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国江山-第4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就在这时候,南面吴军北伐的消息终于越过梁军的封锁线传来,让李存勖大吃一惊。

    晋国与梁国征战这么多年,晋军虽然接连取胜,但同样损失惨重,而且士卒疲惫,经济凋敝,北方各地人口大减,百姓为了支撑前方战事而不得不承受沉重的负担,其内部反战的声音同样不少。

    这期间李存勖不是没想过暂时和梁国停战,以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但经过慎重考虑后,最终还是打消了这个想法。

    河北各地这几十年来一直在征战,其基础原本就比不上已经安定数十年的中原地区,而且晋国的核心人物大多都是武人,擅长统兵打仗却不善于治理地方。

    虽然李存勖也曾试着拉拢士人,增强文治,然而不得不承认,在文治方面晋国依旧做得不够,别说与南方的吴国相比,就算与梁国相比也有所不如。

    如今晋国依靠战场上的不断胜利,接连对梁国发起进攻,只有这样才能让晋国上下憋着一口气,让将士们保持高昂的士气,让大家为了战胜强敌而努力奋斗;即便是民生凋敝,负担沉重,但在接连胜利的鼓舞下他们还能坚持下去。

    若是与梁国停战的话,那股奋勇作战的气势就泄了,晋国上下失去了奋斗目标,很可能会松懈下来,到时候内部各种矛盾爆发,底层军民的各种不满必然会冲击到晋国统治,统一天下的目标更是会成为空谈。

    种种原因,都让李存勖不能停战,必须一直打下去。

    既然必须一直打下去,那么李存勖自然是想以最快的速度消灭梁国,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夹河对峙,与梁国打消耗战。

    在这期间,李存勖尝试过领兵突袭敌军后方,以期击破梁军防线,取得最后胜利;然而他的这次冒险最终换来的却是胡柳坡之战的惨胜。

    除了冒险突袭外,李存勖还多次派使者南下金陵,试图劝说吴国北伐,与晋国一同出兵消灭梁国,瓜分中原。

    然而这样的尝试同样以失败告终,杨渥对他的建议一点兴趣都没有。

    但现在,吴军却突然出兵北伐了,这是李存勖等人完全没预料到的。

    现在,摆在李存勖面前的有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当然是按照原定计划,出兵攻打镇州,以最快速度将镇州拿下,然后出兵渡河南下,与吴国争夺中原。

    第二种选择就是以少量兵力牵制镇州,现在就率领晋军主力渡河南下,与吴军一起将梁国消灭,争夺中原之地,然后回军攻打镇州。

    两种选择看上去只是先后顺序的不同,但最终的结果却可能有天差地别,让李存勖深感头痛,不知该如何决断。

第六百三十四章张承业的建议

    “大王,根据得到的消息,吴军目前已经攻占了宋州以南,辉州以东的大部分地区,只有少数地区仍在抵抗;若是咱们再不南下,只怕中原就完全落入吴国手中了。”

    “大王自起兵已有十三年,不栉沐,不解甲,目的就是为了平定中原;如今时机已到,若是大王迟疑不绝,则中原之地终究会落入吴国手中。大王十多年辛劳毁于一旦。”

    “大王,镇州之乱不过是癣疥之疾,只需以少量军队加以牵制就行;吴国北伐这才是腹心之患。还请大王早做决断,南下与吴争锋!”

    ……

    魏州行台之中,听着众将的劝谏,李存勖不由得有些心动。

    当年李存勖接位不久便亲自领兵解除璐州之围,自那时到现在前后十三年,晋军几乎无一日不战,李存勖更是常年亲自领兵征战四方。

    虽说晋国的地盘如今已经扩大到整个黄河以北,但梁国凭借黄河天险,却死死挡住晋军,让晋军不能南下,至今看不到半点夺取中原的希望。

    如今吴军北伐,一路势如破竹,中原大半地区已经落入吴国手中;若是晋军不趁此机会渡河南下,只怕中原最终会被吴国独吞。

    那样一来,不仅这十多年的奋战变成徒劳,同时吴国将会取代梁国,再次依托黄河将晋军挡住河北。

    对付一个梁国就足够让大家头痛了,若是再对付一个完全整合了南方的吴国,只怕任谁都没有信心能够取胜,夺取中原更是遥不可期。

    不仅如此,吴国整合整个南方之后,其实力必然会远超之前的梁国,到时候就算是拖也能把晋国拖垮。

    这些道理都很充足,李存勖听了之后连连点头,颇为心动。

    然而,反对渡河南下的一方同样有着足够的理由,让李存勖心怀犹疑。

    要出兵南下,首先一个就要解决驻守在杨村的戴思远。

    虽然梁军已经分兵南下救援宋州,但戴思远手中的兵力依旧充足;而晋军一方同样分兵攻打镇州,除非将攻打镇州的兵力调回来,否则剩余的兵力仅仅够防守,用来进攻却是不够的。

    除了兵力不足外,还有另外两个重要问题需要注意,第一个当然是镇州张处瑾。

    张处瑾公然起兵反抗晋军,若是不能将其消灭,必然会引起其他野心之辈纷纷效仿;同时,若是不能消灭张处瑾就以主力渡河南下,到时候张处瑾就会成为晋军后方的一颗毒瘤,随时都可能爆发,影响到晋国后方的安定。

    除了张处瑾外,另一个让李存勖头痛的势力自然就是契丹人。

    四年前,契丹军队入侵幽州,将老将周德威围困在幽州城中近两百日,日夜攻打,幽州危在旦夕,局势十分紧急。

    那一次正是老将李存审率军七万驰援,最终大败契丹军队,将其逐出幽州。

    这几年契丹人无一日不想着报当日之仇,如今河北动乱,镇州反叛,若说契丹人不趁着这个机会南下,便是李存勖都觉得不大可能。

    若是晋军渡河南下与吴军争夺中原,契丹人却出兵幽州,在晋国后方捣乱,再加上尚未平定的张处瑾,以及向来与镇州交好,随时有可能背叛的北平王王处直,这种局面便是想想都让人觉得心寒。

    就像租庸使孔谦说的那样,“大王若南下与吴争锋,一旦战局不顺,而北方契丹入寇幽州,张处瑾又发难于镇州,再加上叛服不定的定州王处直,到时候非但中原不可得,便是河北都不复为大王所有。”

    两种选择,若是选择渡河南下与吴军争锋,这样做固然非常冒险,但一旦取胜,就能结束这么多年的征伐;当然,若是失败的话,也很可能会葬送整个晋国。

    若是选择先平定镇州再南下的话,固然比较稳妥,但也意味着晋军这么多年来的努力全部化为徒劳,不仅进取中原遥遥无期,而且还意味着晋军不得不面对一个比梁国更强的敌人。

    从本质上来说,李存勖其实是个非常喜欢冒险的人,胡柳坡之战,以及后来灭梁之战,都是他的冒险尝试;只要他看准的事情,即便是冒着再大的风险他也会坚定不移的去做。

    然而面对眼前的两个选择,即便是李存勖也难以做出决断,只能在宫殿中反复迟疑。

    “大王,有信使从晋阳而来,说是监军使所派来的。”就在这时,李绍荣进来禀报。

    “监军使?七哥?”李存勖闻言顿时愣住了。

    今年年初他派人在魏州求购玉石,开始为称帝做准备,张承业听说后亲自从晋阳赶到魏州来劝阻,李存勖置之不理;自那以后,深感痛心的张承业就卧病不起,并且不再为李存勖出谋划策。

    没想到如今他竟然又派人送信前来,难道是为了当前的局势而献策吗?

    李存勖心中一动,连忙道:“信使在哪?快让其进来,孤要亲自问话。”

    不久,信使献上张承业的亲笔书信,望着熟悉的字体,李存勖不由得感慨万千。

    他能有今日,张承业居中出力颇多,但这老家伙为人耿直,而且一心想要复兴大唐,甚至对李存勖封给他的官职都全部拒绝,这一点让李存勖尤为不喜,这也是导致他与张承业渐渐疏远的重要原因。

    但如今局势危急,在面临着事关晋国前途兴衰的重大时刻,李存勖真的没想到远在晋阳的张承业居然还会派人送信来劝谏。

    放下书信后,李存勖久久不语。

    一旁李绍荣见了连忙问道:“不知监军使在心中说了些什么?可是关于当前局势的建议?”

    李存勖闻言瞥了李绍荣一眼道:“你自己看吧。”说完便将书信递过去。

    这李绍荣原名元行钦,原本是燕王刘守光的心腹大将,作战极为勇敢,当年刘守光与其兄刘守文争权,兵败不敌;后来刘守光与刘守文两人在两军阵前会面,元行钦突然杀出来,将刘守文生擒,戏剧性的助刘守光取得了胜利。

    之后晋国灭燕,元行钦也顺势投降晋国,成为晋军中一员骁将,被李存勖倚为腹心,并且赐名为李绍荣。

    两年前,李存勖在潘张战败,被梁军包围,形势危急。

    关键时候,李绍荣望见晋王旗帜,单马驰来,砍断敌军长矛两支,斩首一级,将李存勖救出。

    从那以后,李绍荣深受宠信,长期跟随李存勖身边。

    看过张承业的信后,李绍荣惊讶道:“看来监军使也是主张先平定镇州,安稳后方局势,然后南下与吴国争锋的。不知大王打算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李存勖没好气的道:“虽说孤有心南下与吴军争锋,但这样做实在太冒险,极有可能让我等死无葬身之地。所以除了按照七哥所说的做,孤还能如何?”

    “这?大王真打算和梁国议和?”李绍荣更加惊讶。

    原来,张承业在信中指出,吴军北伐来势汹汹,动用的兵力众多,至少都应该有二十万以上。

    而晋军一方虽然总兵力同样众多,但因为晋国面临的敌人众多,尤其是北方的契丹人,更是牵制了晋国的大量军力。

    真正能用于黄河沿线的晋军兵力不过是十五万左右,其中还包括了数万镇州和定州的军队。

    如今镇州背叛,定州那边态度不明,还有契丹人随时有可能入侵,若是现在就渡河南下与吴国争夺中原的话,晋军真正能动用的兵力或许只有十万人左右。

    以十万久战疲惫之军去对付有可能高达二十多万,而且养精蓄锐多年的吴军,这怎么看都太过冒险。

    一旦渡河后战事不利,河北的动乱又没有平息,若是再加上契丹人入侵,只怕晋国覆亡近在咫尺。

    这可不是什么危言耸听的事情,河北之地征战这么多年,百姓负担沉重,多有逃亡,其内部早已积蓄了各种不满。

    现在晋军接连取胜,这才将矛盾掩盖下来,不至于立刻爆发;一旦渡河战事不利,河北动荡,再加上这些矛盾骤然爆发,即便李存勖再怎么能征善战也难以平定局面。

    当然,张承业除了劝李存勖先平定镇州,等河北局势稳定下来再渡河南下外,他还提出了另一个重要的建议,那就是与梁国暂时议和。

    现在梁国看上去被吴国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宋州以南,辉州以东的广阔地区都被吴国轻易夺取,但这并不是说梁国真的就这么弱。

    实际上驻守在杨村的戴思远部兵力依旧有七八万人,再加上已经南下的梁军以及洛阳等各地的兵力,现在的梁国至少还能调动十五万大军。

    只不过这其中的主力,也就是北面招讨使戴思远所率领的七万多梁军被晋军所牵制,不能南下与吴军交锋,所以让吴军长驱直入,一路势如破竹。

    若是能与梁国暂时达成和解,让戴思远能率军南下,到时候梁军兵力众多,未必就没有一战之力。

    即便吴军再怎么强,要彻底击败梁军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而晋国一方正好趁此机会将黄河沿线的主力调往镇州,用于对付张处谨。

    这样一来,既能让梁军与吴军打得两败俱伤,方便晋军坐收渔利;同时又能为晋军平定河北争取时间,可谓是一箭双雕。

    等到河北局势安定下来后,不管那时候的南方局势最终是以哪方取胜,或者依旧在僵持,晋军都能根据实际情况从容做出应对。

    当然,这样做的唯一坏处就是要与梁国议和,转而将吴国当做首要目标,这样做会大失民心。

    “大王,咱们晋国这么多年来都以讨伐梁国,复兴大唐为己任,对于吴国暗中与梁国议和之举更是时常鄙薄。如今难道咱们也要效仿吴国吗?”李绍荣有些惊讶问道。

    复兴大唐的口号用了这么多年,即便有部分将领对其不以为然,但这个口号却是晋军讨伐梁国的大义所在,让晋军师出有名。

    现在若是与梁国议和,哪怕是暗中议和,也将意味着晋国将放弃一直以来高举的复兴大唐的旗帜,沦为与岐王李茂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