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辛亥大英雄-第5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嵌己苣昵幔畲蟮囊膊�30出头,报效祖国依然是每个人的最大梦想。所以当听说此次召回力度如此强,范围这么广,还要引进欧美尖端人才后,身体心脏和血液瞬间就变得滚烫滚烫!

“我不知道,但回来前陆大使告诉我,他已经收到电报,我们今天,就是现在!已经诞生了一位新总统!”

“真的?选举结果出来了?”即使知道国内选举毫无悬念,但包括冷杰在内的留学生们依然无法忽视。周培源更是激动,说话时眼睛都湿润润的:“他统一了国家,在百废待兴之际依然咬牙坚持义务教育。他用19年完成基础工业建设,用19年!把连我们在内的15万学子送出国门每年拨款2000万美元供养我们。我们欠了他19年,欠了国家19年!今天终于等到了报效的机会,他是一位重视教育,重视人才、重视科学技术的新总统!我为他骄傲!”

“我们等到了!”

“哈哈,罗呆子,我们有新总统了!”

每一位聚在四周的留学生都被这番话语打动,甚至连后来杨秋都在回忆录中写道,他从未想自己在年青一代中的影响力会那样巨大!

有人曾说过,辛亥前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刺客文化辉煌的年代,但说这句话的人却忘了,只有最单纯、最激昂、最执着,只有士为知己者死的年代!才会诞生那么多绚烂的刺客。

自满清洋务运动以来,多少能人志士怀揣报国心愿,远渡重洋求问新知。他们有人客死异乡,有人葬身大海,却依然挡不住那股发自心扉的强国梦想。所以当他们归国后发现国家仍然是一片荒漠,便纷纷放弃专业投身于革命,扛着炸药包用最简单的语言来宣泄不满。但现在不同了!从1912年开始,杨秋就在自己的管辖区域内推行全民义务教育,到后来更是推广到全国,甚至国家最初几年资金那么困难,他都绝不挪动教育经费,还从欧战红利中抽出反哺教育。

在场的人都不知道义务教育到底普及到何等程度,但只要看到满大街笑容洋溢的中小学生,整船整船漂洋过海的高中生、大学生就足以证明他已经做得很好很好。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想立刻回国,他们不是不爱国,而是很多人放不下手边正在研究的课题,放不下已经习惯的国外良好教育环境。当大家在回国和继续钻研之间徘徊两难时,一段旋律突然从旁边响起。众人扭头看去,唱歌的那位,居然因读书用功而一直被大家戏称为罗呆子的华罗庚。只见他慢慢卷起书本,目光凝望东边,旁若无人轻哼着小调。

河山只在我梦萦。

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曲谱。

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

烙上中国印

.长江黄河。

在我心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

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没人知道这首《中国心》是什么时候在留学生中间流传开的,大家只知道第一次听到它,是在伦敦中国留学生联谊会上,几位在英国格林尼治海军学院实习的海军士官生偶然间率先唱起。实习军官说,这是他们从有海军五虎之称的秉文上校处听来的,至于秉文上校是不是原创者,已经不重要了!

简单的歌词,动人心扉的旋律,谱写出一首传世名曲!最让人无法忘怀的是,这首名曲简直就是为千千万万漂泊在海外的游子们量身谱曲的!

歌声渐渐嘹亮,每位在场的华人学生都跟着节拍合唱起来,到最后更是禁不住潸然泪下。歌声也吸引了数以百计向这里指指点点的洋同学的目光。

“我回去!”一曲唱罢,冷杰率先站了出来:“记得出来前,我参加西北远游活动时恰好遇上青海大地震,还见到亲赴陇海线考察损坏情况的詹天佑先生。那时我们见到很多灾民,我和大家都不理解为何士兵不将救济粮痛痛快快发放下去。后来我才知道,如果单单发粮食,只怕国家吃穷了依然救不那么多张嘴巴!

那天詹天佑先生告诉我,这就是真实的中国。他告诉我“国家建设不是句空话,需要每个人都作出努力!”他是我们所有人的楷模,他提出的环中国铁路让世界都惊叹的伟大工程。更伟大的是,有一个人,正在将他的梦想变成现实!我感到很荣幸,和詹先生他们那辈相比,我遇到了一个最好的年代。他已经退休了,那么,现在该轮到我了我要回家,我要走他留下的路。”

“效忠我的祖国,效忠我的总统!”

第645章再次盗版

“回来了,都回来了!哈哈……”

一大清早,杨府内便响起兴奋地嚷嚷声。好不容易等到休息天,才15岁的杨思思丢掉作业还没拉开窗帘享受假期,就被这阵叫喊吓得连忙掩上,透过窗纱见到脸色兴奋地步入大门的章太炎和杨度后,叉着腰嘟起小嘴暗暗生气:“这家没法住了,每天人来客往像饭店,必须搬出去……”

正和王正廷、慕容翰商量组阁人选的杨秋不知道大女儿已经动了“离家出走”的心思,见两人叩门而入,连眉梢都透着喜气,纳闷道:“什么事让你们喜成这样?”

“总统您看,这是外交部刚收到的,是巴黎华文报社的头版。”虽然距离正式接任还有1个月,但章太炎等人已经先喊了起来。

杨秋有收集各国报纸重要消息的习惯,所以外交部每日都能收到很多国外报纸译文,以便掌握情况。虽然华文报纸也在范围内,但很少有直接将华文头版发回来的事情。王正廷和慕容翰凑上来,借着窗外阳光看到了一行字《中国心,响彻巴黎》。

这是一篇旅欧记者写的稿子,大意是他在巴黎大学采访时恰好遇到一群留学生唱歌庆祝新总统诞生,还记录下数以千计在法国已经毕业或完成学业的华人学生收拾行囊,接受祖国召唤,带着大量资料,学术文献启程,并将欧美至中国航线船票刷爆的事件。即使那些暂时因为有事无法回来的,也毫不犹豫表达了将在年内结束工作回国效力的誓言。

“太好了!”这幅盛景,连王正廷这位准总理都拍手叫好。想起1913年杨秋亲赴上海送行的635位西南种子生,唏嘘感慨:“想当年,我们用尽手段才从西南凑出635颗种子,若非借欧战之机签订新留学条约,逐步扩大至每年万余,哪有今天的收获。”

慕容翰也很开心,说道:“1913到1924,共12期4万7千余公派生都已经回国,但这批人军校生外,大部分都前往各家大学充实教育力量,只有小半部分进入实验室和工厂。虽说教育水平提高很快,但国家综合技术能力还是偏低。现在有这三批就不同了!总计3万余,大部分又都是急缺的数理化专才,全回来,可以极大提升我国技术研究的能力。”

章太炎是前教育部长,现任留学公署署长,听到慕容翰只算公派生,连连摇头:“不不,颢玉你算漏了。公派生固然是大头,但私费出国的也不少。1915年起每年都有千余,欧战结束后更是增至每年5千,去年更有2万余在册登记的私费出国生!比公派还多。这还没算我们自己培养的呢,以前高等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可坚持十几年留洋公派,又把大部分回国学生送入大学任教后,全国现有87家大学光去年就有5万余毕业生。

不是章某说疯话,我这些学生拉出来个顶个都是优秀的,尤其是那些出生贫寒的学生,刻苦之能远胜洋人十倍。比早年京师大学堂的无用之辈不知强多少。只要总统一声令下,全国上下拼拼凑凑30万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章某还是拿得手的。”

不愧是章疯子,护犊子的水平一流,就差把他麾下的学生捧上天了。熟悉脾气的杨秋知道,这事绝不能较真,否则这老头非没完没了拉着评理,说不定最后会气急败坏“栽赃嫁祸”说你教育经费不足。坊间传闻,得罪谁都别得罪这个敢贴大字报,满世界追杀孙逸仙的家伙。只能顺着脾气夸奖两句:“做的不错,教育部的确是工作最踏实的部门,不过……30万还是不足,10年后我希望最少能有150万。”

“每年12万也不是多大的事,现在每年公派、私费和自己培养的加起来也有7万余,不过您最好把教育经费再涨涨。您看,现在教育吃吃钱的就是中小学和技校,高中还勉强,到大学就不足了,全国大学只有87家,这要是翻个倍……”

“打住!”杨秋连忙阻止唠唠叨叨的章疯子,旁边三人更是掩面而笑。

慕容翰虽然高兴,但还算比较冷静,笑道:“大学又不是小学,建立后要考虑师资力量,人力资源,建校方向等,每年办10家无用大学,还不如踏踏实实办一家是一家。时间还足够多,9年义务教育虽说普及扩大,但大部分贫苦地区学生读到初中便转入技术学校,更愿意早些赚钱养家。”

章太炎也知道自己心急了,教育必须有足够耐心,义务教育红利也不过从1925年才开始吃,真要大规模普及高等教育,起码要1940年后。再说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并不一定就是人才,民国建国至今很多优秀人才都是技工出生。外国这种现象更普遍,说明长期工作一线的技工和含着金钥匙的大学生比,并不差到哪里。

和大家争论高等教育人才相比,王正廷更看重何如使用这批召回的归国人才,想起上次杨秋说要开始几个大项目,连忙问道:“好几万人一口气全回来,您打算怎么用他们呢?”

“很多吗?”杨秋放下电报说道:“这点人还不够呢!招募外国技术人才的事情进展如何了?”

几万还不够?这到底要搞什么啊!众人把世界各国大项目想了个遍,也没想出需要这么多专业人才的工程。唯有杨秋心里最清楚,看似好几万人,实际上小有名气拔尖的也就几百而已,光是一个核能计划就能全吃掉,还不包括电子信息、计算机、火箭等等。更重要是的,由于肤色,文化传统等差异,吸引世界人才这项上民国绝不可能比美国强,即使大萧条也不现实,何况有些项目他也不相信洋人。

“已经有很多外国专家回信愿意来我国,中欧国家数量最多,英法还基本没有。”

“告诉下面,别怕花钱,越多越好。”杨秋关照重点后,转移话题看向杨度:“你们俩来刚好,我正和儒堂、颢玉商量组阁名单。国防部已经决定把民用无线电管辖权放给邮电部,将来这个摊子会更大也更重,皙子你虽不善技术,但长于组织,这个重任就要你多肩负几年。”

能再次担任邮电部长,杨度还是很开心的,虽然没法发挥最擅长的帝王之学,但这些年出国多次又兼任过外交部副部长的他心态已经慢慢转变,点头应承下来。

邮电部交给杨度也算是对他这些年支持自己的感谢,解决后教育部人选上,问道:“炳麟先生,教育部长一职你有何人选?大总统和总理都推选北京大学的胡适,可眷诚先生来信说宁用蔡元培也不取胡适,我正两难呢。”

“我赞同眷诚所言,胡适此人确有才华,任一校之长或署理留学公署都行,偏偏教育部长不行!非章某心胸狭窄,实乃他推行的新文化说到底就是要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全否定!此乃割裂民族传统的大事。我国传统中确有封建糟糠,却也有礼乐道德,故只可由一代代人慢慢去糟存菁,万不可操之过急致民族文化断裂。”章太炎对胡适可没好脸色,两人为新旧文化之争还一度撕破脸各自登报大骂对方。

杨秋对文化之争没什么大想法,这种东西还是交给专业人士比较好,但贸然隔断旧文化他也觉得不妥,想想说道:“那就这样吧,胡适出任留学公署署长,教育部长就让蔡元培来。”

“这样的话,民主党就有教育部蔡元培和水利部廖仲恺两人,您又打算让汪兆铭出任国会副议长,是不是……”王正廷担忧民主党势力会趁机扩大,尤其教育部更是能影响几千万学生的重要部门。倒是章太炎不担心,说道:“儒堂过滤了,鹤卿此人虽说忠于民党,但在教育上却是全心全力,是个能信赖的人!再说,能把这么重要的位置让出去,也能让全国上下明白总统的共和之心。”

“那就蔡元培吧。”杨秋不想在这个问题上多纠缠,定下教育部长人选后说道:“炳麟先生,麻烦您去请蔡元培、廖仲恺和汪兆铭来一次,我想见见他们。至于您……南京大学缺一位校长。”

“正中下怀!哈哈……”章太炎对杨秋不用自己没任何不满,前19年他已经很满足了,也该腾出位子让后人来接手。

既然是杨秋的亲口决定,大家也都不再言语。等众人离开后,吕碧城和芮瑶手挽手款款走来,看看离开的三人轻笑道:“辰华,你多送个位子给民主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