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9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上册)-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社会秩序方面,“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经济方面,“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这些“古昔未有”③的现象,正是“贞观之治”的具体反映。
  ② 《资治通鉴》卷一九三,太宗贞观四年。
  ③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太宗贞观二十一年。
  ④ 《资治通鉴》卷一九四,太宗贞观七年。
  ①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太宗贞观二十一年。
  ②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太宗贞观二十二年。
  ③ 《贞观政要》卷一《政体》。
  第二节高宗武则天时期的继续发展贞观遗风与改立皇后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李治是太宗第九子。贞观十七年(643),太子李承乾被废,文德皇后之兄长孙无忌竭力称赞晋王李治“仁孝”,太宗遂立其为太子。高宗即位以后,颇有所作为,非常重视解决民的问题。他曾召朝集使道:“朕初即位,事有不便于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从此,还“日引刺史十人入阁,问以百姓疾苦,及其政治”。由于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①。另外,他还注意纳谏,不计较进谏者的言辞是否妥当。永徽五年(654)十月,雇雍州四万多人筑长安外郭城,雍州参军薛景宣进谏道:“汉惠帝城长安,寻晏驾;今复城之,必有大咎。”于志宁认为薛景宣出言不逊,请高宗杀之。高宗则说:“景宣虽狂妄,若因上封事得罪,恐绝言路。”②遂不加追究。这种豁达大度的作风,必然有利于下情上达,便于处理政事。
  唐太宗虽然是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但在晚年也像秦始皇等人一样,有面临末日之感,总想求取长生不死药,妄图长期居于统治地位。贞观二十二年(648),王玄策出使印度回来,带一方士名娑婆寐,娑婆寐自称有长生术,“太宗颇信之,深加礼数,使合长生药”。同时,还派人到处寻求制药的原料。由于药未制成,方士被放还。高宗即位后,娑婆寐又来长安,年轻的李治根本不相信他的奇谈怪论,命他回去。当王玄策又极力推荐的时候,高宗果断地说:“自古安有神仙!秦始皇、汉武帝求之,疲敝生民,卒无所成,果有不死之人,今皆安在!”李勣又进一步提供证据道:这个方士再来的时候,“容发衰白,已改于前,何能长生!”①后来,娑婆寐死于长安,证实长生不死是荒唐的梦想。在这个问题上,高宗与太宗截然不同。他没有太宗晚年那种悲观情绪,而是立足现实,积极进取,充分体现了一个年轻皇帝颇有朝气的精神面貌。
  高宗很有作为,还表现在废立皇后问题上坚持自己的主张,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扰。本来,废立皇后是皇帝的私事,但皇后的地位不仅与皇后本人直接相关,而且往往涉及复杂的政治背景,从而使废立皇后的问题成为政治斗争。
  废立皇后的问题是因武则天引起的。武则天,名曌,并州文水(今属山西)人。其父武士彟是木材商人,曾帮助李渊从太原起兵,建立唐朝,于是,就从富商走上了政治舞台。他官至工部尚书,封应国公,也是开国功臣。武士彟先后娶过两个妻子,先娶相里氏,生了两个儿子;后娶杨氏,生了三个女儿,武则天就是杨氏所生的第二个女儿。
  贞观十一年(637),当武则天十四岁时,被太宗召入宫中,立为才人。
  太宗去世,她到感业寺削发为尼。李治为太子时,曾和武则天有过接触。李治做了皇帝,王皇后将她接到宫中。
  武则天再次入宫,深知王皇后的心意,遂对王皇后卑躬屈膝,百依百顺。①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元年。
  ②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五年。
  ① 《资治通鉴》卷二○○,高宗显庆二年。
  王皇后不断在高宗面前称赞她,更加深了高宗对她的宠爱。高宗的宠爱为她提供了步步登高的阶梯。
  在武则天得宠的同时,王皇后、萧淑妃都遭冷遇了。最后,高宗决心要废王立武,改换皇后。他也深知此事非同小可,遂事先征求有关大臣的意见。长孙无忌是开国功臣,又是太宗长孙皇后之兄,高宗的舅父。高宗以太宗第九子的地位被立为太子,长孙无忌起了关键作用。褚遂良参与过太宗很多军政大事的决策,被太宗视为“忠烈”之臣。太宗临终时,特意向他们两人托付后事,并明确表示:“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①“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同时又谓高宗道:“无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②显然,废立皇后是非听取这二位顾命大臣的意见不可的。
  高宗先礼后兵,自己亲自前往长孙无忌住宅表明态度,武则天母亲杨氏、许敬宗等人也曾劝说长孙无忌顺水推舟,都无济于事。接着,高宗又召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褚遂良等人入内殿,征求他们对改立皇后的意见。李勣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借口有病,根本没有入内。于志宁胆小怕事,不明确表态;褚遂良、长孙无忌坚决反对。勿庸置疑,高宗要改立皇后,必须采取果断措施。永徽六年(655)十月,高宗不再考虑元老派的反对,下诏废王皇后,十一月立武则天为后,皇后正式易人。不仅如此,长孙无忌、褚遂良又先后被贬官。显庆三年(658),褚遂良死于爱州(治所在今越南清化),显庆四年(659)七月,长孙无忌于黔州(治所在今四川彭水)被逼自杀。长孙无忌这棵大树一倒,许多元老派人物都受到株连。从此以后,高宗在政治上不再受人制约,一切都自作主张。
  高宗废王立武,改换皇后的问题,已超出了皇帝家务事的范围。褚遂良坚决反对的理由,是“皇后名家,先帝为陛下所娶”。轻易废后,即是“违先帝之命”,即使“欲易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武氏”①。王皇后出身名门大族,武氏出身低微。这种门第观念,反映着士族官僚与庶族官僚的矛盾。士族地主势力的没落,庶族地主势力的上升,是南北朝后期以来的历史潮流。高宗敢冒“违先帝之命”的风险,打破士族势力的威胁,直接掌握政权,正是他不愿任人摆布,敢作敢为的具体表现。昏懦的皇帝是不可能有这种胆量和作为的。
  武则天执政显庆五年(660)以后,高宗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武则天乘机插手政治,开始参与国家大事。
  武则天取得皇后的地位并不满足,她还想进一步掌握政权。于是,她一方面排除异己,扫清政治道路上的障碍;一方面又组织力量,培植私人势力,为自己进一步掌权做准备。
  在排除异己方面,除了害死王皇后、萧淑妃以外,还积极支持高宗打击元老派。后来,宰相上官仪认为武则天干预政事,请求高宗废之。当她知道此事后,立即使许敬宗陷害上官仪,致使上官仪死于狱中。
  ①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六年。
  ②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①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六年。
  与此同时,武则天还抓紧培植私人势力,笼络人才,组织支持自己的力量。她建议高宗设置北门学士就是这方面的重要措施。
  北门学士的任务,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与各种表疏。设置北门学士的目的,是削弱宰相的权力。由于北门学士直接参与国家重要政事,武则天掌握他们就更有利于自己参与政事。另外,武则天还根据政治的需要安排北门学士为其编撰必要的书文。元百顷、刘祎之、范履冰、苗神客、周思茂、胡楚宾等人,都是北门学士的重要成员。他们先后编撰了《列女传》、《臣规》、《百僚新诫》、《乐书》等一千多卷。武则天编撰书文是有其政治目的的。例如,武则天对太子李贤不满,遂命北门学士撰《少阳正范》(少阳指太子居住的东宫)及《孝子传》以赐太子。李贤接受这种必读之物,惶恐不安,可见,北门学士所撰的书文是有鲜明的针对性的。北门学士是武则天的政治助手。
  北门学士名称的由来,是因为他们为了避免与南衙发生冲突,而从北门出入。“南衙”是以宰相为首的朝廷机关所在地,武则天于朝廷之外另立办事中心,当然是与宰相分庭抗礼。
  武则天为了取得政权,还想尽一切办法表现自己的政治才能。上元元年(674),她向高宗提出十二条建议:(1)劝农桑,薄赋徭;(2)给复三辅地;(3)息兵,以道德化天下;(4)南北中尚禁浮巧;(5)省功费力役;(6)广言路;(7)杜谗口;(8)王公以降皆习《老子》;(9)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10)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11)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12)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①这十二条建议,涉及范围很广,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各方面都有关系。高宗曾下诏实行。至于实行的效果如何,由于缺乏这方面的资料,尚难作出确切的说明。不过,从其建议内容看,武则天确有相当的政治才能是勿庸置疑的。如果实现她的建议,有利于发展经济,争取民心,巩固其统治地位也是肯定的。
  高宗的健康状况不佳,武则天懂得文史,才能出众,政权由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的趋势逐步形成。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病死,中宗即位,尊武则天为皇太后,实际上一切政事均由武则天定夺,中宗只不过是个傀儡。这个二十七岁的年轻皇帝,不甘心听其母亲的摆布,自作主张,把皇后的父亲韦玄贞自普州参军提升为豫州刺史,很快又要以其为侍中。此事触怒了武则天,武则天立即废中宗为庐陵王,另立豫王旦为皇帝,是为睿宗。同时,武则天又重用武氏家族,光宅元年(684),命其异母兄之子武承嗣为礼部尚书,很快又为宰相。武承嗣请求立武氏七庙,武则天立即同意。这些事实,说明武则天要进行改朝换代了。
  武则天随意废立皇帝,欲改朝换代,既与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水火不容,又直接威胁李氏家族的地位。这样一来,势必引起一些人公开反对武则天。首先起兵反对武则天的是李(徐)敬业。李敬业是李(徐)勣孙,眉州(治所在今四川眉山)刺史,后被武则天贬为柳州(治所在今广西柳州)司马。其弟盩厔(今陕西周至)县令李敬猷也被免官。另外,还有唐之奇、骆宾王、杜求仁等,也都遭贬官处分。光宅元年(684),这些人会集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声称扬州长史陈敬之谋反,遂取而代之。李敬业自称匡① 《新唐书》卷七六《则天武皇后传》。
  复上将领扬州大都督,以匡复庐陵王为号召,很快聚集十余万人,发布檄文,公开讨伐武则天。
  骆宾王起草的檄文,脍炙人口,很有文采。该文指责武则天道:“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尝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又说:“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武则天看了这篇檄文,也赞不绝口,认为文章精采。当她知道这是骆宾王所为时,感叹地说:“宰相之过。安失此人?”①看来,武则天确有政治家的风度,她对敌对势力的人才,不是嫉妒,贬低,而是称赞,并为未能得到他而深感惋惜。
  李敬业起兵,武则天当然不能容忍,况且,扬州是交通枢纽,经济意义非常重要,于是,立即命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大总管,率军三十万,镇压李敬业。同时,又追削李敬业祖考官爵,复姓徐氏。
  李敬业起兵后,由于其内部意见不一,不能抓紧有利时机,主动进攻,而是在李孝逸军逼近时才被迫应战,结果,李敬业全军溃败,自己也在逃跑中被杀。这场反对武则天的战争,不到五十天就很快结束了。
  第二次起兵反对武则天的是唐宗室诸王。
  垂拱四年(688)四月,武承嗣为了迎合武则天想做皇帝的需要,使人献上一块白石,上凿文“圣母临人,永昌帝业”①。武则天欣喜万分,命白石曰“宝图”。后又自加尊号“圣母神皇”。这就更接近于皇帝的称号了。
  武则天得寸进尺,使唐宗室感到岌岌可危。他们于七月开始酝酿起兵反对武则天。参与这次反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