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怎么叫 “言思道断 ”?五遍行的 “思 ”必然存在一个功能,假使人没有思,除非白痴。不过这又是个问题,白痴有没有思?白痴没有反应,没有执著。但是白痴晓不晓得肚子饿?人生基本的东西,白痴还是知道,冷了会发抖,见闻觉知仍然有,那么,这个是 “想 ”还是 “思 ”?这些都是问题,科学时代正好参话头。现在时代还把话头摆在念佛是谁?狗子有没有佛性?唉呀!退回宋朝做人好了!
真悟道的人,第一、 “言思道断 ”;第二、 “境智齐泯 ”。问题来了,真悟道了,一切无境界,无智亦无得。有一个境界在,就离不开意识的形式;如果没有境界,绝对没有,那又成断见,大愚痴。如果有所知有所得呢?岂不落在妄想中!这是大话头,应该在这个话头上去参,如何是 “言思道断,境智齐泯 ”?
接下来是讲实证功夫。真悟道的人, “人法俱空 ”,人空、法空。大家念佛打坐,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有没有做到人空?连身空都做不到,坐在那里两腿发麻,开始还满清净,后来是满 “乱麻 ”,再到后来不是麻,光参腿痛好了!一分一秒地熬腿。我们连腿空都做不到,还妄谈人空?人空以后,还要法空。真证道的人的确是 “人法俱空 ”,这个境界到达了,才称得上悟了一点。悟了以后,转过来 “向众生三业之中,开佛知见 ”,然后可以允许 “放旷任运 ”,这个才是菩萨境界,在众生身口意三业中处处行菩萨道,不必要一定出家或一定不出家;出家也好,不出家也好,都在身口意三业中行佛道,因此在这个时候才可以在众生三业之中开佛知见。
“就生死五阴之内,显大菩提 ”,如此,可以在生死中轮回五阴之内,显大慈悲、大菩提之行为。
“则了义金文可为绳墨 ”,要想达到这个境界,他说佛经大乘经典了义经文,正好做为你修行的标准,做功夫的指导,为什么你不去研究?
“实地知识堪作真归 ”,真正的大善知识就是佛。虽然我们没有亲见他,他的遗言遗教等经文还留在这里,为什么要堕在增上慢、我见中,不好好去研究经典?佛所讲的,都是实地所证的真知真识,是我们应该作为依归的所在。这是永明寿禅师说明不仅要功夫做到,教理也要通的重要性。 “则了义金文可为绳墨,实地知识堪作真归 ”,即宗教之理与修证宗旨相配合,如果真做到了,那么,接下来:
故得智炬增辉,照耀十方之际;心华发艳,荣敷法界之中。又若深达此宗,不收不摄,即想念而成智,当语默而冥真,出入之定难亲,忻厌之怀莫及。故云 ‘ 忻寂不当,放逸还非。 ’
此处又可见永明寿禅师四六体对仗文句的文采。他说,教也通、宗也通,宗教的学理通了,配合修证的悟道,得道了,智慧像火炬一般光明,照耀十方。 “心华发艳 ”,意解心开,全心如花绽开, “荣敷法界之中 ”,心花开敷,欣欣向荣,遍满法界。
再说,宗也通、教也通的人深达此宗,自然了解各宗各教最后的依归,没有差别了。 “不收不摄 ”,收摄二字表示专门归列某一宗,例如研究净土的,只认净土的对,其它都错了,研究禅宗、天台宗、密宗的,也都抓到鸡毛当令箭。真深达此宗镜的人,就自然 “不收不摄 ”在某一点上。
“即想念而成智 ”,悟了道,任何起心动念已不是妄念,而是智慧的运用。注意 “即想念而成智 ”这句话!一般想与念都是妄想,妨碍正道,真正悟道的人,即妄心即般若,就是智慧。
“当语默而冥真 ”,不管开口讲话或默然不语,寂然在定,处处在真如境界中。
“出入之定难亲,忻厌之怀莫及 ”。一般人往往认为入定,得四禅八定成就就是道,不入就不是道。其实,定若有出入,那只是小乘境界、小乘功夫。就形而上的真如本体来说,定本来就无出也无入,既没有入世也没有出世,既无出家也无入家,既无所谓入定也无所谓出定,当体即是,无往而不是,所以说 “出入之定难亲 ”,拿出定入定来说明道体,都是不对的。
“忻厌之怀莫及 ”,厌倦生死、六道,厌倦三界,欣乐跳出三界之外,讨厌下,喜欢上。有出世与入世、升华与堕落的差别,都还不是道的真正的境界,所以说 “忻厌之怀莫及 ”。
故云: “忻寂不当,放逸还非 ”。厌喧,讨厌世间的吵闹烦恼, “忻寂 ”喜爱出世间的清净,这两者都落于边见。真悟道的人,忻寂与厌喧都是错误、偏差的。要两样都不著,无所著而生其心。
“放逸还非 ”,忻寂与厌喧都不对,但放任自然,不加检点,即落于放逸,那也不对。此中巧妙只有真正悟道的人可以知道。接着永明寿禅师引述李长者的《华严经论》。
如《华严论》云:普眼等诸菩萨,以出入三昧,不得见普贤三业及座境界故。
我们都晓得大乘佛教有四大菩萨代表学佛人四大威仪,也是四种见道境界。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所谓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他的座骑(即交通工具)是狮子,力大无穷,能破一切障碍,是百兽之王。慈悲心以观世音菩萨为代表,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座骑多了,我们在画像上可以看到其中一种,观音菩萨在大海中立在鳌头之上。鳌鱼是非龙非鱼,不是龙也不是普通的鱼,即非凡非圣,不是圣人也非凡夫,大海代表一切众生在苦海中。这就表示,只有观世音菩萨独立而不遗,在非凡非圣境界中渡一切众生。
大行普贤菩萨,大行即愿行,行和愿一样,只是稍有差别。拿现代观念来讲。 “愿 ”是内在心理的思想、行为, “行 ”是由思想表达到外面的作为。实际上,愿就是行,行就是愿,愿、行是一贯而不可分的。大行普贤菩萨的座骑是白象。中国人喜欢拿骆驼或牛来比喻担负的责任重大,而印度人则以白象表达力大无比,负荷的责任最大。而用在佛经上,即表示修行者利益一切众生的重责大任的精神,他的行动是如此任重而道远。这就是普贤菩萨的精神。
《华严经》里有一位普眼菩萨,普眼就是代表眼睛能普照一切。有一次,普眼菩萨要找普贤菩萨究竟依住在什么境界?依据佛经教理,初地菩萨不晓得二地菩萨做些什么?换句话说,初禅定的人不晓得二禅定是什么境界,等于一年级学生不知道二年级学些什么?普眼菩萨有一天找普贤菩萨究竟在哪一种三昧出入?三昧即为正受,即生理与心理的正定觉受究竟在什么境界?找遍了,始终不得见普贤的身口意三业做些什么?他的身体做些什么事?嘴巴说些什么话?思想想些什么?普贤的三业当然做的是善业,但是那种境界普眼找不出来。
其实何必找菩萨的境界!大家有兄弟姐妹或最要好的朋友,他们坐在你身边,心里想什么你知不知道?同样的,凡夫与凡夫之间,也找不出对方的三业在做什么。菩萨境界也一样, “不得见普贤三业及座境界故 ”,座境界在哪里?不是说他的白象在哪里站着!而是说,他入定依住的座位,即立足点在何处?那么,要以什么方式来了解普贤呢?
第三十四章 幻境不栖无住心
举幻术文字中种种幻相无所住处喻,明幻术文字之体了无处所,如何所求。
经典指出一切幻术文字的种种幻相。电影、幻灯片就是幻术,如梦如幻,是变把戏的变出来的东西。幻术师告诉你是假的,可是你当场看是真的。这个世界的一切,也比如一个大变把戏者在变幻,没有真实的。
“幻术文字中种种幻相 ”,言语文字都是人类的幻术,文字不过是符号,写 “花 ”就知道是花。意识透过文字幻术而呈现花的影像。这个花和字都是假的。假使构造中文的老祖宗,用其它符号代表花和狗,现在我们在意境上就会呈现其它的文字符号。所以我们有时看到文字而掉泪,看爱情小说哭的唏哩哗啦!都被幻术境界所骗。
世人很奇怪,尤其年轻人,爱情小说往往看得入迷而落泪!我们小时候看《红楼梦》、《茶花女》也会掉眼泪,反正眼泪不值钱。尤其女孩子的眼泪比男孩子更快,还没有说那件事,她眼泪就来了,实际上很好玩。我经常告诉同学不要神经,你不要把自己写成爱情小说故事的主角。所谓爱情,能持续多久?你统计一下,最多不到三年,《浮生六记》比较长一些,不到十年。那些一见钟情,你要注意,看一眼就钟情,下一眼就看不到了!只有几天而已!然后写出一本小说,既骗了自己,也骗了读者,梦魂颠倒。所以:
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好多年前,我在辅大上课,有个同学说这句改一改。我问改什么?他说: “多情自古空余恨 ”,这句不要动,下一句要改成 “好梦由来不愿醒 ”。我说改得好。一切众生确实是: “好梦由来不愿醒 ”。梦的世界很奇怪,做好梦很快醒,如果梦见得到钞票,啊!一下子就醒了!如果梦到被鬼压倒,唉呀!我的天啊,哪个赶快来救命啊!偏偏梦得久。所以古人的诗很有道理。世界上一切文字皆如梦幻空花。
“种种幻相无所住处 ”。精神世界、物理世界一切万象,不是永恒存在,它很快地变去。所谓 “无所住而生其心 ”,不是要你去找一个无所住的境界,你说 “无所住而生其心 ”,你早住了。住在哪里?住在你那个无所住上面。无所住不是你去无所住,而是它本来无所住。如果你彻底了解 “文字中种种幻相无所住处 ”,就可以见到普贤菩萨。
普贤的境界如何?引用西方宗教哲学的一句话: “无所在,无所不在,处处皆是 ”,但是你找不到它。所以永嘉大师说过一句话: “寂灭性中莫问觅 ”,道在哪里?自性本来清净,你不去找它,很现成,你一寻找这个境界,却找不到了!普眼菩萨不只两只眼睛,他有三只眼,乃至有十只眼,前面一双、后面三只、顶上一只、喉咙一只 ……。普眼菩萨拿十眼观照,找不到普贤菩萨,因为一切如幻相。你找一个实际境界求普贤,普贤不可得、不可见。所以《华严经》以这位菩萨的境界来表达佛法。
“明幻术文字之体了无处所,如何所求? ”这就告诉我们一切皆是幻,文字游戏也是幻,乃至三藏十二部的文字都是幻。我们研究佛学,结果被佛学理论、名相困住了!天天在那里搞佛法、搞佛学、找境界,你早就被骗了!被什么骗?被幻术所困。 “幻术文字之体了无处所 ”,言语文字是表达意思,意思懂了何必执著言语文字?所以佛在《金刚经》上说,过河需要船,既已上岸又背着船,岂不愚笨!言语文字也不过如此。
再说在座的青年都是知识分子,至少从小学磨到大专以上,已经磨了十几年,你那个文字在哪里?了不可得。现在当了大学生,与小学一年级时的感觉比较起来,是有不同,多懂了些。现在找找看脑子真有些什么东西?没有!一切如梦如幻,都过去了。你说不懂吗 ?真懂了一些,懂了什么?文字了无处所。
所以我经常说《西游记》这部唐僧取经的小说,写得真好真妙!孙悟空与唐僧一行见到佛,佛说: “你们很辛苦,功德圆满。好啦!你们的目的是要取经。 ”佛就吩咐大弟子迦叶尊者把三藏十二部经典交给他们,迦叶尊者问佛: “给哪一种经? ”佛说: “他们从遥远的东方来,功德圆满很辛苦,给最好的。 ”
佛未加说明给哪一种佛经。结果迦叶尊者带领唐僧一行到书库,准备拿钥匙开书库,迦叶尊者把手一伸说: “拿来。 ”玄奘法师问: “什么拿来? ”“红包拿来。 ”“啊?! ”孙悟空气得要揍迦叶, “世界上到处要钱,你这里也要钱,你这个老和尚该不该死? ”玄奘法师说: “不要吵!最后一次,请师父慈悲慈悲。实在一路取经,碰到九九八十一种魔难,来到这里已经什么都没有。 ”“那不行,这里规矩要拿啊! ”“实在是没有了。 ”迦叶说: “你身上还有衣服。 ”“出家人只剩了一件袈裟 ”。 “一件也可以,拿去当啊! ”唐僧只好脱了袈裟,叫徒弟快拿去当了。孙悟空一边生气一边抓脑袋要修理迦叶。
这个道理说明什么?学佛要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