩子为表达爱而不择手段这一现象来看,从深层次反映了孩子在接受家长及社会上的爱心教育时,明显地受到了社会上“物欲化”倾向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大人们多以物质为载体来表达对他人,也包括对孩子的种种爱,这种“物欲化”的蔓延也使孩子们深受影响并效仿。但孩子并不具备任何经济支配能力,如果去盲从这种“物欲化”的示爱方式,必将出现诸如“偷钱示爱”的现象,甚至其他违法行为。
  这也反映了现代教育中,家庭和学校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的缺失,大人更应给孩子做好表率,教育孩子如何去感恩,走出“物欲化”的误区,变物欲为精神,提倡精神的升华,注意引导孩子认识爱、清楚爱的正确表达方式。
  话题之三:企盼“变味童谣”变成“金色童谣”
  专家点评:孩子心声的一种反映
  “变味童谣”的出现是童谣失去童真、失去童趣的体现。我们应该看到这类童谣的出现有其社会原因:其一,成人之间爱的直白引起了众多孩子的模仿,使童谣越来越成人化;其二,“变味童谣”中反映了许多社会问题,表达的是孩子对社会不正之风的批判,是现实为这类童谣提供了素材;其三,孩子们缺乏适合他们的精神食粮,缺乏适合他们吟唱的健康童谣;其四,孩子们只有单调的学习,再学习,他们的精神世界极为单调,“变味童谣”恰好迎合了孩子们的需求。
  但这些童谣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孩子的心理,反映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建议家长们应多重视对孩子内心的关注,也呼吁更多适合孩子传唱的“绿色童谣”出现。
  话题之四:家长接送热情VS孩子要求独立
  专家点评:别让孩子变成了“袋鼠”
  家长执意去接送孩子,孩子口口声声要求独立,反映的是家长对孩子适度关心和过度保护的问题。家长保护孩子的意识,对孩子安全的担心并无过错。适度的保护是必要的,但过度的关注往往会捆住孩子的手和脚,本该孩子做的事家长都大包大揽,这对孩子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发展都不利。
  家长千万要防范“袋鼠式教育”,在保护孩子时把握好“适度”的原则。
  话题之五:让“隔代教育”成为“特色教育”
  专家点评:效果取决于老人自身的素质
  “隔代教育”本身是个中性的表达,结果的好坏取决于老人的自身素质,建议年轻人与老人应多沟通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及教育观念,发挥老人在经验上、阅历上、时间上、耐心上的优势。
  关于“隔代教育”的问题,我们不能笼统的去评价其优劣。
  话题之六:孩子“另类语言”冲击传统话语
  专家点评:别让垃圾话语玷污了孩子
  语言的变动主要体现在词汇的变动上,词汇的变动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的,在这转变的过程中,就必然会有健康的、经典的语言产生,也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垃圾语言出现,这是客观事实。孩子对于语言的接受是很快的,反应很敏感,而且往往会不加选择地接收,更容易受到不良语言的侵蚀,作为家长和老师,就要正确地引导孩子分辨好坏,学会认识经典语言和垃圾话语的区别,坚决排斥垃圾词汇。
  现在一些许多出版物使用一些“另类”的语言,以篡改名著来吸引读者眼球,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相关部门也应规范语言的发展和使用。
  话题之七:学生带手机,该不该叫停
  专家点评:反映了家长的教育消费误区
  学生持手机弊端很明显,反映了现在家长在教育孩子中的教育消费问题,消费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从另一个层面也反映了目前许多家长在教育中消费的误区,认为教育投资就是一味地花钱,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在给孩子提供一定的物质投资时,一定要注重对孩子进行精神投资,否则,盲目地投资会助长孩子的诸多不良习气。
  错误的教育会形成孩子不良的心理
  总体上说,未成年人经过学校、家庭及社会的教育后,会形成自己的性格和心理,而种种心理的形成又与现在的教育体制有很大关系,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许多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有很多误区,很多也缘于家长的教育心理问题、错误的教育观念,家长对孩子的过高期望值往往加大孩子的压力,使孩子过度追求完美,过度自责甚至有时无法接受自己,形成不良的心理。
  诸如“变味童谣”反映了孩子对自身想法的表现欲望,现在的孩子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他们希望能对外表达自己,但又找不到正确的表现渠道,往往会选择其他能够宣泄的渠道,到于渠道的性质他们就不在意了;本身是简单的手机,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由于没有手机,便因此而自卑,手机与自卑联系起来这完全是孩子自己心理的问题,是他们的从众、攀比心理在作祟,这都需要正确的引导。
  许多孩子心理上有极强的表现欲,努力寻找被人关注的优越感,他们渴望被关注、被理解,但往往不如自己想象的成熟,这种不成熟表现在行为上、思想上,引起孩子与家长老师,甚至与社会的矛盾,这也是现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专家学者点评“7个成长话题”
  专家总评
  关工委:创办更多“家长学校”给家长充电
  点评嘉宾:曹存玉(西安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莫太高
  这“7个话题”从方方面面反映了未成年人成长教育中的新现象。“学雷锋与学奥数谁为先”的矛盾冲突其实更为实质地反映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导致了家长重智轻德,也增加了孩子的厌学情绪,建议家长尽可能地让孩子多参与一些实践教育,提高孩子的整体素质。
  建议创办更多的“家长学校”
  “隔代教育”其实也是一个老话题了,但却很有可能在很长时间内存在于现代社会生活中,更多孩子的父母因工作忙而无暇照顾孩子,都交由老人来照看,这是一个不争的现实。而且隔代教育也明显有其优势所在,只能考虑如何更好地体现隔代教育的优点,建议创办更多的“家长学校”,让更多的学生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们去接受教育,提高爷爷奶奶们的教育方式,灌输更新的教育理念,引导他们更好地教育孩子。
  “变味童谣”也让“减负”呼声再起最近听说了很多“变味童谣”的事,听后思想上感到很震惊,也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和这种现象,许多“变味童谣”中包含着色情、暴力倾向,表达了孩子的愤懑和不满的牢骚。首当其冲的就是学生的“减负”问题,孩子的书包仍然很重,负担仍很重,他们把不满的情绪通过“变味童谣”发泄出来,也希望这一问题能得到更为有效地解决。让良好的社会氛围、越来越多的“绿色童谣”去抵制“变味童谣”。
  家长要充电适应新时代的孩子
  面对新时期孩子成长教育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新问题、新情况,家长、老师都要给自己“充电”,跟上新形势,提高自己对新生事物的认知水平,如果对孩子们已经接触到的新生事物或现象不了解,就很难和孩子沟通交流,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也会越来越深,就更难把握孩子的所思所想。只有家长的综合素质和认知水平提高了,才会让孩子不反感,进而喜欢和家长交流、沟通,达到教育上的共识,也才能更有利于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