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物资,或许对梁国或者吴国来说都还算不上什么,不过对于晋国来说却是极为惨重的损失。
可以说这一战晋国虽然取得最后的胜利,但同样是元气大伤。
当初杨渥在得知消息后,心中都有着惴惴,毕竟他与梁军也是多番征战,还好没有遭遇过这么惨烈的战事。
而朝中那些原本对梁国还有些轻视的将领,在得知这一战的结果后也是心中凛然。
同时,他们对杨渥做出的“坐观晋梁争霸,让他们两败俱伤”的决定也是心生钦佩。
若是吴国在统一南方之后就立即北伐中原,或许在与晋国南北夹击的情况下,梁国会很快灭亡。
不过一来梁国的临死反击也有可能伤到吴国,二来晋国就会得到大便宜,这自然比不上如今的局势对吴国有利。
胡柳坡之战后,李存勖损失惨重,无力继续进攻,只好回到北方,恢复元气。
那时候杨渥曾经一度想要趁机起兵北伐,一举消灭梁国,不过后来出于各种考虑,最后还是没有动手了。
这之后的三年里,晋军依旧只能与梁军隔着黄河对峙,相互拼消耗,这是对晋军最为不利的一种战斗方式,然而李存勖不敢再次冒险,所以也只能硬着头皮上。
所以如今北方的局势就是,梁国统治着中原地区,也就是河南、山东、关中等地区;而晋国和其盟友王、王处直共同统治河北、山西等广阔地区。
而如今,作为李存勖最坚定盟友的王被张文礼所杀,虽然张文礼接着就向李存勖上表请求册封,但在暗地里张文礼同样在与梁国以及契丹人相勾结,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
这样一来,晋国必然会出手攻打赵国。
与此同时,赵国既然已经乱了,那么与赵国一向同气连枝的北平王王处直只怕也不会好过,出于唇亡齿寒的考虑,只怕王处直也会设法保存赵国,这就不可避免的与晋国发生冲突。
换言之,在短时间内晋国的势力都将被拖在河北,无力南下;这就给吴国提供了北伐的上好时机。
若是在晋国重新平定河北的期间,吴国发动北伐,一举消灭梁国,到时候吴国就能够单独控制整个中原,从而将晋国势力挡在河北。
当然,若是晋国不甘心被吴国单独取得中原,他们也想南下分一杯羹的话,那么他们势必就不能集中力量消灭张文礼以及很有可能出现动乱的北平国。
到时候等吴国攻占中原后,反而能出兵支援张文礼等,这对晋国来说是更坏的情形。
相信只要李存勖不傻,那他就不会不顾河北的动乱而南下,这样一来,吴国就能单独对付梁国。
至于说吴国有没有实力单独战胜梁国,杨渥觉得这一点是不需要怀疑的。
经过这么多年的准备,如今吴国的兵力众多,光是禁军的兵力就有三十万,此外还有十多万厢军,两万多人的效义军,以及九千羽林军,上万人的水军。
此外,吴军的骑兵同样有了极大的发展,凭借着耽罗岛上的马场供应的战马,以及从其他各种途径获得的战马,这么多年下来,吴国的骑兵已经达到了顶峰,数量多达一万。
这些骑兵将士都经过最为严格的训练,或许他们在马背上的实力还无法与那些游牧民相比,但他们的纪律性和韧性、士气等方面却绝对要强过那些游牧骑兵,即便是与晋国骑兵相比,只怕也不会差多少。
有这么强大的骑兵部队,再加上吴国的步兵一向都很强大,可以说现在的吴国已经是当世最强的国度,不管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远远在梁国之上。
而梁国一方,经过这么多年的与晋国之间的大战,不仅晋国的实力已经被大大削弱,梁国的实力同样被消耗到了极点。
就算梁国当初是天下最强的国家,就算中原地区再怎么繁盛,但也经不住这些年来连连战败的消耗。
当初吴国统一南方之前的那些战事且不说,就说这几年的战事。
杨师厚死后,魏博军投降晋国,这一下子就将梁国当初驻守在河北的十多万大军直接给废了,虽然其中真正投降梁国的只是一部分,但剩下来的梁军坚守在河北各州,最后也随着河北的沦陷而被晋军逐一消灭。
此外,魏州之战,刘兵败,六万梁军全军覆没,只有刘等少数人活了下来。
胡柳坡一战,梁军先胜后败,晋军一方固然折损三分之二的将士,但十多万梁军同样折损了三分之二。
光是这三场惨烈的大战,梁军就折损了就超过二十万。
此外还有河中讨伐冀王朱友谦的战事同样不顺利,折损了不少将士,再加上平时长年与晋军对峙时,那些大大小小的战斗损失的将士,即便梁国的根底再怎么扎实,也扛不住这种惨烈的消耗。
而事实上,当初吴国刚刚统一南方的时候,虽然与梁国之间已经缔结了和约,但梁国依旧在南方各州布置重兵防守,显然那时候的梁国对吴国戒心尚重,而且还有足够的实力来防备吴国。
但这几年,随着北方战事吃紧,而且和吴国相对平稳无事,梁国在南方的驻军也在逐渐减少,从一开始的重兵防守,到现在除了宋州、亳州等地有四五万大军外,其他地区基本上没有什么兵力。
这些情形就足以说明,梁国如今已经精疲力竭了,剩下的唯一一点力量也要用在北方,依靠黄河天险来勉强挡住晋国。
若是在这种情况下吴国还不能单独消灭梁国,那所谓北伐,所谓统一天下就成了一个笑话;杨渥也没必要继续殚精竭虑了,干脆一头撞死得了,或者干脆传位给太子,自己安心享乐就是。
总之,在杨渥看来,如今的局势对吴国极为有利,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
不过,当杨渥将自己的想法和李承鼎说了之后,李承鼎皱眉沉吟许久,却问道:“大王,虽然说赵国之乱的确有可能给晋国造成一些麻烦,不过这又能拖住晋国多长时间呢?”
不是他不相信杨渥的判断,而是他实在不看好赵国。
区区一个赵国,其实力最多也就和当初的马殷相比,甚至比马殷还要弱小一些;在晋军的全力进攻之下,他又能坚持多久呢?
若是吴国北伐到一半,已经付出代价将梁军主力消灭了,但还没来得及夺取梁国的领地,而这时候晋国却已经消灭了赵国,然后迅速南下,这岂不是让晋国捡便宜了?
李承鼎将自己的疑惑问了出来,杨渥顿时哈哈大笑起来。
“看来你和郭枢密使以及严尚书他们一样,也是小瞧了赵国的实力啊。”
在去年的时候,原来的枢密使李承嗣病逝,杨渥命朱瑾接任枢密使,命郭崇韬接任枢密副使,剩下的一个枢密副使则由原来的都督王绾担任;至于严可求,如今却是担任兵部尚书之位。
除了李承嗣病逝外,这几年病逝的重臣还有不少,比如史俨,侯瓒,王茂章,高勖等,这些老臣的病逝,让杨渥为之悲叹。
好在如今的吴国已经完成了新旧交替的准备,现在担当重任的基本上都是年轻人,只有少数老将如今身体依旧健朗,还能够亲自领兵。
李承鼎听说郭崇韬和严可求二人也曾疑惑过,顿时知道杨渥肯定有不同想法。
“赵国的实力别看弱小,但承德军在河北割据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是当世最为古老的藩镇之一,其根基何等深厚?即便是晋军也不可能在短短时间内就将其消灭。”
“此外,北平王同样有可能动手向晋国发难,还有契丹人同样不会坐视不理,有这些因素在,孤认为晋国要想消灭赵国,至少也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
实际上杨渥说半年以上,这还是有些往低了说,历史上的李存勖攻打赵国,损失之惨重让人难以置信,甚至都有些怀疑这还是不是当初那支百战百胜的晋军。
尤其是,在攻打赵国期间,晋军的大将李嗣昭战死,这对晋国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损失,甚至能与周德威的战死相比。
第六百章杨渥的撒手锏
晋军讨伐赵国,即便历史发生改变,但杨渥相信李存勖至少也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才能攻克。
在此期间,即便李存勖不愿看到吴军单独攻占中原,想要出兵南下趁火打劫,但在赵国和契丹人的牵制下,晋军真正能够用在南方的兵力肯定不多,绝非吴军的对手。
“所以说,你们担心赵国实力太弱,没法牵制住晋军,这种担忧其实是多余的。”杨渥最后笑道。
李承鼎沉吟片刻,道:“大王,或许赵国的确能够坚持半年以上,不过大王有怎么能确定我军就一定能在半年之内击败梁军主力呢?万一梁军一心死守怎么办?”
杨渥点点头,道:“你担心得很对,即便我军准备再怎么充分,但也不能说不出一点意外,以梁军的实力,若是他们一心坚守几处要地的话,我军的确难以在短时间内将其拿下。不过若是有人原因担当我军的内应呢?”
“内应?大王是说……”?
“哈哈,你看看这个就知道了。”杨渥一边说着,一边从书桌的暗格里面取出一封信,递给李承鼎。
“这是?”李承鼎有些惊讶,连忙接过来。
“什么?此人竟然暗中投靠了大王?”刚刚看了信中最开头的几句话,李承鼎便大惊失色,接着又是大喜,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喜悦。
等到看完整封信后,李承鼎沉吟许久,还是有些不可置信的问道:“大王,此人不是朱温的侄儿吗?他如今被封为惠王,官拜陈州刺史,富贵已极,他如何会愿意投靠大王,为大王充当内应?”
也怪不得李承鼎不相信,毕竟这个杨渥准备的内应的身份实在是太让人想不到了,竟然是朱温的侄儿惠王朱友能。
虽说不是朱温的亲儿子,但朱友能毕竟也是梁国的宗室之臣,历代各朝各代不乏有这种重臣勾结外敌充当内应的情况,然而宗室重臣勾结外地的情况却是不多,即便有,那也是想着借外敌的力量来争夺帝位。
然而以如今天下的局势,难道朱友能就看不清,即便吴国保证帮助他争夺梁国皇帝的位置,但又如何能保证杨渥到时候不反悔呢?若是到时吴国趁机出兵灭了梁国,那他就是梁国的罪人了。
如此不智的举动,至少李承鼎是想不出来朱友能为什么会答应的。
杨渥却是笑道:“这有什么奇怪的,其实当初朱友能暗中派使者前来的时候,孤也感到很惊讶,不过后来仔细了解之后,才明白此人为什么会有造反的想法。”
原来,朱友贞在登上皇位之后,梁国的皇位之争并未就此结束,他的几个弟弟们依旧有着自己的野心。
就在吴国统一南方的第二年,也就是武义八年初,朱友贞的弟弟康王朱友孜派刺客入宫行刺,结果失败被杀;这之后,朱友贞越发的亲信自己的两个心腹张汉杰和赵岩,对于那些朱温时代的老臣更加疏远,对于其他宗室更是越发的忌惮。
朱友贞的几个弟弟在此后的几年里纷纷遭到最严密的监管,惠王朱友能同样不例外。
而且在几年前,朱友能被封为陈州刺史后,陈州风俗败坏,当地有一些混混,以董乙、田乙二人为首,平时号称学佛,甚至自称“天子”,自立一道佛法,名为“上乘”,男女混杂,昼夜群聚,整日里打家劫舍,无恶不作。
朱友能身为陈州刺史,非但不发兵清缴整治,反而与其同流合污,一同鱼肉百姓。
两年前,这件事情终于惊动了朱友贞,于是朱友贞亲自从洛阳发兵前来将那群混混全部诛杀。
这件事情让朱友能深感恐惧,担心朱友贞要对付他,再加上身边一些人的鼓动,于是便暗中投靠吴国。
朱友能希望能够得到吴国的帮助,让他登上帝位,到时候他愿意将许州以南、兖州以东的全部地方都割让给吴国,并且向吴国称臣。
利令智昏!这就是利令智昏的典型,居然会为了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就引狼入室,这种想法让李承鼎大摇其头。
“梁国原本就局势衰败至此,朱友能此人居然还想着争夺皇位,梁国安得不灭?”
“是啊,梁国安得不灭?”杨渥点了点头,他心中的感慨比李承鼎更多。
历史上这种引狼入室的例子难道还少了吗?明明国难当头,大家即便不同舟共济,团结一致,共赴国难,那至少也不能相互拆台吧?但有些人就是如此,他们根本看不到亡国的危机,只想着如何争权夺利,最终外敌杀进来,大家一起完蛋。
这种例子实在是太多了,所以一开始杨渥还有些不信,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