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不如不遇倾城色-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若问相思是什么颜色,诗人一定会告诉你是绿色。
     所以一个叫张文姬的女子见着池上的竹子,也当留下这样绿色的相思:“此君临此池,枝低水相近。碧色绿波中,日日流不尽。”那浅浅深深的绿,点点滴滴的是思。
     那楚辞说:“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春草绿了,而王孙未归,叹啊。
     而王维送别,也一样地担心来年春草再绿时,王孙归不归:“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若说王维的青色里有几分不是人间的仙气,而他的绿,是人间,他身体的居处,所以,多得一些人气的暖意,但亦是安静的。他写《萍池》:“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那绿萍随着轻舟行过,荡开又缓缓合上,那人间,竟恬淡如诗,也热闹成画。
     王维的《田园乐》里的绿更是热闹:“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在这些诗里,让人感觉到王维是红尘俗世的人,好好地爱着眼里所遇见的一切,而眼里所见的颜色皆喜欢成诗了。
     所以他的绿是温暖的,是人间的情的热闹之处,《辋川别业》里说:“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优娄比丘经纶学,伛偻丈人乡里贤。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也只有在绿里,王维亦才能这样欢喜如凡人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所以他的绿是人,青是僧,但皆由王维安静的心看来,都让人定心感悟。
     
     晋的绿合掌白莲花未开(2)
     
     绿总幽幽,钱起行江时题诗:“岸绿野烟远,江红斜照微。撑开小渔艇,应到月明归。”
     而权德舆的《昼》:“孤舟漾暧景,独鹤下秋空。安流日正昼,净绿天无风。”
     这些缓缓的安静的绿,只让人更爱人间。
     而有一个无名氏写过:“柳色青山映,梨花雪鸟藏。绿窗桃李下,闲坐叹春芳。”这样地叹春芳,美到极致。古人真是行在诗里画里的人。
     而最喜欢施肩吾的一句诗:“花眼绽红斟酒看,药心抽绿带烟锄。”锄绿的气势竟可以这般妖娆。
     绿让人间有了花鸟画的春光与诗情,所以有绿的天下,不见得有多大气,但精致如花,让人一心一意地爱着。
     所以杨巨源说,城东早春的初绿才是诗人应该去的时候,要等花开够了,倾城看花之人,诗也不清了:“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所以白居易回忆中的江南亦只记得那颜色:“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所以日本的俳句里也因绿而满是对人间的爱:“绿雨洗桔花暖风轻拂湿天涯杜鹃鸣云霞”。
     而张志和则自己干脆就做了那花鸟画中的人物:“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春江细雨不须归。”披一身绿,做诗,亦做诗里的人,这才是潇洒轻逸。
     张元一见着静乐县主,也叹这如画里之人:“马带桃花锦,裙衔绿草罗。定知帏帽底,仪容似大哥。”喜欢这裙衔绿草罗的男人,竟是供人万般遐想的春光。
     那王胄只留下一句诗,就让人记下了:“庭草无人随意绿”。《苕溪渔隐丛话》说他:“古今诗人以诗名世者,或只一句,或只一联,夫岂在多哉?”
     因为绿,这人间,如此可亲可爱。
     不在多,只在那惊鸿一瞥的刹那。
     ∽∽∽∽∽∽∽∽
     所以绿,是晋,短短的,一个凝绿的时代,一个由烟化水的时代,在这里,一些以前将起未起的品调都浓郁而胶着成型,让后人亦在此间纠缠不开。
     这是一个花鸟画的人间,但这花鸟画里,因为七分为绿,而静。静静地在历史的这段漩涡里喧嚣着热闹着人间的私情。
     诗人有诗情,而诗人亦在为诗为人之间挣扎,一念成神,一念成鬼,所以,这是个让诗人不能保身亦是最考验诗人的一个时代。后世的人可以站着在这里说这个诗人节气不保,那个诗人偷生,但,真正有人必须要面对这不清不明时,亦是难得逃脱,随波逐流易,而当遇到历史的江水曲折成漩,不能有方向时,人如何能清明?
     这是一个复杂到不能让诗人自处的时代,君王如走马灯似的更迭替换,诗人们都被推到了前沿做标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站错了队伍的诗人都成了鬼,而站对队伍的人亦成为神,总之大都都不能活。所以在这个时代里人性斑斓,经历过做出了选择的,必然是让人感悟的,无论是他的痛,或是他的庆幸。
     所以这个时代的色调是凝绿的,是腕间的翡翠绿,是簪在发上的玛瑙绿,是裙裾间的玉珮里的一抹幽绿,是让人回到人间的花鸟画的绿,人性斑斓却不能张扬,因为每个人都不能自明当时的对错,每个人都得靠自己去做生死的选择。我想,如果人可以冬眠,也许那个时代应该能有很多人希望自己能冬眠,弃权熬过这潭混浊到只见绿不见底的深水。但他们都只能留下来做出了选择,所以因此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时代,让后人万般叹惋。
     所以这个时代化在绿绿的色调里,化在身边的翡翠、玛瑙与玉珮里,见绿而让人亲近而醒悟。
     以前的那些时代,皆是青山与浮云,都可高调与轻逸,只能远观,唯有这晋,化为你近旁一处山石下的花鸟画,多见得绿草,少见得花,而那开花的时代就在它之后,所以这晋是一幅早春的花鸟画。
     
     晋的绿合掌白莲花未开(3)
     
     所以,当我们翻回历史,看清了这过往的全局,这晋是回眸绿水波初起、合掌白莲花未开的时候,而它即将开启一个斑斓的时代……
     
     天气清和野有菊花——陶渊明(1)
     
     唯有在人世的污浊里才见其清明的,是陆家兄弟,而陶渊明,唯有在菊花旁,才见其芳华。每个诗人的人生,竟是这般不同。
     陶渊明,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并不受人推崇,因为在那个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时候,人们很难于陶渊明似的平淡之中见美,人人心里充满了希望与斗志。而后来,经历了太多的诗人们,才发现,原来自己身边的菊花竟是开得最美。所以宋代的黄庭坚说:“血气方刚时读此诗,如嚼枯木。及绵历世事,知决定无所用智。”
     陶渊明的诗是让人蓦然回首的,才见得那人竟在灯火阑珊处。
     林语堂说:“当我说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时,一定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反对我的话的。他不曾做过大官,没有权力和外表的成就,除一部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散文之外,也不曾留给我们什么文学遗产,可是他至今日依然是一堆照澈古今的烽火,在那些较渺小的诗人和作家的心目中,他永远是最高人格的象征。”
     公元317年,晋元帝司马睿定都建康,史称东晋,西晋王朝轰然崩塌。北方游牧民族第一次以征服者的姿态大规模涌入中原,锦绣山河半壁沦陷。南方的志士击楫渡江,频频北伐欲千里逐寇饮马黄河,却无奈江南的安逸让统治者早已只把杭州当做了汴州。
     所以那东晋一种欲取不得取的复杂情绪纠缠,这世道还是一个乱,而此间的文人,却恰在此,建造着自己新的传奇。
     有人说建安文学为中国带来了悲怆苍凉之美,西晋的诗人则带来了绮丽之美;而东晋,以陶渊明为先河,开拓了平淡之美的精神家园。所以宗白华说:“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向,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
     而此时陶渊明,走在人间的路上,告诉众人,人间最美。那“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最美,那“采菊东篱下,幽然见南山”最美,那“含欢谷汲,行歌负薪”最美,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最美。
     而一千多年后,那诗人海子也说:“喂马,劈柴”最美,“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最美,“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最美,“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最美,然而,千年后的这个诗人,却不能在物欲横流的人间存活,以一种最不美的自杀方式结束了自己最美的人生,而也因此为人间留下了最美的幻想。
     而陶渊明晚年即使很穷困,穷困到要向人求讨周济,然而他依然以最美的态度终老。只是有个小小的怨,怨“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而这怨竟也成最美。
     活在当下,好好地爱人间,这就是陶渊明的最美。
     陶渊明,因为家门口有五棵柳树,又写了篇自传《五柳先生传》,说自己衔觞赋诗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快乐生活,所以就号自己为五柳先生。到了晚年,为了展现自己更彻底的归隐态度,所以更名潜。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年幼时,家庭衰微,从此萎靡,世间的繁华于他也就变成无所谓的身外之物。
     年轻的时候,他也有过“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的徘徊犹豫,熬不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日子,最终出来做了个小小的官。后来又投靠刘裕,以讨伐挟持了安帝的篡位者桓玄,当刘裕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为向东汉王朝表效忠而乔装驱驰见汉帝的故事,乔装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他曾经以为他可以大济于苍生,所以很开心地写诗:“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然而刘裕打入建康后,世道无变,还是一样的昏暗不明,自己周遭的功臣屡屡被杀,小人依然当道。
     
     天气清和野有菊花——陶渊明(2)
     
     陶渊明才醒悟志向所依托的去处原来竟如此不清不明甚至不堪,终究有了去意。
     所以虽然陶渊明嘴上说着“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但他的心里也曾经怀有小小的志向的,所以读《山海经》的时候,亦是感慨:“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也因此鲁迅先生说他固然有“悠然见南山”的飘逸,却也有“猛志固常在”的“金刚怒目”,“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而当梦想碰到现实,高傲的不愿在人间的俗事里徜徉的陶渊明终于想到了要逃走,于是“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他收起志向默默地回到自己家中,过起了“躬耕自资”的生活。
     陶渊明的心灵想逃到远荒,但他熬不住身体当在俗世里存活的现实,后来又出来做了个彭泽令,只是带着小小的顽皮小小的自私来做这个小小的官。他因为很喜欢喝酒,所以就命令县公田都种用来酿酒的秣谷,后来还是他的妻子坚持才种了些用来吃饭的粳米,最终达成协议一顷五十亩种秣,五十亩种粳。
     后来有上级要来视察,县吏要求陶渊明应该束带出见,陶渊明叹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啊。于是又辞了职,然后就写了《归去来辞》这篇名赋,赋里若游子望乡而见山河对自己心灵的召唤:“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觉得自己耽误了那么多时间才反应过来自己想要的,所以着着急急地怕自己来不及,所以他要忙不迭地安慰自己“知来者之可追”,确实这个时候,陶渊明尚可来得及关门回家,享受“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尤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眇庭柯以怡颜”的人生。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呵。
     此后,一个“倚南窗以寄傲,抚孤松而盘桓”的陶渊明如晨风下的花朵开放般渐渐地醒过来了。
     此时,陶渊明41岁,果然是不惑之年。
     夫妻俩过起了“夫耕于前,妻锄于后”的日子,朝为灌园,夕偃蓬庐,此间平淡竟是最唯美的爱情故事。那时的女子真正伟大,爱着夫的爱,他饮酒当为之斟,他看花当为之搭篱笆,仿若是花旁的绿叶,她的存在,只为了让花更加妩媚芬芳。
     而一生自我地活着的陶渊明亦是懂得爱的,所以才能写出那美妙的情书《闲情赋》: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