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秦汉以来,大地主兼并土地已经成为了惯例。
让这些大地主失去土地只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是某个人失去土地,那就是抄家灭族这种针对某个人的事件。
而让许多大地主失去土地,只能是朝代更替。
眼下,竟然会有第三种可能。
柳木缓缓的抬起头来,这一瞬间他悟了,这是用土地换资本,地主阶级怕是要升级为大资本阶级的一种预兆。
大厅内的沉默足了两刻钟,也就是后世半个小时的时间之后,柳木开口了。
柳木明白,自己不开口,这些人也绝对不会先开口。
柳木说道:“各位叔伯、爷爷、太爷爷。”
这个开场白让在坐都的都是微微一愣,转而都流露出一丝笑意。
“大唐最缺的是什么?晚辈请教!”
坐在正席位上的没有一个开口,倒是让几位晚辈来回答,也并不是孙辈,开口的几个人年龄都在四十岁上下。
柳木这个问题看似寻常,却不是那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能够答上来的。
七嘴八舌的说什么都有。
这时,赵郡李氏一位中年人从座位上走了出来。
柳木自然是不认识,崔源低声对柳木说道:“赵郡李氏东祖房名士野王,按祖谱排下来他是赵国李牧的第十八世孙。他的兄长是嫡长孙、房主。”
柳木一听这名字,再加上李牧,柳木却是知道他在过十几二十年,会有一个孙子出生,他的孙子是名人,三任宰相,最终封赵国公。才华横溢,但人品……
不怎么样!
先是跟着张易之兄弟混,而后又跟着武三思,最终竟然追随韦氏一党,史学家在他身上就没留下几句好话。
李野王开口说道:“隋末之乱,百废待兴。似乎就没有不缺的,仅说这牛,河东最困难的时候,万亩都未必有一牛。这没有牛,田地产出也不足,粮食不够,自然人是吃不饱。人吃不饱,也不会多生养。”
“大唐最缺的是人口。”
“精彩。”柳木击掌以示赞同。
柳木说道:“大唐最缺的就是人口,那么敢问李世叔,如何让人口进入暴发期。”
李野王摇了摇头:“除了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之外,却也想不出还有什么良策,愿闻柳驸马高见。”
李野王一拱手退了回去,他没敢接柳木的这一声世叔的称呼。
这不是看不起,而是身份差太远。
柳木此时站了起来:“各位叔伯、爷爷、太爷爷。晚辈没读过多少经典,但杂书还是读过不少,有些浅见如果说错请指正。”
没人接话,柳木也明白此时没必要等人接话。
柳木继续说道:“先说人口锐减,秦末之乱、汉武征匈奴、汉末三国温混战、晋八王之乱、隋过度征役。”
“讲的好。那么贤侄这头一条就是,内乱、滥征、穷兵。虽然说汉武征匈奴是保家卫国,但确实是造成了武帝年间人口锐减过半。隋征高句丽,更是如此,战没错,但战略不当。柳木贤侄高论,当赞。”
说话的是李延寿,赵郡李氏的族老,论辈份与李渊同辈,名士。
朝廷数次请他出仕,他最终答应,但却不当官,愿意修史,作为一个学者,他自知不擅长官道,所以修史他愿意参加。
“当赞。”数人表示认同柳木的话。
“那晚辈就再说些狂妄的话,这第二条就是退耕。隋末之乱,有太多的人趁机占据了大量的土地,甚至任由其荒芜。这件事情会伤及无数人的利益,怕是难办。”
众人点了点头,这话在理。
谁甘愿把自己名下的田地无偿的交出来,这种事情不可能。
“那么,摊丁入亩。废除人丁税,依拥有田地数来交粮税。增加三个新税种,头一条叫工坊税,拿纱坊来说,以其拥有的纱机、产量、销量等等,来定一个税,也相当于田亩之税,此事很难,难在定规矩。”
崔源开口说道:“有人无田,却有千架织机,怕产出不比万亩良田少。这事若当真能够实施,怕是仅定个规矩朝堂上就要争论半年之久。”
“半年不算久,争议也不怕,只要规矩合理。”
五姓七望事实上已经商量过了,他们愿意把土地拿出来就是看到了倭岛那边的变化,倭筑紫岛上的唐人百姓用的就是亩税法,其中问题不少,需要调整与改进之处也不少,但却实实在在有着不同。
七家相信大唐的朝堂也看到了这种好处。
仅说人口,这才多长时间,倭岛那边怀孕待产的妇人比起长安周边富足的村子里,数量竟然高出一倍。
就是因为丁无税,不担心人口增加会多交钱,养不起孩子。
趋势。
大趋势所至,五姓七望这些大族之中能人无数,他们一但发现挡不住某种趋势的时候,就一定会顺势而为,并且在这个变化之中尽快的调整家族战略。
千年的世家,都是千年的狐狸。
再说工坊,收益巨大,朝廷怎么可能放弃这一块的税收,与其各族等,不如主动出击参与到这个新的税项讨论之中。
“请贤侄继续。”李延寿示意柳木再讲下去。
“然后第二个税,工匠们没有田地,他们靠作工来生活。拿长安来说,一户人每年需要多少花销才能保证温和。低于这个收入,不交税。高出来的部分,若是每年高十贯,交五百文,高二十贯那就是,头十贯的五百文,再加上后十贯的八百文。”
第0732节 豪族狠人
说完自己的想法之后,柳木又补充了一句:“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规矩依然还要商量的。”
众人纷纷点头,这事估计能争论很久,同样是免人丁,那么就是人丁按户收入算,事实上还是田亩税的一个变种。
好事,但规矩难定。
“这第三种,商税要改,怎么改依然是要议的,但商税之外最最重要,也是最难定的,就是出海,船贸。”
大半的人都听懂了,柳木的想法绝对有可能真正被大唐朝堂采用。柳木等同于废除秦以来国库收入的最主要一个税种算赋,就是人丁税。
大汉朝将这个税种定下的详尽的规矩。
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无论男女每人年一百二十钱。事实上大唐也沿用了这个规矩,只是更加的严格。其中商婢之子倍算,也就商人与奴婢的私生子,加倍收。通婢,三算。也是没有妾契约的情况下,私生子三倍。
然后还有,男子不娶五倍税率等等……
甚至于前隋还有对未成年人也收人丁税的例子,只是减少了些。
说的简单点就是,寻常穷人家里那敢生孩子,就那几亩薄田光交人丁税就穷死了。
柳木看到这些老狐狸人点头,知道他们明白自己了意思了,当下继续说道:“而后医术、匠艺的保障。长安已经开始执行妇婴规,夭折率比起前隋差不多减少了七倍。而匠艺,我相信铁牛可以创造奇迹。”
“赞!”
柳木这一条说的没有一个人能挑出毛病来。
出生率增加、夭折率大幅度降低,医圣馆眼下有十三位女道潜心研究妇婴保障相关的医术,国库更是不遗余力的拿出大量资金以支持。
而铁牛,真正能够用于耕种的时候,再加上长安北四县、并州屯田的肥丹。
田地产量必会大增,而照顾同样数量的田地的人数会猛减。
“那接下,就是增加人口基数。突厥、室韦、契丹等,已经在慢慢的融入大唐。燕州各族通婚的案例已经过万例,这些都是大唐的人口。”
这时,突然有人笑道:“倭人不算,他们那个头……”
众人大笑。
“戏言、戏言。”崔源赶紧制止了这个无聊的话题,示意回归正题。
柳木也跟着笑了会,然后说道:“这最后一条有点难,但却有用。就是增加人口流动性,背井离乡固然不好,但换个地方有更好的生活,谁说不能呢。”
“相必各位已经知道,更高一级的火龙我相信十年内肯定会出现。那么从长安到洛阳一天时间就可到,那么会不会有人去长安作工,而后年节之时回乡过年呢?”
“这个……”
柳木此时的话还不能让这些人理解,因为他们根本想像不出来后世的现代,过年前的火车站有多少人。
崔源也站了起来:“木,就算没有最后一条,前数条已经足见其贤才,大势所趋。也不让你猜了,圣人承诺只要我们以及三十六名门联名上书,请求推行摊丁入亩,那么未来的官有大工坊以及你所看重的重大投资,都会有不低于两成,最高三成半,允许各家参与其中。”
柳木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还以为会是什么可怕的条件,原来是这个。
放在后世讲就是国有企业允许民间参股,或是国家控股合资企业等等。
既然这些老狐狸们和大唐皇帝李世民已经达到了协议,连田契都送到了,那么自己没一点表示怕是不合适。
当下,柳木示意关门。
“东港舶司之下有一个独立核算的,名为华亭县第一糖坊的案子。以及未来三年内或可能执行的,千万亩超级白绒田基地。还有就是,未来五年内的每年百万石成品麻的生意。以及需要打仗的,为期三十年计划的中南半岛五千万亩超超级稻田案。”
柳木说到糖坊,七世家的许多年轻人脸上都表示不解。
一个糖坊有什么值得投资的。
那一家没有几个糖坊,随便扔出一点钱为就能建一个。
可再听后面的三个,这些人嘴巴都张圆了,能与这些相比的糖坊,想像不出。
“先说糖坊。”崔源代表大伙问柳木。
柳木拿出一副地图,让众人传阅之后说道:“这里,人口多,但却是天然的甘蔗产地之一。这里不种粮,所有的土地全部种成甘蔗,然后用于取糖。但我为难的是,我原本计划让福冈那里多余的人口去种糖,可隼人不断的在要求,他们多余的人口要出去作事。”
说到人口,倭人很让大唐人动心。
大和国四百万人口,巴掌大一点地方。
有唐官员研究过,倭大和国人口多,事实上他们的税也是摊丁入亩的一个变种,他们也不按人丁收税,所以唐朝廷已经对摊丁入亩的新法令开始进行细化,随时都有可能全国推行。
隼人也不少,差不多也有大几十万人。
“我有一策。”郑家的郑元突然开口说道:“将那块地方咱们投资,让苏我虾夷伸手,再让你的小妾苏我凌派人,同时给隼人一个机会。”
“这会乱的。”柳木原本就是担心这种事。
郑元冷冷一笑:“不会乱,只要安排可靠能干的人在那边负责,我相信五年内不会乱,五年之后有可能是苏我虾夷找机会,找借口,杀掉隼人贵族。就算他不杀,这个锅也要让他背,隼人以为他们是谁?有些人竟然敢来讨价还价,想要我大唐高爵。”
柳木听懂了,这位郑老爷子是一个狠人。
这等同于是把自己借苏我虾夷之手杀光倭王室的法子再重演一次。
郑元看到柳木懂了,站了起来看了所有人一眼后说道:“你们是五姓嫡子,出去之后要记得什么话能讲,什么话不能讲。”
“尊长者言!”所有的晚辈齐齐施礼。
郑元这才继续说道:“苏我虾夷也要死,他一定是死在苏我凌之手。苏我凌也会死,当她死掉的时候,倭人不会再有贵族,只有我大唐倭族。不对……”
第0733节 千岛三宝
郑元突然大笑几声:“不对,不对。老朽听闻,倭岛有一个新的民族,有些人开始自称桑族,咱们叫他们扶桑族,这个称呼估计用不了几年就会成为正式公文之中所用的之词,扶桑族,好名字。”
郑元说的这些柳木知道,
这是一个从倭人之中分裂出来的人群,他们自称扶桑人,也就是拿到铜牌的这一批,因为他们是种植桑林的人。
崔源也说道:“南齐书中有记载,东夷海外,碣石、扶桑。梁书中也有,大汉东二万里。但我不认为这书中记载就是倭岛,因为倭在汉代的时候就已经有记载,有邪马台之名,还有汉赐倭奴王之印。”
扶桑是那里柳木也不知道,有人说是墨西哥,也有人说是倭国。
不管怎么说,这种巧合挺有趣。
“那么接下来一个问题是,种甘蔗谁会?”崔源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我不会,但越国公那边有人会,越国公安排人查证了相关的典籍,整理甘蔗种植的许多技巧,并且找到了僮族合作,僮族已经有差不多两百年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