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深坑式:坑深2米,全部在地下堆制,也叫“地下式”,堆制方法与半坑式相似。
上面的三种方法都比较简单,平地式的方法比较适合台南的气候,因为台南这边主要是多雨加上湿热,所以非常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分解,对于堆肥也是十分有利的。而冬季的时候也可以使用半坑式或者是深坑式这两种方法,在少雨的季节里面可以缩短堆肥的时间。
项玉为此亲自招来基隆市政署的官员,组织农民前来学习这种方法,这个时候因为是新年刚过的一段时间,在农业上属于农闲时间,恰好能够用来对农民们展开培训。
这些方法并不复杂,项玉虽然没有亲自动过手,但是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小时候也捡过牛粪。见识过这种堆法,加上和一群人一起摸索了一段时间之后。将几种方法全都传授了下去,至于效果怎么样他心里也没底,不过这也要等到一两个月之后才能见成效,这个时候干着急也没用,只能耐心的等待。
中华帝国这个时候逐渐的形成了南部农业,北边工业的格局。这也主要和双方的发展轨迹有关系,不过这也并不是说台南就只有农业没有工业,实际上台南这个时候正在组建一系列的工厂,主要是冶炼钢铁的制钢厂,生产和制造军事武器的兵工厂。以及一家造船厂,主要的性质还是优先考虑军队的发展和建设,因为这个时候实际上台南的主要的武器装备的供应,都是要依赖基隆市的供给,万一在战时敌军占据了两地之间的通道,比如说在之前的战斗之中清军就曾近短暂的攻破了台中城,虽然两地之间还有东边的一条线路,也能够走水路运输。但是要是将来面对的敌人特别的强大,他们能够将台南城和外界的联系全部掐断的话,那台南城的处境可就不妙了。
除了台南之外,马尼拉的情况也是如此,不过马尼拉的情况相比于台南市来说要稍稍的好一些,毕竟西班牙人在此盘踞了近百年,各项工业都有一定的基础,甚至还有几处尚在开发之中的矿产,这其中就有一处中华军目前比较稀缺的矿产——铜矿。
铜因为其熔点低,延展度、导热性能都比铁要好,所以在现代工业历史上是最先被大规模开发和使用的一种矿产。
后世考古出土的古代兵器,基本上都是青铜器,这也说明了青铜器在历史上的显赫地位。
而中华军目前最为缺铜的地方就在军工方面,比如说这个时候大量装备给部队的蜕壳子弹,这种子弹壳就是使用的熟铜制造的,不要小瞧了这么一个小小的弹壳,它可是子弹重十分重要的一环,而且是别的延展性比较强的黄铜,被广泛的应用到各国的弹壳制造之中,直到后来的合金钢才部分取代了他的位置。
中华军目前的军队的规模差不多是一万七千余人,这些部队每天都需要训练甚至是作战,因此每天消耗的子弹数量是很客观的,按照一人一天消耗十发子弹来算,一个月的时间至少需要五百万发子弹,这个数字可是很庞大的,而且为了保持部队士兵的基本战斗水平,这样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新参军的士兵来说,这个训练量实际上还远远不够。
这些子弹光是消耗掉的钢铁就达到一百多吨每个月,黄铜的消耗量达到二十多吨,台湾缺少铜矿,所以部队关于子弹弹壳的回收有严格的规定,士兵们在非战斗时刻训练的时候,使用的子弹必须在使用完之后将弹壳全部上缴回收,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中华军的高端技术流入敌方的手中,也能够回收大量的黄铜,以减轻对外采购的依存度。
但是这个时候随着马尼拉的铜矿的发现,这种苦日子就会得到极大的改善,生产出来的铜不仅能够用于军事用途,民用上面也能够得到很大的改善。
马尼拉的这些工厂自然是被中华军全盘接受,一些原有的设备能够使用的会被保留下来,不能用的或者是对中华军没有什么帮助的则全部换成从基隆海运过去的,因此只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马尼拉就建成了好几家工厂,并且投入了生产,这笔台南的要快上不少。
第两百五十三章肃清原住民
目前中华军手中的地盘包括了整个的台湾岛,吕宋岛和大半个棉兰老岛,还有北边的琉球群岛,整个时候还包括东南沿海的一些岛屿,这些地方除了琉球岛上目前暂时没有驻军意外,其他地方都驻扎着中华军的军队,一万多人的军队,除掉海军以外,剩下的军队数量实际上还不到一万两千人,再细分到各地,留在基隆的,或者说是能够紧急调动的军队数量还不足五千人,这对于实现中华军的目标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扩军的问题被再度提上了日程,而这个时候随着大量的人口的迁徙过来,实际上中华军能够从中招募很多的士兵,这里面固然有很多年老体弱的老人,但是也不乏很多年轻力壮的青年,但是大多数还是拖家带口的家庭举家迁徙,项玉打算在这群人中间招募两千人,然后在民兵中间招募五千人来转成军队,这样一来中华军能够调动的军队的数量就能够达到一万两千人了,这个规模相对于清廷的百万军队来说确实还是有巨大的差距,但是就目前来说也是能够应付得了。
随着移民的增多,台南开始逐渐的充实起来,之后许多人口开始分流向台东和台中,这两个地方的人口还是太少,尤其是台中,这里有一处石油的出产地,但是周围都没有百姓居住,因此很多补给都要从基隆运输过来,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还容易遭到岛上中部山林里面的部落人的袭击。
对于这些部落人,中华军的态度是很强硬的。但是也是比较有原则的。那就是只要这些部族不来主动袭击和妨碍中华军的生产建设。中华军对于他们的存在就当是默认了,也不会特别针对他们,但是一旦他们踏过红线,主动挑衅中华军,或者袭击各地的百姓,那么中华军采取的就是零容忍政策,发现一个这样的部族就坚决的打掉一个,根本就不跟他们讲什么民族政策或者是特殊待遇。
项玉想要的是一个安定的台湾。因此岛上注定不容许有太强大的反抗势力的存在,他可不想将来再跨海对清朝作战的时候,自己的大本营会被这些原住民搞的乱七八糟,因此长痛不如短痛,这个时候抓紧时间趁着外部没有大的战事,就一下子将这些问题彻底解决掉好了。
中华军这边于是派人进山通知各部族,要么向中华军表示臣服,并且将整个部落迁徙出来,中华军这边会负责他们的安置,要么就选择留在原地但是不允许拥有武器。只能进行农耕生活,只有这两个选择提供给他们。
这样的政策自然被这些人毫不犹豫的给拒绝了。那么这样一来就给了中华军一共出兵的借口,项玉决定对这些原住民用兵,彻底剿灭他们。
根据之前荷兰人留下的情报,岛上的少数民族的数量大约有五万到八万人左右,但是其中大部分都是高山族人,而这个时候高山族已经向中华帝国俯首称臣了,所以也不再是中华帝国的威胁了。
经过清点,高山族的人口一共有三万六千七百余人,也就是说岛上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大概在一万五千人到四万五千人左右了,具体的数字实在是难以统计,只能够估算,但是根据投靠中华军的高山族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原住民情况来看,他们的耕种技术十分的落后,而且岛上的主要的耕地都集中在南北两端,东西两侧也有小部分的耕地,但是台湾中部因为山林众多,因此可能用于耕种的土地的面积十分的有限,而且他们的耕种技术和种子都比较的落后,往往亩产还不到一百五十斤,这样一估算,岛内的少数民族人口应该在两万五千人以下。
这些人中就算是成年男子全部是作战人员,那么估计大概的兵力应该在八千到一万人左右,而实际上的数字会比这个要低上不少,这主要是这些少数民族内部也会出现争斗,他们之间互相厮杀不断,因此成年男子的数量必然不会很多。
中华军这一次一共出动了十支部队,每支部队的人数大概在三百到八百人不等,这些部队分成几个方向,沿着不同的线路从北到南开始向台湾中部的山脉挺进,他们的作战命令很简单,那就是将抵抗者全部肃清,这一次的军事行动被后世的人称为二月屠杀事件,主要的原因是岛上的原住民的抵抗意识非常强烈,往往是全民皆兵,不仅是青壮年男子,甚至是妇女和儿童也会拿起武器参与作战,因此给中华军带来了不少的伤亡。
而随后恼羞成怒的中华军士兵们,则完全将心中的怜悯之心抛之脑后,严格的执行了上面的对敌政策,凡是抵抗者全部肃清,因此往往是军队走到哪里,哪里的原住民要不就是被屠杀干净,要么就是全部逃走了,这一行动一直持续了两个半月,一共造成了一万九千余名原住民的死亡,剩下不到三千人被俘虏,幸免于难的人口数量还不足一千人,在几百年之后,这些原住民的子孙们对于被称为中华帝国国父项玉依然怀有极大的仇恨,始终认为中华军是外来的侵略者,而项玉则是彻头彻尾的屠夫,不过这些项玉当然不会知道了。
到了四月底,持续两个多月的行动终于结束,中华军这边也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一共有三百余名士兵阵亡,超过两千人受伤病影响,阵亡和受伤的士兵之中,大部分都不是在和敌军的战斗之中所受的伤,而是在行军的遇到的各种不利的条件,比如说各种毒蛇和蚊虫以及各种各样的生物。
好在这些伤兵们的伤势并不是很严重,一经脱离了岛中山林的那种环境,他们大多数都能够在短时间之内恢复过来,并不会对军队造成太大的影响。
但是这场军事行动的意义却十分的重大,经此一役之后,中华军在对外用兵和作战之中将再无顾忌,岛内的安定局势会使得中华军全身心的投入到正面战场上去,也使得在之后的战斗里面中华军大军势不可挡,连战连捷。
第两百五十四章清廷的封锁(一)
在进讨中华军的战斗之中,清廷好不容易拼凑起来的水师舰队全军覆灭,这使得朝堂之上的争端更加严重了,满清是从战争之中走出来的,这个时候还不是女人当家,所以血性还在,他们商讨和争论的自然不是怎么割地赔款,而是如何应对日益严重的来自海上的挑战。
这里面就分成了两派,一派一满清大臣为代表,他们不善于水战,因此对于来自海上的敌人有一种天生的恐惧,因此主张在各地修建要塞和炮台,以拱卫各地的安全,这一派的代表人物就是鳌拜。
还有一派是以降清汉人为主的,包括范文程在内的众多大臣,他们相对于满人来说,见识更广,认识更深,知道想要确保海防的稳定不能一味的只是消极防守,他们拿出嘉靖年间倭寇肆虐东南沿海一带明军的对策来反驳这些满清权贵,认为想要稳固海防必须要兼顾陆地要塞的建设和海军的建设,认为只有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师,才能缓解来自海上的压力,不然的话将会被拥有强大海军的敌军牵扯,主动权全部丧失,只能沦为被动应战,这样一来是不可能防守得了的。
从后世的观点来看,这两派之间,显然是汉人大臣们的观点更加正确,而根据后世马汉的海权论,一个强大的国家与之伴随的必然是一支强大的海军,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满清时期虽然国土面积大增,幅员辽阔,人口繁多。经济占世界比重也很大。但是实在是算不上是一个强国。
但是这些从马背上成长起来的人。显然是不太重视这样的正确观点的,他们只认可战马和弯弓,对于汉人的东西也只是对火炮比较感兴趣,对别的都是一副瞧不起的样子:你们既然这么牛逼,那有为什么会被我们十几万人给打垮了?
遇到这样的情况,汉人大臣也毫无办法,毕竟这个时候是满人当权,不受重视是理所应当的。
清廷最后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案。那就是一边修建炮台,一边制造战船准备组建新的水师,而新的水师主将的位置众人又有了纷争,不过最后还是决定由原来的水师提督施琅麾下的总兵吴英来担任福建水师提督,汪明担任浙江水师提督,这两人都是在这一战之中得意保存下来的仅有的两员水军大将,不仅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敌军的战法战术有更多的了解,因此也是最能够想出破敌之策的人。
而在鳌拜的力主之下,清军的第一个炮台——大沽口炮台这个时候也开始破土动工了。
实际上在明朝嘉靖年间。大沽口曾经短暂的建造过一座建议的炮台,只是后来随着明朝国力的衰弱。加上沿海地带的威胁的消除,这些炮台便逐渐的荒废了下来,等到清军入关以后,这里只剩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