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百八十九章 渡海远征
高熲眯着眼睛,问道:“这样做确实可以经过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折腾,慢慢地把高句丽拖垮拖瘦,到时候只要时机成熟,再起大兵攻击,高句丽可一战而灭。”说到这里,他叹了口气,眼神变得黯淡起来,“可惜圣意已决,这次我们只能仓促出兵了,行满,对于海上夹攻,你有何主意?”
王世充的脸色微微一沉,从他的内心深处,是不愿意这个时候去攻打高句丽的,总觉得过于仓促,而且自己并没有出过海,不习水战,到了大海上只怕还会晕船,在这个时代的航海技术还远远谈不上发达,即使是渤海海内的风浪也是让许多商人望而却步,更不用说巨大的战舰队了,如果能让自己选择的话,显然还是走陆路更靠谱一些。
想到这里,王世充开口道:“下官主管驾部司,根据帐册,在东莱一带的水军船队现有五牙战船四十艘,黄龙战船一百艘,如果要渡海远征,只有这两种大船可以横渡北海,从水路进攻高句丽,只是这些战舰还都是当年柱国,现任幽州总管燕荣从海路南下进攻南陈时使用过的,早已经年久失修,这次如果要渡海远征,只怕还要另建新战船才行。”
高熲点了点头:“需要新建多少?可否从南方调海船北上?我记得当年越国公平定江南时也从海路进击过,迫使泉州叛贼王国庆投降,就是乘坐那种五牙海船,现在也不能用了吗?”
王世充摇了摇头:“越国公平定江南也是六七年前的事情了。战船。尤其是海船。成天泡在海水里,被海水腐蚀得厉害,因为这些海船还要外包铜皮,以抗风浪,海水里有盐份,时间长了就会把这些铜皮给锈蚀。所以这种大海船的寿命一般也只有五六年,时间再久就要散架了,我们中原很少渡海去攻击他国。这种大海船只有现做才行。”
高熲皱了皱眉头:“行满,你和高句丽的商人做生意时,没有那些大型货船吗?这次从海路进攻的部队只怕也要有个四五万人,如此算来,能装二百人的五牙战船需要一百艘,能装一百人的黄龙战船也需要个二百艘以上才行。四五个月的时间,只怕来不及打造这么多战舰,还得多征用民船才可以。”
王世充正色道:“高句丽和我朝的海上贸易线路是要横穿北海,冬天时海上刮西北风,夏天时刮东南风。所以往往是高句丽的商团在秋冬时节出海来我们这里,到了春夏时分载满货物回去。我军如果要渡海的话。也得选择四五月份,若是六七月时,海上多有风暴,大军若是碰到这种风暴,那再多的船也只能葬身海底了。”
高熲也听说过海上风暴的厉害,他盯着王世充的眼睛:“行满,要赶在四五月份出兵的话,你估计能造出多少条战船,可以带多少兵士?还可以征调到多少商船呢?”
王世充想了想,说道:“一般来说,造一条五牙战船,最快需要两个月,青州沿岸的所有船工船厂同时开工的话,一个月应该可以造出二十条,五个月拼了命可以造出一百条来,可载两万军士,黄龙战船可以造出大约二百条,可载一万六千人,只是这样一来,军士们没有时间训练了,大海不同于内地的江河,风浪起伏得厉害,如果不经过训练,只怕难以驾驭。”
高熲的脸色微微一变:“如果是那些江南熟悉水战的军士呢,这次皇上主动点了以水师见长的南朝名将周罗睺,就是想起用南朝熟悉水性的老兵,节省训练的时间。”
王世充叹了口气:“高仆射,您应该知道,大海上的风浪和江河里的完全不一样,江河里行船不至于浪大到船翻的地步,也是以划桨为主,而在大海中行船,风大浪急,主要得靠风帆行进,这一点上,江南的军士未必会比青州的士兵们更适应。
以下官愚见,现在就得抓紧搜集来往于高句丽与大隋之间的货船,用这些船先让集结在东莱和登州的士兵们训练,让他们适应大海上的风浪。同时抓紧建造新战船,这才是取胜之道。”
高熲笑了笑:“行满,看来你对海路征伐高句丽,早已经做过研究了,不然怎么会知道得如此详细?现在如果我把造船和搜集货船的任务全交给你,你能在三个月内征调到足够多的平底大海船吗?”
王世充微微一笑:“这点请您宽心吧,可容纳二百人的平底大海船五百艘,保证能在两个月内征集到,至于造舰的事情,下官也会一刻不闲地去督促的。”
高熲满意地点了点头:“很好,那你现在就动身前往东莱,周罗睺应该会在半个月内赶到那里,明天我也会亲自赴幽州涿郡,负责调度整个征高句丽的大军及军需,现在我就给你写公文,执此公文,你可以征调整个青州沿海的船工和船厂,开始造船,所需的材料,从木料到铜皮,再到铆钉,需要多少就跟我要多少,我在涿郡一定会尽力先满足你的需要。”
高熲说完后,直接就拿出一卷绢帛,打开在上面写起正式的公函来,写完后在上面盖上了尚书省的大印,交到了王世充的手里,还特地在王世充的手上拍了拍:“行满,这次出征你也知道,困难不小,胜负难测,我等既食君禄,当尽心竭力,建功立业,水军那里,就拜托你和周将军了。”
王世充也感觉到手中的这卷帛书有千斤之重,这次确实时间太紧了一些,任务比起上次宁州讨伐战要艰难得多。连一向稳如泰山的高熲这次都如此面色凝重,可见任重而道远。
王世充突然想到了些什么,开口道:“高仆射,还有一事,下官并不懂造船之法,只怕您还得给下官配一个巧匠,到那里现场督造战舰才是。”
高熲微微一愣:“行满,你是驾部司的,司里有天下所有战舰和工程兵器的图纸,直接带过去不就行了吗?”
王世充摇了摇头:“兹事体大,如果有个一两年的时间慢慢让下官来造这些船,那一点问题也没有,下官可以一边学一边督造,可现在时间紧急,下官对于造舰只是个外行人,怕耽误了朝廷大事,还是请高仆射举荐一个精通工程,又懂航海的能工巧匠,与下官一同前往,由他负责战舰的建造工作。”
高熲没有说话,站起身,来回地踱起步来,边走边想,走了两步后,双眼突然一亮,停下了脚步,对王世充笑道:“你看著名的能工巧匠,前国子监祭酒何妥的侄子,现任太府卿;开府将军何稠如何?”
王世充心中一动,连忙道:“何妥?就是那个在开皇十二年的时候上书皇上,说是苏威结党营私,害得皇上在朝堂之上当众让苏威看谢晦传,然后将其免官的老学究?”
高熲点了点头,道:“正是此人,先说他的叔父何妥,说起这何妥,话就长了,他的祖父何细胡乃是西域胡人,早年做生意到了蜀中,定居了下来,成了巨富。当时的蜀地还是梁国所有,后来在南梁灭亡时,蜀地被西魏攻取,而何妥也跟着父亲到了大兴,八岁就入了国子监,其人聪敏好学,居然以一个胡人的身份成了一代国学大师。”
王世充吃了一惊:“这人居然是胡人?”(未完待续。。)
有关檀君朝鲜和这三章高句丽的说明
有网友提到这三章(实际大约二章半左右)的内容过多地提到了高句丽,这里作个说明,檀君朝鲜最早的说法是出自宋末元初的高丽僧人一然法师。
《三国遗事》是记述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国遗闻逸事的书。作者一然;高丽中期僧人;生于1206年;卒于1289年。该书卷五卷首记有“国尊曹溪宗迦智山麟角寺住持圆镜冲熙大禅师一然撰”。查一然年表;知他在1259年(55岁)被尊为大禅师;1283年(78岁)晋为国尊;1284年至1289年任麟角寺住持;故可断定这部书是他在79岁至84岁间撰写的。有资料说他“言无戏谑;性无缘饰;以真性遇物”;又说他“年及耄期;聪明不少衰”。因此;一般认为他的写作态度是严肃的;坛君故事不似杜撰。
这本书里开始提到檀君的故事时说是根据所言,虽然现在流传下来的魏书里没有相关的记载,但是中国历代战乱,史籍多有损毁,十三世界时的一然接触到的资料应该比现在我们能找到的古籍丰富,以他作为朝鲜国师的身份,也不至于这样信口胡说,至少我个人认为,这个传说要比突厥的那个狼人传说要靠谱点,所谓的天神,熊女当然是胡扯,但如果是以熊为图腾的部落,在我国的夏朝时期在朝鲜乃至辽东一带定居,建立了原始游牧性质的国家,这还是很有可能的。
除此之外,萁子入朝鲜前那里就有部落存在,说明朝鲜的历史在萁子朝鲜之前就存在了,无信史的时代,本书里就一而言之地以檀君朝鲜代替了。
高句丽的历史和百济,新罗的历史堪称朝鲜半岛上持续了千年的三国演义,日后本书中与高句丽的战争会有重要的篇幅,主角拉上百济和新罗作为盟友夹击高句丽也会写上很多,所以交代清楚这三个国家的来源,关系,才可能展开后续的章节。这也是这三章多花了不少笔墨写高句丽历史的主要原因。
另外,感谢网友忠爱劳尔,聂北凌的月票支持,谢谢。(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章 造龙船的巧匠
高熲点了点头:“不错,他出自那西域的昭武九姓胡种,是月氏人,出身于中亚一带的何国。就是他的侄子何稠,入我中华已历三代,还是脱不去那胡人的外貌呢。行满,此人跟你的经历,倒是有几分相似。”
高熲看了一眼王世充,继续说道:“当年何妥与苏威的儿子苏夔共同负责制订朝廷的礼乐,那苏夔年轻气盛,与何妥各执一词,相持不下,于是皇上让朝中的文武百官来表态,结果十有**的官员都选择了支持苏夔,结果何妥这张老脸就搁不下了,他一个饱学博士居然被一个后生晚辈打败,绝不能忍!
当时何妥坚持认为,这是因为朝中的官员们依附于当时身为尚书右仆射的苏威,畏惧于他的权势,所以都向着苏夔。
何妥以此上书皇上,说苏威结党营私,还以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来影射苏威,偏偏当时苏威一人身兼五官,儿子也是年纪轻轻便位居高位,引起了皇上的警觉。后来调查的过程中果然发现苏威任人惟亲,大肆提拔肯依附自己的人,这才有了六年前的苏威罢相之事。”
王世充点了点头,说道:“原来如此,当时我身在岭南,对此不是太清楚,何稠这个名字我有点熟,哦,对了,他不就是这次在周法尚的桂州平定战中立下战功的新任开府将军吗,怎么此人还是个能工巧匠?”
高熲笑了笑,继续道:“何妥的兄长何通,有一门雕刻玉器的独门功夫。大概是因为他的父亲何细胡当年做的也是珠宝玉器生意。有祖传的手艺。何通英年早逝。何稠就随着叔父何妥一起去了大兴。与何妥专攻经史典籍不同,何稠对于历代的工匠之书更感兴趣,现在任太府卿,掌管着细作署,专门打造各种精巧的器物。
我朝琉璃的制作之法已经失传很久,可是这何稠却可以用绿瓷打造出与真正的琉璃器物一般无二的东西。就在年初的时候,波斯国进贡金绵锦袍,那使者还口出狂言。说天下无人能做出象这样华丽的锦袍。
当时皇上就下令让何稠也做一件,结果何稠几天的功夫就做了一件比那波斯使者所献锦袍更华丽更精巧的出来。让那狂妄的波斯使者只有叹服的份,也算是扬我国威,让皇上大有面子,当即加升何稠为散骑员外郎。”
王世充叹道:“这何稠果然是能工巧匠,专业型技术人才啊!可是这样一个人,也能领兵平叛?”
高熲笑了笑:“行满,那时候你正跟着史万岁去和南蛮作战呢,不知道这事。当时岭南西南部的俚人首领李光仕谋反,震动了岭南好几个州郡。皇上可能是觉得这个平叛的难度不高,想为刚刚为国争了光的何稠加点军功。便让任命何稠为岭南安抚副使,率兵平叛。
何稠到了岭南以后,在冼夫人的外孙,罗州刺史冯暄等忠于朝廷的当地夷人首领配合下,一路凯歌,虽是偏师,但也把几个死硬到底的叛贼首领剿灭,至于愿意投降,归顺朝廷的首领则得到了很好的优待,一个个被封为州县长官。
其中有个钦州刺史宁猛力,是钦州一带最大的俚人头领,开始也打算跟着李光仕一起叛乱,可是还没等他发动,周法尚就把叛乱给镇压了,何稠所部也逼近了他的领地,于是这宁猛力心惊胆战,跑到何稠的行营,请求孤身入朝面圣领罪。
当时这宁猛力已经身患重病,何稠看他病重,就让他不要万里迢迢地随自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