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久。”
“第二点就是那些追随杨行密创立吴国基业的功勋老臣,如今剩下的已经不多了,这些老臣要想在有生之年北伐中原,就必然会劝说吴王动兵。”
“第三点那就是吴国的国力,经过这几年的积蓄,北伐的准备应该已经做好了,再等下去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容易让人产生懈怠和安逸。”
……
敬翔列举了很多理由,最后得出结论就是,吴国必然会在未来五年内,甚至是两三年内就出兵北伐,不可能继续拖延下去。
听完这个分析之后,众人顿时议论起来。
“若真是五年之内北伐,那么到时候我国又该怎么办?”
“吴军北伐的话,咱们有可能击败他们吗?”
“有没有可能与吴国再次议和?”
……
众臣虽然不见得都敬重敬翔,不过对于敬翔的见识才干大家却是佩服的,对他做出的判断也没人站出来质疑。
即便是朱友贞信任的张汉杰、赵岩二人,他们也没有质疑敬翔的判断。
“够了!如此吵闹,成何体统?”见众人议论纷纷,场面有些混乱,李振站出来呵斥道。
制止众臣的纷乱后,他转而看向朱友贞,深深一拜道:“陛下,敬大人所言有理,吴王杨渥势必不会拖延太久,还请陛下早做打算。”
“早做打算?”朱友贞叹了口气,满脸忧愁的道:“卿让朕早做打算,却不知朕如今还能作何打算?”
一谈到吴国北伐这件事,他心中就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原本以梁国的军力,能够挡住晋军的南下就很勉强了,但一想到吴国随时可能北伐,他的心中就感到十分沮丧。
只要吴国北伐,他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将化为徒劳。
原本他还指望着拖延一日算一日,说不定吴国或者晋国内部突然发生什么大变,让梁国找到机会得以转危为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指望很快都成了奢望。
身为梁国的皇帝,他固然是中原至高无上的主人,掌握着无数人的生死,但同时他的身上也要肩负起常人难以想象的重任。
历史上的他之所以在晋军兵临城下的时候会选择自杀身亡,除了开封当时兵力空虚,难以防守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接连的战败让他感到绝望。
正是这种绝望,让他放弃了出逃外地,东山再起的打算;同时也放弃了据守城池负隅顽抗,坚守待援的打算,而是直接自杀,将梁国推向最终覆灭。
而如今的梁国面临的局势比历史上的梁国还要严峻,朱友贞身上肩负的压力自然比历史上的他还要大。
他之所以到如今还没有崩溃,不过是心中还存了一丝侥幸而已,只要吴国还没有北伐,还没有打到洛阳来,他就还有一丝希望。
不过他心中的沮丧和颓然却是一日比一日浓厚。
“昔日先帝全盛之时,王师范、赵匡凝等藩镇尽皆束手,李克用、李茂贞等亦慑服于先帝军威之下,至于淮南杨行密,更不过是偏居南方一隅之地罢了。不成想如今我梁国局势竟是糜烂至此,这难道是上天厌弃朕吗?”
听朱友贞说出这么沮丧的话,张汉杰心中一震,连忙站出来,道:“陛下,臣以为即便吴军北伐,我军也未必就不能挡住,陛下何必如此沮丧?”
朱友贞摇头不语。
挡住吴军的北伐?他可没有半点自信。
梁军能够挡住晋军,所依靠的主要就是地利,若非如此,晋军早就南下了。
而南方的吴国实力不比晋国弱,梁国却没有一道黄河天险可以依赖;而且驻守南方的梁军实力也远远无法与黄河防线的兵力相比,再加上吴国并没有其他敌人牵制,可以集中力量北伐,可以说吴国能够动用的兵力将会比晋军更多。
在这种情况下,梁国又凭什么来挡住吴国?
朱友贞越想越感到悲观,见此情形,敬翔站出来大声道:“陛下,臣以为吴国北伐难以阻挡,那么陛下何不主动放弃中原,退守洛阳、关中之地?”
“什么?主动放弃中原?”众人一时间惊呆了。
“放弃中原?”朱友贞也有些惊讶。
“不错,咱们现在的实力根本就不足以守住中原,反而为了中原之地不仅要与晋军血战,同时还要时刻防备吴军北伐。既然如此,陛下何不主动放弃中原,退守洛阳、关中之地,让晋国和吴国为了争夺中原而征战不休?”敬翔解释道。
“这……”朱友贞显然有些不能接受敬翔的建议,但又觉得似乎有些道理。
敬翔连忙又说道:“陛下,中原腹地无险可守,又要面临晋国、吴国的两面夹击,在这种局势下,即便是先帝尚在,也难以抵挡。而洛阳、关中都堪称沃野千里,又兼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若是陛下退守洛阳和关中,效仿吴国的打算,就能坐看晋国与吴国相争,而咱们却能休养生息,积蓄力量,以图将来反攻中原;就算再不济,那也能自保一方。”
朱友贞下意识的摇头道:“敬卿此策听上去有些道理,不过如今吴国都没有打过来,难道咱们就先放弃中原吗?此策万不可行。”
众臣之前显然被他这个建议镇住了,一时间竟然没有人出声反驳;直到此时才反应过来,一时间人人都站出来反驳。
“放弃中原?这怎么能行?当初先帝百战才得中原,怎么能轻易就放弃呢?”
“中原富庶,乃我朝兵源财赋所处之地,若是放弃这些地方,我朝国力必然大损,到时候就沦落为天下末流了。”赵岩脸色通红,梗着脖子大声道。
“就算吴军势大,北伐难以阻挡,但好歹也要打一仗,等打不过时再退守不迟,怎能还没打就自己先认输呢?”张汉杰大声怒斥。
……
敬翔心中苦笑,他原本的打算就是等到吴国北伐之后再提出这个意见,为的就是借势,借吴国之势来劝说朱友贞迁都长安退避关中。
不过此时他见朱友贞心情沮丧至极,殿中众臣大多也是情绪悲观,所以忍不住就将这个建议提前说了出来,结果理所当然的遭到了一直反对。
不过他还是出言辩解道:“现在就做好退守的准备,就能从容囤积钱粮,迁移百姓等,为将来在洛阳、关中立足做准备;若是等打不过的时候再退守,那时候只怕就迟了。”
的确,迁移百姓和囤积粮草等,这都不是一件小事,不可能在短时间完成,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要是等到和吴国硬碰硬打一仗,失败之后再考虑退守洛阳、关中,只怕那时候都已经迟了。
不仅如此,现在的梁军毕竟还有一些精锐存在,若是将这些精锐带入洛阳、关中去,对将来的坚守也是一份力量;而若是等到和吴军交战兵败之后,那些精锐损失殆尽,将来即便想要退守也很难做到。
李振对于敬翔的这个想法早就心知肚明,此时自然站出来赞同道:“陛下,如今吴、晋两家势大,我军实难以同时与他们交锋;现在退一步,这未尝不是一个好机会啊。”
其他原本对敬翔的想法有所了解的大臣,此时也站出来出言附和,总算让敬翔不至于显得势单力孤。
而朱友贞等人此时也静下心来,开始仔细思考敬翔的建议是否可行。
第六百零七章决断
趁着现在梁国实力犹在的时候就退守洛阳、关中,然后将中原之地作为一块肥肉,吸引吴国和晋国两强相争,梁国就得以在洛阳和关中之地积蓄力量,坐观天下局势变化。
这个计策有利有弊。
利的一面当然是能避开吴国和晋国的锋芒,依靠洛阳附近和关中的地势继续坚守带变;如此梁国的压力就能大大减少,同时晋国和吴国为了争夺中原却不得不展开争夺。
等到哪一天吴国和晋国的局势有变化,梁国就能出兵东进,再次夺回中原,重振梁国的声望。
不过在另一方面,若是直接放弃中原的话,那么梁国的实力必然大损,这种损失不仅在于人口、地盘、赋税等方面,同时也在于声望和朝廷威信等方面。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对梁国一直效忠,若是梁国真的将中原放弃了,到时候梁国声望大减,只怕有不少人都会觉得梁国大势已去,从而选择投降吴国或者晋国。
至于那些边缘地区的附属势力,比如夏州的定难节度使,灵州的朔方节度使等,他们显然不会再臣服于梁国。
而且,失去了中原之后,梁国的军力也会随之大减,正如许多人所说的那样,到时候梁国必然会从当世一流大国,迅速退化成三流小国,甚至连岐王李茂贞都未必能压制住,比之蜀国都要差了一点,更别说与吴国和晋国相比了。
此外,洛阳和关中虽然地势险要,利于坚守,但这并不是说只要占据地利就一定能够守住,在放弃中原之后,梁国人心动荡,到时候还能不能重新在洛阳、关中等地稳住阵脚都是问题。
若是放弃了中原,却有未能守住洛阳、关中,那么敬翔之策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朱友贞思考良久,最终还是只能答道:“敬先生此策太险,现在吴国尚未北伐,说放弃中原还是太早了,等到时候再说吧。”
张汉杰、赵岩等人闻言顿时松了口气,他们可不愿意放弃中原,所以见朱友贞没有才能敬翔的计策,这才放心下来。
不过朱友贞接着又道:“但敬先生说的也有些道理,吴国若是北伐的话,我军挡住吴军的可能性的确不大,未免到时候被打的措手不及,咱们现在的确有必要早做打算。所以朕决定,现在就开始考虑移民关中和囤积粮草等计划。”
“敬先生,你既然提出此计划,想来对于这些方面应该有仔细思考过,不知可否说来听听。”
敬翔心中大喜,连忙道:“此臣求之不得。”
接着,他开始一一介绍自己早就思考良久的退守计划,内容详尽,甚至连移民多少,每个县安排多少百姓都考虑得很清楚。
可以说,这些年朱友贞对敬翔不怎么重用,而敬翔则正好将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这个计划上,现在一拿出来,果然让不少人都觉得很有道理。
等到将自己的计划介绍完后,敬翔接着又道:“陛下,要想退守洛阳、关中之地,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也必须考虑在内,那就是岐王李茂贞。臣请陛下派人使者尝试与岐王和解!”
“与岐王和解?”朱友贞愣了一下,道:“自先帝当年讨伐关中以来,这二十年时间内我朝与岐王之间时常相攻,仇恨极深,现在派人去请求和解,这有必要吗?岐王又会答应和解吗?”
他不是不知道与李茂贞和解的好处,毕竟关中虽然号称四塞之地,但最为核心的关中平原其实是被梁国和岐国平分的。
岐王李茂贞的根基之地凤翔其实就是后世的宝鸡,位于关中平原西部,与长安相距不到三百里,而且中间无险可守。
正是因此,当年李茂贞的大军才能时不时的侵袭长安,若不是后来李茂贞又和蜀国闹翻了,两家相互交战多年,只怕现在梁国就要更加头痛了。
“陛下,李茂贞雄踞关中、陇右之地,时刻都能威胁到长安,若是不能与此人达成和解,将来我国势必不能得到安宁。”敬翔解释道。
“那就不能出兵将其消灭吗?”朱友贞皱眉,“朕听说这几年李茂贞的地盘接连被蜀军夺取,如今势力衰微,大不如前。若是朕趁着这次晋军平定张文礼之乱的机会出兵攻打李茂贞,有没有可能将其消灭?”
敬翔苦笑道:“昔日先帝以二十万大军围攻凤翔一年有余,却始终不能将城池攻破,最终只能与其和解,逼迫其交出唐昭宗。如今陛下仓促用兵,要想攻破凤翔只怕难以成功,反而会激怒李茂贞。”
一旁李振也劝说道:“陛下,虽说张文礼之乱的确会牵制住晋军一段时间,不过到底能牵制他们多久还很难说,而且南方吴国虎视眈眈,随时有可能出兵北伐。在这种时候实在不宜再结强敌!”
朱友贞点了点头,不再提及攻打李茂贞的事,转而问道:“那么敬先生认为,我军与李茂贞征战这么多年,朕还有可能与李茂贞和解吗?”
“能,当然能!”敬翔斩钉截铁的道。
“那李茂贞被蜀国打压,势力衰微,早就不如从前,在这种情况下,他必然也想着如何与我国保持和平。而且晋国与吴国这两强必然也会威胁到李茂贞,一旦哪一国彻底吞并了我国,到时候李茂贞也难以独存。”
“所以只要他不傻,他就会意识到与我国和解,让咱们安心抵抗吴国和晋国,这对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