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想到,顾莞宁竟如此慷慨大方,拿了这么多银两出来!
闵太后坐不住了,立刻去了椒房殿。
顾莞宁诊出喜脉已有几日,宫务全部交给闵太后,宫中的内侍总管和女官们,俱出入慈宁宫。往日热闹的椒房殿顿时消停许多。
宫女刻意放轻了脚步声,也无人闲话低语。偌大的椒房殿,显得十分静谧。
闵太后驾临,宫女忙进去通传,迎出来的是陈月娘。
闵太后目光一扫,随口笑问:“这倒是奇怪了。琳琅和玲珑今日怎么都没在。”
陈月娘福了一福,抿唇笑道:“说来也是巧了。娘娘才诊出喜脉,她们两人竟也跟着有了喜讯。娘娘体恤她们两个,命她们在屋子里养胎。无事不必出来当差。”
琳琅玲珑俱是顾莞宁的心腹,顾莞宁嫁给萧诩已足有十年,闵太后对琳琅玲珑两个也十分熟悉。闻言欣然笑道:“这倒是个好消息。她们两个都不算小了,也该生育子嗣了。”
想了想问道:“她们两个不能当值,莞宁身边的人手还够用吗?要不要再多挑几个宫女进椒房殿?”
陈月娘应得颇为委婉:“这倒不用。椒房殿里的人手足够了。再者,娘娘也不惯要别人伺候。有奴婢和琉璃璎珞珊瑚珍珠便足矣。”
这倒不是信不过闵太后。只是,顾莞宁生性如此,待在她身边伺候的人必须完全忠心可靠。
闵太后不以为意,笑着说道:“这样也好。莞宁人呢?”
“娘娘有些困倦,正在寝室里小憩,奴婢这就进去通传……”
“不用了。”闵太后想也不想地打断陈月娘:“让她好生歇着。哀家稍坐片刻,等上一等也无妨。”
……
顾莞宁睡了一个多时辰才醒。
琉璃和璎珞利落地上前伺候更衣,一边禀报:“太后娘娘在外间等候娘娘,已经等了半个时辰了。”
顾莞宁神智顿时清醒了几分,嗔怪道:“怎么也不早点叫醒我。”
“奴婢倒是想叫醒娘娘,可太后娘娘不允。说是让娘娘好好休息。”璎珞有些无奈地应道:“奴婢不敢不听太后娘娘的吩咐。”
琉璃立刻接了话茬:“是啊!奴婢总不能违抗太后娘娘之命。”
一对油嘴滑舌的机灵鬼!
顾莞宁瞪了两人一眼,目中犹带几分笑意:“琳琅和玲珑两人有了身孕,才让你们两个接替她们。你们若表现不佳,本宫便罚你们去浆洗房。”
熟悉她脾气的琉璃和璎珞自然不怕,笑嘻嘻地继续请罪。
说笑几句间,顾莞宁已经穿戴整齐。
“劳母后久等了。”见了闵太后,顾莞宁先歉然告罪一声:“以后母后到椒房殿来,便让奴婢叫我一声。”
闵太后立刻道:“有喜之人,本就该多歇着。我又没什么事,等上片刻也没什么。”
“不管如何,也没有让婆婆等儿媳的道理。这要是传出去,少不得要落一个不敬长辈的声名。”顾莞宁轻声道。
闵太后理直气壮地说道:“我这个长辈半点都不介意,别人谁敢多这个嘴!”
语气中,流露出了太后应有的霸气。
顾莞宁哑然失笑,心里暖融融的。
闵太后很快说起了正题:“莞宁,我今日才知道,你竟将私房体己都捐做了军饷!这么做岂不是太过委屈你了!”
顾莞宁淡淡道:“儿媳只捐了三成私房!”
闵太后:“……”
儿媳好有钱……
不对!现在不是想这个的时候。
闵太后定定神道:“这么大的事,你总该和阿诩商议商议。”
顾莞宁轻笑一声:“他自然早就知道。”
闵太后:“……”
儿子也太随和了……
“用妻子的陪嫁,总是不太好听。”闵太后没那么多弯弯绕绕,很快便冒出了心里话:“朝中内外这么多双眼睛看着,他一个天子总得顾及颜面。”
所以,闵太后真正心疼的,还是自己的儿子。
顾莞宁也未介怀,微微笑道:“儿媳有个好名声,于皇上也是颜面有光之事。再者,夫妻一体,本就不分彼此。我的陪嫁私房,便是不捐给国库,日后也会留给阿娇姐弟。既是如此,迟些早些又有何妨?”
这倒也是。
反正是萧家儿媳,以后私房总是要留给萧家子孙。
闵太后轻易被说服了,很快笑道:“你这般大方,我这个当娘的也不能小气了。不过,我私房不及你,勉强凑个三十万两吧!”
顾莞宁笑道:“如何能让母后这样破费。母后若是有心,出个十万两,为皇上增光添彩也就是了。”
“这怎么行!”顾莞宁这么说,反而坚定了闵太后的决心。闵太后想了想,又改了口:“我再多添十万两,凑个四十万两整。”
顾莞宁失笑。
她不是有意为之,不过,倒像是以退为进一般。
闵太后也忍不住笑了起来:“人的心思也真是奇怪。若有人让我掏这么多银子出来,我未必舍得。你推辞不肯,我倒是非出不可了。”
……
顾莞宁深谙人心,要么不出手,出手便是轰轰烈烈人尽皆知。
不出半日,顾皇后捐赠百万银两充做军饷一事,便传遍京城。便连街头巷尾的百姓也都有所耳闻。
一时间,人人为之动容,口中满是赞誉之词。
“皇后娘娘真是慷慨,竟将自己的私房银子都捐了出来。”
“大秦有这样的皇后,委实是有福。”
“这天底下,也只有顾皇后才配坐中宫之位。”
“正是如此。皇上独宠皇后娘娘,也是应该的。有这样的皇后,别的女子哪里还能入得了皇上的眼。”
……顾莞宁的声名,也迅速攀至顶峰。
至于顾莞宁生母不贞之事,这种时候,再无人提及。便是偶尔有人想提一提,也会被周围众人群起而怒骂,灰溜溜地闭嘴。
第一千零一十八章 战报
此事也很快传到了太夫人耳中。
“宁姐儿果然聪明。”太夫人目中漾起一丝笑意:“出了这么一大笔银子,堵住了所有朝臣的嘴。”
以后谁还好意思提起沈氏的陈年旧事?
谁还有脸谏言皇上选妃入宫?
有这等贤惠慷慨的皇后,是天子之福,也是大秦之福。便是顾莞宁手段再凌厉,也无人会说三道四了。
顾海也笑了起来:“母亲说的是。此事一传开,上朝时人人对皇后娘娘歌功颂德,用词之肉麻,听的儿子鸡皮疙瘩都出来了。”
顾海言语诙谐风趣,哄得太夫人会心而笑。
自顾淙的死讯传来,太夫人便一直眉头深锁,已经许久未曾展颜。
便是顾海,也觉得心情轻松释然起来。
太夫人笑了片刻,忽地低声自语:“谨行走了已有**日。也不知赶到边关没有。”
更不知此时边关到底如何。
边军死了多少人?顾家的家将们有多少折损?援军已经到了边关,是否扭转了边军的劣势?
顾海目光一闪,沉声说道:“近来战报颇为不利。援军抵达后的战报,还未送至京城。等再过一两日,便该有消息了。”
……
顾海所料没错,一天后,边军终于来了最新的战报。
抵达边关的驻军共有四万。驻军不及边军骁勇善战,论战力要差了一截。不过,有了增援,对边军而言总是好事。也能迅速补齐边军死伤过多的缺口。
一直处于劣势苦苦支撑的边军,终于喘了口气,小胜了一仗。杀了几千敌军。
看到这封战报,萧诩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目中露出振奋的笑意。
战报送达京城,先呈到圣前。然后,才会由中书令当众宣读。
萧诩习惯性地将战报给了身侧的傅卓:“傅卓,你来宣读。”
傅卓领命,上前两步,朗声宣读战报。
这份鼓舞人心的战报,由相貌俊逸声音清朗的傅卓读来,令人生出身心愉悦之感。众臣们个个面带笑容,十分振奋。
满殿中,大概只有一个人心情不太美妙愉快了。
这个人,就是崔三郎。
元佑帝在位时,身边只有一个中书令。到了萧诩这儿,中书令有两个,便分了左右。左为先,右为后,这是朝中惯例。
傅卓便是左中书令,而他这个才华横溢举世无双的崔三郎,委屈地做了右中书令,被压了一头。
换在以前,崔三郎也不敢生出别的心思。傅卓是傅阁老长孙,和天子自小一起长大,情分不同旁人。他想比也比不过。
现在可就不同了。
傅阁老在政治斗争中一败涂地,现在对朝堂影响力远不如前。相反,崔阁老如日中天,入阁时间不长,却已和王阁老分庭抗礼,颇受天子器重。
此消彼长,崔三郎不免生了几分骄矜之心。
可惜,傅卓圣眷颇浓。天子丝毫没受傅阁老印象,对傅卓信任器重一如往昔。最重要的圣旨总是由傅卓拟定,当众宣读战报此类出头露脸的事,也多是傅卓担任。
崔三郎渐落下风,心中岂能痛快?
……
崔三郎的这点小心思,并未放在脸上。他依旧端着一张俊脸,颇为专注地听着战报。
崔阁老目光扫过若无其事的崔三郎,很快又移了开去。
宣读完战报后,众臣争先抢后的出言。有的夸赞援军到的及时,有的赞扬边军英勇,最惹人瞩目的,是为顾家家将请功的孟尚书。
年龄和顾海相若的孟尚书,今年刚过四旬,相貌俊美阳刚方正,留着一把美髯,更添几分气度。和俊美倜傥的顾海并肩而立,俱是令人眼前一亮的美男子。
不愧“双娇”美名!
“……定北侯死后,幸有顾家一众家将在军中收拢人心,军心未至溃散。也撑过最难熬的几日,撑到了增援的驻军到来。”
孟尚书拱手启奏,侃侃而谈:“臣以为,这场胜仗,应该归功于以顾杨为首的定北侯府家将。”
天子稽首:“孟尚书言之有理。”然后看向兵部卢尚书:“卢尚书,按着兵部惯例,这样的战功,应该有何褒奖?”
卢尚书拱手答道:“回皇上。理应每人晋升一级,赏银百两!”
赏银多少无妨,重要的是能晋升一级。
武将和文官最大的不同也在这里。文官要经过科考,要积攒资历声望,便是被赏识被重用,升职也得徐徐图之。
而在战场领兵厮杀的武将们,靠的是战功。说得再直白一点,杀敌越多,晋升越快。
朝中三品以上的文官,少说也得四旬左右。
而三品以上的武将,却要年轻得多。甚至还有二十多岁的年轻武将。
萧诩略一思忖,下了口谕:“给战报上提及有战功之人,晋升两级,赏银五百两!”
……
多日来心情一直阴霾的顾海,今日终于难得的有了好心情,脚步也比平日轻快了许多。
崔阁老的声音从身后响起:“顾尚书,请稍候片刻。我今日乘顾家马车,和你一并回府。”
顾海脚步略略一顿,待崔阁老赶上来,才应了一声:“好。”
崔府和顾府相隔不远,确实顺路。
不过,崔阁老特意要和顾海同行,自然是有话要说。
宫中说话不便,待出宫上了马车之后,崔阁老才拱手道喜:“顾杨等人立下如此战功,实在可喜可贺。”
顾杨等人是定北侯府的家将,他们立下战功,便是顾家立了战功。
天子金口一开,便让众人连升两级,定北侯府自是扬眉吐气。
顾海笑道:“多谢崔阁老。”过了片刻又道:“一场胜仗,算不得什么。未必能彻底扭转战局。日后如何,尚未可知。”
崔阁老收敛笑容,正色道:“战争便是这样,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战局会如何。算一算时间,谨行应该已经赶至边关。他学了多年兵法,却未真正领过兵,人也年轻。也不知他能否稳住战局。”
到底是自己的女婿,崔阁老对边关战事的关切,也远胜旁人,语气中满是忧虑。
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胶着
顾海目光一闪,神色淡淡:“崔阁老不必忧心。当年我二哥十八岁就去了边关打仗。还不是照样镇守边关,立下无数战功。”
“我们顾家儿郎,天生便是领兵打仗的料。”
这语气,实在有些狂傲。
崔阁老听了,却深以为然:“顾尚书言之有理。”
“再者,谨行此去边关,最重要是安定人心。”顾海又道:“我顾家历代镇守边关,只要有顾家儿郎领军,边军便人心安稳,数十座边城百姓们也会迅速安定下来。有顾杨在,还有顾柏同去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