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你倒是说说,这个榜是怎么排出来的!?”
包拯道:“就那么排的。”
。。。。。。
“唉!”余靖一叹。“希仁还是欠考虑了!就算观澜学生水平至此,希仁难道就不顾忌一下悠悠众口?适当也得给天下仕子一个面子的吧?”
余靖这话说的还算中肯,他本不想掺合到与那个疯子沾边儿的事儿上,可是朝廷轮才大典,那是国之根本,确实太大。
他的话也是好心,就算观澜都是有本事的,在差不多的情况下,你也把别的仕子的名次适当提一提,最起码别吃相太难看了。
连宋庠、庞籍这些有亲子应考,且在观澜就读的都觉得余靖这话没错儿。
不说让你少取,起码把太学和各地的考生名次提上来几个,也省了不少麻烦不是?
可是,包拯却是摇头。
“这个面子,还真给不了。。。。。。”
向高位上的赵祯拱手长揖,“启禀陛下,开封府主薄韩曲正在殿外侯见。在他手中,是此次开封取解两百三十一人的考卷。”
“请陛下准其入殿。”
赵祯也是一个头两个大,知道观澜这科会很耀眼,但他也没想到,会是这般耀眼。
“宣!”
李秉臣闻旨,立时高声唱和:“宣开封府主薄韩曲,觐见。。。。。。”
。。。。。。
不多时,韩曲进到殿来,与赵祯行过君臣之礼。包拯就把韩曲手上的两百多份考卷接了过来,分发到在场的每一人手中。
“是非曲直,诸位同僚自行判断吧!”
。。。。。。
吴奎哭笑不得地接过考卷,心道,这有什么可看的,都是新嫩仕子,在他们这些施政几十年、作学问几十年的老儒眼中,能答出什么花来?
他也是当过阅卷官的人,就算有出彩的,也只是略有看点,高下之分也只在审卷人的喜好之间罢了。
包拯就想用这种办法说服大伙儿?
不太可能。
而赵祯也接过李秉承递过来的一分考卷,卷头已经拆开了,一眼就能看到是谁的卷子。
梁山伯十四岁!?
原来是解元郎的试卷,赵祯一下来了兴致。
要知道,大宋朝最爱神童,十四岁的解元,当真是前所未有了。
晏殊当年也是十四岁得中,号称大宋第一神童。但是,晏殊也只同进士的三甲出身,更没拿到过解元这样的殊荣。
翻开一看,字迹工整、秀立,端是一笔好字。
再看,经义扎实、诗赋言之有物、平仄相谊、韵声分毫无错。最难得的是,端是一手好文采,应试的诗也能写得优美。看来,包拯这个解元给的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可是,往后一翻策论。。。。。。
哗啦一下,赵祯就把卷子合上了,登时汗都下来了。
不着痕迹地把考卷折了几折,然后,往袖兜里一掖,收起来了。
“咳咳。。。。。。”清了清嗓子。“众卿,看得如何?可有良材?”
“众卿家。。。。。。”
好吧,赵祯还生怕让人看见他把考卷收了起来,哪成想,叫了两声,下面都没人搭理他。
吴奎,抹着额头,汗都下来了。拿着考卷的手都有点抖,这真是新科考生写的?
他手里的,正好是前几名的考卷。
第一个,苏轼,苏子瞻,一十九岁。。。。。。经义诗赋不用说了,他老吴是作不出这么大气的诗的。
单是策论,就吓了他一跳
《六国论》!
特么一个孩芽子,就敢妄言六国?好吧,人家还写的真有料。
再翻第二个,曾巩、曾子固。策论写的是。。。。。。《西北盐法之远虑言书》。
第三个,苏辙、苏子由。。。。。。又是《六国论》!
第四个,章衡。。。。。。《东南海事进策》
第五个,曾布。。。。《言邓州兴民之后论》。
吕惠卿。。。。。。《观澜教改案》
。。。。。。
吴奎暗道,这帮孩子是要飞!
手里十来份考卷,皆是出自观澜书院的学生之手。每一个人的策论,从例证到实情,再到论点、论证,个个言之有物,而且涵盖了政、经、军、边,几乎是朝廷施政的每一个角落。
不客气地说,就算是当朝实权官员上请皇帝的奏本,也没人家这考卷写的漂亮,写的有东西。
除非是设身处地地真正研究过,考察过,思考过,不然绝对写不出来这样的东西。
与观澜学生的考卷一比,别的考生写的那些东西就是无病呻吟,根本就没法比。
。。。。。。(未完待续。。)
第579章 到底是谁
宋庠心里这个美呀,以前他那个“坑爹”儿子放在观澜书院里,回回垫底儿,他还不觉得。
可是,这一参加解试,放到整个开封府的考生里面一比。。。。。
那优越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此时,宋状元手里拿的正是自己儿子的考卷,嘴都咧到了耳朵根子,凑到吴奎面前。
“来,看看这张!”
吴奎还在震惊之中,万没想到,观澜的学生这般厉害。
接过考卷一看,宋楷?白了宋公序一眼,原来是上我这儿来显摆的。
翻开一看,经义不扎实,诗赋平平,感觉这水平包拯给他定了个147名,完全就是看宋公序的面子。
可是,再看策论,吴奎服气了。
《论三司财税统筹方》。。。。。。
好吧,又是一篇大策、大论!
现在,他又不觉得包拯是徇私了,因为这篇文章确实出彩,可进前五十。宋楷能排147,完全是文章拉高了名次。
宋庠看吴奎表情变幻,更是得意,有什么比自家儿子长脸更让当老子开怀的?
“犬子拙劣,这狗屁文章,当是入不了长文的法眼的。”
吴奎更是吃味,瞅把你得瑟的,显摆什么啊?不就。。。。。。
好吧,吴长文家里也有两个不省心的混蛋小子。
宋公序家的二世祖都开窍了,怎么自己家的那两个还是那么不争气呢?
老吴头儿琢磨着,是不是也把他们送到观澜去管两年。。。。。。
他与范仲淹是没什么大过节的,范希文当不会拒绝。
“吴相公,再看看这个。”
这时,包拯又递过来一份考卷。
这回吴奎直接翻到那面的策论,前面却是看都不看了。
《言朝议思弊书》。
嚯,比前边人题目起的更大。之前的都是实政方面的建议、论述,这位更牛,直接说朝政之弊了。
。。。。。。
“嬴秦震矜厥勋,勒泰山,邹峄,之罘,刊会稽。。。。”
好吧,太学文体,不用看名字也知道不是观澜学生的手笔。
再往下看,吴奎看不下去了。。。。。。
也不是说不好,主要前面一众观澜儒生们的文章太好了,相比之下,吴奎是捏着鼻子看完的。
“什么狗屁东西!”
吴奎最后还是没忍住。
通篇就没一句有用的,先是把官家数落一通,再把朝臣数落一通,和着从皇帝到百官都是废物,就没一个比他强的。
按说,这种骂人文章放在以前,考官和皇帝还真吃这一套,是越骂越有好名声。
可是,这回不行了。。。。。。
有观澜的在那比着,人家是有真东西,你这除了骂就没一句正经话了。吴奎哪能喜欢?
“空有其表,虚浮无物!”
一看卷首,太学生,刘几,刘之道。
到了现在,吴奎也没话说了,其他儒生和观澜确实不是一个水平线上的。
不禁好奇,范希文到底是怎么教出来这帮学生的呢?连宋公序家的二世祖都能教好,看来,老范育人之道还有颇有本事的。
。。。。。。
吴奎服气了,余靖、孙沔又哪有不服之理?倒也光棍,闷着头扮鹌鹑,好像刚刚在殿上吵闹取仕不公的,就不是他们一般。
而老贾。。。。。。可就尴尬了。
包拯冷眼看着贾昌朝,“开封取仕,中者两百三十一人之考卷尽在于此。贾相公要是觉得哪里不公,直说!!”
“这。。。。。。”老贾憋得满脸通红。心中暗骂,特么也是不争气,哪怕差不多,他也有话说啊!
可是,实在差的太远,他连没理辨三分的底气都没有了。
庞籍这时也把手中一份考卷甩到贾子明手里,“这是犬子之考卷,贾相公可要好好验一验,别最后再闹出个考场舞弊、阅卷存私的罪名来!”
“呃。。。。。。”贾昌朝汗都下来了。特么又不是我牵头闹事儿,吴长文他们也闹了好吗?你怎么不找他们!?
呵呵,谁让你身份特殊!
拿着考卷看也不是,不看也不是。
“算了。。。。。。”
赵祯终于开口了。
看贾子明也是够可怜的,这些年,这种尴尬和排挤也是没少受。
“贾相也不‘容易’。。。。。。”
“既然众卿都不疑希仁取解之判,那就将开封解试的考卷张于贡院门前,以平考生疑虑。”
“遵旨。。。。。。”包拯拱揖领命。
“众卿可还有上奏?”
“并无上奏。”
“那宽夫、彦国和公序留下。都下去吧。。。。。。”
包拯好好瞅了瞅赵祯,特别是袖兜。。。。。。你还有一份考卷没给我呢!
这个动作自是落在赵祯眼里。。。。。。
“包卿家也留下吧。”
“是!”
。。。。。。
待殿上只余文彦博、富弼、宋庠和包拯。
赵祯才对四人问道:“你们谁知道这个梁山伯是谁?”
呃。。。。。。
四人面面相阙,他们几个都在观澜有客讲之职,倒还真没听说观澜里有个学生叫梁山伯。
文彦博以为,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考生拿了解元,赵祯颇有好奇。缓声答道:“许是今年才入观澜籍的仕子,我等都没注意吧。。。。。。”
赵祯摇头,从衣袖里取出那张考卷,让李秉臣递到文彦博手中。
文彦博展开一看,吓的手上一哆嗦,立时瞪着眼睛看向包拯。
“这份考卷都谁看过!?”
包拯心中一颤,如实答道:“除了我,只主薄韩曲,阅卷官董平书,复考官范纯仁看过。”
文彦博又急道:“刚刚贾子明可看过?”
“没有!”包拯笃定道。“我也觉得这篇策论有些敏感,上殿之后,却是直接给了陛下。”
文彦博长出一口气,转脸上请赵祯。
“还请陛下将旨,将韩曲、董平书、范纯仁三人,即刻幽禁,万不能走漏了风声!”
赵祯微微点头,给李秉臣使了个眼色,李大官立时会意,真的就出殿去“办事”了。
富弼和宋庠心惊不已,到底写的什么,让文扒皮和官家这般凝重?
富弼从文彦博手里拿过试卷,与宋庠凑到一处,只看一眼,也是吓得不轻。
立刻明白,赵祯为何认为这不是一个新到观澜的考生写的了。
《论大辽皇位内争与我朝收复失地之良机》
“。。。。。。”
富弼抬头看向宋庠,“这应该是个与唐大郎走得极近的人才能写出来的文章!”
宋庠吓的一激灵,“莫要看我。。。卷主姓梁,又不是姓宋!”
抖了抖手里自己儿子的考卷,“我家那小子还是有分寸的,这种事,怎么敢明着写出来!?”
“那会是谁呢?”富弼喃喃自语。
“十三岁。。。。。。还不满十四!”
。。。。。。(未完待续。。)
第580章 气到炸
包拯其实早就有疑惑,不然,他也不会直接把这份考卷交到赵祯手里。
说实话,他虽然没有参与到谋划大辽的整个事件中去,但是,别忘了,赵祯之前曾经“求”过他一次,让他别掺合唐子浩与大辽之前的龌龊。
再加上,今天赵祯、文富等人看到这篇文章的反应,包拯哪里还猜不出,原来朝廷真的在谋划燕云。
“陛下放心,老臣一定守口如瓶。”
“若有必要,还请陛下将老臣一并幽禁,以防消息外露。”
赵祯苦笑,半开玩笑道:“这个时候,包卿家可不能再死脑筋了,朕是信得过包卿的。”
转头看向文彦博,“现在的首务是,把这个解元弄清楚,万不可再外传一字!”
文彦博道:“臣这就亲去一趟观澜!!”
说着,告退而走。
“回来。”赵祯把文彦博叫了回来。
沉吟半晌,“算了,大郎自有分寸,让他自己解决吧!”
“可。。。。。。”文彦博还想争辩,却闻赵祯道。“朕乏了,众卿退下吧。。。。。。”
观澜书院。
本是全院皆中的大喜之期,可唐家小楼此时却是气氛压抑、阴郁难明。
唐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