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流伐清-第1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处嘛——”朱永兴狡黠地一笑,点了点头,说道:“吾心中有数,该给的甜头还是要给的。

嗯。目前西方殖民国家采取的还是排他性的独占模式。目前,英国与荷兰打得激烈,法国日后还会与英国争夺印度……可以说,这样纷繁复杂的国与国的关系,忽敌忽友、忽战忽和的形势,正是自己从中渔利,纵横捭阖的好时机。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金门。

“久不贡——”郑成功轻轻摇了摇头,不由得大笑起来,“岷世子这个借口找得甚是有趣,可也算出师有名了。”

“父王,您打算出兵助战?”世子郑经陪着笑了两声,疑惑地问道:“岷殿下分明是力有未逮,方才派人前来乞师。所言战之利,亦难确实——”

“此战之利,只是眼前,为长远计,纵无利可图,我军亦要出兵。否则——”郑成功抬手打断了儿子短视的话,又沉吟了片刻,继续说道:“岷殿下海外立基,日后商业往来还需南海舰队多加照拂。况未复台湾,我军腾挪之地太窄,谁敢保不需西南之助?清军大举来攻时,岷殿下已派兵援助,如今有所求,我军却不施援手,岂不令人心寒物议?倒要笑吾无情无义。”

郑经皱着眉头想了想,说道:“既是如此,那便派孩儿率军助战吧!”

“不!”郑成功心中早有定论,断然否决道:“你坐镇金门,为父当亲率水师前往,一则助战,其次亦要与岷殿下一唔。”

“父王千金之躯,岂可远途跋涉,还要入滇拜见?”郑经吃了一惊,赶忙阻止道。

“吾不入滇。”郑成功狡黠地摇了摇头,说道:“只回信说亲往助战。”

“岷殿下若自恃身份,不来与父王相唔呢?”郑经问道。

“他会来的。”郑成功微微闭上双眼,将头靠在椅背上,沉默了半晌,幽幽说道:“如果吾没看错的话……”

郑成功并没有把心中所想都说出来,出兵助战也并不是保证商路,礼尚往来那么简单。

既然已经有了复台计划,便要做周密的准备。修理战船,备办粮饷、器械,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但以金、厦这样小的地方,筹措足够的粮秣,是很困难的。否则历史上,在复台后期,郑军的粮食供应也不会出现困难,在台士卒甚至靠采集李子等果实充饥。

朱永兴虽然之前曾命陈上川转达他支持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见,并表示将在粮饷上予以援助。但帮助是相互的,如果郑成功此次不出兵助战的话,粮饷援助恐怕也只是空话一句。

………………

大峨两山相对开。小峨迤逦中峨来,三峨秀色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

川陕总督李国英率领败军已经行进至峨眉县山区,此时却无心去欣赏被历代文人墨客极尽赞美之辞的峨眉山风景。身前身后是垂头丧气、士气低落的兵将,竹箐关连日来苦战的残酷血腥,兵疲气弱时突然反攻的大量明军。然后便是战败、溃逃,连番的打击令这支清军在精神上陷入了谷底。

能在嘉定(现乐山)站住脚,重整旗鼓吗?李国英心中也并没有太大的把握,军队战败,辎重全失,即便嘉定还有部分物资粮草,但也只是勉强支撑而已。要想再战明军,就必须再度调集兵力。

重庆,有十三家的威胁。已经不敢再抽调兵力;保宁,路途太远,怕是缓不济急;四川总兵吴之茂的兵马又远在水西征剿,更无法赶来增援。

或者可在嘉定防御,阻挡明军,先从叙州(现宜宾)、资阳、富顺(现自贡)等周边调集兵力。虽然这些地方的驻军也不多,但积少成多,总算是可以很快聚集起来的力量。

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从身后传来。李国英勒马回望,很多兵丁面露惊惶。以为是追兵迫近,纷纷加快了已经疲惫的脚步。

“启禀大人,追兵加快了速度,离后队已不足十数里。”斥候跳下马,单膝跪地,报告道:“孙将军请示大人。是否停兵阻击?”

李国英沉思了一下,估算着时间,然后摇头道:“传令孙将军,命他率军加紧行进,吾会派兵在此接应。这里山林甚多。前面更有狭窄隘口,更适合阻击敌军。”

斥候答应一声,跳上马沿着原路一溜烟尘地返回传令。

李国英继续向前赶路,只待到了前面的隘口,便收拢部队,依据有利地形阻击追兵。在他想来,敌人远途追击,所携粮草也是不多,遭到阻击定然会知难而退。

追击的明军确实也接近极限,这一点李国英判断得没有错,但他却没有料到,此次征剿雅州落败,以及明军入川的消息,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死神正在悄然逼近,他却还茫然不知。

说起来,李国英在清初也算是个人物,官至川陕总督,参加过保宁之战,和吴三桂等人一起击败了蜀王刘文秀;十三家攻打重庆时,他亲自指挥,击退此次围攻;也是他提议三省会剿,最后灭掉了十三家,终结了大陆上最后一支抗清武装。

但历史却往往并不给每个名人一个比较体面、光荣的死亡,纵横南北的李自成死于杂牌的地主武装;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因子逆将叛而气噎而亡;南天一柱晋王李定国伤心悲痛,死于荒檄……

而终结李国英性命却是一个无名小兵,到最后也没搞清是谁射中了这位清廷的封疆大吏。

一丛乱箭突然射出,衣甲鲜明的李国英连中数箭,周围的亲兵也是一片人仰马翻。道路两侧的山石树林中继续射来弓箭,滚木擂石也跟下雨般的从山上落了下来。

溃败之后忙于赶路的清军遭此突然袭击,立刻乱成一团,伤亡惨重。他们根本没想到,在自家地盘上竟会遇到伏击,最危险的敌人竟然不是身后的追兵,而是倒戈一击的“叛军”。

“大人,大人——”几个亲兵围拢上来,保护着李国英,连声呼唤。

一支箭矢正射中李国英的脖子上,这是致命伤,李国英颤抖着手想去拔,手却停在半空,嘴里发出了微弱的声音,然后目光涣散,手无力地落下,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陈建叛贼,李国英在生命的最后,叫出了可能袭杀他的凶手。是的,他的判断是对的,叛清倒戈的正是原蜀藩旧将广平伯陈建。在李定国和永历决议弃昆明走滇西时,陈建和右通政使邹简臣力争之,后听人言“吉翔与晋王切齿之,将诬以他故而甘心焉”,两人为避祸,夜遁走禄丰,入川投奔总兵龙海阳,守四川嘉定州,后随龙海阳降清。

龙海阳被调往他处,而陈建则带着几百兵丁留在洪雅和夹江地区负责维持治安。李国英战败之后,派出信使赶回嘉定报信儿,并命令沿途守军负责接应。陈建听到这个消息后,心思又活动起来,一咬牙便把信使扣押,带着数百旧众举义叛清,并赶至山区险要处设伏,一举袭杀了李国英。

关键是突然,重要的是时机,陈建的兵力只有数百,本来即便是伏击,也是起不到太大作用的。但射死了李国英,却直接导致了败军的最后大崩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

在滇南战区抽调的部队赶到滇东后,朱永兴便赶回了蒙自。从清军的动向来看,再度形成对峙的状态已经没有问题。而吴三桂心理的变化,随着清军部署的调整,也进一步被证实。

将近两个月的滇省战事终于告一段落,虽然歼灭清军有生力量的战略目的没有完全实现,但光复楚雄,也算是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结果。

让朱永兴感到满意的,还有现在拿在手中的燧发枪。步兵燧发枪口径19。8毫米,枪长1600毫米,枪重6。69千克,弹丸重32。6克。无论是长度、重量,还是枪管的厚薄、打磨,都合乎朱永兴心中的预想。

法国佬还在一旁絮絮地抱怨铁矿石如何难炼,炼出合适造枪的钢铁是多么不易,朱永兴只是淡淡笑着。铁矿石的品位和杂质,每个地方都有不同,费些工夫试验摸索也是很正常的。中国铁矿的品位偏低,杂质不少,朱永兴是知道一点的。否则后世也不会依赖从澳大利亚和巴西进口,连定价权都没有。

朱永兴知道现在兵工厂约略的产量,每天二十枝,这是达不到他的要求的。他看过的一个资料上说:火枪一天可以造一把,制作一张长弓则需一个月,一张弩则需一周。由于说得简略,他还搞不清是一个工匠,还是几个工匠。只是他知道如果加大投入、增加人员,随着技术熟练程度的提高,产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贵国的工匠辛苦了,两国的合作由此可见真诚,前景光明啊!”朱永兴见法国佬停下了嘴,沉吟着说道:“镜子的生产工艺贵国可以派人去学习观摩了。另外——吾准备辟西贡为自由港,如果贵国愿意参与建设的话,吾将给予贵国最惠贸易国的待遇。当然,贵国也应给予我国以同等待遇。”

勒内想了想,说道:“希望尊贵的殿下能够允许我国商人或家属在西贡有定居权,如果您能开恩同意的话,贵国与我国的合作将开辟新的篇章。”

朱永兴皱起眉头,装模作样沉思了片刻,在勒内将要大失所望的时候,才缓缓开口说道:“好吧,希望贵国的商人或家属能安分守己,否则,我国法律无情。”

……………

九十六章进口机**,晋王决定

招商引资,对于财政紧张,又想尽快开发西贡地区的朱永兴来说,或许是一个好办法。而且,这并不是现代才有的发展之路。历史上,十多年之后,莫玖便会在河仙的发展中采取这种模式,并建立起政权——港口国。所以,朱永兴允许的不光是法国人,任何国家的人都可以在西贡买地定居,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只要你奉公守法。

搞定了法国佬,朱永兴又听取了工部侍郎蔡明的长篇汇报,对相关工作做了指点,特别是交代枪枝的制造要加紧加快。

“那个洋和尚说从什么威大利亚正运什么机床过来,很快便能运到,希望殿下能允许他在西贡城内建座教堂。”蔡明有些疑惑地向朱永兴询问道:“估计是宗大人不准,这个洋和尚才来求殿下。不知殿下要的是什么机器,有何用处?”

威大利亚?意大利亚吧?朱永兴愣了一下,笑着把名称问题抛到一边,说道:“是制币机,以后咱们不光要有铜币,还要有银币,这个东西的效率比人工快多了,正好可以把多余的人手都调去造枪。”

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末期,工匠开始使用机器制币。首先使用机械取代锤制法的是意大利,接着德、法、英等地也纷纷跟进,已有两千年历史的手工造币寿终正寝。早期主要有螺旋式压床及辗轮式滚床两种,可用人力、畜力,或水力驱动。

制造机制币,不仅是效率的关系,还关系到日后的长治久安。“火耗”起于明代万历年间,原指碎银熔化重铸为银锭时的折耗。通常征税时加征的“火耗”要大于实际“火耗”,而差额就归官员了。无疑。这成了官员们贪腐的一条渠道。有些偏僻的州县赋税少,火耗竟数倍于正赋,大大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吾是答应过保罗在湄公省传教,至于在西贡城内建教堂——”朱永兴沉吟了一下,说道:“如果运来的机器堪用,那便允准。这件事情。吾会知会宗守义的。”

蔡明知道了机器的用途,其他事情便不在管辖范围,也就不再多问,转而提到了制造枪枝的事情上。

“制造流程要制度化、系统化、理论化,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逐渐摆脱口口相传的教授模式。”朱永兴知道要由小作坊向工业化转变所耗费的精力和时间,所以也只能尽力而为,一步一步地向工业化过渡。

“一个月后枪枝的产量应该能达到日产五十枝。或者更多。”蔡明向朱永兴做着保证,但也提出了先决条件,“当然,这还需要继续的投入,才能招募到足够的工匠。”

“一方面是增加人手,另一方面也要提高生产效率。”朱永兴沉吟了一下,说道:“你派人去工厂看看,和那些工匠们交流一下。看看如何能提高产量,并保证质量。工钱呢。也最好采取计件制,还有质量责任制,让工匠们多劳多得,也尽量避免产品质量的下降。”

“殿下放心,下官亲自去一趟,定让工厂更有起色。”蔡明想了想。决定亲自去办这件事情。

“身为工部侍郎,倒不必事必躬亲。”朱永兴沉吟了一下,说道:“不过,这次你亲自去也好,把规章制度确定清晰。出现的问题尽量解决。嗯,眼见为实,光看书面报告,有时候也会被蒙蔽。”

“殿下,您是不是听到了什么?”蔡明心中一紧,以为出了什么大问题,自己还蒙在鼓中。

“那倒没有。”朱永兴摆了摆手,笑道:“不必如此紧张,兵工厂发展得这么快,吾还是很满意的。只是,要做到尽善尽美,显然还是不够的。”

蔡明松了口气,又汇报了镜子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