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在香山正准备动身往广州的林婉儿听说了父亲的事后,却是又气又恼,可却又打心里欢喜。
广东布政使司衙门就是原先的满城靖南将军府,满城被清空后。城墙即被太平军拆毁。出任布政使司右参政的是降官王章钧,这人原先干过惠州知府,是目前为止向太平军投降的清廷品级最高的文官。也是降官中忠心最佳的一个,没办法,谁让他亲手杀了广州知府朱国荣。
左参政左清是赶鸭子上架担任的这个大明广东布政使司左参政,他姓左,原先干得的就是左参政,现在还是左参政,倒是要把这个“左参政”给带到棺材里面去了。左清实际并不愿意归顺太平军。他接到任命时,周士相都没见过他,左参政大人也是被士兵拿着刀硬架到布政使司衙门办公的。
原两广总督衙门和广州知府的一干幕僚书办全部被充实到布政使司衙门和广州知府衙门。另外还调了些到军帅府。各县主薄、典吏等官吏凡是未死、未跑的都被太平军留用,只不过全被下放到各乡执行建乡并村事务,不再沾手之前事务,如此也是防止这些地头蛇架空上官。当然。在太平军的大刀威逼下。敢有胆量对抗的小吏也没几个。
清军在广东的屠杀和连年的战乱使得广东人口直线下降,这便让太平军有足够多的无主土地安置降兵家眷,也有足够多的土地用以开垦。
周士相给布政使司衙门的命令只有一个,就是各县必须学香山一样,打破地方原有宗族制,让“皇权”下乡到村,整合实际控制区内所有的人力和物资,只要一道命令。太平军占领区内所有力量便能全部动员起来。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不亚于整军扩军,周士相给了宋襄公最大的权力。他可以便宜行事。
所谓便宜行事就是布政使司衙门可以调动驻军保障建乡设村这一工作的进行,对当地不肯合作的士绅地主可以武力进行镇压。
建乡设村的根本目的还是屯田,如何屯田,大明有二百多年的经验可循,只要照章办事,也不须多费什么心思,事情便能做得大差不差。
虽说两百多年的卫所军户制早就烂得一塌糊涂,但周士相相信这是因为年代太久远,各种历史原因造成的结果。单屯田这个办法对于已经十室七八空的广州而言,还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大量伤兵从军中退出转到地方担任乡长、村长之职,乡村公所制其实就是加强版的保甲制,也可以说一个村便是一个缩小版的卫所。
虽然这个制度让宗族力量受到重挫,也让乡间士绅再也无法获得原先的政治权力,但却是最有利于太平军的一个政治构架和制度。
对于那些不肯合作的地主士绅,周士相不再如香山般那般虚伪和温和,而是直接撕破了伪装。
“镇压,必须坚决镇压这些汉奸,坚持镇压这些和满州人勾结的败类!”是周士相对布政使司衙门官员说得最多的话。
四镇一旅两营,在广州乃至广东占绝对主导力量的太平军就是周士相最大的底气。手中有了刀,他便可以推行他想要做的事情,哪怕这件事会让太平军在未来成为天下公敌,他也要强力去做,因为他的时间不多了。
先生存下来,再强大起来,尔后才能考虑政治制度是不是合适,是不是弊大于利,或是利大于弊。在没有强大之前,考虑这些不切实际的政治制度是不是合适,是很可笑的。
太平军现在还远不及当年的李自成大顺军,也不及张献忠的大西军,李自成和张献忠都是造反起家,但他们却不是败在地主士绅之手,他们实际是败在了另一支组织力和凝聚力比他们还要好的满州八旗手中,而非地主士绅的反抗。
倘若李自成没有败在清军手中,地主士绅对大顺政权百分百是采取合作姿势,而不是对抗,因为他们的刀不够锋利,他们的力量没有大顺军强。
有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个例子在,周士相便对当下的政治制度是否会激起天下地主和士绅的反抗无所谓了。
“建乡设村”,打击不多的地主士绅,打击乡间的宗族力量,这在以前,是王章钧、左清、吴尔远等降官想也不敢想的事,更是做也不敢做,可现在却只能硬着头皮去干。
香山的模版放在那,也不须他们动什么脑筋,照抄就是。他们可以选择不干,但结果却是很可怕的。别看城中百姓看到他们还是一如从前敬畏,一口一个大人称着,实际上他们还不如这些百姓呢。人家可不怕掉脑袋,他们这脑袋却是不太稳固。(未完待续。)
第四百一十一章 我见见耿精忠他娘
新占领的八县一散州的各乡、村公所组建后,和香山县一样,除了落实县里交派钱粮税赋的征收外,还要在农闲时组织青壮进行一些军事训练。训练期间青壮们可以得到一些钱粮补贴,或是减免其家一些赋税,以此带动他们参加保安队的积极性。
周士相明确要求各乡的保安队要维持在100人左右,各村保安队则维持在30人左右,军官和骨干必须是太平军伤退士兵,或是有家人在军中服役的男丁。年龄14岁以上,50岁以下都可。
各乡村的保安队力量要接受乡、村公所的直接指挥,除作为备兵外,也要负责境内治安维持,发现土匪能剿灭的则剿灭,不能剿灭的则报县里请驻军来剿。
鉴于太平军今后仍将以对清军作战为首要任务,为此周士相特意从平南藩库和靖南藩库调拨了一批武器分派给各县保安队,以加强他们自身的力量。
以一县十乡若干村计,各县保安队数量当在2000人左右,太平军实际控制九县一散州,如此可得武装保安队2万余人,虽然这支力量是半军半民性质,但在用于稳定后方却能起巨大作用,在太平军主力作战陷入危急时,这支力量整合起来也能快速支援前线。
“我们的武器并不比清妖强,我们的人数也不比清妖多,我们的地盘也不比清妖大,但是只要我们的动员力度比他们强,我们动员百姓的速度比他们快。我们就能赢!”
“不要怕百姓们不愿意支持我们,只要我们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我们能带给他们的好处更多,那便不存在不肯支持!这个好处要能看得见。摸得到!”
“各县境内所有土地都要重新造册换契,对于个别耕地紧张的地方,原先的地契超过百亩的都要重新丈量审核,对于那些支持我们的地主,我们可以给其一定的赎金将多出来的土地赎回,分给那些没有土地的农民耕种,从前附庸在土地上的人身租佃关系也一律解除。对于不肯支持我们的人,就将他们从**上予以消灭。不要怕杀人,如果杀一些人可以让我们快速的在这些地方站稳脚根。获得大多数百姓的支持,那便要杀,狠狠的杀!”
“你们要清楚,现在你们所做的官是我给你们的。是本帅的太平军保着你们做的这个官。如果我们打不赢清妖,那你们这些官就做不了,不但做不了,还会被杀头!”
“各县的保安队必须牢牢抓在县衙手中,绝不允许任何宗族势力染指保安队,发现一个就要杀一个,绝不能姑息!”
“没吃过猪肉,总看过猪跑吧?不用你们这些县太爷去费多大脑子干事。布政使司会从香山调人协助你们,你们要做的就是督促再督促!”
周士相在十月初三的军帅府会议上对各县主官如此强调。对于那些降官是不是真的听进了他的话。真的肯这样替太平军干,周士相根本不去管。他不管,自有人管,宋襄公这个布政使不是吃干饭的。
。。。。。。。。。
前些日子清军进军香山时,各乡的保安队虽没有直接和清军作战,但在转移民众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宋襄公大开公库犒赏全军时,不单单是犒赏直接作战的太平军,后方转移有功的保安队和预备兵都得到了赏赐。
有龙眼乡的保安队配合前山寨的预备兵在谭江边对来犯绿营进行了有效阻击。此战直接指挥的预备兵旅帅、千户于世忠得到了周士相重用,调其至第二镇担任旅校之职,负责龙眼乡保安队的乡长何保也被调至连州担任知州。
赏罚分明,一视同仁是周士相对自己,也是对部下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只要立了功,不管你是战兵还是辅兵,是军官还是伙头兵,是汉人还是满人,一律厚赏。
无论是太平军还是保安队,周士相都要将牢牢捏在自己手中,枪杆子出政权,他在广州现在做的就是打破原有的封建秩序,利用战乱大量人口流失和土地荒废这两个条件来落实军改、土改、政改,建立一支从下到上牢牢和太平军利益捆绑在一起的利益集团。
这个利益集团的核心就是占人口总量百分之九十五的平民百姓,换言之,取得这些百姓的支持,就是得了人心的支持。
各县造册统计,现有人口58万人,而土地,就是换取这58万人支持的最好工具!
今年各县秋粮收获有好有坏,收获最好最多的是香山,即便香山北部几个乡遭到了清军的破坏,但是南部各乡的秋粮产出依旧达到一个历史收获高点,比以往一年收获都要多。这得益于太平军在香山进行的整村并地工作以及前山寨的大规模军屯。事实证明,集体化的耕种就是比散户耕种来得更有效率,更有收获。
各镇在辖区内的剿匪战斗中也清出了大批粮食,这些粮食一车车的运入广州,迅速稳定了市面粮价,让广州城中的百姓安下心来。对于新控制的几个县,若是该县粮荒的话,周士相一面要求派去的官吏组织百姓自救,同时也调去军粮予以接济,还花重金从韶州的唐三水那买来一批粮食。
对各县地主士绅的镇压打击也清缴出大批被他们隐藏下来的粮食,这些粮食一半发给了当地支持太平军的百姓,一半送到驻军充为军粮。
太平军雷厉风行的剿匪清粮行动、行之有效的建乡设村屯垦,对人力和物力的最大利用,导致广东全省都有不定程度的粮荒,可广州这边不仅没有粮荒反有盈余。
有了粮食,官员们办事就有底气。士兵们也不用担心自己在前线打生打死,家人却饿着肚子;有了粮食,也意味着太平军可以有进一步的作战能力。这个年代。战争打得其实就是粮食。
广州城中的汉军家眷除靖南王府的一些人留在了城中,其余都拨到各县安置,城中另外几万百姓的安排也都由王章钧、左清等降官们在负责,他们原先都是父母官,知道应该怎么做。周士相只要他们不饿死人,恢复市面,让百姓有稳定收入来源。有市集可以买卖便行。
在广州城中和清军有关联的大商户也遭到了太平军针对性的打击,周士相更叫宋襄公制定了官方粮价,不许市面粮价超过官方粮价的百分之二十。
同时各乡各村百姓收获的粮食除了交出四成到太平军设在各地的公库外。余下有结余的也必须优先卖给太平军。周士相给百姓的粮食收购价是市面价的八成。
盐、铁等战略物资也全部实行官府定价,监督制,总之,周士相在广州实行的就是类似后世计划经济制度。一切都围绕着太平军的发展和壮大去做。什么对太平军有利就去做什么,尔后再通过太平军壮大后得到的利益反输给支持的百姓们。甚至周士相都在考虑,是不是给那些耕田耕得卖力,打铁打得出色的农民、工匠们一些军功赏赐,剌激他们更加卖力的为太平军服务,多种田多打粮,多打铁多织布。。。
只要有利,不管这个制度是否有毒还是没毒。周士相都愿意去做,去尝试。前世的他只是个普通士兵。所知有限,不可能什么都一步到位,因此也是在摸石头过河。谁也不是天生就是能文能武的主,也没有谁生下来就是天才,若是哪方面做得差了,改进就是。但前提是太平军必须强大到不会有败亡的那一天。
。。。。。。。。。
鉴于广东连年战乱,父母双亡的孤儿太多,周士相下令各县将这些孤儿都送到广州来,由太平军统一抚养。各县报上来的孤儿有千余人之多,年纪最大13岁,年纪最小的却只几个月。
大明境内其他的孤儿抚养所在一般都在寺庙,偶尔也有大户人家将自己的宅子捐出供孤儿们生活,不管是寺庙还是其他地方,地方官府都会专门聘请老师给这些孤儿上课,教他们读书识字,若是孤儿中有人能考中秀才,那可是地方官教化有功的表现,要是能考中举人甚至进士及弟,那这任地方官的名声可就名扬四海了,不仅仕途平坦,青史也要留名,最差得也会在地方志上留下墨彩浓厚的一笔。
所以宋襄公按惯例也准备给这些孤儿请人授课,这当然是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