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匡扶后周-第2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人不清楚这吃人带来的后果,有着后世记忆的董遵诲却对此记忆犹新。在李处耕烹食俘虏之后,朗州城守军吓得肝胆俱裂,在微弱的抵抗之后,就弃械投降。但当大家得知李处耕巡视武平军事务之后,群起而反,湖南一地数年之后才得以平复,耗费钱粮无数!

李处耕虽然心中仍有不服,却也知道董遵诲说得乃是正理,不敢再加反驳。慕容延钊咳嗽了一声,觉得嘴里有些个发甜,他没有在意,而是对董遵诲恳切地说道:“大帅,您站得高看得远,我们这些个武将哪里有这等眼光,只顾得眼前不不错了!李将军一心想到杀敌报国,也难免有考虑不周的地方,还望大帅看在他年纪尚轻的份上,不要与他计较!”

此时慕容延钊比着李处耕大十来岁,自然有资格说这个话,董遵诲看着一脸恳切的慕容延钊,忍不住心中一暖,没有说出惩戒的话。董遵诲在军中耳目甚多,知道李处耕这段时间对慕容延钊毫无尊重,对慕容延钊帐下违反军法的士兵严刑峻罚毫不客气,从来就没有顾及过慕容延钊的脸面。而慕容延钊却毫不在意,依然为他请命,这样仁厚的将军才是国之瑰宝。

董遵诲叹息一声:“看在慕容将军的份上,此战过后,你就去淄州做防御使吧!等你真心悔改之后,再领军出征!”

李处耕这次连忙拜倒领命,董遵诲又对他叮嘱道:“反正现在你身负恶名,说话也比我们要管事,你去俘虏营中,对俘虏进行分拣。凡是健壮的俘虏,一律发配到苦役营,负责修缮江陵城至澧州的道路;至于那些个受伤或者老弱士卒,一律在脸上刻字后释放。你告诉他们,虽然我军仁义,对他们这次对抗王师的逆行不予追究,可如果他们还敢与我军对抗,到时候祸及家属、全部斩杀!”

看着一脸严肃的董遵诲,李处耕知道他并不是在说笑,心中对于董遵诲的迂腐的非议一下子就消散开来。李处耕心中很明白,等到这些个老弱病残被释放之后,加上自己“吃人”的恶名,朗州城中定然不会有人再敢负隅顽抗。到时候,整个朗州城就会瓜熟蒂落,顺顺利利落入周军的掌控之中!

果然,俘虏们辗转相传,朗州城守军听说周军吃人,被吓得毛发倒竖,全城骚动。士兵们既害怕被屠戮,也害怕被刺字,全都不敢抵抗,朗州城被慕容延钊所部一攻即下!周保权一家吓得多斤了寺庙,后被潘美率军俘获。。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可将您看到的最新章节或

,方便下次接着看★★★

………………………

最新最快章节;请登陆;阅读是一种享受;建议您收藏。

第506章文治三事

更新时间:2012…12…415:28:44本章字数:4302

………………………。。

(请牢记)(请牢记)董遵诲平定湖南的消息很快传回了开封府,引起了朝廷上下的震动。从出兵到现在,不超过一百天,除去行军、集结耗费的时间,真正用来接战的不过是十余天!也就是说,周军在董遵诲的指挥下,两天内就攻克荆南,十天内就攻破湖南,并生俘高继冲和周保权,让大周得到了十七州、八十三县的地盘,新增人口二十三万七千余户!

这样的赫赫战功,比起郭荣来毫不逊色,甚至能与开国皇帝郭威相提并论。有些人顿时感受到了董遵诲对郭家社稷的威胁,紧密团结在以魏仁浦为首的反对派周围;但更多的人却觉得董遵诲前途无量,感觉自己能在董遵诲麾下有用武之地,主动投向了董遵诲。仅在董遵诲回京途中,就收到了百余官员的效忠书信。

对此,重病在身的范质有心无力,也只能听之任之。而王溥更是在朝廷中党附董遵诲,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文化事业之中。在董遵诲回京几天后,王溥向朝廷进献《五代会要》。

该书三十余卷,王溥按照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至世宗郭荣即位)实录及旧事传闻,分条件系,类继承编,共二百七十九事目。卷一至卷六记载帝号与宫中制度,卷七记乐,卷八记礼,卷九记刑,卷十、十一记天文,卷十三至二十四记载官制,卷二十五至三十记载周边关系。因为王溥占据高位。能够翻阅前朝留下的诸多史料。所以书中引用的诏令、奏议可信度极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此书一出,不能说洛阳纸贵,也可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中国自古有着给前朝修史的传统,唐末以来战乱纷杂,你方唱罢我登场,不是忙着厮杀就是忙着篡位,谁还有哪个闲情雅致?!而王溥此书一出,不仅弥补了历史空白,而且还相当于信心百倍地向周边宣称:我大周乃是中原正朔。更有信心平定天下!

这样的文坛雅事,董遵诲自然不甘旁观,加上他与王溥平日里交情不错,而王溥编纂图书的过程中。董遵诲的大哥董遵训也出力甚多,董遵诲便献出大笔钱财,将此书雕版印刷!

作为一个文臣,能够看到自己的作品受人欣赏、刊印天下,实在是心怀大畅。王溥经此一事,与董遵诲的关系越发紧密。这样一来,董遵诲在五人议事会中已经手握三票,大权在握!

而且作为董遵诲平定荆南、湖南的奖赏,皇帝已经下诏,册封董遵诲为晋王!要知道经过数代演变。晋王几乎已经成为王储的代名词,而皇帝无子,这就意味着董遵诲甚至有可能荣登大宝!对此,董遵诲并没有欣然接受,而是固辞,在得到朝野的一片赞誉声后,顺顺利利赢得了宋王的封号(董遵诲此时仍兼任归德军节度使,治所在宋州)。

也许是受到《五代会要》的鼓励,工部尚书判大理寺窦仪上奏,长期以来刑统科条繁浩。不便执行,请别加详定。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更不是单纯的学术之事,要知道范质年前曾经受命编辑《大周刑统》,这才刚刚过了年余。这窦仪就跳出来表示质疑,身后若是无人撑腰。他岂有这翻案的胆量!

朝野上下顿时将目光盯在了最近炙手可热的董遵诲身上,难道说他想把范质拉下马,也换上自己的亲信,这样的话只要董遵诲拿下魏仁浦,朝廷可就成了他董遵诲的一言堂!

董遵诲对此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他知道一点,自己完全可以抛开表面假象,通过利益的得失来寻找幕后黑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如果那窦仪是自己策动,那自己一定会与范质交恶,而范质要想保持威信,就得主动起来对抗如日中天的自己,这样一来,他势必要对魏仁浦等人多加笼络。而且魏仁浦也可借机来避开董遵诲的敌视,消除张琼事件带给他的恶劣影响。如此看来,最后的得益者就是魏仁浦,而这窦仪定然是听了魏仁浦的挑唆!

分清楚利害关系,董遵诲对付起来更是游刃有余。在大朝会上,董遵诲主动表态,大周刑统乃是首辅范质呕心沥血之作,不仅适用于现在,也适用于将来,短期内并无修订的必要!

董遵诲一言已出,党附于他的朝臣们纷纷出言附和,魏仁浦怎么也没有想到,董遵诲居然甘心放弃这打击范质的好机会,来不及出言赞同的他顿时变得极为显眼!

范质到了现在,哪里还不明白是魏仁浦搞的鬼,心中也是十分气愤。但范质为人风趣大度、胸怀坦荡,他曾对人说过:“人能鼻吸三斗醇醋,即可为宰相矣!”

现在朝堂上这个局势,他与魏仁浦合则两利,分则会被董遵诲各个击破,失去了所有的话语权。考虑到这个问题,范质先对董遵诲称谢,而后主动说自己修正刑统时事务繁多,对繁杂重复的国家律令并没有修改彻底,导致现在判决轻重无据,有些官吏更趁此徇私舞弊!有介于此,范质主动请求朝廷派人对大周刑统进行详定。

魏仁浦也认识到自己举动的不妥,赶紧出言附和。但是大家此时已经看清楚他的态度,他的亡羊补牢之举反而弄巧成拙。

倒是董遵诲见范质意志坚定,便也改变立场,同意重修刑统,不过董遵诲也向朝廷说明,编纂的总负责人必须由范质承担,要不然对范质实在是不公。对此,群臣全都附议。

于是郭信下诏,命范质、苏晓、张希护、奚屿等参照唐律,在《大周刑统》的基础上重加详定。在范质的精心指挥下,不久便定稿出书,共三十卷。

卷一至卷六名例律,二十四门五十七条;卷七至卷八名卫禁律,四门三十三条;卷九至卷十一为职制律,二十二门五十九条;卷十二至卷十四户为婚律,二十五门四十六条;卷十五为厩库律,十一门二十八条;卷十六为擅兴律,九门二十四条;卷十七至卷二十为贼盗律,二十四门五十四条;卷二十一至卷二十四为斗讼律,二十六门六条;卷二十五为诈伪律,十门二十七条;卷二十六、卷二十七为杂律,二十六门六十二条;卷二十八为捕亡律,五门十八条;卷二十九、卷三十为断狱律,十七门三十四条。

成书之后,在董遵诲的建议下,皇帝郭信下令刻版摹印,颁行全国。可以说修书之事不但没有影响董遵诲与范质之间的关系,反而弥补了两人此前的某些争端。

当然里外不是人的魏仁浦,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不过,魏仁浦虽然这次弄巧成拙,却依旧保持住自己的宰相风范,一如既往地在朝堂上与董遵诲相争。虽然有些个不识时务,但多少也显示了他的执着。

这一日,户部郎中沈义伦自吴越归朝,在朝堂上进行例行述职。就在大家听得昏昏欲睡的时候,沈义伦突然拜倒在地,对皇帝叩首说道:“陛下,微臣北返之时,眼看着淮南等地再度发生饥荒,扬州等地更是有多人饿死。百姓们家无存粮,卖儿卖女甚至易子而食!当地官衙根本就没有粮食接济,而驻军营中却屯粮甚多。微臣请求陛下恩准,将各郡所储军粮暂时借贷给百姓,让他们度过饥荒。至于其中的缺口,只要等到秋收时让百姓归还新米就是,完全可以弥补!”

虽是向皇帝恳请,但沈义伦的眼睛却一直盯着董遵诲等人,他也知道皇帝智商有问题,一切军政大事全都依仗董遵诲等人处理。果然,就见郭信打了个呵欠,对他说道:“爱卿所言之事着宋王等人商议就是,朕稍后自会用玺,退朝!”

郭信懒洋洋离开朝堂,继续去后宫完成他生儿育女的责任以及他打木工的个人爱好,而董遵诲等人也围坐在一起,紧急讨论此事。

作为魂穿的现代人,对于赈灾之事董遵诲倒是十分赞同。而且在讨伐李重进的时候董遵诲就发现,当地百姓因为频遭战乱几无家当,别说耕地里的牛,就连刨地也只能用费时费力的木锄!以这样的耕种水平,再遇上天灾,百姓们哪里还活得下去?!

这段时间,董遵诲所赞同的,就是魏仁浦所竭力反对的。魏仁浦立即反驳道:董帅心地虽好,可如果开仓赈济后再遇到水旱灾害,饥民到时候根本无力还粮,不仅不能填补军粮上的缺口,还依旧需要官府赈济。如果出了这样的事情,谁又能承担这个责任?!

魏仁浦所说的也有一定道理,范质、王溥也有些个犹豫。这时特批与会的沈义伦慷慨陈词,认为国家开仓济民,可感召和气,立志事稔,不用忧虑水旱!

位卑未敢忘忧国,沈义伦的一番言辞赢得了大家的赞赏,在随后的表决中,就连起先反对放粮的魏仁浦都投了赞同票,以全票通过放粮的决议!

随后,经董遵诲提议,群臣投票赞同:在各州县设立义仓,朝廷在两税之外,每石另输一斗贮藏,以备荒年。。。

★★★可将您看到的最新章节或

,方便下次接着看★★★

………………………

最新最快章节;请登陆;阅读是一种享受;建议您收藏。

第507章筑基

更新时间:2012…12…423:33:12本章字数:2938

………………………。。

(请牢记)(请牢记)也许是日夜操劳的缘故,偶感风寒的范质居然一病不起,连续三天无力上朝。范质的病情立即惊动了朝廷,素来不理外廷之事的皇帝也破天荒地下诏,命令太医院尽一切可能诊治,务必使范质痊愈。

皇帝的愿望很好,太医院的太医们也很是努力,奈何范质夙夜为公、长期的操劳已经严重损耗了他的身体,太医们也无力回天,也只能用药物来维系范质的性命。

这一日,董遵诲带着新购置的人参等名贵滋补药物来到了范质府上,恰好范质清醒过来,嫌这些个药物过于贵重,坚辞不要。

董遵诲怒声说道:“我还不知道你文素的为人,你从来就不接受地方上的馈赠之礼,又将自己的大部分俸禄和皇帝给予的诸多赏赐全都捐献出来,送给了开封府里那些个可怜的老弱孤寡,家里哪里还有什么余钱?!你我虽然政见略有不同,但都是为了咱大周江山,同朝为官,就不能有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