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嫂子、蔓儿姐,你们家做的萨琪玛好吃。我和娘照着方子做,就做不来这么香软。”吴家玉吃着萨琪玛说道。
“等哪天你有空过来住一天,我带着你做一回看看。”连枝儿就道。
“嗯,那敢情好。”吴家玉就答应了。
两家住的近,连蔓儿家这也有住的地方,有时候吴家玉过来,玩的晚了,就会在这住下。
连蔓儿就接住了吴家玉的话茬,先是问了吴玉贵和吴家兴两句,随即就将话题转到吴王氏身上。
“……听说这两天正忙,难得今天能过来。要不,我娘还说这两天过去看看那。”
“这不是听说连三叔家要盖房子了吗。”吴家玉就笑道,“我娘过来打听打听,看有啥我们能帮上忙的。……另外就是……”
说到这,吴家玉就笑着看了连枝儿一眼。
“还有别的事?”连蔓儿忙笑着问道。
“我爹、我娘还有我哥,也打算要新起一座房,过来跟婶子商量商量。”吴家玉就道。
吴家兴家在镇上,是三间正房的院子,有东西厢房,还有门房。一家四口足够住的,即便连枝儿嫁过去,也能住的挺宽敞。而且,那房子也并不老旧。吴家玉说的是起新房,也不是翻盖旧房。
那这个缘故,就显而易见了。怪不得吴家玉说话前,还特意看了连枝儿一眼。
三个小姑娘在西屋叽叽喳喳地说话,东屋里,吴王氏和张氏唠的也很近乎。
“……就在我们那旧屋的后头,起个二层院,也是三间正房,东西再各三间厢房,等枝儿进了门,就和家兴就那二层院里头,我们老两口带着家玉住前头。”
原本吴家的打算,虽没有明说出来,但是大家心里也都有底。就是吴家兴和连枝儿成亲后,住那三间东厢房。
如今打算着要盖新房,自然是连枝儿的身份水涨船高了,当然还有另一件,就是吴家这两年也挣了不少钱。其中不少,就是因为帮着连蔓儿家买卖而赚得的。
张氏在家里帮着连枝儿准备嫁妆,虽然没有开出具体的单子来,但是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连枝儿的嫁妆到时候肯定少不了。
吴家几口人都是消息灵通,而且精明、会做人,又极满意连枝儿,现在提出要盖二层院子给连枝儿住,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要说实话,吴王氏今天说出这样的打算,可正合了张氏的心意。
“已经商量定了?为了枝儿,那不用。你们现在那房子就挺好,到时候他们小两口成亲了,就住东厢房,也宽绰的。我们这边家具就是按着你们东厢房的尺寸打的。就是你们真的盖了新房,到时候也是你们领着家玉住合适,他们年轻,哪那么浮的。”张氏就对吴王氏道。
“早有这个打算,已经商量定了。也不单是为了枝儿。”吴王氏就道,“我们现在是人口少,以后人口多了,早晚也得再盖房子。你也知道,就我们现在那几间房子,天天人来客往的。……再盖个二层院,清净点。我们两口子还是住前院,不分啥新旧的,你也说了,我们那屋子也不旧。就是家兴他爹做这生计方便。”
“新屋子,也是三间,我也知道你这正打着家具,特意提前来说一声。这个尺寸啥的,也不知道要不要改,这还挺麻烦……”
第五百九十七章春润
吴家为了娶连枝儿要盖新房,听吴王氏的意思,还是打算让连枝儿和吴家兴成亲后,就小两口两个住二层院子,张氏喜出望外,哪里还会怕什么麻烦。
“麻烦啥,”张氏立刻就笑道,“你们再盖二层院子,不也有厢房吗,这东西打好了,总有用的上的地方。”
所谓投桃报李,吴家要盖新房子、新院子给连枝儿,那张氏也愿意再多打出几套家具来给连枝儿陪嫁。
“你们这诚心要盖房子我也不拦着,你们家条件我知道,不差这个。这有钱了,可不就得给儿孙把房子该的宽绰的吗。……要不这两天就让人把尺寸啥的都定下来,我这再多请俩木匠……”
吴王氏和张氏两个越说越高兴,一直唠叨晌午时分,要吃饭了,张氏就留吴王氏吃饭,吴王氏没留下。这要盖房子,要准备的事情还很多,她这和张氏谈妥了,马上就要回去和吴玉贵、吴家兴说,该准备的就要准备了。
张氏知道吴王氏事多,因此也就没勉强。
连守信和五郎从外面回来,小七也从私塾下学回来,一家人围坐一桌吃晌午饭。
在饭桌上,张氏就说起吴王氏今天来说要盖房子的事。
连枝儿和连蔓儿已经事先从吴家玉那知道了这件事,并不意外,只有连枝儿知道要盖新房是为了娶她进门,就羞红了脸,低着头吃饭也不说话。其他的人。都和张氏一样很高兴。
“下晌我就带木匠过去,把尺寸啥的都定好了。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这家具咱全包了呗。”连守信就道。
“那就全包了吧。那不怀大奶奶嫁进王家,她住的那几间屋子,家具摆设啥的。都是陪送来的。”张氏就道。
“这还真得再多请俩木匠,”连守信扒了一口饭,想了想,又说道,“这就要盖房子,那肯定是……”
话说了一半,连守信瞧见连枝儿的头垂的更低了。就没说下去。
立刻就要盖房,这自然是急着要迎娶连枝儿进门的意思。
“她婶子和我说了这件事。”张氏就接着道,“过两天请人掐算日子,依我的意思,还是定在冬月。要不腊月也行。”
庄户人家操办像娶媳妇这样的喜事,一般都爱扎堆在冬月、腊月这两个月。一来,正是农闲的时候。二来,秋收过后,家家户户仓里都有了粮食,手头也宽松些。三来吗,这办喜事,少不得要置办酒席,选在冬月、腊月。酒席上剩下的饭菜能放的住,不至于浪费。
甚至,冬三月出生的孩子也最多,还比夏天生的孩子好养活。因为,就那几个月,庄户人家既有闲。而且还吃的饱。
吃过了晌午饭,几个孩子从屋里出来,连守信和张氏还坐在炕上。没了孩子们在跟前,老两口子又唠起了连枝儿的婚事。
“枝儿今年就十七了,就是他们不提,这个亲也该做了。”连守信就道。
“我算着也是今年。她婶子上午啥都跟我说了,今年办枝儿和家兴的事,明年啊,就该办家玉的事了。”张氏就道,“她婶子还跟我说,前些天咱老爷子那一回,把他们两口子给吓了个够呛。这眼瞅着老爷子缓过来了,他们这才松了一口气。”
屋里并没别人,不过说到这,张氏还是下意识地压低了声音。
“是看咱老爷子没啥事了,要不,这房子估计也都顾不上,就得给俩孩子把亲事给办了。”
连守信就点头。
“咱枝儿这也算是命里带的福气,苦尽甘来。”张氏又恢复了正常的说话音调道。
下午,连守信和五郎就带了木匠去了镇上,这一去,就直到傍晚,在吴家吃了晚饭才回来。吴家兴在吃饭前还来请张氏娘儿几个都过去,张氏她们没去,只让吴家兴去私塾接小七去吃饭。
连守信在吴家喝了酒,脸喝的红喷喷地,显得格外喜气。
“亲家说了,新屋子照咱们这后院的来,都用琉璃窗,不能委屈了咱们枝儿。”连守信喝多了酒,如果不是倒头就睡,那就会变得有些黏糊。这一回来,喝了醒酒汤,他没有立刻睡倒,也不顾几个孩子还在跟前,就粘在张氏跟前,巴拉巴拉地说个不停。
“我和我爹也说了,房子是吴家盖,里面的一应家伙事,啥也不用他们预备,都是咱们给陪送。”五郎在旁就笑道。他比连守信清醒多了,这倒不是因为他酒量更好,而是张氏早就和吴家兴打了招呼,让他在的场合都要照应五郎几分,五郎毕竟还是个少年。
连守信和五郎这次去,不仅量回了房屋的尺寸,还将大面上要陪送给连枝儿的东西都跟那边透了底。
吴家要盖房,动作比连守礼家还要快些。一边是亲兄弟,一边是儿女亲家,连守信不偏不倚,带着五郎都去给帮了两个工,又打发了长工过去帮忙。连守礼这边毕竟人口单薄,银钱也不大凑手,因此说起来,还是这边帮的多一些……刮了一冬天的北风,终于转了风向。从南面刮来的风,虽然还不能将寒意全部驱散,但是带来的暖意和湿气还是一点点地浸润了大地。
冰雪消融,冻土融化,光秃秃的地面上开始有星星点点的绿冒出来,很快就连成了片。田地里,雪被子也已经融化了,露出下面短短的麦苗。
连蔓儿家的冬小麦,顺利的度过寒冬,迎来了春天。
眼看着春寒未退,但是那几亩冬小麦却和早春的野草、野菜一样一天比一天更焕发出生机来,连蔓儿一家的喜悦都挂在了脸上。
春小麦的产量毕竟少一些,口味上也略逊于冬小麦,成功地种植、收割了冬小麦,才真正意味着她们自己终于种出了细粮。这不仅会改善她们一家的生活,也将会改善辽东府千万户庄户人家的生活。
冬小麦成功过冬,立刻就成了连守信的心头好,他每天至少要去地里走一圈,看看冬小麦的长势,有的时候,一天还会去上两趟,甚至三趟。
“咱地里种出白面来了,真的白面,不是黑面。”晚间,躺在炕上,连守信还跟张氏唠叨。
连守信所说的黑面,是指用春小麦磨的小麦面,因为面色发黑,庄户人家又不习惯叫什么春小麦面、冬小麦面,为了和冬小麦磨出来的白面相区别,连蔓儿家的人就将春小麦摸出的面,叫做黑面。
虽然冬小麦成了连守信的心头好,但是他也不会忽略别的作物的春耕准备。
一家人已经商量定了,今年要扩大鱼塘和荷塘的面积,还要增加养猪、鸡、鸭、鹅的数量。葡萄园暂时保持原来的规模。至于田地里,今年还要再种植一些春小麦,另外除了辽东府普遍种植的高粱、糜子、花生、地瓜等之外,她们家的田地主要种植玉米,还有大豆。
玉米和大豆都不挑地,病虫害少,容易侍弄。而玉米高产,大豆的用途广泛。多种这两种作物,收益大、风险小。
今年连蔓儿家不仅有三十里营子这几百亩的地、葡萄园、鱼塘、荷塘,还多了罗家村那个几百亩的庄子。虽然有下面的长工头、庄头张罗,连守信还是喜欢尽可能的亲力亲为。
五郎也暂时放下了书本,每天忙进忙出。
张氏和连枝儿也没闲着。她们不需要操心地里的事,可给连枝儿准备嫁妆就够她们忙活的了。
连蔓儿和小七相比之下,似乎就有闲多了。
连蔓儿只要负责家里的账目,而小七,只要负责念书和吃就可以了。
这天小七休沐,连蔓儿也没事。连蔓儿就用食盒装了些点心,带着小七,姐弟俩身后还跟着大胖、二胖,一路欢欢喜喜地去看连叶儿。
一进酸菜作坊的大门,就听见劈柴声。顺着声音看过去,原来是小和尚元坛,正在窗下挥着斧子劈木柴。
连叶儿一家三口搬到酸菜作坊的院子里来住,离庙里近,元坛有时候过来。连叶儿家只有连守礼是壮劳力,还修养了一段时间,很多粗重活计,都是元坛帮着干的。这样,就成了习惯。
元坛见连蔓儿和小七来了,就忙直起身招呼。
几年之间,元坛的身量也长了些,虽不高大,却敦敦实实地,还是不像和尚,更像一个庄户人家的少年。
“小坛子,歇一会,进屋来吃点心。”连蔓儿就招呼道。
赵氏和连叶儿都在家,闻声也都接了出来。大家伙进了屋,半晌,元坛也没跟进来,还是小七出去,将他拉了进来。
连叶儿准备了茶水,连蔓儿就将几块素点心挑出来,另放了一个碟子里给元坛。
第五百九十八章偶然得知的秘密
因为熟惯了的缘故,元坛略推辞了推辞,就去洗了手,然后就坐到炕沿上。不过,他没有立刻就拿了点心吃,而是先从怀里拿出一块蓝色的帕子,挑了两块点心包起来,又小心地放进了怀里。
“那是要拿回去给他师父吃的。”连叶儿在旁就低声对连蔓儿道。
“小坛子这孩子孝顺。”赵氏叹息着道。
说小坛子不像和尚,不仅是他的外貌气质。还因为他有一个习惯,就是得了谁家的布施,他都喜欢帮人家干活。就这个习惯,就不像和尚了。谁见过用干活换布施的和尚那?
而且,小坛子每次在外面得了什么,都不肯自己吃,必定要先将好的留出来,带回庙里给他师父。
三十里营子的庄户人家都很喜欢小坛子,不仅是因为他有着庄户人家少年的勤劳和淳朴,还有就是他的孝顺。小坛子无父无母,是庙里的住持大师养大了他。
收起了要给他的住持师父带回去的点心,小坛子才就着茶水吃起了碟子里的点心。期间赵氏还亲自给他续了一回水。
“……多亏了这孩子……”转身坐回到炕上,赵氏就对连蔓儿和小七道。
赵氏和连叶儿再能干,一个是妇人,一个是才十来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