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女奴为后一夜新娘-第1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终究忍不住,还是打开盒子。盒子却是空的,并无任何灵芝良药。

里面只有一张便笺,她拆开,正是赵德基亲笔:

“溶儿,自海上归来,朕内心隐忧,夙兴夜寐,身子也越来越差。这些天,对你也许有照护不周,请你体谅。天下之大,朕唯一信赖,也不过你一人而已。

她一呆,看完便笺,又递给岳鹏举。

这便笺言辞恳切,跟赵德基的反反复复形成鲜明的对比。

赵德基将行为的反复,归罪于情绪的焦虑。花溶压抑的心境,慢慢地舒展了一点,才自言自语说:“莫非,真是我们错怪了他?”

这时,岳鹏举也拿不准赵德基的意图了,写这么一张便笺,甚至放下帝王的身段,几乎在说知心话了。

可是,帝王能有什么知心话呢?

岳鹏举见她还是闷闷不乐,拉起她的手就走:“别闷着,我们说好去西湖游玩的。”

她还要坐着,几乎是被岳鹏举生生抱了起来,胳肢窝麻酥酥的,呵呵一笑,心情就轻松起来。

刚到晌午,冬日的太阳正是最好的时候。

二人雇了一艘小小的画舫,任船在湖上慢慢漂移。

到处是这样的画舫,弹唱的歌女,行乐的众人,卖各种糖果的小贩。京城的繁花似锦,烈火烹油,谁还会想起几年前那场天大的劫难?

画舫上放着一张古琴。

岳鹏举坐下,弹奏一曲。这一曲还是他从军归来,跟花溶学会的,此后,军中交结士人,更体会到琴棋书画的乐趣。

花溶在一边调茶,微笑着倒一杯,踩着音弦的最后一个节拍,递到他手里。

岳鹏举喝一口,微笑道:“十七姐,该你了。”

他站起来,花溶提着裙赏,二人交换位置。

花溶弹奏的是一曲《水调歌头》,她偶尔抬起头看着丈夫,二人目光交汇时,便无声微笑。

岳鹏举兴致来了,和着调子高声唱起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二人的自得自乐,并未引起其他任何人的过多注目,却不知道,慢慢地,一艘豪华的画舫在靠近。

这艘画舫又大又气派,夫妻二人一入湖就看到了,但以为,那不过是某一个达官贵人的,西湖上,这样的画舫并不稀奇,尤其,画舫上那样一队一队的歌妓,姿色仪容琴艺,都是上乘,非一般人能拥有。

画舫上的挂帘出自最好的丝绢,薄薄的,半透明,是苏绣里最精巧的女子的一种手法,有遮蔽的功能,主人能在帘子里对外景一览无余,但外人却只看得一片朦胧的花纹,不能看透主人身份。

许多不欲为熟人撞见的达官贵人,一般多用这种昂贵的织锦帘子。

此时,一个人坐在一把雕刻着绿头双颈鸳鸯椅子上的翩翩公子,正透过帘子,看那艘无遮无拦的画舫。

距离那么近,近得他可以看清楚对坐夫妻二人的脸。

女子还在弹奏,素手清雅,面容如花,一身淡蓝色的裙赏,头上梳成当时那种流行的发髻,高高耸立,端庄清丽。

她对面的男子,怡然自乐,一脸陶醉。享受着妻子弹奏的美妙琴音。

清茶、弦歌、娇妻。

一个男人能拥有的最好的境界,岳鹏举,都拥有了。

甚至,他想,这些,其实原本不该是岳鹏举的,是岳鹏举“抢夺”了自己的——占有了自己的梦想。

此事古难全!

……………………………………………………

他忽然想起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繁华的南朝,美丽风雅的男女,一定得有西湖这样的背景衬托,所以岳鹏举这样的武将,也能高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在号称雄狮百万的大金国,是一众武将想也不敢想的。

他厌恶自己混迹于那群极其庸俗粗俗的武将里面。

南朝多少香艳,仅仅是王君华这样的荡妇**匍匐在自己脚下算得了什么?这也是他甘愿冒着极大的风险来到这里。

琴音忽停,他再度隔着帘子看去,只见那弹奏的女子手里拿着钧窑的玫色瓷杯,红酥手,白盏茶,温良地递给岳鹏举,巧笑倩兮:“你渴了么?”

多么简单的一句。

却是自己永远也得不到的。

此间的少年,凭什么良辰美景都是他们的?

他忿忿不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他此时此刻也想高歌一曲,却不敢。

尽管是坐在这艘极其豪华的画舫里,他却不敢这样尽兴高歌一言半句,不敢如岳鹏举这般,旁若无人地和心仪的女子举案齐眉,唱和应答——因为,这不是自己的地盘。

自己的地盘,是上京泥土和桦树皮做成的土墙,是那种冰冷的大土炕。

是一望无垠的冰天雪地。

哪里有丝毫这样的繁华富贵温柔乡?

自己尽管有一书屋的王安石、苏东坡、司马光……可是,连高唱一句也不敢。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片天下,总要成为自己的,方是高歌纵情,意气风发时。

他回到画舫坐下,两名“贵客”正左拥右抱,尽兴欢愉。

这二人脸上都戴着极其精巧的人皮面具,唯嘴巴下方不同,这面具的造价之高昂不可想象,就连他们怀里拥抱着的美人,也看不出他们是“假人”。

他一挥手,舞女们退下。

二人这才说:“公子,一切都已经准备好了。”

“可保万无一失?”

“万无一失。”

“好,二位辛苦了。若是事成,你等便是元勋重臣。”

“多谢公子。”

二人看着这位雄才大略的公子,真不敢相信,他年纪轻轻,便能如此运筹帷幄。他背后的势力,源源不断的财力,都给了他们极大的信心。

二人刚退下,另一名便衣的侍卫进来,低声说:“刘豫有书信。”

他接过一看,面色微变。

原是合刺继位后,在宗翰等人的揣喥下,封伪齐刘豫的政权为“子皇帝”。十来岁的金国皇帝降下金册册封刘豫为世代“子皇帝”不仅是一个极大的侮辱而且是极大的威慑。他看了看这封密函,然后,挥一下火折子,彻底烧毁,直到它化为一堆灰烬才说:“真是天要助我!”

康公公的私宅。

这一日,不该他当值,正在私宅饮酒作乐,只见一家奴急匆匆回来,附在康公公耳边说了一句,康公公面色大变,仓惶起身飞奔回宫,急忙赶到都堂的办公地点。

他先去吕颐浩的办公地点,才想起吕颐浩已经出宫多时,巡查几大将领的防御。他立刻转堂,这里本是秦桧和翟汝文共用,秦桧离去,就只剩下翟汝文。他慌慌张张进去就向翟汝文唱一个喏,说:“官家圣旨,需和相公密议。”

翟汝文当即命令吏胥们退堂,康公公取出赵德基的御笔和一卷黄纸,说:“我的家仆偶尔得知,军中有人密谋叛乱,明天早晨会在天竺寺起兵。”

翟汝文半信半疑,他细看一遍黄纸,指着最后的两行字说:“统制官田押,统制官金押,这是什么意思?”

章节目录 第243章

康公公解释说:“田就是‘苗’,‘金’即是刘,便是御营右军苗傅与刘正彦。”

翟汝文很是怀疑,谋逆是何等大事?如果还没举事,就先成文,岂不是提前泄露?康公公对他的疑惑也无法解释,就说:“这事的确有点蹊跷,不过有备无患,最好还是注意一下。”

翟汝文立刻答应,他思量事关重大,便找了此时最受到皇帝亲信的禁军第一统领王渊。王渊此人名声极差,民怨沸腾,翟汝文跟他向来不和。但王渊和宫里大小宦官的关系都很好,由于宦官们的美言,赵德基对他一等一信任,他和医官王继先是远房的兄弟,二人同朝,势力之强大,可想而知。

秦桧回朝后,也刻意巴结王渊,但他知道不宜和手握重兵的武将走得太近,所以都是暗地里来往,公开场合,甚至还小小弹劾过王渊一次,也因此,他更得赵德基好感,而且,也被王渊放心地引为内廷的线人。

一度,在宦官们的奏请下,赵德基是要授予王渊都统制,相当于兵马大元帅大位的。由于翟汝文和吕颐浩的大力反对才作罢,因为,三人的关系很是糟糕。

翟汝文和王渊虽不和,但此事关重大,也不敢分歧,王渊当即派了一支军马埋伏在天竺寺。

第二日清晨,京城里一切照常,并没有丝毫叛乱的迹象,百官依旧上朝。王渊带着五十名精军骑马绕城一周,沿途注意观察,也没有任何动静。

按照宋国的官制,苗傅和刘正彦只需要初一和十五参加两次早朝,今天正好不是他们早朝的日子。其他武将,比如岳鹏举等,刚回朝的几次面圣之后,也不需再朝见。

早朝散去,翟汝文心里毕竟紧张,虽无动静,但还是按照惯例问王渊:“昨日的事情如何?”

王渊只说:“翟相公且安心,下官已经布置好,一旦有变乱,必然剿杀干净。”

翟汝文也不多问,因为此事毕竟不知真伪,只能尽量先保密。

王渊随即率兵出宫,到了临安城大河沿岸的大桥时,伏兵忽然从几个方向蜂拥而来,将王渊和他的亲兵全部包围。

王渊大惊失色,一看,刘正彦和苗傅已经策马来到桥头,勒马,高举着大刀,神色狰狞。

王渊本是酒囊饭袋,平素耀武扬威,此时,慌了神,色厉内荏地喊一声:“苗傅、刘正彦,你二人是什么意思?”

苗傅大喝:“王渊,自家们起兵便是为了清君侧,诛阉党,你就是最大的阉党。你们到临安后,多霸占土地,荼毒百姓,今日自家们略施小计,就将你的亲兵骗到了天竺寺。”

原来,康公公得到的情报,正是中了苗傅等的调虎离山计。

王渊见走入绝境,硬着头皮仓惶后退一步,大喊亲兵:“听我号令,杀了这二逆贼,当大大赏赐。”

苗傅冷笑一声:“王渊,你死到临头还敢蛊惑军心……”他手一挥,抢上一步,就将王渊斩落马下,见亲兵欲反抗,大喝道,“你们已被数千精兵包围,若想活命,请卸下盔甲,可免除一死……”

他一挥手,后面的大军就步步逼了上来。

宋朝以来,**的军政几乎已经成为军队的一种习惯,从靖康大难开始,军队们不是投降就是逃跑,从不敢直面强敌,当第一个亲兵扔下武器,其他人立刻就纷纷效仿。

苗傅轻易杀退了这支亲军,率人就往皇宫冲去,一路上,叛军们四处袭击宦官的私宅,搜杀掠夺,凡是当天没有在皇宫当值的太监几乎全被叛军所杀。甚至沿路只要没有胡子的男子,也难逃侥幸,临安城里顿乱成一团。

这一日,赵德基正在和翟汝文议事。

秦桧一走,他顿觉凡事不方便,因为翟汝文不时要拿出主战的奏折给他看。尤其当得知金国狼主驾崩,换了小狼主,朝野上下,不少有识之士便谏议朝廷不妨趁此厉兵秣马,收复两河土地,迎回二圣云云。

这些日子暂无重大战事,赵德基海上逃亡惊魂后,真正怀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感觉,方做了几天太平天子,而且临安人杰地灵,物产丰饶,他借口朝政紧张,根本不愿再起兵戈,只要听得主战,就很不高兴,尤其“迎回二圣”,更是刺中他心口的隐忧。

正奏对,只见康公公气喘吁吁地跑进来,慌忙跪地:“官家,苗傅和刘正彦二人起兵叛乱,已经杀到城南了。小的记挂着出皇宫探望,正遇到叛军,所以急忙逃回来通报……”康公公几乎瘫软在地,浑身战栗。

从金军屡次杀来到内部的叛乱,赵德基早已如惊弓之鸟,只惊骇地看着翟汝文,责备道:“朕已提醒你处置,如今,如何是好?”

翟汝文还来不及回答,另一名冯公公也冲进来,慌忙将一张榜文摊在御案之前:“叛逆苗傅等指斥官家。”

赵德基一看,只见榜文上写道:

统制官苗傅、刘正彦昭告天下。如今大金侵扰,都是奸臣弄权、宦官当道,天子荒悖、沉溺酒色,不理朝政,阉党横行。我等清君侧,诛阉党。

赵德基大怒,拍案骂道:“如此叛贼,一定要诛杀干净。”

翟汝文等感觉情况严重,就说:“陛下息怒,容臣见机行事。”

翟汝文立刻抢先出去,此时南门被围,他只能绕道走北门,北门也早已关闭,负责值守的是中军吴湛。吴湛惧怕苗傅等,早已跟二人有了私通,惺惺作态一番,布下八百卫兵临时屯兵做做样子。

翟汝文一见如此军容军纪,心凉了半截,吴湛见翟汝文斥责,就面露难色:“实是苗、刘二人兵强马壮,三万大军……”

苗刘二人合制,的确是三万大军,远超皇宫侍卫军队。翟汝文到此无法,只得再派人奏对天子。

不久,赵德基率领众臣赶到,站在城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