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削弱,小姐的各种相对自由已经极大地增加了。
二者之间也在出现越来越大的相对分离(这是“小姐”阶层“自觉、自立、自主”
的初步表现)。
所以,在本镇熙熙攘攘的”性产业”里,并不存在中央集权式的、计划经济式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虽然据说一直有某些黑社会人物或者势力,试图把本镇的“性产业”整合起来,但是在笔者的考察中,还没有发现任何足以证明他们已经成功的证据。
从第三个“雷区”来看,在最初的阶段,本镇与其他地方一样,创办“性产业”
的那些个人,基本上都是充分使用了他们所拥有的“体制资本”。这样的一个创业途径,在客观上更可能持续地发展为“官商一体化”,从而形成更加具有政治意义的“性产业”既得利益集团。
但是,随着原镇长(“老大中的老大”)摇身一变成为港商,随着越来越多的干部主要在各种企业里领薪水,随着几乎所有人都更喜欢被别人叫做“老板”而不是“××长”或者任何别的官衔,原来那条发展路线似乎已经被搁置了,甚至被放弃了。人们似乎也“上台阶”了,开始“以钱谋钱”了。
因此,至少在本镇的范围内,至少在“性产业”这个侧面上,至少在笔者所能够找到的证据里,还没有发现“性产业”利益集团已经显化、组织化和政治化的任何明显迹象。
以上这些,就是本镇“性产业”的安身立命之本。
4。推论当然,对于任何一个没有深入考察过“性产业”全貌的中国人来说,这些差异实在是过于细小了。人们很难相信,仅仅是由于这样的细枝末节的不同,政府就会容忍B镇“性产业”的存在。
笔者并不掌握足够的证据来检验这一点。但是,如果您是一位负责的官员,如果您见过在国内许多其他地方,那些“性产业”的后起之秀向正规化发展的那种疯狂劲,如果您想象一下“性产业”正规化以后的情景,那么,您不仅可以明白:任何政府都并不是仅仅出于道德义愤才把那些出头鸟打掉的;而且您也可以明白:正因如此,任何政府都不大可能仅仅为了寻求道德上的心理平衡,就花费几乎无法承受的过高成本,去B镇这种尚未冲破政府最后防线的地方,一个个地进行大扫除。
第二章 “路边伴生型”:华南腹地某开发区本章所描述的,是华南腹地某工业城市边上的一个新兴开发区(以下均简称为开发区)里的“性产业”的情况。笔者于1997年3月1日到16日,对该开发区进行了社区考察。
笔者的一位朋友给予笔者很大的帮助。出于他本人的意愿,这里不提及他的姓名与作用。
第一节 社区概况一、地 理这个开发区紧贴在那个工业城市的边上,与市区仅是一江之隔。它距离市中心和火车站都是8公里, 距离民航机场15公里。市区有公共汽车可以直达这里,只需要半小时。
这个开发区的交通非常方便。通往那个工业城市的一条一级公路和一条二级公路,在进入该城市地界之前,就是在这个开发区里合二而一,然后直达市区。
这个开发区还紧挨着江边,水路交通也很发达,3000吨的客、货轮可以常年通往沿海地区。早些年的时候,许多货物都在这里进行水陆联运或者铁路与公路的联运。
这里离那个工业城市实在是太近了。尤其是这些年来城里不停地扩大市区,住宅区已经快要盖到那条江的对面了。交通也更加便利了,江上的大桥修了两次,现在已经足够宽阔与通畅。城里人可以轻而易举地跑到这里来,甚至有些人每天都到这里来买菜。就连市区的公共汽车,其实也是过桥之后,在这个开发区的地界里掉头开回来的。
此外,正是因为它是进入城市的最后一站,而且吃住都比城里便宜,所以过往车辆都不由自主地要在这里停靠一下,还有许多车辆干脆就停放在这里,然后人坐公共汽车进城里去办事。所以早在80年代初期,这里的农民就开始经营路边店,近年来更加兴旺。
开发区的背后,是一大片绵延数十里的山林。过去没有什么名堂,可是80年代里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虽然开发区自己没有一寸土地是在森林公园之内,而且实际上路途遥遥,但是它却大肆宣传自己“背靠”这个国家森林公园,似乎也具有风景胜地的意思。它还改变了自己原来的地名,用背后的一座山的名字来称呼自己,很风雅的。
二、经 济这个开发区原来是一个农村的镇,只有4000左右人口。早在!992年3月,省政府就决定建立这个开发区,就是因为看中了这个地方的交通便利,又依托着那个工业城市, 因此试图在这里建设起一个高新技术的工业区。1992年7月,经过隆重的庆典,开发区正式破土动工。
开发区的辖地有20平方公里, 规划中的城市中心区有4平方公里。开发区的经济原则是:本地区连一分钱都不投入,一切市政建设都靠卖地皮的收入,一切发展都靠引进的资金。 根据开发区的官方统计资料,到1996年年底,已经有700多家企业进入了开发区, 而且外资独资或者合资的有将近100家之多。其中最大的几家投资者, 每家的投资额达到3000万元到1亿元之多。开发区所引进的资金总额,已经累计达到15亿元人民币。
可是实际上,直到笔者1997年春天前去考察时为止,经过漫长的4年多的开发,开发区可以用来显示其成就的东西实在是不多,而且它的发展方向实际上已经被扭转了。
首先,开发区里到当时为止,仍然没有建成和投产任何一个像样的、有价值的工业企业。
在规划中和宣传材料里,这里应该建成一个小型钢铁企业、一个有色金属深加工企业、一个车辆组装厂、几个轻工业和饮食加工企业,还应该有一批乡镇企业。
可是前两个较大规模的企业,一直在不断地宣布将要从那个工业城市搬迁到这里,而且一直处于在搬迁之中,何时真的正式开始生产,谁也说不清。况且,这两个企业也不过是一般化的企业,与高新技术毫不沾边。至于其他企业,有的下马了,有的无声无息了;所以,在开发区先后编印的不同的宣传材料和广告上,关于工业与技术的部分总是变幻不定。
据笔者现场考察,到那时为止,实际上真正已经开始创造工业生产价值的企业,只不过8家而已。其中能够拥有100个以上工人的企业,其实就是纸业厂、饮料厂这两家。
其次,引进的资金虽然不能算少,但是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投入了房地产和商业服务业。结果,开发区里虽然确实是新楼一片片,但是几乎都是住宅楼和商业楼。
这片商住楼区,从华南腹地的一般水平来看,确实是足够宏伟壮丽了。它沿江矗立,井井有条,错落有致,色彩斑斓,设计上也足够新潮。它与碧蓝的江水交相辉映,很有一些风韵;在宣传材料的照片上,就更像是乐园。
可惜,对这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来说,仅此而已,仅此而已。
第三, 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上了路。中心区的面积已经达到2平方公里还多,房屋总面积已经超过40万平方米,还建起了两条中心干道、变电站、自来水、邮政系统和程控电话。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更像是为一个商业住宅小区服务,而不像是在建设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区。
对此,开发区的领导也并不回避。他们解释说:开发区原来的设计,的确是想充分利用近在咫尺的那个工业城市的各种资源,搞出一个高科技区来。不过那时候的思路仍然是计划经济的,仍然在心底念叨着什么“全国一盘棋”或者“发扬共产主义风格”之类的东西。可是1992年市场经济的狂飚一吹,连那个工业城市自己都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他们怎么会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再培育出一个竞争对手呢?
尤其是人们很晚才意识到,那个工业城市自己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本身就已经是相当落后的,面临被淘汰的险境,即使它愿意,它又怎么能够援助这个意在建设高新技术的开发区呢?
再说了,这个开发区的交通再方便,毕竟处于远离沿海的内地,也远离国内的主要消费市场,海外资金怎么会跑到这里来稿什么高新技术产业呢?
结果,开发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只能拉来不多的香港资金,而且人家看中的,其实是开发区紧靠市区,适于作为住宅小区或者别墅区。所以,大量的香港资金投入到这里,先后建起了“香港新×”、“××新都”、“××春苑”、“××商城”等商业楼区和住宅区。这样一来,开发区的发展方向实际上是被投资者给扭转了。
可是,一旦转向商住区,地价就不可避免地飞涨。加上前几年全国范围的昏炒房地产,使得这个开发区的地价高到荒谬的地步。到笔者考察时,它的边缘地带的不毛之地,也已经涨到一亩地最低8万元。中心区的地价则已经超过了旁边的市区。
结果,开发区的干部虽然信誓旦旦地说:这里的房地产已经卖出去一半以上了,可是实际上仅仅是已经有人开发了而已。据当地老百姓估计,真正卖出去的最多是四分之一,真正住上人的,大约只有十分之一。这其实是有目共睹的。夜里那鬼火般散落着的住宅灯光就是明证。
1996年起,开发区又是“漏船偏遇顶头风”。旁边的那个城市自己也在另一个方向的城市郊区,建起了大面积的房地产地带,不仅集商住区与旅游区于一身,而且地价明显低于这个开发区,尤其是, 开发区创建时所享有的3年免税期已经过去,因此在这里搞任何一项经营活动,已经没有任何优越条件可言。引进技术与工业的路,几乎被彻底堵死了。
结果,这里的商住区开发也在最近一年多来陷入低谷,大批的半截子楼房树在那里,半截子马路躺在那里 。白天,几个巨大的商场门可罗雀,就像是河马张开大嘴,却又无食可吃。夜里,那成片的楼房只有稀疏的灯火,就像一群怪兽在潜伏着,只露出眼中的凶光。就连已经建成的楼房小区的环境美化也基本没有开始。
整个开发区少树无草,风尘席卷。除了贯穿开发区的公路永远是车水马龙,路边的“红灯区”晚上永远是熙熙攘攘以外,这个开发区似乎根本就是个无人区。
三、人 文实际上,如果按照人们对于沿海地带那些繁华的“开发区”的印象来衡量,这里恐怕也真的接近于无人区了。从户口上看,在这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除了原有的大约4000农民以外,所有后来搬进来的人口一共只有6000左右。但是在这些后来者里边,许多人实际上并不在这里居住,只是把户口迁来。这是因为在开发之初,人们普遍看好这里的发展前景,就急匆匆地把户口迁进来,希望在将来的大发展中,能够作为“当地人”而捞一些实惠,例如买地皮的权利或者优惠地价什么的。后来发现满不是那么回事, 也就如鸟兽散了。所以,开发区的实际常住人口肯定不足1万人,也就是每平方公里只有500人左右。这跟一般农村地区差不多。
当然, 开发区还有1万左右的流动人口。可是除了与“红灯区”伴生的人员以外,这些流动人口主要是建筑队里的打工仔。他们分散在楼区深处,生活简陋,近乎一无所有, 所以无论白天还是晚上, 都无法给开发区增添什么繁华色彩,反而“有碍观瞻”。况且,随着许多建筑工程的停产或者半停产,他们的人数也在减少。
虽然开发区已经搞成了这个局面,但是开发区的所有宣传材料和招商广告中,不仅在说明开发区的性质与目标时,仍然坚持把工业和科技摆在前两位,而且在描绘现状与成绩时,也同样是这样。尽管在这些材料中,后面所列举的所有具体的建成项目与在建项目,明明没有一个是与工业或者科技有关系的,但是,至少在中心区的一个巨大的广告牌上,仍旧堂而皇之地写着“高新技术”的字样,而且雄居榜首。
这不仅能够说明官僚体制的僵死和宣传机制的虚假顽症,不仅是原有发展目标早已失败的历史记录,而且在向人们暗示着该地之所以会产生和维系“红灯区”的原因。
当地的原有村落已经荡然无存了。惟一能够表明以前这里存在过一个镇的标志,就是公路上的长途公共汽车站的站牌子,仍然顽固不化地写着原来的镇名。这里边的文化含义也很有意思。据当地人说,附近十里八乡的老百姓,从来也不叫这个开发区建立后自己给自己起的那个美妙动听的新名字。所以长途汽车的站名也不能改,否则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