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包拯这个级别的重臣,又不是像高俅那样走的后门,不可能与太后没有丝毫关系。
而在官场,忘恩负义是一个很严重的标签,一旦被打上这样的标签,想要再升迁就难了。
“这就是官场啊。”
“官官相护。”
“世界太黑暗了。”
弹幕上不断吐槽,现场也是议论纷纷。
可是太后却恍若不觉。
她有这个底气。
包拯却被憋的老脸通红。
“包大人,驸马可是皇室女婿,一些流言蜚语,还是要管管才是。”太后的话已经说的很露骨了。
很多人都很愤怒,却也很无力。
包拯左右为难,一边是名声,一边是官位。两个他都想要,却注定不能两全其美。
这个时候,拯救包拯的,还是高大全。
一声惊堂木,《铡美案》第三场,也是最终场,开始了。
旁白介绍,太后銮驾已至,包拯率众迎接。
太后:驸马身犯何条罪?
包拯:香莲母子将他告,
杀妻灭子罪难饶。
太后:驸马是我皇家婿,
庶民告官罪不容。
唱到这里,太后面色铁青,毫无疑问是被说中了心坎。
网上,弹幕里也是一片的666。
“高衙内也是真敢唱啊。”
“岂止敢唱?你不觉得高衙内将一切事情都料到了吗?回想刚才发生的事情,真是讽刺啊。”
台上唱戏的不知道弹幕如何吐槽,他们已经入戏了。
包拯:说什么皇亲与国戚,
王子犯法与民同。
太后:好一个胆大小包拯,
哀家讲情你不听,
我这里大堂来坐定,
看你把他怎样行!
唱到此处,现场连一个叫好的都没有。
再蠢的人,也能够听的出来这是在讽刺太后。
高大全有胆子将这些东西编排成戏再安排人唱出来,他们在现场还真没有鼓掌的胆量。
也就是网上,现在没有网络实名制,一大堆人在为高大全叫好。
“衙内牛逼。”
“论胆量我就服衙内。”
“从今天开始,我就是衙内的脑残粉了。”
“不畏权势的人听得多了,可是真正敢这么做的,衙内是最牛逼的一个。”
皇室和平民,终究不在一个阶层。
而反抗更高的阶层,是底层人民内心深处的共识。
只是很少有人敢表现出来。
高大全敢,他也这样做了。
所以圈粉无数。
再配合他从前做的那首《爱莲说》,高大全的人格简直无限拔高。
太后气的瑟瑟发抖,她当然看得出高大全在踩着她树立自己的形象。
可是碍于她的身份,太后保持住了矜持,没有现场发作。
她倒是想看看,高大全能猖狂到哪一步?
事实证明,高大全的胆量,超出她的想象。
台上,戏剧还在继续。
包拯——怂了。
面对太后亲自下场,他终究还是软了自己的膝盖。
他把秦香莲叫了过来,拿出了三百两白银,双手交与秦香莲,满面惭愧。
包拯(唱):这是纹银三百两,
拿回家去度饥寒。
教你儿女把书念,
千万读书莫做官;
你丈夫倒把高官做,
害得你一家就不团圆。
秦香莲(唱):人道包相是铁面,
却原来他官官相护有牵连。
三百两银子我不要,
从今后屈死也不喊冤!
戏台上的假包拯,面色羞惭。
戏台下的真包拯,同样面带愧色。
“教你儿女把书念,千万读书莫做官”
“人道包相是铁面,却原来他官官相护有牵连。”
“三百两银子我不要,从今后屈死也不喊冤!”
这一刻,无数的人心中都产生了共鸣和愤怒,为秦香莲,为这个世道。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文人为了表现自己的风骨,都自言蔑视官场。
可是论对官场的讽刺之声,即便诗文众多,却无一首能超越这短短几句话。
世人方才知道,高大全不仅能写出经典的诗词,也能作出传世的戏剧。
单凭这几句话,这部戏就一定能风靡九州。
ps:在书评区建了个龙套楼,想当龙套的可以去龙套楼回帖。
107 终铡美(求收藏)
如果《铡美案》只是讲的男女情事,那说破天也就是一个家庭伦理剧,注定影响力有限。
可是最后,包拯一怂,让世人看到了官场现形记。
而秦香莲的两句话:“原来他官官相护有牵连”和“从今后屈死也不喊冤”,深刻的揭露了一个普通百姓在面对更高权力阶层的无奈以及抗争。
我改变不了你,但是我至少可以不同流合污。
你包拯一样难逃官场黑暗,可是我秦香莲行得正做得直,不会拿你官家一分一毫。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表态,却让世人分清了什么是美好。
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界限可以模糊,但是底线不能跨越。
很多做官的人,都已经不知道何为底线了。
包拯本是一个好官,却也差点迷失。
不可否认,这个世界上向往官场的人还是很多。
但是亦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听到这里的时候,对这个深不见底的官场产生了恐惧。
纵然刚正如包拯,依然做不到独善其身。
他们,又能如何?
有人说,悲剧才拥有更大的打动人心的力量,所以传世的爱情,大多都是悲剧。
但是,高大全不喜欢悲剧。
他不想让秦香莲就这么黯然落幕,生活对这个坚强的女人实在太不公平。
他更不想让世人从此放弃反抗精神,他想告诉世人,反抗,是有用的。
戏台上,包拯银牙一咬,叫住了要走的秦香莲。
包拯:回来!
(唱)她母子三人泪不干。
香莲下堂把我怨,
她道我官官相护有牵连。
本当铡了陈士美——
太后:大胆!
帝姬哭。
包拯:太后一旁来阻拦。
有心不铡陈士美——
秦香莲哭。
包拯:倒叫我包拯两为难。
罢!
包拯摘冠。
包拯:拼着官儿我不作,
塌天大祸我承担。
刽子手!
将陈士美搭在铜铡案,
铡了这负义贼再见龙颜。
“好。”
“好样的。”
“包大人牛逼。”
唱至此处,已经是最后的**。
而经过前面的蓄势,不出意外,包拯敢于承担的行为,果然博得了满堂喝彩。
围观群众甚至顾不得是在打太后的脸,全都纷纷叫好。
好的艺术作品,是能够让人将情绪投入进去的,跟着里面的人物命运欢欣鼓舞亦或者悲伤沮丧。
现在,他们就已经陷入进去了。
现场如此,网络上更是沸腾。
“包大人,为官一任,终究不负百姓。”
“我对这人间,又恢复信心了。”
“包大人终于肯站出来为秦香莲主持公道了,为秦香莲感到开心。”
戏台上的秦香莲,已经和自己的子女抱在一起掩面相泣,场面极为感人。
在摄像机镜头下的这一幕,感动了万千百姓。
不过,有一批人,始终没有被感动。
那就是现场的这批文人,以及随着太后一起来看热闹的当朝诸公。
他们谁都不敢出声叫好。
就连包拯本人都不敢。
戏台里的包拯,行为固然大快人心,可是却也把太后得罪了个彻底。
现实里的包拯呢?
当激动的情绪逐渐退却,理智重新回到世人的脑海。
摄像头也适时的对准了看台,那里坐着太后,坐着包拯,坐着很多世人耳熟能详的名士大员。
这种场面极其古怪。
叫好声逐渐消失。
弹幕也渐渐无踪。
大家都知道,戏剧终究只是戏剧。
一切还是要回到现实。
陈世美所做之事,现如今已经无需多言。
只看包拯的决断就是。
今天这件事情,并未超出开封府的管辖范围。
太后看了一眼此刻已经面无人色的陈世美,语气不咸不淡,“今天看了一场好戏,哀家累了,想回宫了。嬛嬛,你不带着驸马一起回去吗?”
赵嬛嬛先是一愣,随即狂喜,飞快的点头,“皇奶奶,孙女扶着您。”
其余人还是沉默,包拯也没有动。
太后心中冷笑。
如果换一个场合,她是不会这样败坏自己形象的。
可是今天不同。
高大全如此挑衅,她要是不做出回应,真的让陈世美死在这里,那她太后的威严从此就一朝尽丧了。
这是太后绝对不能允许的事情。
所以,她宁肯失了民心。
再说,民众都是健忘的,过几天之后,谁还会记得陈世美?
谁还会记得今天发生的事情?
太后有恃无恐,信心十足,看向高大全的眼神也有些嘲讽。
是个人才,苦心孤诣布局了如此大的一个场面。
可惜,终究不明白权势为何物。
自己的一句话,就能够破灭他所有精心的准备。
这就是权势的力量。
就在太后銮驾准备启程的时候,却发现她驾前不知何时已经出现了一个面目黝黑的中年汉子。
太后的脸“唰”的沉了下来。
“包拯,你要如何?”
包拯跪下,以他的身份,在风气开放的江南州绝无人有资格让他行如此大礼。
皇帝不行,太后也不行。
但是包拯双膝跪地,一跪不起。
就像是一座雕塑,跪在太后面前,亘古不移。
高大全给他搭好了戏台,包拯最终也做出了自己的决断。
“太后,您可以走,陈世美不能走。”包拯一字一句的说道。
太后面色阴沉,“驸马为何不能走?”
包拯已头跪地,但声音却格外坚定:“陈世美抛妻弃子,欺瞒皇室,按律,理当处斩。”
偌大的开封府,包拯的声音掷地有声。
他以前从未在开封府跪过人,他的脊梁永远笔直。
可是,今日包拯跪伏在地上的身影,却让世人感到格外的高大。
太后已经掩饰不住自己的怒气了,“如果哀家一定要带走驸马呢?”
包拯听闻此言,起身,直腰,声音铿锵有力:“那臣就只有得罪了。”
“王朝马汉张龙赵虎。”
“在。”
“与我拿下陈世美。”
“是!”
四人轰然应诺。
“熊飞。”
“在。”
“虎头铡。”
“早就准备好了。”
“包拯,尔敢?”
在太后凄厉的叫喊声中,展昭双臂用力,飞快的向下一按。
陈世美大好头颅,徐徐落地。
溢出的鲜血,代表奇迹的红色。
高大全露出一丝微笑,第一个在众目睽睽之下鼓起掌来。
随后,掌声如雷。
108 任尔东西南北风(周推荐4000票加更)
权力很重要,没有人会怀疑这一点。
不过在今日今时,权力在众目睽睽之下败给了法律。
或者说,败给了道义。
有一些人,他们也畏惧更大的权势,但是当他们面对不公正裁决的时候,还是能够奋起反抗。
这种抗争精神,是应该被赞扬的。
而这些人,不应该成为权力下的牺牲品。
按理来说,今日一战,高大全大获全胜。
陈世美的生与死,对于他来说,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他注定会收获滔天的美名。
可是高大全愿意为了素不相识的秦香莲母子去得罪权势滔天的太后。
因为,这个世界需要公道,需要给世人一个相信美好的理由。
只有希望在,未来才在。
一个死气沉沉的社会,一个等级森严的制度,不是高大全想要看到的。
他想要看到活力,看到抗争,只有在这种社会里,他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也才能够更自由的呼吸。
而有这种想法的,绝不是高大全一个人。
否则就不会出现在高大全率先鼓掌之后,掌声如雷的景象。
现场的围观群众在鼓掌。
网络上,弹幕都在刷屏鼓掌的表情。
到了最后,甚至就连这次参加文试的那些文人都开始鼓掌。
文人的血性,已经被磨灭的差不多了。
但是总有人还在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