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姑娘醒来,才知她姓张,是从河南驻马店来京打工的。今年3月结识了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的卢某,不久他们就相恋了。可几天前,卢某说自己想换一部手机,需要4000多元钱,问张小姐有没有钱,张小姐于是就从自己的存折里取出了2000多元钱,给了男友。拿了钱后的卢某再也不见了,张小姐怎么呼他也不回电话,最后到了卢某的公司,却发现这个所谓的公司也早已蒸发。上当受骗的张小姐感到无脸再见亲友,想狂饮白酒醉死街头,没想到遇上好心人救她活命。
应该感谢这两位北京公民,他们的确是助人为乐的好人。但我不满意作者的写法。这篇报道的点睛之笔在于“是从河南驻马店来京打工的”这句话。本来这件事跟地域歧视没有任何关系,这么一来就有了关系。请看作者笔下的河南女孩“借酒浇愁愁更愁,醉倒街头得人救”、“满头散发”,“一个劲地傻笑”。这就是河南人的形象。其实我相信作者并没有故意伤害河南人。但这类报道太多了,无形中就等于告诉大家,河南人就是这个样子。
有人会说,许多类似的报道,主角是北京人、上海人、广州人等,为什么他们可以说,而河南人不可以说呢?这还是有差别的。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效果是不同的。无论全国的电视如何拿上海人开玩笑,都不足以令人对上海产生歧视。但对河南人就不同了。对一个弱势群体轻微的丑化,都足以严重损害其形象。百万富翁偷走饭店的银餐具,是好奇,是幽默,是个性,而一介平民偷走这些东西就是真正的偷窃。过去内地人剔牙是一种恶习,而广东人带来这个风习后,就成了一种正常的活动了。形式上的平等其实仍是不平等。在舆论宣传上,即使你“如实”地报道河南人的种种缺点,也会强化对河南人的丑化。而你无论如何报道北京人、上海人、广州人的不雅之举,都不会影响他们的形象。一富遮百丑!一个女孩如果在背后鄙夷她的女同事:“哼,找个河南乡巴佬。”那么其他的女孩听到一定会觉得找个河南人做丈夫是很没面子的。至于为什么,她不会去深究的,她只知道找个河南人是没有面子的事,这就够了。
当然,这些随大流的人,他们内心还是有深深的不平等的观念存在的,只是一开始并没有指向他们并不了解的河南人。当听了太多的关于河南人的“段子”,他们这种深深的歧视就本能聚集在河南人身上。
过去人们常常说,从一件小事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我相信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从一件小事上不仅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也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性格。盲从就是我们民族最令人不愿回忆的性格之一。因为盲从,我们曾经相信几年内就能“超英赶美”,共产主义马上就能实现,结果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为盲从,我们居然相信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民还在受苦,结果自己瞎折腾了那么多年,什么都耽误了;因为盲从,我们自己内部斗来斗去,既伤害了感情,又什么也没有得着。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我危言耸听:只不过开句玩笑吗,何必小题大作呢?你们河南人真农民!这么说是不对的。没有傻瓜就没有骗子。一个人盲从确实不是多大的事,很多人都盲从事情就麻烦了。众人盲从作出的事,危害甚至比个别人恶意作出的事危害更大。当年汪精卫投降日本,那么多的军政人员相从。这里当然有许多铁杆汉奸,但也有众多的盲从者。他们根本没有什么政治头脑,既然“汪先生”跟日本人合作了,也就稀里糊涂跟着走了。真正有意低毁河南人的相信不占多数,正是因为盲从的人太多,才形成了众多一致丑化河南人的现象。
一个盲从的民族,还是一个没有成熟的民族。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某些知识分子的心态
笔者一直怀疑,关于河南人的“段子”,有许多是知识分子的创作,因为许多段子都挺有“文采”,似非下里巴人所能为。假如果然是这样,其无聊如斯,令人无话可说。不过知识阶层其实没有太多的地域歧视。即使段子是他们编的,也多半是出于无聊,并不是真的歧视。
我们还没有听说过哪位教授招研究生时声称:“坚决不收河南人。”我想着大概是因为知识阶层的人毕竟不同于民工,即使歧视也找不到多少“歧视点”吧,在知识分子这个圈子里,地域差异已经很小。笔者曾在高校学习了多年,同各系的研究生、博生、教授、博士生导师都有接触,好友中不少都是各大学的研究生或导师。给我的感觉是其实没有什么人当真歧视河南人。至少,无论男生女生,找对象的时候也都没有谁考虑对方是不是河南人这个问题。
但这并不是说知识阶层没有调侃河南人的现象存在。我曾经在不止一个场合听到教授、博导甚至院士们在一起聚会的时候,拿其中的河南人开开玩笑。不过知识阶层的调侃,更多的不是出于歧视,而是出于精神的空虚和生活的无聊。由于空虚和无聊,他们需要一个发泄的契机。但是他们这种善意调侃,一点都不让人觉得有趣,反而令人觉得失望。
让人失望的倒不是他们对河南人的调侃,因为这种调侃不含多少嘲笑的成分在内。在圈子里,他们理性地知道河南籍的同行们的学术水平并不低于自己,而在学术圈外,河南人根本就是距离他们很远的一群人。他们的生,他们的死,他们的幸福与不幸,都与自己无关。真正让人们感到失望的是他们在这种调侃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麻木不仁。
我一再重申,对河南人的丑化,实质上是现代社会存在的一种很严重的不平等现象。如果作为有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都失去了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敏感,那么可以说就意味着社会的全面堕落。
中国目前的社会,正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市场经济转轨的时代。旧问题没有解决,新问题不断涌现。比如社会各阶层的贫富距离越来越大,地区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还有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这些,许多知识分子根本没有放在心上。
他们经常谈论某某某提前升了教授,谁谁谁在哪个著名刊物发表了论文,至于这些人的成果究竟有什么思想性,有什么学术价值或实用价值,他们并不关心。许多导师对学生津津乐道的是如何把一篇论文做得很好看,很规范,看起来好像很有分量,很有水平,要引用多少国外的材料。这些事情,说白了就是一些高级匠人的活。
王朔在《美人赠我蒙汗药》一书中说某位大师的学术既无新思想又无新方法,只是一些材料的堆砌。此言说得有些尖刻,但细想想还真是那么回事。大师尚且如此,“小师”就更不用说了。本来,提出新思想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求每个学者都有很独到的思想确实也不现实。但问题在于,这些学者根本就不去想这些事。这就要命了。他们很少真正关心学问,更很少真正关心社会问题。当代的许多知识分子不仅没有传统学术皓首穷经的耐心,也没有“五四”知识分子关心劳动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和革命精神,他们只关心自己的荣誉和地位。比如什么时候评上教授,什么时候当上博导。如果某个人在某年要退休,那么一定争取在退休手续办理之前当上博导,以便退休之后还可以带一个博士——学术圈外的人可能不知道当上博导有多大意义,但圈子里对这一点是十分重视的。另外一些人则忙于制造一些文化快餐、文化“口红”之类的东西,拿所谓的“文化”来糊弄淳朴的百姓。
无论是按传统知识分子所遵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圣训,还是按“五四”知识分子所倡导的“劳工神圣”的观念,中国的知识分子都不仅不应该津津乐道这些无聊的话题,而应该起来说话才是。现在的许多知识分子,只知道关心个人利益,对社会,对人生疾苦早已失去了热情。有人说这是成熟了,不错,对于个人来说,这也许是成熟了,至少可以安全地有保证地名利双收,但对一个民族来说,则可以说是堕落了。
总之,对河南人的所有的歧视、丑化,反映了我们民族心理中存在的那种深深的不平等的观念。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我们的文化有许多过人之处,这是全世界都承认的。但是我们的文化也有不尽人意之处。不客气地说,传统的中国文化不是一种同情弱者的文化。“胜者王侯败者贼”,一句话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残忍的一面。鲁迅用“吃人”二字点出中国文化的劣根性,虽然难免偏激,但确属真知灼见。中国民族性的这种缺陷,在鲁迅的《阿Q正传》里已经表现得入木三分。
这种不平等的观念,正是传统与现代文化之间最大的区
第五章 河南人怎么办——自尊自省、自信自强
{5a。jpg}
丑化和歧视的“沙尘暴”在黄河中游的肆虐,可以带给中原人迷惘、伤痛与悲愤,但同时可以给河南人自省和激励。在曾为古今英雄“逐鹿之地”的河南,人们应该对事关荣辱与发展的“形象问题”作出深层次的思考。
丑化与歧视河南人的表面原因是河南出了许多造假、拐骗、无赖等事端,而其背后真正的原因,一方面是外界不健康的心态和异化了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就是河南本身的“贫困”和“落后”。
今天,要击退并消除对于河南人的丑化与歧视,树立河南人的良好形象,为这个“中国之中的中国”创造一个改革发展的好环境,为这些“中国人中的中国人”正名,的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这个系统工程应该包括抨击丑化与歧视、展示“真河南人‘的形象、剖析查找自身的不足、自信而坚毅地走自己的发展之路。
一、向社会公理和人类良知郑重“举报”
{5b。jpg}
不平则鸣,正如黄河在穿越山谷时的奔腾咆哮。
河南人面对甚嚣尘上的形形色色的丑化与歧视,整天去与人辩白和争吵固不足取,但河南人应当在此情况下丢掉一些传统的谦卑,旗帜鲜明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因为社会上“谎言说上千遍就成了真理”的现象有其现实危害性,“流言止于智者”,可如今大街上熙来攘往为利奔波的人们有几个刻意要做这样的智者?
在网上有人评说河南人:“河南的条件并不算差,可为什么老是受贬责,也是因为河南人不爱说,从不贬低别人,也不会为自己辩解。”
如果河南人一味地以隐忍的美德去面对这样的丑化与歧视,那么很多人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看,说河南人坏,他们都没话说。”
河南人,快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个声音要表明:——河南近几年是出了一些影响形象的事,但这些“造假”、“欺骗”、“无赖”等绝对不是河南的全部,更不是河南的代表。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也应该是任何一个不带偏见和稍具社会常识的人都应有的共识。
这个声音还要表明:——偏见、丑化与歧视是人类最原始、最丑恶、最具社会杀伤力的劣习。
——对河南人的丑化与歧视是影响河南乃至国家发展大局的一个危险信号,它绝不是“先进文明”与“落后文明”的冲突,更不是高尚人与低俗人的矛盾,而是一些人在经济飞速发展背景下,价值观出现扭曲、变态的体现。
这个声音更要表明:——“金钱至上”、“有钱就是高贵”、“老实等于笨蛋”、“贫穷即是卑贱”是这种丑化与歧视的理论基础。在经济、观念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也许应该时常品味“没有卑贱的职业,只有卑贱的人”这句至理名言的深刻意蕴。
河南信阳一位笔名为尧青的青年在网上撰文认为,大部分外出打工的河南人宽厚、善良、吃苦、坚韧。缺点是因为穷,不大讲卫生;因为善良,不大会做生意,有些市场都被精明的南方人占领了。他们只好到处打工,干最重、最脏的活,拿最少的工资。当然,害群之马是有的,可是这也不是河南所独有。
中国人没有南北之分。我们都是一祖同宗的炎黄后代,我们的秉性之中都蕴藏着祖先留给我们的宽容、淳厚等优秀善良的品质,也正是这些优于其他民族的品质才使得我们中华民族能续写着5000多年的文明。既然知道还是一家人,我们为什么还要指着自己的兄弟姐妹破口大骂、而不是看看人家的长处?至少也要给人家一个机会让人家自己证明一下吧?有偏见的人自己最好不要冒失地随便地指责别人。
社会愈发展,经济愈繁荣,人们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