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7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拱辰道:“蕃人的眼皮浅,他们愿意并帐,不过是眼红并过帐的地方蕃户,从官中得了好处。秋冬季节,草木枯黄,并过帐的地方,由官府赊给他们牧草粮食,到了开春之后剩的牛羊就多。千百年来的规矩,牧场就在那里,谁家的牛羊多,吃的草就多,就越是能赚便宜。见了这好处,才有那么多蕃落要求并帐为村。不过,他们并帐了,我们就要赊给他们牧草粮食。赊出去的东西,可不一定收得回来,总是有风险在。我记得在京西路的时候,经略便就不同意施行青苗法,赊草粮食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定西县就是古渭州,那里隋之前为定西郡,唐时废定西郡时改为渭州。后来没入吐蕃之后,屡经反复,州治暂寄于平凉,后来便改平凉为渭州,就是现在大宋的渭州。那一带施行并帐为村之后,重新设了定西县治,隶秦州之下。大规模地并帐为村,编户齐民,必然导致秦州的民政事务变得越来越繁杂,现有的秦州编制已不能适应。

    秦州在并帐为村时,同时伴随的是经济扶持。特别是过去的这个冬天,在王拱辰所辖的营田务支持下,对并帐的牧民无息赊给了大量牧草和粮食,避免了他们的牲畜大规模地减少。这便造成一个问题,并帐之后的牧民牲畜远远多过了往常年,他们便在对牧地的争夺中占了上风,引起尚未并帐的蕃落眼红。而现在大规模地推广并帐措施,秦州现在的人力物力有些难以支撑了。

    徐平想了想道:“此事急不得,我会给朝廷上书,多向这里派些官员来。没有好处,难免有官员畏惧路途坚险,不想到边地为官,此事还是要跟审官院商量,无非是让边地的官员减少磨勘。地方打下来,总得有人守才行,想来朝廷不会为难。”

第150章 寓兵于民

    跟其他几路比起来,秦凤路的民政算是相当和谐的,哪怕治下蕃落众多,也没有因为强推并帐为村发生多么恶劣的事件。这种和谐当然不是没有代价的,是伴随着大量钱粮投入,给接受政策的番汉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这种投入不是收买,而是实实在在地改变了这一带的生产、生活环境,是长期地会让他们的日子越来越好。

    但实际上,不管是在军事还是民政上,秦凤路跟其他几种比花的钱并不多。在其他几路不停地向朝廷要钱要粮的时候,秦凤路有大量的节余,仓库里堆满了各种物资。

    花多少钱做多少事,不只是看花钱的数量,还要看花钱的效率,这就是各地施政水平的不同了。徐平花一贯钱做到的事情,其他几路花两贯甚至更多也做不来。无他,再没有一个官员愿意像徐平这样,在管理上花这么大的精力。

    秦凤路每一件政事,都有详细的计划和总结,一件事做完必须列出得失。并帐为村不是呼啦啦地推行下去,而是在事前做了详细规划,从哪里开始,怎么逐步铺开,最后在哪里算是阶段性的结束。在这个过程中要花多少钱,用多少物资,投入多少人力,最开始便就计算清楚。做的过程中跟计划不符的地方,随时针对实际进行调整,更新计划。秦凤路的驻军,在哪里驻扎,所用的粮草物资从哪里来,在哪里储存,有哪些行动,一切都清清楚楚。驻军所需的物资,从来都是按计划提前准备好的,尽量减少突发性的事件。哪怕是去打卓罗城,也没有出现手忙脚乱,尽调民夫突击运粮的事情,这全靠平时规划得当。

    一次性的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会非常巨大,军队的突然行动,不到一个月就可以消耗掉全年的积蓄。如延和环庆两路,因为范雍要求各军去解延州之围,便就把他们的储蓄消耗得精光。突击运粮要求征调民夫,而且待遇特别苛刻,让百姓怨言四起不说,单单运粮路上死伤的民夫,彻底废掉的驴、马和骆驼,都会透支一路的军事潜力。相反秦凤路这里从一开始便就规划得清楚,驻军日常所用的物资从哪里调运,在哪些关键节点建立物资储备,应付突发事件的时候从哪里来,怎么运,都有做好的应对措施。

    勤能补拙,事情只要认认真真做了,不是在瞎折腾,必然会有好处回报。徐平认真做事的回报就是,他在秦凤路不管军事还是民政的动作在几路中最大最多的,但从来没有出现物资短缺,从来没有出现军民报怨,后面做事的余地越来越大。徐平现在面临到的最大问题,是严重的人手不足。做事需要人,他这样做事需要的人力尤其多,可秦州到底还是边地州军,内地的官员不愿意来,这就有些难了。

    讨论过了并帐为村的事情,徐平道:“如今天下并不太平,我们常讲,为了应付外忧内患,减少禁军所需的钱粮,应当寓军于民。寓军于民,不一定非要把百姓划成乡兵,让他们保甲为伍,四时教阅,而是应该在地方施政的时候时刻不忘这一点。比如,夏季雨水多的时候要来了,秦州百姓多在山谷,必然面对洪灾。真地大水来了怎么办?你不能够雨下来了再说,而应该提前做好计划。如果这计划是雨水来了,这里的大户做什么,那里的大户又该做什么,这便不叫寓军于民,哪怕这里的民户什伍编甲也不是。应该如何做?要像军中打仗一样,雨水一起,派出哪些人巡防堤坝,观测水情,如军中斥候。如果他们发现了哪里不对,要报到哪里去,什么级别的险情报到村里,什么级别的险情报到寨里,再到什么级别要报到县里,到什么样子要报到州里。做事切忌没有头绪,不管大事小事一起报到州里来,那应该管的事就反而做不了了。不管是村、寨、县、州,确认了险情,是在自己这一级可以处置的,就应该提前定好。哪里决堤了应该如何填堵,要用到多少人手,怎么征调,填堵要用多少土,从哪里挖。诸如此类事情,一切都要提前规划好,便如军中打仗一般,到时按令施行,这叫寓兵于民。其他开渠、修路、架桥,都是一样,仿军中打仗行事,做得多了形成习惯,战时刀枪一发,按照村、寨、县、州编组起来,一时不知行伍也没有关系,略一教习,便就是完整的军队。秦汉军制,战事一起,往往都能够在短时间征调大军,便是因为如此。战事一了结,刀枪收上来,仍然各自回去种田,不耽误农时生产。番胡靠打猎训练民众熟悉战事,我们汉人一样要利用各种工程、应付各种天灾来训练百姓熟知军事,都是一个道理。寓兵于民不是发刀枪给百姓,那不一定的,而是在平时施政时就让他们熟悉作战的规矩。秦州的并帐为村,编户齐民,以至移风易俗,都要跟这一点结合起来。你们编规例、定制度的时候,一定要牢记这一点。”

    石延年、范祥和赵滋应诺,知道这是徐平给他定下的施政原则。

    现在禁军全靠招募,其实招募也没有问题,最坑的还是能进不能出。战事一起,广招军队,人数多了财政不足以支持,赶紧想办法结束战事。可战事结束了,招的兵还是在军中,花的钱降不下来,还是要把朝廷拖死。军人从哪里来,战事结束了到哪里去,是一个不能够回避的问题,将来终有一天需要徐平去面对。

    先在秦州试行出一套制度来,战时可以快速扩充军队,战事结束可以把人重新散回民间,是徐平接下来要做的事。冷兵器战争对兵员的要求没有那么邪乎,刀枪剑戟不用熟悉十年八年才上战场,最关键的是组织纪律。合格的兵员是有组织纪律性强的人,而不是天天走马斗狗骑马射猎的人,这是农耕民族的特点,军事制度要适合这个特点。要扩大军人的招募范围,最重要的是把组织性、纪律性贯彻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如此一来,不但是在战时可以广招人手,战事结束,军人也可以快速地适应百姓生活,不致于离开了军队的环境处处不适应。秦州原来直辖的汉人地盘不多,大部分地方都是这一年多并帐为村把直辖范围扩张出去的。白纸上好做画,在这些地方试行新的制度更加容易。

    国家民族的军事能力,抛开科技、经济这些物质基础不谈,军事制度影响大,军事文化的影响更大。把合适的军事文化贯穿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他们在平时就熟悉军旅文化,是从根本上提高军事能力的办法,也是能够惠及千年的办法。

    汉人作为农耕民族,适应自己的军事制度,就是高组织度严明的纪律,尽量把军事行动分解得精密严格,按部就班地去做。军事行动越复杂,要求的知识水平越高,要求的管理水平越高,汉人越是占有优势。把一切都大而化之,把管理和专业技术从军队中抽离出去,就把汉人的优势放弃了。禁军的没落,就是在文明在军中的没落。

第151章 春狩

    登上一座小山,看着远处绿葱葱的原野,贾逵懊恼地对杨文广道:“指挥,难道我们就这样回去?这次可是亏得大了,连路上带的粮食都没有赚回来,回去怎么交待?”

    “怎么交待?自然是如实交待。来前副指挥使说得明白,我们只抢牛、马和骆驼等大的牲畜,牧民的羊不动。走了二百多里,没有什么大牲畜有什么办法?”杨文广面上没什么表情,语气中却有些无奈。“军法不可违,说是不让我们抢牛羊和粮食,我们就一定要照做。没有缴获,这一次白白出来一趟,我们认罚就是。”

    贾逵看着远方的原野,恨恨地道:“我们出来是抢,却没想到番贼只靠买,比我们抢的还干净!这是他们自己的百姓,真真是丧尽天良!”

    杨文广也只能叹气,摇头,无可奈何。

    往年都要防秋,徐平到了秦州之后,定下来不但要防秋,还要进行春狩。前两次大胜把周边的党项势力一扫而空,也为春狩打下了基础,秦州军前出,基本无人阻挡。

    中原王朝本来就是这片土地的主人,宋军是以王师的身份重新回到这里,自然不会跟番胡一样烧杀掳掠,无所顾忌,春狩的目的是尽量削弱党项秋后的进攻能力。

    徐平定下的原则,除非遇到抵抗,不杀人,抢也以牛、马和骆驼这些大牲畜为主,还有金银铜钱等浮财,而牧民赖以生存的羊和粮食不动。这片土地上你实际分不清楚哪些族帐是党项人,哪些族帐是汉人,哪些族帐是吐蕃人,现在是党项人作主,便就有很多族帐冒认自己是党项人,以前吐蕃人作主,同样很多冒认是吐蕃人,等到大宋收复这里,自然还会有很多冒认自己是汉人。这是没办法的事,汉、藏、羌三族本来就是同源,也不可能分清楚。重要的不是他们本来是什么人,重要的是要改变这里的经济基础,从而重建新的政治制度,让这里的人说汉语,改华俗,变成跟中原一个样子。

    基于这样的政治目标,春狩便就不能把事情做绝,既要打击党项的军事潜力,又要稳定民心,把事情的性质跟被抢的牧民讲清楚。至于他们理解不理解,那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他们不理解,他们的子孙会理解的,强行反抗的只能面对刀枪。

    刚开始的春狩进行得很顺利,特别是兰州周边,卓罗城一战之后,数百里内已经没有了大的蕃部,榆中驻军很快就扫荡了一遍。再向北就不行了,现在卓罗城周围数十里内都没有人迹,徐平一把大火让那一带的人心胆俱裂,再没有人靠近那里。

    没办法,榆中的驻军春狩的方向慢慢移往了天都山一带,甚至向东北越过黄河,翻过零波山、柔狼山和杀牛岭,进入了党项鸣沙县的范围,真正进入了党项腹地。可是他们很快就沮丧地发现,党项腹地能抢到的物资还不如天都山一带多,终于在今天,杨文广和贾逵所部遇到了很尴尬的事情,按照春狩原则,他们连来的路上吃掉的粮食都抢不回来。

    这跟宋军的情报不足有关,徐平一直认为,党项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应该是兴灵两州所在的灌溉平原。那里土壤肥沃,沟渠众多,已经开发了千年之久,在他前世可是有名的“塞上江南”,西北最富庶的地方之一。可实际上经过晚唐五代的破坏,根本不是那回事。党项人并不擅长发展经济,对农业一窍不通,哪怕从赵德明起便就看到了那一带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把都城迁到那里,到元昊父子两人也没有在那里建设出个名堂来。历史上兴灵两州发展起来,是元昊死了之后,汉人地位上升,党项崇尚文教才开始的。后人与其兴致勃勃地讨论是不是因为党项尚文才导致战斗力下降,不如先想一想,不崇尚文教,他们失去天都山和横山被宋军打烂之后,剩下的人早就已经饿死了。

    现在党项经济最发达的地方,恰是跟大宋接境的横山和天都山地区。这里有优良的牧场,适宜党项人发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