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3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常常举例子,举我们身体来说,这是大家最容易体会的。我们身体是多元的,身体里面也有很多族群,也有很多不同的种类。眼是一个族群,眼跟耳决定不一样,耳跟鼻又不一样,鼻跟舌又不一样,这就是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族群要和睦合作,这个人身体健康,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族类虽然不一样,决定平等,没有高下,《华严经》上讲个个都第一,没有第二。正如同我们身体每一个器官,眼见第一,耳听第一,鼻嗅第一,舌尝第一,都是第一,没有第二的,所以大家相安无事。有第一,有第二,我老大,你老二,非打架不可,那就不好了。个个都第一,头在上第一,脚在下也第一,绝不能够说头尊足卑,那是凡夫错误的概念。说实在话是平等的,每一个人他的功能都是第一。如果头跟脚两个争第一的时候,两个不和,脚也不愿意走路,头也不愿意仰起来,这人非死不可。社会也是如此,不同的族群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原本是一家人,原本是一体,一个生命共同体,彼此互相合作,我们的社会才安定繁荣,我们的生活多采多姿。这几天,每一个宗教都在展览、表演,我们去参观、去欣赏,这是多采多姿的生活。决定不可以把其他的族群都消灭,一定要跟著我走,那是错误。一个身体,眼好,耳朵不要了,耳也变成眼,口也变成眼,那变成只能看,不能听,这个人也就完了。大道理,我们总要清楚、总要明了。
  我们今天在此地做的工作,和睦多元文化,和睦不同的族群,和睦不同的宗教。有很多人问我:法师,你这个思想从哪里来的?从《大方广佛华严经》来的。我们今天这个做法,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教义的落实,我们不能只在课堂里面讲解、在自己书房里读诵,要落实,落实就是与一切众生和合相处。他有妄想分别执著,我们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就很容易融合。他有分别执著,我也有分别执著,永远对立,永远是矛盾,这就错了。我们常常要想到,诸佛菩萨随类化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佛没有一定的身相,这个佛就是真心。心识没有一定的相状,没有一定的作用,所以它能够随类化身,应机说法,随机说法。这是佛教导我们,随缘而不攀缘,普贤十愿里面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一切众生行善、行恶都要随顺,他行善随顺他,帮助把善化成净,更善;众生作恶随顺他,把他的恶转变成善,这叫恒顺众生、叫随喜功德。所以恒顺跟随喜是高度智慧的运用,不是迷情,妄想分别执著、迷惑颠倒随顺众生,那就不得了!随顺众生到三途,随顺众生堕恶道,那就错了。跟佛菩萨讲的随缘、随顺的意思完全不相同,名词术语一样,意思不一样,我们要懂得。十愿是大菩萨修学的纲领,所以这一句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要认真的去学习。
  清凉大师在这一句有个简单的注解,「示现等者,无边品类,一毛顿现,更无来去,尤显难思」。这句话就是讲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一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不可思议。为什么?因为思跟议都已经落在妄想分别执著里面,清净心里面没有思也没有议。所以佛跟佛见面没有一句话说,彼此在一起都是一念不生,没有思没有议。佛跟菩萨在一起才有话说,菩萨分别执著断了,妄想没断尽,所以佛还要教菩萨,菩萨还有疑问向佛请教,这好像是有思有议。佛跟佛见面就没有思议,没有一句话说。长行我们就说到此地,下面再看偈颂:
  【尔时善化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善化天众而说颂言。】
  这是一类大族群,这一类族群就是欲界第五层天,一般经论里面称之为化乐天。化乐天天王也很多,善化天王做为代表,首先来赞佛,提出他修学的报告。这些赞颂意思都很深,赞叹性德,赞叹法门,赞叹修行的成就,文字虽然很少,只有四句偈,意思无限的深广,全经都是这个样子,我们要能够体会得到。这一行文是说偈的仪规,从这里面我们能看得到,他们将普贤十愿,第一愿跟第二愿落实了,第一愿是礼敬诸佛,第二愿是称赞如来,落实了。『承佛威力』,知恩报恩,他的智慧从哪里来的?老师教的,不忘本,不敢说我自己有这个能力、我自己有这个智慧,他不是这个说法,承佛的威力,这是教我们不忘本,知恩报恩。『普观一切善化天众』,不轻慢众生,这些众生是跟他同一个族群,同类的,都是善化天,一同参与这个法会。「普观」,统统照顾到。他今天这个报告、这个赞颂,不仅仅是承佛的威力,也是大众威德的加持,这个意思多好,这个意思多么圆满,儒家讲止於至善,这才是真正止於至善。就像善财童子一样,学生只有我自己一个人,除我自己一个人之外,其他的都是善知识、都是善友、都是老师,华严会上人人都是用这种心态。所以我们提出三个字「真、爱、利」,真诚、热爱、利益所有一切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这三点就决定融合,圆融和合。用什么东西圆融和合?这三个就圆融和合。决定不破坏族群,不破坏宗教信仰,达到彼此尊重、彼此互爱,互助合作,互助合作是大利,是真实的利益。下面『而说颂言』,这就是称赞如来的落实。请看经文:
  【世间业性不思议。佛为群迷悉开示。巧说因缘真实理。一切众生差别业。】
  前面我们所读到,天王所得的法门是「开示一切业变化力解脱门」,他的报告正是说明他从这个法门修学的成果。第一句总说,『世间业性不思议』。先说世间,世是讲时间,间是讲空间,我们现在人讲时空,中国古时候人讲宇宙,它的意思也是时空的意思。时间: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这个字,它的形状,三个十,三个十是代表过去、现在、未来,实在讲它是一桩事情,所以底下是个「一」。从分别执著上观察这个字的意思,三十年叫一世,这是世间人的看法。而佛法看这个字的意思不一样,还是这个字,还是这个写法,佛法看三世一心作,三世是一念,一念是三世。还是这个字,体会不一样,你看这个字,你的看法想法、体会意思不相同。世间人三十年是一世,他也没说错。佛法才看出它的真相,真相是一念三世,三世是从自性一念所现的相状。「间」也叫做界,界是界限,间是间隔,意思是一样,指空间。说一个时间、说一个空间,把这里头所有一切事事物物都包括了,一样也漏不掉。这里面所有一切活动就是业,业所依据的理体就是性。业是从什么地方生起来?能生一切业相的叫性、叫体。此地这个「业」,要用体、相、用三个字来说,业就包括现相、作用,「性」是体,不可思议。在本经经题「大方广」三个字,性就是经题上「大」字的意思,业就是「方广」,方是讲相,广是讲作用,三种都不可思议。
  「世间」,在经文表面上来看,这个世间是指十法界;如果更深一层去观察,也包括一真法界,虚空法界统统包括在其中,不可思议。不思议就对了,你就成佛、成菩萨;你要有思有议,错了。也就是说,思是你想错了,议是你说错了,为什么?你想你想像不到,你想的范围非常窄狭;你也说不到,说不圆满,你能够说的是一部分,很窄小的一部分。它原本是不可思议,你一定要去思,一定要去议,这就坏了。佛法的修行,诸位想想,它修的是什么?你要是真看清楚,想通了,你才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把我们的思议放下。《般若经》上讲得最清楚、最透彻,告诉我们「万法皆空」,一切法,包括佛法,都不可得。既然皆空,既然皆不可得,你有什么好思,有什么好议的?你的思议也全都落空了。所以佛法的教学没有别的,无非是把我们思议的习气回归到自然,回归到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不思议。由此可知,不思议是觉,思议是迷。《般若经》上才说「般若无知」,什么叫无知?无知就是不思议,真正的智慧是不思议。心境俱空,俱空不是没有现相,有,相都存在。什么是空?思议空,俱空是讲这个空,不是说相没有了,你就搞错了;也就是说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空了。俱空是把妄想分别执著空掉了,你的心清净。佛所入的境界叫寂灭忍,清净寂灭,一念不生那是佛菩萨。凡夫的心里面有思有议,心有思,口有议。诸位要晓得,真正有修行的人、有修养的人,言语少,哪有那么多废话?
  中国古圣先贤教人,言语要记住一个原则:简要详明。文字是言语的符号,写文章也是守这个原则,要简单、要扼要,又要详细、又要明白。所以我们读中国的古文,文章真是做得好,符合这四个标准。好到什么程度?一个字不能加,一个字不能减。加一个字是累赘,可以删掉,少一个字它不通,文章做到不增不减,一流的文章。我们学佛的人学过科判,用科判一摆开,就知道他的文章好不好。科判是一条线,一条线把它穿起来,废话穿不进去,多余的;如果里面要紧的,断掉一个字、断掉一句,科判判不下去,就中断;所以做到不增不减。说话也要说到不增不减,好言语。废话多,表示什么?思想乱,心思乱,废话就多。心地清净,言语就少,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从你的言行,就知道你的修养功夫,能够观察到你学养的浅深。愈是修养高的人,杂念是愈少,言语也少;少,与事实真相相应。「世间业性不思议」,到如来果地上完全相应。般若无知,如来才做到究竟圆满,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那个无知还欠缺一分,还不圆满。这是真理,这才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佛为群迷悉开示』。我们在前面长行里面读到,末后一位普见十方天王,他跟我们说,一切众生品类差别太复杂,群迷。此地讲的「群迷」是指九法界众生,为什么?对九法界众生,佛才有开示,对一真法界那些法身大士们就没有开示。所以有开示是对十法界众生来说的,这是佛的慈悲,这一句是慈悲。「巧说因缘真实理」,这一句是智慧。佛有大慈悲心,不舍一人,「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任何一个族类,任何不同的群体,佛普遍的应现,佛没有分别,所以佛心是平等的。应现在其他不同宗教里面,经典上讲得太多了,最明显的本经后面五十三参,胜热婆罗门,婆罗门现在在新加坡称兴都教,兴都教就是婆罗门。这是诸佛如来示现婆罗门身,那婆罗门就是诸佛如来。应以婆罗门身得度就现婆罗门身,你怎么能说它不是佛法?遍行外道,那也是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你们在《地藏经》上看到婆罗门女,婆罗门女是谁?地藏菩萨。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恍然大悟,我们天天读经,连这个都看不出来,都不能体会,还要跟许多族群、许多宗教划界限,我们这个经不叫白读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种种不同的族类、不同的宗教是一体,都是诸佛如来、都是法身大士化现的。所以我们礼敬诸佛,要以真诚、平等的礼敬,对待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如果我们轻慢他们,就轻慢佛陀,轻慢了自性,我们读佛经要明白这些道理,要能够去体会到。
  「群迷」就是一切众生,十法界里面所有一切众生都包括在里头。佛为这些人开示,就跟《普门品》里面所说的一样,应当示现什么身就示现什么身。这个现身,不是佛自己的意思,佛要有意思,那就错了。不思议,他怎么会有意思?佛身怎么现的?佛是因感应,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众生的感有有心、有无心,可是佛的应决定是无心,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也不可思议。这个感应,确实不分种类;菩萨有感,佛现菩萨身;饿鬼有感,佛现饿鬼身;地狱有感,佛现地狱身。而且现身,还有一个奇怪不可思议的现象,佛所现身不来不去。何以不来不去?佛的法身遍一切处,哪有来去?佛的智慧遍一切处,佛的德能遍一切处。诸位要晓得,佛是我们的自性,一念心性具足无量智慧德能,遍一切处,那是自己本人,禅宗里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是我们本来面目。佛的教学没有别的,帮助我们恢复本来面目而已。迷了,我们的本来面目不见了、迷失了,佛菩萨慈悲教诲,帮助我们恢复本来面目而已,把自己找回来,佛家教学目的就在此地。
  『巧说因缘真实理』,巧是善巧方便。没有善巧,你就不能说法,你也没有办法教人;没有方便,别人就很难接受。「方」是方法,「便」是什么意思?最适合的方法叫便,便是便宜。也就是说,对方最欢迎的方法、最尊重的方法、最爱好的方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