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孩子,祝你们的花期开得更持久、更灿烂!
我想,写下这段文字的人真的是一个不简单的人,他对中学教育的现状可谓了如指掌,他这样的人更适合去做一个老师,更配得上“灵魂工程师”这几个字,他的孩子一定会生活得很幸福很快乐……
第三部 我们这样长大第九章 从《面对面》到《今日说法》(2)
没有芬芳的“花季”
我写下这些文字不是想抱怨什么,也不想简单地说现在的中学教育体制是好还是不好,毕竟我还只是一个学生。我现在所写的只不过是从一个学生的角度去看、去思考那个教育了我们十几年的学校、老师和教育体制。
我得出的结论是,我们从小学到高中这12年的求学过程,就是我们离自然离真实越来越远的过程。上了大学后回过头来看看过去的时光,不免有些悔意,12年的岁月里,我很少能感受的青春的阳光,除了读书就是读书。即便是读书,也不能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所谓“书”,无非也就是那几本课本。
有时候一些老师的做法,给我们学生的感觉,他们不是拿我们当正在鲜活地成长着的孩子去牵引、去鼓励,而是拿我们当作“治理对象”。
我很喜欢踢球,我也承认,我这人一直很贪玩,有时候会逃了下午的自修课去踢球。有一回,好几天都没踢球,我那双脚闲得痒痒,跟几个死党一商量,偷偷溜出去踢了一场球。踢完球后,我又溜回教室,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
可是一推开教室门我傻掉了,陈老师正端坐在那里,等着我落网呢。陈老师用一种慢条斯理的腔调问:“踢球去啦?”
我理亏,于是不敢多说一句话,低着头默不作声。
这时候陈老师又问:“说说看,还有谁和你一起去踢球的?”
我想了一想,说:“陈老师,就我自己一个人去的,”
“哈,一个人能踢球?”陈老师笑了一下。
“我……”
“我跟其他班的同学一起踢球的。”我知道我不能出卖死党。
正在这个节骨眼上,满身大汗的顺子和隋亮也推门进来了,跟我一样,也傻掉了。
陈老师又细声细语地问他们:“你们跟谁一起踢的球?”
顺子这个不争气的家伙,看到我灰溜溜地站在那里,以为我早就“招”了,指着我愁眉苦脸地说:“老师,你都知道了,还问啥呢?”
教室里一片哄笑声。
我为什么要讲这件事,不是因为我被当场戳破而心怀不满,而是我对这种“治理术”有着一种恐惧心理。
我在上小学的时候,老师为了维护课堂纪律,往往会将不守纪律的学生叫到讲台上罚站。不知是谁想出了这么一个办法,为了让被罚站的学生“立功赎罪”,老师鼓励被罚的学生检举其他同学——只要你能找到一个同学替换你站在讲台上,你就可以下去了。在这样的威压下,我们通常是连大气也不敢出,因为如果不老实的话,随时都能被罚上去。这种办法的实际效果很不错,在老师们当中广为盛行,而学生们则恨透了这种鼓励同学们互相出卖的所谓“教学经验”。
记得曾看过一部名叫《闻香识女人》的电影,那里面有个名叫查尔斯的倒霉蛋。他遇到了这样一件事:他几个同学(并不是他的好朋友)对善于逢迎拍马的校长很不满,于是想了个办法整整他,结果这个傲慢的校长被泼了一身油漆。可想而知校长会多么愤怒。巧合的是,校长的一个下属发现查尔斯当时在那个地方,于是想当然地认为查尔斯是肇事者并告诉了校长。
校长把查尔斯叫到办公室,先是责问这件事是不是他做的,查尔斯不承认,并且态度很坚决。校长看到这种情况,就想让查尔斯说出是谁做的,并挑明了利害关系:如果你招供的话,学校有一个保送哈佛的名额,那将是你的。这对于家境一般的查尔斯来说不啻为一个巨大的诱惑。查尔斯只好表示,要考虑考虑。
查尔斯将自己遇到了这件事告诉了他所信赖的施雷德上校,老上校严肃地告诉他:“如果你为了前途而出卖同类,那你就完蛋了,你就会堕落为一个平庸的成年人……”
查尔斯最终经受住了考验,面对咄咄逼人的校长没有退缩,甚至在别的同学指出了肇事者是谁以后,他也没有改变自己的立场,守护了自己心中的价值。施雷德上校最后在校长为查尔斯而开的听审会上进行了慷慨激昂的演讲,成为美国电影中的一幕经典。
我想以很多老师的看法,他们对查尔斯的行为和老施雷德的想法一定是不理解的:做了错事受到惩罚是天经地义的事,自然包庇坏学生的行为也应该受到谴责,为什么这样的影片会受到欢迎和赞扬?难道这样的学生不应该揭发吗?
根据我自己的理解,这部美国影片体现出的那种价值观相对于“学校纪律”,是更高阶的一种价值。人与人之间如果失去信任,那样的社会将会比“纪律松弛”的社会更可怕。
关于我们的道德教育,我反映的这一侧面足以说明问题。
再者,我想提一提,所谓的“素质教育”,在我们学生中间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素质教育的含义我不必赘言。当同学们听到这一名词并聆听了老师对它的解释以后,高兴了好一阵子,这下终于可以喘口气了!
那段时间,很多补习班、辅导班纷纷关门大吉,学生们享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大家很是欢欣鼓舞,终于不必在高考这个大指挥棒下苦熬了!
然而这个“自由时代”只是昙花一现,时间不长,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又死灰复燃,不许公开开办,就把活动转移到地下,上课的时候拉上窗帘,门口有人把风,就像搞地下工作似的。总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用历史老师的俏皮话来说,应试教育全面复辟了。
应试教育复辟得差不多了,素质教育在表面上还是盛极一时:很多家长响应学校的积极号召,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各美术班、音乐班、艺术班、体育班,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下可好,本来只有应试教育那些东西压在头上,现在又有了素质教育一些形式化的东西压到头上,于是学生们会感觉更累,而不是什么“全面发展”。
减负、减负,又是减又是负,负负得正。所以我们学生背上的压力越来越大。
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在以前的教育体制下还可以说是活得较为轻松的,现在可好,学习成绩好还不行,必须要抓自己的素质,必须要做到全面发展。
我说这些没有其他意思,只是想反映一些现在的学生关于“素质教育”及其教育效果方面的东西。
有的老师令学生反感的地方就是对学生总是存有或多或少的偏见。
我的字一向写得不好看,从小学开始就是这样了,为此我也挨过老师无数次责骂。看着自己那歪歪扭扭的字迹,我决心好好写字。我发现很多女生写字都是用直尺垫在本子空格的下面一笔一划的写。我因此也开始学着用这种办法写字。但是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当我把作业交上去以后,老师第一句话就是:
“魏罡,你怎么可以让同学代你做作业呢?”
我一听,急得不行:“没有啊,老师。我是自己做的!”
“那你看看这字迹哪是你的啊!”老师生气地敲打着我的作业本。
“我用直尺垫在下面做的,我没让同学给我代做作业,没抄作业。”我特意解释了自己的字迹和以前不同的原因。
但是老师还是不相信我,拿着我的作业本给班上其他同学看:“你们看,这是魏罡写的字吗?”
更让我气得要死的是,一些平时关系不错的同学看看我,再看看老师,竟然都摇摇头说:“不是魏罡写的……”
我委屈得就要哭出来了:“你们怎么可以这样诬赖人啊?我什么时候叫别人给我写作业了,你看见啦?”
“魏罡,你叫什么!站起来,到讲台上去!”老师见我失态的样子,更恼火了。说着使劲一推我,“给我站好了你!竟然抄作业!”
我火得直想拿头撞墙,没有一个同学站出来为我说话!偏见真可怕。
小云也遇到过那么一次,但是事情却是对她有利的。
她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班上进行数学测验。无意间她瞥见了邻桌一个男生的试卷,这个男生可能是因为准备得好吧,竟然解出了那道题!正在发愁解不出题的小云于是赶紧抄了下来。没想到这一切都被那个男生看在眼里。那个男生当然要乘机卖弄一下自己啦,立刻举起了手:“老师,报告,小云在抄我的试卷!”
“什么?”老师没听清他在说什么,问道。
“老师,小云在抄我应用题的答案!”他大声重复一遍。
老师看看他,然后又看看小云,脸上带着很不屑的表情说:“你少来啦,人家成绩那么好还会抄你的?坐下答题吧,不要乱说话。”
小云告诉我,她当时心里很紧张,因为毕竟做“贼”心虚嘛,但是听了老师那样的话自己很高兴。现在想来,那个同学当时也一定很伤心,因为被人蔑视的滋味是很不好受的。这个我深有体会。我想,这些出口伤人的老师们也许根本意识不到,他们漫不经心的一句话也许会伤害一个学生一辈子。
对于我们的道德教育,“吃苦教育”居于核心地位。简单地说,就是要我们在小学和中学时代善于吃苦、善于忍耐。“吃苦教育”以一种类似于宗教的观点宣扬吃苦的代价,总之,大概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之类的陈词滥调。
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为什么一定要成为“人上人”才是成功的?是不是成绩不好就成为“人下人”?
很不幸,据我所知,身边很多同学都拿这句话作为座右铭和激励自己努力学习的动力之源。
然而,吃了苦之后,我们的人生就是快乐的吗?以通常的划分界限,到了大学之后,吃苦就算吃完了。我知道,现在很多大学生求职困难,还有很多就算有了工作,月收入超过2000元的也不多,这就是所谓的幸福?残酷的现实无情地讽刺了这种“吃苦教育”的思想。所以,在这样的教育体制笼罩下的我们,人生没有快乐。
小云有一个表妹,小时候测过智商,她的智商高达145,但是现在却因为学习负担过重,成了一个心理扭曲的小学生,小小年纪就戴上一副沉重的眼镜,整天不说话,阴郁得吓人。小云有一次去看她的时候,在她的书桌玻璃下发现了她的座右铭:“辛苦十年,幸福一生;痛快十年,痛苦一生。”
呵呵,这句话不知道是谁总结的,真是太具有代表性了,这样的观点至今还在牢固地统治着学生们的头脑。我不禁想再问一句:辛苦十年以后真的会幸福一生吗?
不仅如此,有时候一些老师给我们灌输的价值观也是让年幼的我们颇为怀疑。
有的老师为了表达自己“恨铁不成钢”的激愤情绪和激励学生们努力学习,在训话的时候往往会把学生的家长也给捎带上。
初中时,有个老师在一次考试后挖苦一个考得一塌糊涂的学生:“你家是卖黄鱼的是吧?你看你的脑子怎么跟黄鱼一样笨,你长大后跟你老爸一起去卖黄鱼好了!”
有个家里开熟食店的同学也充当了被挖苦的好材料:“看来你书也读不好了,你照照镜子,你看你长得那么胖,干脆变成一头烤乳猪趴到盘子里去卖掉算了。”
小云在小学的时候也遇到过这样的老师。那个老师这样讽刺一个父亲职业是修理自行车的学生:“你干脆回家跟你爸去学修自行车吧。不过我告诉你,将来大家都不骑自行车了,我看你该怎么办!到时候补一个车胎你赚1分钱!”这老师大概以为自己的话很妙,又对其他同学说:“以后大家都去光顾他的生意啊,就算是救救老同学啦。”被嘲讽的学生脸憋得通红,羞愧难当。
初二的时候,我们班的英语老师也如此嘲讽了我一次:“你这个学生看来是没家教的,家风不好,农民气息!唉,没办法,农民教的孩子!”我听了这样的话一句话说不出来,我想,就算我是农民教的孩子又怎么样?我是农民,又错在哪里?
到了高中的时候,因为学生年龄的原因,老师们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不加掩饰地讽刺学生了,但是,情况可能更糟,讽刺得可能更过分。一堂政治课上,政治老师对一个女生说:“你就站着吧,别坐了。你站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