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谜案追凶-第2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统治者对于武将的忌惮,还有文官历来对武将的仇视和不屑一顾,所以在明中期之后,武将渐渐失去政治地位,甚至于沦落为文官的家奴。一些文官甚至于当众像骂自己家的奴才一样的训斥同一级别的武将,还出现了五品知府当众批评正三品总兵的事情。统治者觉得这么做还不够,暗中鼓动文官夺走了武将的指挥权不算,还下达了一系列不公平的命令。首先武将只有军队的管理权,没有下达作战命令的指挥权。其次驻军要听从当地地方官员的号令,一切给养要地方官员供应。这就把军队的生杀大权交给了地方官员,一旦军队和地方发生摩擦的话,就会导致军队断给养的状况。逼得一些军官不得不向文官低头。这还不够还有更厉害的杀招等待着武将,作为传统最高的办事机构内阁,直接对皇帝负责的衙门,竟然不允许武将成为内阁成员。也就是说武将永远不能进入权力核心,永远只能是文官手里的工具。这样做不但打击了武将的积极性,而且坐大了文官的嚣张气焰。

第七回 圣婴大王七

    一般的官员不懂统治者这么做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这不是在打乱某种平衡吗?这对帝王绝对是相当不利的行为,为什么统治者要这么做?张居正曾经因为这个问题和秦泰一起,做过深刻分析,最终结论是统治者太聪明了。第一,武将手里有兵权,一旦闹事的话小者影响地方治安,闹大的话会动摇国家根本。所以军营不能乱,必要的时候需要地方官员压制住局面。这就需要给地方官员一定的权限,最好的办法就是遏制住军营的开销,把军队的给养交给地方官员负责。这样一来军官们不敢不尊敬地方官员,士兵们不敢动不动闹事。第二,武将都是大老粗,爱发火、爱闹事,容易动不动就拿出武器动手。要是不遏制住这些专业人士的话,这些人一旦打家劫舍起来比土匪还要像土匪。为了防止军队之间的内斗和军营士兵骚扰老百姓,闹出不利于朝廷名誉的事情,所以需要控制他们的指挥权。把指挥权交到地方官员手里,让地方官员和军官相互约束,不但有利于军队管理,而且可以避免一些事情的发生。第三,武将的待遇和收入明显不如文官多,为了防止一些人挑起文武官员之间的矛盾,索性让武将彻底向文官低头,免得将来有麻烦。第四,武将驻守各地,难免会接触到一些皇亲国戚。为了防止这些武将暗中支持某一个皇亲国戚,影响到皇帝的地位,就规定武将不但要听从地方文官的指挥,而且不准私下和皇亲国戚联姻。第五,一些武将胆子特别大,一旦有了贼心想要造反的话,不容易马上受到控制。为了防止“陈桥兵变”这种事情发生,不如利用文官压制武将。文官不是不会造反,但是他们不但怕死而且担心名誉受损,所以比较不容易造反。第六,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文官已经渐渐高出武将,无论是职务上的还是职能上,武将已经不能和文官相提并论。不如把权力索性一次**给文官,这样的话不但干脆而且对统治者有利。文官本来就有内部矛盾,相互之间不会太亲密,党争可以说是从来没有断过。不如把权力放大,让他们相互之间的矛盾加深,只要文官内斗越激烈,对于统治者来说越有好处。统治者也就是皇帝,不但可以从中看清楚大臣们的真实嘴脸,而且可以拉拢一些人,挖走一部分资源和权利。这个主意真的太好太妙了,简直是一个完美的大转身。不但解决了武将的根本问题,而且把文官内部分化,巩固了皇权的同时,也把钉子暗中扎进了文官内部。

    当张居正把这些分析告诉秦泰的时候,秦泰当时苦笑不已。秦泰想的是怎么破案,怎么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而这些大人物们却想着怎么内斗和夺权。难道这些大人物们心里没有家国天下、江山社稷、黎民百姓吗?只知道内斗和算计别人,这么做有意思吗?虽然当时张居正曾经解释过,说只有手里有了权限,才能去想其他事情,才能去考虑老百姓的事情。可是秦泰很怀疑张居正的话,做一个刑部侍郎还不够大,没资格没精力管老百姓的事情。将来做了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甚至于内阁成员就有精力管老百姓了?当了侍郎想当尚书,当了尚书想当内阁阁老,当了内阁阁老想当内阁首辅,就算当了内阁首辅又怎么样?要是不满足的话,一辈子都没有时间想其他的事情。就在这时候秦泰发觉张居正变了,张居正不再是一个有志青年,而是成为了一个政客,一个满脑子政治的人。还好张居正没有想到钱,没有想利用权力捞钱,不然的话秦泰绝对会和这个朋友“割袍断义”。

    由于武将已经不成气候,内侍官员的名声又太坏,所以文官的势力几乎已经控制了整个朝廷。所谓的朝廷其实就是文官的天下,最高衙门就是内阁,最高官员就是内阁首辅。文官控制朝廷之后,按照职能又分成了好几种。第一种就是三品以上的官员,这些人实际掌控了朝廷,各自有各自的地盘和权限。一般来说大家管这些高级官员叫“大员”,到了这级别的只有手里的权力大小,没有地域差别。他们不是掌管着一个省,就是控制着一个部门,或者是掌控者某一个机要,他们的权限令人羡慕,地位令人眼红;第二种是“言官”,他们虽然地位不高,但是有一项令人眼红的特权,可以向皇帝直接风闻奏事,上至内阁首辅,下至黎民走卒,他们都可以举报或者提出怀疑。绝大多数的官员都不喜欢这种人,言官也不是每一个都很清廉。大家都在背后叫这些言官“疯狗”,在严嵩当政的时候言官成为了严家诬告政敌的武器,名声特别不好听;第三种就是各地的地方官员,统称为“外放官员”。这些人的升迁比较慢,一般来说做完这两届之后极有可能就这么到点了。不过也就是因为这样,这些官员没有了后顾之忧,大肆贪污受贿。这才有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可见地方官员,特别是当地方行政长官油水相当大;第四种就是京官。京官是指在京城六部、各个衙门当官的官员。这些官员虽然油水少点,但是因为在京城,容易被上面的人重用。升官快、容易出头,所以成为一些年轻官员,或者是有野心有抱负的官员的最爱。就像张居正这样的官员,要是不留在京城的话,最多干上五六年的知县,大不了做一任知府就可以回家养老了。可是张居正却大不一样,在京城裕王府当了三四年既没权又没势的侍读,再到刑部做了两年的“冷板凳”后,不也是当上了刑部侍郎,后来转任兵部侍郎,如今不但是工部尚书而且是内阁次辅,成为了一两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大人物了。所以京官是通往权力核心的通道,是往上爬的捷径,一些官员宁愿不升官也要留在京城。在他们看来当一个正七品知县不如在京城当一个小京官,熬上几年之后说不定就能当知府,甚至于外放一个道台。那时候金山银海什么都有了,做什么都值得。

    在京城附近当地方官更是不简单,不但算是京官,而且也算是地方官。为了凸显京城的重要性,历朝历代的京城地方官都是高配置的。例如北宋的时候京城是开|封,开|封府尹就是由重要官员兼任的。在当时府尹是正三品官员,可是开|封府尹是正二品,足足比其他地方的府尹高出了两个等级。赫赫有名的开|封府尹包拯,也就是后来大家称之为包公的包青天,他就是经常“代天巡狩”。手里不但有先斩后奏的尚方宝剑,而且有三口大铡刀,经常游走各地破案。所以京城的地方官不是一般的地方官可以比拟的。就像现在一样,京城的地方衙门有五个,一个是顺天府,下面还有四个县衙。顺天府的长官是知府,又叫府尹,县衙的长官叫知县,也叫县太爷。一般的知府最多正五品,大多数都是从五品,一些小地方的知府只有六品待遇。大一点的县知县是正七品,小一点的县知县是从七品。可是京城的地方官就不一样了,顺天府知府从三品,下面的县令从五品。他们的级别都赶上地方布政使和小一点的知府了,可见朝廷对京城附近衙门的重视程度。这些官员只要在这里干上几年,不犯大的错误,就会被调进六部或者外放到其他地方。到时候顺天府知府就是六部侍郎或者地巡抚、布政使,下面的知县也会成为外地的按察使或者道台。要是被某位大人物看中的话,他们有可能进入高层,甚至于内阁。据说如今的内阁三辅就是曾经的顺天府府尹,可见这些衙门的前途多么辉煌。

    不过这些天这些官员们的日子不好过啊,首先是下面的老百姓纷纷告状,说自己家的孩子不见了。一两个孩子不见了,官员理都不会理会,可是多了他们也担心起来。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前途,这些官员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隐瞒不报。一边努力将这些案子盖住不上报,一边暗中派人调查失踪的孩子,可是一点线索也没有。正当大家都觉得束手无策的时候,内阁次辅张居正,也就是如今内阁真正掌权的人,他下令把大家叫到了张居正家里。不要以为去张居正家事情就好办了,去大人家里有可能是好事,也有可能是坏事。这不,他们不但被张居正狠狠地教训了一顿,而且张居正要他们尽快破案,不然要他们的脑袋。张居正的话可不是吓唬他们,张居正真的会杀人。张居正当内阁次辅没多久,处理了好几起大案子,杀了不少的人,都是斩立决不用等“秋决”的。他们才不想做张居正下一批的“鸡”,作为“杀鸡儆猴”的对象。

第八回 圣婴大王八

    回到了顺天府衙门,顺天府知府马上在自己的二堂会见了自己的属下。几个知县也知道自己要挨骂了,上官被上司骂了,当然要发泄到下属身上,这是一个规律。就像他们回去之后,也会去骂自己的属下一样,这是一个循环。有人把这种关系比喻成老子和儿子,其实道理是一样的。上司就是自己的老子,下属就是自己的儿子,老子骂儿子天经地义,要是不骂儿子的老子一定有问题。骂了就代表对方还把自己当下属看,要是不骂的话,就代表对方已经不再把你当做自己人了,你的职务将不保了。

    知府是官场老手,深知这件案子不但棘手,而且风险相当大。如今张居正已经插手了,代表瞒是瞒不住了。张居正是内阁次辅,又是内定的未来内阁首辅,得罪了张居正就死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张居正刚上台不久,需要树立威信,自己不能成为别人的踏脚石。张居正需要扬刀立威,也需要有人向他效忠。知府知道自己的本事不够,送上门去张居正都不会要自己,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张居正看到自己的本事。一旦张居正欣赏自己的话,自己的前途将一片光明。所以这就是一件事情的两面性,风险和机遇是并存的。

    在路上知府问了自己的亲信,终于从手下的口里知道了秦泰的过去。原来秦泰不但是张居正的好友,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破案高手。这样的话知府就想到了办法,第一这个秦泰是张居正的好友,张居正一定会照顾秦泰。就算出一点点小问题,张居正也会得过且过。第二,这个秦泰是张居正的管家告诉大家的,极有可能是张居正私下安排好的。知府必须要服从张居正的安排,配合秦泰办案。第三秦泰办得了案子最好,功劳是大家,知府也可以沾光。要是办不成的话,把责任推给秦泰或者下属身上,自己最多不过是一个督办不严的罪名,大不了降级留用而已。

    知府先是狠狠地批评了大家一顿,然后无耻地说这里面的事情他一点都不知情。这是他们下面几个县刻意隐瞒的结果。知府是被他们几个下属害得,要他们自己想办法处理这件案子,救回被拐骗的孩子,抓到罪犯结案。至于请秦泰出山,什么时候结案,这是他们自己的事情。知府警告大家,要是张居正真的要他好看的话,他一定先要了大家的命。说完就叫人送客,把这些下属赶出了顺天府。

    知府这么做很聪明,他不见秦泰是给自己留后路。一旦秦泰办不成案子,自己可以大公无私的追究秦泰的责任。一旦秦泰办成了案子,自己可以马上把功劳抢过来,在张居正面前吹嘘自己如何如何配合秦泰办案。这就是官场的为官之道,这就是他这个知府多年当官的经验。

    离开顺天府的四位知县,在大门口各自叹了一口气。遇上这么卑鄙无耻的上司,是他们下属的不幸,他们又有什么办法呢?上面交代的事情一定要办,案子还是要差,秦泰这个高人还是要请。要是办不了案子的话,大家真的没有好日子过了。就算知府不可以针对他们的话,张居正这个大哥大也不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