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当中国称霸海上-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的官袍,戴着代表他官职的方帽,拿着代表品级的笏板,等待皇帝下达另一道训示。关于永乐皇帝的驾崩与葬礼,系得自于1990年4月在北京西北边的明陵访谈史学家魏雨青。并见商传,《永乐皇帝》,页347。朱氏子孙在明陵为朱棣举行的一年两次的献祭,一直持续至1924年。    
    当他的主子及朋友——成祖驾崩之时,他并不在中国。虽然成祖的圣旨中明令禁止远航,但成祖却派遣郑和与一些小侍者前往苏门答腊岛的三佛齐,平息继承王位的争执。此趟行程并未算在郑和所指挥的七次远航里。郑和并未自三佛齐继续远航,当他返抵国门时,朱棣那位爱好学问、46六岁的太子朱高炽,已经登基了。    
    照理讲,父子应该不会有太大不同。但朱高炽是一肥胖、不好动的孩子,欠缺他父亲的活力。朱高炽也对当军人或打仗没什么兴趣。有一回,当他还是一个小孩,就在他祖父(太祖)还在世时,高炽曾与其他亲王一起被叫去校阅部队。但仅仅一下子,这孩子就一个人回到宫中,说他好冷,真的宁可吃他的早膳。译注:此处所言与史料所载相差甚大,作者所依据的DictionaryofMingBiography,显然误读原意。据《明仁宗实录》卷一上,言仁宗于“洪武二拾八年闰九月壬午,授金宝金册,命为燕世子。太祖皇帝思宗藩之重,    
    特召秦、晋、燕、周四世子,朝夕亲教训之,历试诸事。尝命分阅皇城四门卫士,帝还奏独后。太祖问之,对曰:‘旦,寒甚,卫士方食,俟其既食乃阅之,故后。’太祖喜,曰:‘能体恤下人,是吾心也。’”(见页一—二)    
    当朱棣在外讨伐蒙古或在北京兴建新都之际,高炽就留在南京学习政务,并受到其博学的母亲徐皇后的影响。徐皇后曾监修一套模范妇女的传记汇编《古今列女传》,而她个人则编了一本辑录儒家、佛家嘉言、故事的通俗书籍,题为《劝善书》。她曾为翰林院(士大夫的菁英机构)成员及家眷举办了一次由她主讲的演讲,借以提升翰林院在朝廷中的权力与声望。而与此同时,成祖则与陪他一起征讨、强壮又矫健的次子朱高煦愈来愈接近。有一段时间,朱棣曾考虑过要指定次子来继承皇位,然而可能是因为高炽证明了本身具有练达的治国长才,所以成祖不曾改立储君。关于年轻时的朱高炽,参见DictionaryofMingBiography,338。    
    朱高炽即位之后,立即释放所有因触怒他父亲而被囚禁的官员,夏原吉与杨溥均在其中。围绕在他身边的是一群传统的儒生,包含东宫时的老师骞义,他曾强调仁政的重要性;而另一位老师杨荣,则主张抑制宦官的权力并自安南撤军。所有的论点,都是要撙节开支、注意“国本”,也就是说,农业才是国政的基础。耗费不赀的军事征讨与兴建新都的巨额支出,在他们看来,是损伤国本的,必须尽快更张。从实际的立场出发,这些官员维护太湖地区富庶地主的利益,帝国的田赋总额之中,这些太湖周边地主所缴纳的额度,自来极不公平。译注:此即所谓“苏松重赋”的问题。明朝初年,江南苏州、松江两府的税额极高,洪武二十六年1393,苏州一府以仅占全国1。16%的垦田面积,纳全国9。55%的税粮;与松江合起来的所有面积也不过占全国的1。67%,但却要出13。6%9的税粮。税粮之高可知。参见梁方仲,《近代田赋史上的一种奇异制度及其原因》,《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页10—18。至于为什么会这样,有说法说乃因明太祖恨苏松嘉湖人为张士诚守城,于是课以高税率的税赋。但比较为学者们接受的原因,乃是此一地区的官田比率较高,官田按田租起税,因此税率较高。    
    夏原吉重掌户部尚书一职,且提出更进一步的保守财政政策,以控制飞涨的通货膨胀。他劝新皇帝不要挖金银矿,不要买宝石、香料、调味料及其他奢侈品,也不要继续宝船船队的远航。永乐二十二年九月七日这天,朱高炽正式登上皇帝的宝座,颁下了他的第一道圣旨,当中反映了他的东宫教师及僚佐的思想:    
    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皆停止。如已在福建、太仓等处安泊者,俱回南京。将带去货物,仍于内府该库交收。诸番国有进贡使臣当回去者,只量拨人、船护送其去。但系所差内外官员,即便回京。民梢人等,各放宁家。    
    


第三部分第九章 紫禁城大火(3)

    同时,“各处修造往诸番海船,悉皆停止。其各处采办铁梨木,只照依洪武年间例采办,余悉停罢。但是买办下番一应物件,并铸造铜钱,买办麝香、生铜、荒丝等物,除见买在官者,即于所在官司库交收。其未起运者,悉皆停止。各处买办诸色NBB27丝、纱罗、段匹、宝石等项,及一应物料、颜料等,并苏、杭等处续造段匹,抄造纸札,烧造瓷器,采办黎木板,及造诸品海味、果子等项,悉皆停罢。其差去人员,即便回京”。仁宗降旨停止一切的远航活动,参见《明仁宗实录》,卷一。    
    译注:《明仁宗实录》,卷一之即位诏相关文字,多有缺漏字,现据杨士奇,《东里文集》(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98年),《别集·代言录》,《即位诏》校改,见页441—442。    
    儒家治术实质的运作原则,系基于陆地是帝国的太平基石。帝国的防卫,有赖于境内的长城,而不是大海。而且,孔子不是曾说过,百姓的安康较国家的利益重要吗?哪里有饥荒,国家就应在哪里赈粮。而且,向子民需索金银、宝石和其他宝物,对吗?    
    朱高炽真正是关心减轻百姓重赋之事,有一次,当其被一名持有异议的官员阻挠时,他说:    
    “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溺,不可迟疑!”仁宗这次的谈话,参见DictionaryofMingBiography;338。译注:此事见《仁宗宝训》(收于《皇明宝训》第三册,台北:学生书局,1986年),卷一,“恤民”,页989—990。由于仁宗大半的生命岁月都在南京,他计划将京师迁回南京,并将北京改为“行在”,虽然此举仅止于名义而非实质(最后,英宗在正统六年,即1441年,取消了这一更张,北京再度正式成为明朝的京城)。仁宗解除郑和宝船船队总兵的职务,让他在南京担任守备。该职是一个重要的职缺,也为太监在其他诸省领兵镇守开了先例。仁宗的大臣曾主张抑制宦官的权力,他为何会让郑和担任这个关键性的职位,令人费解。    
    事实上,郑和曾在南京住了许多年,监督宝船的建造工作。在南京城靠南边接近大清真寺的地方,他盖了一座大院和庭园。当时,南京的回教人口,估计有10万人。据说,郑和的宅第拥有72间房子,正门硕大,关门声足以让整座宅院产生共鸣。他在龙江船场周围及城墙外也拥有土地,后来将这些土地赠予过继的侄子郑灏招。这孩子无法承袭郑和的官品,但继承了这片土地,乃使他及他的子孙拥有相当财产可以自给自足。自三佛齐回来后,郑和的第一个任务,便是监督报恩寺建筑群的完工译注:大报恩寺于永乐十年六月十五日起工,至宣德六年(1432)八月初一日完工,共19年。起工之初,由太监汪福、永康侯徐忠、工部侍郎张信监工,动用军匠夫役等十万人。旋因汪福监工不力,久未竣工,宣宗乃于宣德三年三月十一日,敕郑和等提督修建,今敕文仍存;宣德六年完工时,宣宗亦有诏敕给予郑和。参见徐玉虎,《郑和之研究》(高雄:德馨室出版社,1980年),页145—147。由此看来,郑和监造大报恩寺,并非在仁宗时,而是在宣宗时。,并整修新皇帝所要居住的皇宫。关于郑和在南京的情况,得自1990年5月在南京郑和研究会访谈郑和的三个十九代孙——郑自强、郑勉之、郑自海。    
    所有事物,都从朱棣在位时的极度进取,摆荡到另一头去。然而,即位刚满九个月,仁宗驾崩了,把皇位留给了他的太子来继承。朱高炽的暴毙,引发若干猜测,认为他是被毒死的。但宫里的雷太监说:死因是“阴阳”失调译注:仁宗之死,传闻异辞。或云死于雷,或云为宫人所毒,见皇甫录《明纪略》、杨仪《螭头密语》。陆NDC62《病逸漫记》则云:“仁宗皇帝其驾崩甚速,疑为雷震,又疑宫人欲毒张后,误中上。予尝遇雷太监,质之,云皆不然,盖阴症也。”参见吴晗,《明成祖仁宗景帝之死及其他》,收于《吴晗史学论著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页427。,可能是心脏衰竭。事实上,仁宗身体本有病痛。洪熙元年(1425)五月二十九日临终的那天,高炽说:希望简单的埋葬就好了。    
    他说:“朕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复有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仁宗的遗诏,参见AnnPaludan,TheImperialMingTombs;NewHavenandLondon;YaleUniversity;1981;71。译注:译文据杨士奇,《东里文集》,《别集·代言录》,《遗诏》,页四五六。    
    位于天寿山的仁宗陵墓(译按:即献陵),仅三个月即完工,与他父皇的陵墓相较,显然简朴了许多。    
    朱高炽死得太早,在明代宫廷遗下两个强劲的集团,为权力而争斗不已。朱棣极为信任的宦官集团在宫内、宫外都掌握重要的职位,力图恢复贸易及宝船的远航,俾能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至于当时朱高炽才刚刚授命的儒家官僚,他们意图以保守、传统的方法,为皇帝重建稳定的财政;很明显的,他们的政策,并未包括老百姓的重税与危险的海上冒险。新的皇帝到底会听谁的呢?    
    


第四部分第十章 最后的航行(1)

    永乐十一年五月十三日这天,朱棣预定要在朝廷上接见外邦使节,他与14岁的孙子朱瞻基正谈到这件事。成祖本身极喜“对对子”,他出了标志着贡使来朝的上联“万方玉帛风云会”,要孙子也想一句符合上句格律的下联。朱瞻基想了瞬间,接着对道:“一统山河日月明”。关于此次的对对子,见《明太宗实录》,卷一四○。译注:此次对对子的场合,并非发生在北平的宫廷,而是在北平东苑的球场上,时间应为阳历六月三日。据《明太宗实录》,卷一四○,“永乐十一年五月癸未”条记载,是日为端午节,成祖车驾幸东苑,观看击球、射柳,亦听任文武群臣、四夷朝使及在京耆老一同观看。先前,成祖命行在礼部议定仪注,分击球官为两队。是日,天清日朗,风埃不作,成祖命驸马都尉广平侯袁容率领左队,宁阳侯陈懋率领右队。从皇太孙以下,诸王、大臣,以次分别击球、射柳。皇太孙击射连发皆中,成祖大喜。比赛结束以后,叫皇太孙向前接受嘉奖,于是说:“今日华夷之人毕集,朕有一言,尔当思对之。曰:‘万方玉帛风云会。’”皇太孙即叩头对曰:“一统山河日月明。’成祖非常高兴,赐予他名马、锦绮、罗纱及蕃国布。在场合及时间上,与作者所述均有差距。    
    这位小王子的对子,意指着一统天下,置天下于辉煌之治。当人们得知此事之后,都说这显示瞻基遗传了他祖父的雄心壮志,将来有一天登上皇帝的宝座,必定如伟大的永乐帝一样。从小时候开始,朱瞻基就陪着他的祖父北行视察北京及征伐蒙古。两人变得极为亲近。瞻基不仅学得祖父的热爱骑射,同时承袭了祖父热爱帝国边境辽阔草原的遗传。朱瞻基在宣德元年(1426),以26岁之龄译注:此处有误,朱瞻基成为皇帝在洪熙元年(1425)六月。继承皇位后,立即撤回其父亲的旨意,再次将京师移置于北方的北京。给予宦官重要军职的传统始于朱棣,朱瞻基沿袭这一政策,日后甚且在宫中设立了内书堂教导宦官。译注:一般认为,内书堂设立在宣德元年。据《明宣宗实录》,卷十九,“宣德元年七月甲午”条云:改行在刑部陕西清吏司主事刘为行在翰林院修撰,“专授小内使书”。《明通鉴》在论此事时说:“初,洪武间,太祖严禁宦官毋得识字。后设内官监典簿,掌文籍,以通书算小内史为之。又设尚宝监,掌御宝图书,皆仅识字,不明其义。及永乐时,始令听选教官入内教习之……至是开书堂于内府,改刑部主事刘为翰林修撰,专授小内使书,选内使年十岁上下者二三百人,读书其中。其后大学士陈山亦专是职,遂定翰林官四人教习以为常。自此内官始通文墨,司礼、掌印之下,则秉笔太监为重。凡每日奏文书,自御笔亲批数本外,皆秉笔内官遵阁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