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流伐清-第3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启奏陛下,是否欲颁民爵以示嘉励?”郭之奇显然对这个政策是持反对意见的,因为这项举措颇有卖官鬻爵的嫌疑。

朱永兴沉吟了一下,说道:“如果有特殊贡献,且品行端正、尊纪守法,朕觉得亦不为过。”

“陛下所言甚是。”礼部尚书陈绍愉赞同道:“民爵只是虚衔,只为彰显其忠君爱国之行,微臣认为可行。”

“虽是可行,也要慎重,不可泛滥。此事便由礼部、监察部、吏部共同商议,拟定章程吧!”朱永兴此言一出,算是定下了基调,而民爵作为将来与士绅抗衡的一个群体,终于开始建立起来。

对于朝会,朱永兴其实是不大重视的。什么有本早奏,无本退朝。谁又不是神仙,重大的政策举措哪能听完便能做出最正确的决定。但这是一个传统,朱永兴无力打破,只能做些改动,或者在复杂的事情上暂时不做决定。

说到底,朱永兴并不想“金口玉言”,而是持着谨慎的态度,尽量三思而后行,与总理处和各部商议后再发布政令。

“魏君重有奏折,希望增派骑兵部队。”朱永兴有些为难地皱起眉头,“即便是龙骑兵,这消耗也比步兵要多上数倍,恐怕难以供应,起码在短期内是力有未逮。”

骑兵的消耗确实惊人,如果是战马,差不多是步兵的五六倍;龙骑兵骑的是驽马,消耗要少一些,但在目前来看,依然是有困难。

第二十四章海外助力

历史上,从满清入关到南明灭亡,花了将近二十年,满清才算完成了对大陆的占领。而从朱永兴出缅入滇,到现在两国对峙,只用了三年多的时间。

也就是说,在抵抗异族侵略占领的战争中,仁人志士和百姓民众是尽了力,流了血,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的。但所有的付出,都被**无能、内讧纷争等所葬送,直到人们筋疲力尽,却再也看不到一点希望,完全心灰意冷而不得不屈从于异族的统治。

现在则与历史已经截然不同,在民众心中的希望之火越烧越旺,重新建立的政权虽然还称明朝,却不再是那个令人失望透顶的朝廷。而满清的暴虐残苛也已经为民众所识、所恨。

彼以残,我以仁;彼以贪,我以义。解其倒悬,便已登之席;出之汤火,斯为沃之清凉。则天下之赤子与天下英雄豪杰,皆我繈袱之子,同气之弟,安有不合群策,毕群力,以报十七年刺骨之深仇哉?逆虏虽有神谋秘策,亦无所再施。况黔驴之技人穷,山鬼之术尽露。全为百姓勘破,毫无足惧。故知一败涂地,必不可支也。

令朱永兴感到钦佩的是,早有人看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做了精僻的阐述。而所谓的民心所向,一是要有希望,一个能够寄予希望的政权,有希望实现的美好生活;二是要有痛恨之敌,才能毫无所惧,并为之牺牲奉献。

这些现在都具备了。尽管因为战争,财政显得紧张,但光复区民众的生活却在日益好转,特别是象云南、广东等老光复区。遭受了苦难,又开始重新恢复的百姓,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安定。更希望早日得到长久的太平。

“不加赋。”朱永兴有自己的底线,他宁肯透支政府的信用从民间借,也不愿将已经施行的惠政收回,“朝廷不能言而无信,虽然有困难,但朕宁愿借。也不会用一纸诏书从百姓手中去夺。至于那些自私自利的富豪士绅——朕也不会下旨劫掠抄家,但朕会记得他们。等到时机,他们将被剥夺缙绅的资格。”

户部尚书易成苦笑了一下,躬身而退。作为主管钱粮的官员,他的责任最重,压力最在,但加赋的建议被朱永兴否决了。

“朕知道现在有困难。”朱永兴缓和了下口气,说道:“但也不是不能克服。朕之前便有过安排,嗯。就算没成功,也会有别的办法。”

在广州光复之后,朱永兴接见过由吕宋逃出的华商。虽然那时候难以抽身对吕宋的西班牙人展开军事报复,但朱永兴却给了华商别的差使。一是联络吕宋的华人,为明军提供西班牙人的相关情报;二是给了这几个华商半官方的任命,让他们与荷兰殖民地,也就是西印度群岛的华商富豪取得联系,希望他们能捐资助款。为国战出力;或者断绝与吕宋西班牙人的商业来往,进行贸易制裁。

如果说之前巴达维亚的华人对这场国战还持有观望态度的话。在明军光复了半壁江山后,变得积极起来。据之前任命的华商传来的消息,巴达维亚的华侨将很快派出代表前来觐见,并有明确的捐资助战意向。

南洋华侨在经济上是很有实力的,但在政治上却没有相应的权力。可以说,他们是世界范围内受压迫民族中苦难最深、耻辱最大。同时也是数量最多、文明程度最高、财力物力最雄厚、与外界联系最广泛的一个。

但西方殖民者四百年来的屠杀政策,以及拉拢土著人,打压华人的一贯策略,很多有识之士都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历史上的抗日战争时期。南洋华人才会倾囊相助,一旦中华祖国恢复了自己固有的自信心,成为强大的国家,南洋华人就会获得最纯正的,也是永不枯竭的力量支援,这就是他们追求的长远目标之一。

翻开历史,可知南洋华人的悲苦遭遇由来已久。1603年,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禁止华人开采金矿,华人据理力争,却被屠杀二万多人;1639年,西班牙殖民当局又屠杀近二万华人,幸存者被强迫信奉天主教,被迫交纳高额的人头税;1662年,西班牙又因郑成功收复台湾而迁怒当地华人,进行第三次大屠杀,这一次几乎把当地的华人杀尽;174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对印尼巴达维亚(今雅加达)的华人社区突然进行疯狂的抢劫屠杀;大量的尸体被扔进河中,使河水为之变红,史称“红河惨案”;1853年,加里曼丹的荷兰殖民者和土著因为忌妒开采金矿的华人,突然向华人进攻,三万多华人及其家属妇孺老少全数被杀,无一幸免……

这是史上有名的屠杀和打压,至于日常的歧视,欺压,凌辱,绑架勒索华人的事件则无时无了,遍及南洋诸国各地。

炎黄子孙们冒着千难万险,漂洋过海来到瘴气弥漫,蛇羯横行的陌生土地上,用自己先进的生产技术,辛勤的血汗劳作,乃至冒着生命危险,给南洋荒地带来了文明和生机。而且,华人沿习汉民族善良的天性,友善地对待那些明显处于劣势的土著居民,截然区别于那些比他们后到的以征服者、占领者、奴役者面目出现的欧洲白种人。

但象南洋华侨这样的中国移民,不仅要受到西方殖民者的打压和屠杀,即便在当时的国内社会里也饱受歧视,把他们叫做“天朝弃民”,根本没有社会地位。可以说,翻开史籍,历史记录了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颟顸愚钝,对自己海外子民的冷漠无情。

叶落归根,多数海外华侨都有这样的传统观念。如果能回到祖国,并且光宗耀祖,或者在海外,能够利用祖国这个靠山,当然是他们的心中所愿。

所以,象朱永兴这样敞开怀抱,以截然不同的态度对待海外华侨,收到效果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第二十五章山东攻略

历史上,南洋华人因为长期受到欧洲殖民者和当地土着的双重压迫,迫切希望有自己的祖国(不是满洲清国,满洲清国不但对国内中国人不信任,而且对海外中国人恨得牙痒痒)。

因此,当中华民国成立的时候,便受到了南洋华人的大量资助,很多国民党元老级别的人物,都是出生在南洋中国人。有的南洋中国人甚至宣布独立,加入中华民国,组建“大中华民国”,但旋即被欧洲殖民者镇压了。

而到了抗战最艰难的日子,从精神和经济上支撑中国的,除了国内的民众,还有一根顶梁柱——八百多万华侨。这些侨居海外的中国人,勒紧裤带支持抗战,并因此而遭到了日本人的血腥报复。

从这些事例上可以看出,海外华侨有着强烈的爱国之心,更希望有强大的母国作为后盾。因为,依靠别人终究是被动的,就象浮萍,只能随风流而动。赚到的财富亦是空中楼阁,为他人作嫁衣裳。

就算是排除政治权力,而只从经济利益考虑,与已经拥有半壁河山并且日益稳固的明朝政权搞好关系,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对于海外筹款,朱永兴嘴上说得谨慎保守,心中还是很乐观的。而且,在最早支持南明的暹罗,已经有很多华侨华商采取了实际行动,给予了明朝政府很大的帮助。当然,这些华侨也在商贸中赚到了利益,并且被承认了试行中的双重国籍,摆脱了“弃民”的帽子。

借力于四面八方,从别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寻求突破,这正是朱永兴所长。单从筹措物资钱财方面,就早已经把满清甩得看不到影儿了。

尽管朱永兴在生活上照比历史上的帝王要简朴得太多。但崇祯还穿过补丁衣服呢,却依然没有钱粮赈济百姓,支撑战争。所以,仅仅在这方面,群臣便异常钦佩,钦佩朱永兴能在惠民的同时。还能筹措越来越充裕的物资来进行跨海登陆。

山东战事作为北伐的序曲,虽然暂时还面临着物资供应的困难,但只要挺过这段时间,光明的坦途便会出现在眼前。这是很多人都能够预见的结果,这从战略的主动权被明军所牢牢把握,便能看得出来。

虽然短期内难以在山东继续增兵,但明军还有水师可用,渤海湾广阔的海岸线使他们可以进行有效的牵制和袭扰,为战局的稳定争取时间。

为了统一指挥水陆大军。匡国公皮熊带着一些年轻的参谋赶到了山东,组建了前敌指挥中心,使陆军和水师能够更有效地协调配合。

“魏将军,最快也要半个月,才会有第二批兵力投入山东,或许时间还有更长些。”匡国公皮熊在第一次军事会议上,便郑重地告诉了魏君重具体的情况,也就否决了魏君重要增加龙骑兵的请求。“在这段时间里,只能依靠现在的兵力。并在本地招募,来支撑战局。你要知道,现在不是兵力多少的问题,而是后方筹措物资的困难。”

“末将知道后方的难处。”魏君重犹豫了一下,解释道:“但以目前的兵力,确实难以扩大战果。最理想的情况也便是在胶东(胶东。名称来源于秦朝胶东郡,因处胶莱谷地或胶潍平原及其以东地区而得名,是东、南、北三面环海半岛地区)站稳脚跟,再向外掠地扩展便力有未逮。”

“圣上与总参谋部的意思也是如此。”匡国公皮熊指着地图说道:“不要求急攻猛进,能稳固占领胶东地区。便是胜利。陆军或许有些单薄,但满清要调集军队,也要花费时间。况且我军有水师助战,三大舰队的陆战兵力加起来亦有七八千,运用得当的话,也差不多够了。邓将军,你说呢?”

靖海侯邓耀点了点头,胶东地区三面环海,水师确实可以发挥极大的作用,使清军因为担心侧后方而不敢过于深入,“陆战队可以上岸助战,或者袭扰牵制,想必会使清军有所忌惮。”

“圣上殚精竭虑,四方筹措,我等也要为圣上分忧。”匡国公皮熊用手指在地图上虚划了一下,正是胶东半岛最东端的一小块,“哪怕是只占据这么大的一片,只要能坚持下来,圣上亦不会怪罪。”

“国公所言极是。”魏君重在地图上凝视半晌,释然一笑,说道:“末将要求增兵,亦是想扩大战果,或许能一举占领山东。若是以稳固地盘为要,依目前的兵力,再有水师助战,清军又能奈我何?不是末将夸口,这一师兵力,是精锐之师,能抵挡数倍清军。”

“精锐之师,亦是百胜之师。”匡国公皮熊赞赏地看了魏君重一眼,说道:“成军最早,胜绩最多,连圣上,亦是金口褒奖。山东呢,正是魏将军和邓将军再创辉煌之地。北伐之头功,非二位莫属。”

“另外——”皮熊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之前的计划还是要努力实现,从现在到明年开春,在山东至少要招募组建一个军,并要进行实战的锻炼。算算,还有**个月的时间,看起来充裕,可若要有意外,就无法向圣上交代了。”

“招募扩充一个军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魏君重看起来比较有信心,但也说出了其中的困难,“粮草物资上虽有困难,但可以延缓一两个月再大量扩充。现在趁着清军尚未集结,末将以为应当继续攻城掠地,为以后打下基础。”

“于七的独立师何时能够组建完毕?”匡国公皮熊沉吟了一下,说道:“就算不能马上战阵厮杀,维持地方治安应该可以吧?”

魏君重苦笑了一下,说道:“于七抗清倒是坚决,可其手下良莠不齐,恐怕要经过一番整顿。顾大人便有所疑虑,希望能与国公尽快进行商议。”

“江湖习气吗?”皮熊对此并没有显出太意外的神情,只是微微点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