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李敖这个人 作者: 陈才生-第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台湾十大政治要案,叶明等编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港台文化名人传,费清、汤平编著,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 
        台湾出版史,辛广伟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现代台湾文学史,白少帆等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台湾文学史,古继堂主编,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 
        台湾党外领袖人物,李达编著,广角镜出版社有限公司(香港)1987年版 
        谁说台湾学生无知,风云论坛编委会,风云论坛社(台北)35期 

      后 记                                                    

        在很久很久以前,豫北山区有过一个壮汉,个子不高,勤劳能干,他的热心和善良,赢得左邻右舍的称赞。 
        一个夏天,壮汉的儿子考上了大学,壮汉十分风光,他向乡邻借了粮票,借了钱,背着铺盖卷,雄赳赳地踏上东去的山道,把儿子送出了山。 
        第二天,壮汉回来了。昨日的荣耀似乎从未有过似的,他一如既往地下地干活,从泥土中刨食,用汗水换钱,后来,又跟外出打工的人奔了太原。 
        壮汉挣来的钱除了家用,都源源不断地寄往一个小城,在那里,他的儿子正在念大学,想到儿子,壮汉就来劲,受多少苦他也情愿。 
        壮汉这一辈子都在劳作,像在完成一项使命似的,风里来,雨里去,从春到秋,从冬到夏。儿子大学毕业了,儿子留了城;儿子成家了,儿子有了新居。壮汉高兴,但高兴归高兴,他从未到城里住过一天。 

        壮汉老了,壮汉的头发白了,壮汉病了,壮汉拄着拐杖只能斜着身子走路了。 
        他开始想儿子,但儿子离他太遥远了,壮汉只能在冥想中想象儿子的模样。他站在篱笆门外,向东方的山巅眺望,那里,山岚一片,有几只老鹰在飞,在飞,在幽远的山谷上空盘旋。时间久了,壮汉竟觉得,儿子是儿子,儿子和自己无关。 

        春天里的一个晚上,壮汉院中那两棵开满白花的梨树突然枯萎了。 
        壮汉像是明白了什么,别人指指点点,他只是笑笑,不发一言。 
        几天之后,壮汉死了。 
        正是清明时节,壮汉的儿子冒雨回到山村。他处理着壮汉的后事,没掉一滴眼泪,平静得好像那去者与他无关。 
        清晨,山里人看到那个壮汉的儿子在村外漫步,马上又想起壮汉。 
        壮汉的儿子走了,乡亲们继续忙活自己的生计,壮汉从此消失了。 
        那个壮汉的儿子就是我。 
        想起父亲的一生,午夜梦回,我曾泪流满面,但这种思念,我从未在人前流露过。父亲传给我的除了大山的沉默,便是大山的内涵。 
        我是壮汉的儿子。 
        到高校工作后,阴错阳差,我步入“李敖研究”的行列。那个在台湾岛上倔犟地与黑暗抗争了一辈子的老头儿,竟然使我倾注了数年的精力、财力和时间。就像当年父亲供我读书、成家一样,没有考虑过收获,没有考虑过报答,冥冥之中,我像在完成上苍交付的一项使命,我的血肉,我的生命,我的薪水,似乎都是为了那个使命而来,为了它,我不惜代价。 

        李敖说过,来年之后,他会归骨于昆仑之西,那是大陆的动脉,大陆的根,虽然它已经一片浩瀚、荒凉与死寂。我觉得他的话为我们的时代敲响了警钟,在人文价值失落的今天,值得我们每一个知识分子午夜长考。 

        当然,李敖的价值远远不止这一点!他那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时髦不能动的人格、那为理想主义而战的信念、为人类忧患而呐喊的精神、“虽万千人,吾往矣”的大勇,对我们每一位步入21世纪的中国人都具有施教意义。 

        就像父亲无怨无悔地培养他的儿子一样,我把挖掘李敖的价值当做了一项神圣的使命。一晃五年过去了,我的思考渐渐化作了摆在桌子上的这部书稿。 
        《李敖这个人》在三年前就已具雏形,后又三易其稿,方成眼前模样。尽管如此,限于资料原因,许多地方依然未能满意,如今惴惴不安地献给读者,一方面意在交流,更重要的是接受读者的指导。 

        在本书付梓时,我要深深地感谢那些曾经给本书以支持和指导的老师和朋友们。如在百忙中审阅本书并提出中肯意见的贾允河博士,赴香港讲学依然不忘为笔者寻找资料的曾祥芹教授,为笔者访问南京大学图书馆港台资料室而提供种种方便的徐雁博士,为本书的完成给予过极大支持和关怀的沈卫威博士,为本书热情推荐出版单位的林贤治先生,大力支持笔者开设“李敖研究”课程的翟传增先生,还有郝剑平、陈献军弟在经济上的援助,陈志明君在校稿上的协助、王萍君在帮助购置资料上的辛苦……没有这些见面和未见过面的老师、朋友的帮助,本书的完成定会更加困难。 

        此外,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笔者翻阅了大量他人的有关著述和文章,受益匪浅,在此一并对他们表示感谢,恕不一一列出。 
        学术性评传的写作有着比较严格的规范和要求,而我并未受过此方面的系统训练,大多靠的是对先贤著作的学习和感悟,因此,书中荒腔走板的地方,还望读到本书的读者方家不吝赐教。 

        陈才生 
        2003年10月16日于殷都古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