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国江山-第3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然,此一时,彼一时。那时候出现动乱的地方是蔡州,即便是夺取过来也没多大用处,反而蔡州孤悬淮河以北,不利于防守,不如暂时留给梁国,等将来北伐时必然能轻易打下来!”

    杨渥对蔡州并不看重,因为此时的他着眼的已经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整个天下的大局。

    如今随着吴国夺取荆襄,对于梁国来说,不管是南方的吴国还是北方的晋国,都将是他们的重要对手。

    不过相对来说,此时晋国的威胁还是要比吴国要大一些,毕竟梁国的根本还是在洛阳、开封一带,更加靠近晋国领地。

    在这种情况下,若是吴国为了区区一个蔡州就大举出兵的话,那就不可避免的会吸引梁军的注意力,迫使梁军主力南下。

    到时候得了便宜的自然就是晋国,这未免有些得不偿失。

    也正是因此,杨渥才会在上次对出兵蔡州表现得没多少兴趣,仅仅让李简率领寿州驻军出击,打着的心思也是有便宜就捡,没有的话就撤。

    这样一来也不会真正与梁军主力对上。

    不过区区一个蔡州并不放在杨渥的眼中,但若是出现变乱的不是蔡州,而是极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徐州呢?

    “范遇,如今的徐州节度使王殷原本是朱友的心腹,是在朱友的大力支持下才成功做上徐州节度使之位的。”

    “如今朱友被杀,朱友贞登位,此人必然不会容忍王殷这个朱友的心腹继续把持着徐州这种重地。若是将来朱友贞换别人来代替王殷,到时候王殷会乖乖听命吗?”杨渥笑着询问道。

    范遇大喜道:“那些朱友的亲信一个个都遭到了朱友贞的清洗,唯独在地方上手握大权的那些刺史或者节度使们,此时尚未遭到清算。”

    “不过若是朱友贞派人来取代王殷的话,此人必然会觉得朱友贞的目的是清算他。这样一来,此人唯一的活路就是投靠大王!”

    杨渥笑着点头道:“不错,所以这段时间你可以派人与王殷接触一下,告诉他,若是他愿意为孤效劳的话,孤自然少不了他的好处!”

    徐州这个地方,杨渥垂涎已久。

    当年杨渥第一次北伐时,趁着大败梁军的机会,他就曾出兵徐州,并且尝试着发起攻城。

    不过那一次的攻势最终还是未能取得效果。

    而这一次朱友贞的登位,却是让杨渥再一次看到了拿下徐州的希望。

    与蔡州不同的是,徐州作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古以来就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

    尤其是在北伐之战中,这里更是可以作为北伐的重要基地。

    从这里出兵的话,向东可以席卷山东,向西可以直捣河南中原腹地。

    历史上不管是刘裕北伐,还是后世徐达北伐,都是从徐州这个战略要地出兵的。

    若是为了蔡州之地,杨渥自然不愿意再与梁军主力对上,以免落得两败俱伤,让晋国捡便宜的局面;不过若是为了徐州的话,即便是与梁军再来一次江陵大战又何妨?

    范遇明白了杨渥的意思,连忙点头应道:“大王放心,臣定会将此事办好,不负大王重托的。”

    打发范遇离去后,杨渥还不放心,接着又下令周本领兵两万北上濠州,以方便到时候迅速采取行动;此外,驻守金陵的朱思和秦裴二人也得到了命令,暗自开始做准备。

    这一次杨渥是下了大决心,想要一举攻占徐州。

    按照他的预料,王殷主动来投的可能性还是极大的,若是梁军不甘心徐州落入吴国手中,派遣大军前来讨伐,那说不得杨渥又要亲自领大军出征。

    当然,若是不需要大动干戈就能夺取徐州,那自然是更好的结果。

    而若是朱友贞顾忌吴国的力量,对王殷采取默认的态度,默许其在徐州割据一方,那么杨渥暂时也没有必要大举出兵,反而可以先解决岭南的问题再说。

    此外,今年还有另一个大难题需要解决,那就是钦天监去年就预测到的大旱。

    如今虽然才三月份,但各地都陆续有一些大旱的迹象表露出来,若是事态进一步恶化的话,只怕今年不仅是江淮和两浙将会遭受旱灾,就连江西也会受到影响。

    到时候各地受旱灾影响必然会出现收成欠佳的状况,尤其是那些普通百姓,若是处理不好,只怕会有不少灾民出现。

    若是再加上今年可能出现的徐州大战,到时候军粮的消耗必然不少;内有灾情,外有兵戈,这种事情即便是杨渥也不得不小心翼翼的做准备,否则一个搞不好就有可能导致内乱发生。

    对此,杨渥做的应对主要是集中在两点上,第一个自然是想方设法的从其他地区获取足够的粮食以补充军用,同时用来赈济可能出现的灾民。

    两浙、江淮,还有江西这三处地区,原本就是吴国的精华地区,经济较为繁华,农业较为发达,若是这三处地区受旱灾影响而收成欠佳,必然会影响到全国的收成。

    要想弥补这种收成差额,杨渥一共瞄准了两个地区。

    第一个就是去年刚刚并入吴国的荆襄之地,这里虽然刚刚经历的兵乱,不过毕竟是开发极早的地区,底子厚,根基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两浙等地区的损失。

    另一个就是海外,或者说的更具体一点,那就是占城、暹罗等地区,那些地方的农业虽然比不上江南地区的精耕细作,但胜在土地肥沃、阳光充足,再加上当地人口较少,所以相对来说粮食有盈余。

    所以从去年起,杨渥便下令吴国的商船队尽量从那些地区购入大量粮食,就是为了今年可能的旱灾做准备;即便到时候灾情并不严重,那些收购的粮食也能够用来作为军粮。

    经过这大半年的收购,如今金陵和广陵等地的粮仓基本上已经充盈起来,这才是杨渥明知道今年有可能出现大旱,也下定决心要夺取徐州的信心来源。

    除了设法收购粮食外,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灾民,杨渥做出的第二个应对措施就是以工代赈。

    虽说江南等地的开发程度已经很高了,但相比于后世明清时期差距自然还很大,这个差距不仅是出现在人口、人文、农业、工商等方面,同时也表现在基础设施上面。

    所以杨渥打算趁机在江南修建一批农田水利设施,或者修建更多的道路,将婺州、处州、温州等相对较为偏远的地区联系起来。

    这种以工代赈的手段,自然比单纯的赈济灾民要强得多,不过唯一的问题就是粮食消耗更大。

    毕竟要让那些灾民出来劳动的话,就必须保证他们吃饱肚子才有力气干活,这样的话自然会消耗更多粮食;而若是仅仅赈济灾民的话,那就只需要维持那些灾民不饿死,需要花费的粮食自然少了很多。

    事实上,正是因为粮食消耗得更多,再加上以工代赈的手段若是运用不好,再加上有心人暗中挑事,就可能出现类似“莫道石人一只眼,跳动黄河天下反”的局面。

    所以面对灾情,历代朝廷一般都只会提供少量的粮食来赈灾,维持那些百姓不饿死就是,免得那些人吃饱了肚子反而有力气造反。

    不过这一切对吴国来说却不是问题,毕竟吴国现在还处在兴兴向荣的阶段,而且粮食储备充足,即便是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来接济灾民也完全不用担心出现造反的局面。

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灾

    虽然杨渥很早就开始为旱灾做防备,但他还是有些低估了事态的严重程度。

    从四月份起,一直到六月初,近两个月的时间内,整个江淮、两浙各州几乎没有下过雨,江西等地的情况要稍微好一些,但干旱也持续了一个多月。

    长时间的没有降雨,导致各地河流都几乎枯竭,便是钱塘江等大河的水流量也下降不少,这就给农业灌溉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除了少数地区的农业种植因为当地水利设施健全而得以存留外,其他地区种植的庄稼几乎全部死绝。

    更重要的是,虽然在六月初各地陆续有了一些降雨,但到了六月底,各地的降雨再次停止,接着又是持续二十多天的干旱。

    这么严重的旱情立即就引起了杨渥等人的极大重视,骆知祥、杨信、徐善等六部大臣们一个个都受到杨渥委托,前往各地巡查旱情。

    好在之前几年里各地的收成一直都不错,再加上吴国上下经过杨渥大力整顿后,财赋税收相对变得合理,百姓的负担相对较轻,所以家家户户靠着往年的余粮目前还能支持。

    但若是旱情持续下去的话,必然会有一些底子较薄的家庭撑不住,最终成为灾民。

    所以杨渥一面下令免除受灾各地百姓今年的农业税收,一面又下令各地若是出现灾民,必须就地予以安排接济,不得将其赶往他出。

    杨渥可是知道,历史上许多时候出现灾民后,当地官府为了自己的政绩不受影响,往往会选择关闭城门,将灾民赶到别处去,或者任凭他们自生自灭。

    但这样一来那些灾民活不下去,若是有人趁机挑拨,只怕立即就是遍地造反的局面。

    杨渥自然不愿发生这样的情况,所以他宁可各地损失一些钱粮也要保证安稳。

    五月中旬,池州地区因为颗粒无收,生存难以维续的灾民开始陆续涌入城中,好在池州刺史陈长官应对得力,他一面下令打开仓库赈济灾民,一面派人维持秩序,防止有人趁机闹事。

    因为陈长官本人在当地的官声极好,有他出面,当地灾民的情绪都很稳定,没有表现出要造反的迹象。

    继池州之后,宣州、歙州等地也陆续出现大量灾民,给当地造成巨大压力,那些地区的官府担心灾民趁机造反,夺取州县,所以只敢关闭城门,每天在城门口发放一些口粮来维持灾民的生存。

    六月初,杨渥下令将在江淮、两浙等多地修建一系列的农田水利设施,以及一条连接睦州、婺州、处州、温州等地的驰道,以加强朝廷对那些相对偏远地区的管控力度。

    为了完成这么大的工程,自然少不得要大量招募民工,而如今的大旱正好就提供了众多的劳动力。

    当然,为了尽可能的保证安稳,不至于出现灾民用工过度,以至于被迫作乱的现象,杨渥亲自定下了这些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用工标准,包括每天劳动的时间和给他们提供的食物数量,保证这些民工不仅吃得饱,而且还不至于没力气干活,甚至还有一定的余粮能够供应他们的老人孩子,不至于出现饿死人的情况。

    此外,为了尽可能保证民工的安全,杨渥还规定,每天在最热的几个时辰里不得强迫民工劳动,以免出现大面积的中暑情况。

    为了防止有人暗中下手,贪墨赈济钱粮,杨渥又派出大量人员分赴各地进行监察,凡是查出有贪腐迹象的,一经证实,不管贪腐数量多少,一律处以极刑。

    在他的强力手段压制下,这些工程很快就在各地上马,那些原本早就断粮的灾民在得到消息后,纷纷前往工程队报名,便是那些家中尚有余粮的,也纷纷加入这场大建设之中。

    毕竟这么大规模的旱灾,谁也不能肯定到底会持续多久,而地里的庄稼早就颗粒无收了,趁着现在工程队招工的时候,以自己的力气多换一点粮食养家。

    到了七月初,许多地区的灾情有所缓解,降雨量恢复到正常水平。

    江淮、两浙等地的光照等条件相对较好,可以进行两季稻种植;虽然此时稍微有些晚了,但种下一轮晚稻还是勉强可以的,若是接下来顺风顺水的话,或许到了年底还能有一些收成。

    所以对于这些地区,那些工程队纷纷暂时停下,好让那些灾民回家种植庄稼;至于工程队的进度,即便是速度缓慢一些,杨渥也不会在意,只要局势能够安稳就行。

    而持续的旱情到了此时也陆续结束,一般来说大旱之后必然会伴随着大量灾民饿死的现象,不过这一次吴国上下应对得力,最终成功渡过旱灾,保证了局势的稳定。

    当然,各地还是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饿死人的情况,当然情况并不严重,也没有出现大规模动乱。

    不过作为代价,吴国过去一年辛苦积累起来的粮仓很快就消耗近半,而且现在毕竟还没到彻底放松的时候,许多地区虽然成功种下一轮水稻,但要等到丰收,那也是很晚之后的事情了。

    至于那些没来得及种下水稻的地区,更是有可能要等到明年才有收成,在这期间,那些灾民们就不得不依靠赈济或者加入工程队以劳动来换取粮食。

    这对吴国的粮食储备同样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唯一的好消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