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崛起之华夏-第1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税踩鸺氲玫接⒐矫娴陌镏笙孪氡厥腔崂斫馕业挠眯牧税桑俊�

“您说的确实有道理,”迪特里希说道,“但德国占领青岛地目地完全是为了保护德国教民的利益”

“您是我地朋友,将军阁下,就不要和我说什么保护教民的事了,”孙纲微微一笑,说道,“贵国强占青岛这件事的原因和贵国的目的现在对我们来说已经不重要了,我国与贵国一向邦交甚笃,此次又有并肩对敌之谊,我非常希望我们对贵国的友好举动能够换回贵国对我国的安全保证。”

“我明白您的意思。”迪特里希显然对这一类“春秋辞令”也很熟悉,立刻就听出了孙纲话里的意思,“如果贵国和英国的行动不是针对德意志帝国的,我乐意做出这样的保证。”

“其实,我国更希望能够和贵国联手,”孙纲看着他说道,“贵国对我国军队的建设和发展贡献极大,我国的李中堂和我本人都十分愿意和贵国开展进一步的合作,而且不仅仅限于军事方面。”

“只是,现在局势的变化已经把贵国推到了英国人那里。”迪特里希看上去很遗憾似的说道,

“如果我向将军阁下保证,中国和英国的行动绝不会针对贵国的话,贵国可愿意同我国进行更多的合作并保证我国的安全?”

“如果那样的话,我们会非常乐意接受。”迪特里希说道,“我相信,我国政府也会乐意接受中国的友谊。”

“关于俄国方面,将军阁下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给我们,让我们避免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爆发?”孙纲问道,他看见迪特里希听完了翻译后用奇怪的目光看着他,似乎有些不相信的样子,就又说道,“我已经给我国海军发了电令,他们会很快的赶到这里。”

“难道孙将军真的想和俄国开战不成?”迪特里希紧盯着他,问道,努力想知道他是不是在开玩笑。

“俄国军方始终不肯让步,我们也没有办法,”孙纲说道,“我不能眼看着我国打败了一头凶恶的豺狼,却养肥了一头更凶猛的恶熊。”他这句话说得很是郑重,不由得迪特里希不信。

孙纲本来还很奇怪为什么德国人会这么向着俄国人说话,他刚刚才想起来,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表哥,人家是亲戚,当然要说一家话了。

“您做的对,国家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迪特里希点点头,说道,“我期待着和孙将军及您的国家在未来的进一步合作,我们会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尽量让俄国军方尊重各国的意见。”他这句话也是向孙纲表明,德国会尽量劝说俄国让步,避免冲突的进一步扩大,升级成为谁都不愿意见到的战争。

“那样就太好了,中国期待着并感谢德国对东亚和平作出的努力。”孙纲对他说道,迪特里希这么说的话,证明事情会是有很大的转机滴。

送走了迪特里希,孙纲长出了一口气,德国人这一头处理得还算顺利,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德国人是不会考虑帮助俄国人的了。

促使德国人去找俄国人谈,也是孙纲留下的一个后手。

不管德国人能不能促成日本这件事的顺利解决,关于中德以后青岛问题的谈判,对中国方面来说,都是有利的。

德国人想不到,这次居然会被中国人利用了。

被利用的后果,等他们发现的时候,也已经晚了。

看看没事了,他看了看江穆齐从国内派专人给他送来的北洋军情处最近收集来的情报,还有爱妻给他的家信,了解一下国内最近都发生了些什么事。

从各方面的情报显示,那个历史教科书上说的“维新变法”已经开始了。

光绪皇帝的身子基本康复,已经重新开始执政了,慈禧太后宣布归政给光绪皇帝,又退回到幕后去了,但一些重大的事情,光绪皇帝还是不敢擅自做主,得需要上慈禧太后那里去得到“批准”,但从慈禧太后对光绪皇帝的态度来看,证实了孙纲的判断,慈禧太后还是挺支持变法的。

光绪皇帝请示的许多事情都得到了她的同意,其实,早在6月11日,光绪皇帝已经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开始明确宣布变法开始了。

第二百二十一章一封家书

可这变法内容的第一条,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中国的“维新派”们烧的“头一把火”,是要整个“烧掉”八股科举取士的千年旧制,兴办新式学堂来代替。

中国人独创的科举制度已经在中国实行了整整近一千二百多年,现在冷不丁一下子“取缔”,造成的震动可想而知。

科举制度发明于隋唐,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科举制度对中国以至东亚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科举制度其实对西方也有较大的影响,十八世纪时的欧洲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的思想家都很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

某种程度上讲,后世的“高考”里,其实仍有科举的影子在里面。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华文明的“第五大发明”。

但中国从明代开始以后,科举的考试内容逐渐陷入了僵化,因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加上八股文的盛行,使考生的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都被大大地限制了。大部分人以通过科举考试为读书的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的“敲门砖”。从另外一方面来讲,科举制度亦限制了人才的出路。到了清代,这种情况更是变本加厉。从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科学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却大多数都失意于科场这种怪现象就可以想见当时的情形。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才的同时,也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百年以来,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场。虚耗光阴。而且到了清代,因为又有特殊的“防汉”思想在作怪。清廷为了奴化愚弄汉人,更是严格束缚科举考试地内容,把整个中国地思想意识阶层带进了死胡同。

康有为们深刻意识到了这一点,想借此在中国的思想领域加以变革,其出发点是完全正确地,但在采取的方法上,他们却犯了严重的错误。

他们的办法很简单,就是让皇帝一声令下,全部予以废除!

且不说一项国家政策从出台到消亡能不能就这么简单一句话说废就废了,科举制度关系到了千千万万中国传统士子的未来和出路。在没有周密详细的安排和善后的情况下,就这么搞“一刀切”。能成功才怪。

果然不出所料。这项“一杆子打翻一船人”的“变法措施”一经“出笼”,就几乎招来了全国上下读书人阶层的一致“声讨”和“怒骂”。

据北洋军情处收集的情报显示,当初梁启超联合一些人向光绪皇帝上书提出这项“建议”时,就险些遭到愤怒地士子围殴,梁启超办的一间报馆也因此被砸毁。梁启超曾经向总督张之洞建议由这位总督大人上折子请废八股科举,应该差不多能行,张之洞听了后大摇其头,说他不可能上这道折子。因为“恐触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之怒。”张之洞对此看得很清楚,这句话可以说直接指出了问题地关键所在。

可即使这样,“维新派”还是“百折不挠”地就这么“顶硬上”地来了,其“勇气”是“可嘉”滴,但得到的效果,只能是相反滴。

孙纲看完了这些情报,不知怎么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

因为,在他看来,后世倍受诟病的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其实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方面。

自明清以来,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变成了宋代由经艺演变而成的八股文,八股文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危害极大,它严重束缚人们地思想,是维护封建****治地工具,在成为中国传统知识阶层的“时尚”地同时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了绝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曾经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他一针见血的指出:“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可八股文毕竟盛行了这么多年,想要****之间尽废,根本不现实,反而会激发广泛的矛盾,造成全国性的动乱。

其实,八股文只是一种文章形式,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在它的形式上变通一下内容,如果内容变成了西方的实用主义的科学知识,是否用八股文的形式来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一点,西方人可就比中国人聪明多了。

第二百二十二章抓“垫背”的

“苏鑫这个家伙犯了个大错误,我已经把他关了禁闭,我和老陈小江小詹他们商量看有没有办法补救,怕你分心,等完事了再告诉你怎么回事,你就安心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吧,在那边多注意安全,出门的话让小林和小戴多带些人陪你出去,千万别一个人逞能上街啊,别让我整天提心吊胆的”

看着爱妻的信,孙纲耳边似乎又响起了她娇声软语的温柔呢喃,眼前又浮现出了那张令他魂牵梦萦的甜美笑脸。

他的心此刻,似乎已经飞回了她的身边。

可她说的苏鑫的事,却不知怎么,让他感觉到一阵不安。

苏鑫会犯了什么错误,以至于被她给关了禁闭?

她在信里还不敢说明是怎么一回事,可见这个错误应该不小,而且还很麻烦。

对于和他们一样是穿越者的苏鑫,因为受这个时代的“不良影响”,身上的“穿越者”的“特征”已经消失殆尽,他现在已经完全融入到了这个时代当中。

其实,自己和爱妻除了脑中的思想还是后世的以外,其他的,还剩下了多少?

孙纲暂时放开了这些不着边际的思绪,又回到眼下面临的局面上来。

俄国人在远东的主要海陆兵力都集中在了日本,本土空虚,其实如果不是大清陆军的战斗力目前还达不到他的要求,他真想现在就出兵东北,收复故土。

可他知道,现在,时机还远未成熟。

想要做到那一步,他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得到全国各阶层高度认可的中央集权政府。以及一支装备精良的海陆军。再加上强大地经济实力做支撑,是根本不可能实现这个目标地。

对了。还有青岛。

青岛现在还在德国人手中,依靠现在的力量想收回青岛都困难,何况那么辽阔地国土!

赶紧把这边的事情处理完毕,自己好腾出手来,专门把国内的事情解决了!

不然,等这帮“维新派”真的把国家搞乱了,再指望“从头收拾旧河山”,只怕就没机会了。

他正在那里胡思乱想,林文昊进来告诉他,美国“巴尔的摩”号巡洋舰的代理舰长施奈德少校来访。

孙纲让林文昊请他进来。两个人见面显得很是亲热,他们俩第一次见面是“巴尔的摩”号海上触雷的那一次。这个人是“巴尔的摩”号巡洋舰上的大副。因为精通中文,所以和中国海军官兵混得很熟。

那一次孙纲救下了“巴尔地摩”号后又安排他们在旅顺接受维修,“巴尔的摩”号上地官兵都对中国海军感激不尽,“巴尔地摩”号获救的消息传回美国国内,经美国媒体报导,使美国人对中国的好感进一步加深,间接的促成了美国国会废除了《排华法案》和《格利法》。

这样一件“举手之劳”的事,居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非但李鸿章等人想象不到。其实孙纲自己也没有想到。

“巴尔的摩”号完全修复一新后随即从中国出发,参加了解放菲律宾的马尼拉海战。给西班牙舰队以毁灭性地打击,立下了赫赫战功,马尼拉海战后,“巴尔地摩”号返回日本,护送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前来参加和会,途中舰长生病不能理事,作为大副的施奈德就担任了代理舰长,今天前来拜访,一方面是当面致谢,另一方面,应该也是来“摸底”地。

因为都是海军,两个人的话题就基本离不开本行了,孙纲问了他一些关于马尼拉海战的详情,施奈德给他讲了一下,但言下并没有什么夸耀之意,在他看来,西班牙在菲律宾的舰队简直可以说不堪一击,美国舰队第一次齐射后,西班牙舰船就没有不着火的了,“那简直不能称为一场海战。”施奈德笑道,“相反,倒是贵国海军在对日本的战斗中的表现让人吃惊和敬佩,也让我们受益非浅。”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我也没有想到会是那个样子,”孙纲说道,“我国海军战舰型号过于复杂,编队作战能力受到了限制,必须想法办法改进才可以。”

“一艘战列舰的战斗力抵得上一支舰队,”施奈德说道,“贵国的战列舰所采取的战术实际上是非常恰当的,我国海军进攻马尼拉时也采取了类似的战术,西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