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前清秘史(上部)--入主中原之路-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对大明朝最好的盟邦朝鲜严加戒备了。
  如果这些还不足以令袁崇焕切齿痛恨的话,毛文龙自说自画,把自己放在和袁崇焕平起平坐的地位上,不太把督师放在眼里,不听招呼,就让袁崇焕很难容忍了。从其一生行事判断,袁崇焕个性强烈,杀伐决断,敢作敢为,其自说自画,不听招呼似乎比毛文龙有过之而无不及,史籍中关于这方面颇有些记载。在此之前,朝廷曾经将袁崇焕的两个高级同僚调离,原因也是因为袁崇焕无法与他们共事。同性相斥,他无法容忍同样秉性的毛文龙也在情理之中。这大约是袁崇焕对毛文龙痛下杀手在性格、情感上的部分原因。
  还有部分原因,可能和袁崇焕对皇帝“五年复辽”的承诺有大关系。
  从袁崇焕到达辽东前线后的一系列动作中,可以看出,那个承诺的确使他感到了巨大压力,使他特别急切地希望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整合麾下的所有力量。譬如,为了减少可能产生掣肘和扯皮的环节,他将山海关内外的统兵权裁撤合并到三员大将身上,将锦州和宁远合并为一镇,由祖大寿总领其事,加中军副将何可刚为都督佥事,协助祖大寿驻守锦州;将赵率教从蓟门移驻山海关,袁崇焕则坐镇于宁远。他和上述三位大将立誓,五年平复辽东,届时如果达不到目标,袁崇焕将亲手杀死这三员大将,然后砍下自己的头颅以谢天下。上述情形报告给崇祯皇帝后,皇帝曰:可。
  “五年复辽”,谈何容易。袁崇焕在皇帝面前的这个承诺,其严重程度根本就等于用自己的身家性命立下了军令状。为此,皇帝和帝国政府对他一路绿灯,差不多满足了他所有要求,提供了所有他需要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届时交不了差,那个在不动声色之间干掉了魏忠贤的青年皇帝,对他是否会比对魏忠贤更客气,是可以成为一个疑问的。因此,袁崇焕必须把他权限范围内的所有力量尽快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在他的指挥下如臂使指地指向后金汗国,决不允许有不听招呼的情形出现。 
                  
博弈:只有一次机会(6)
  这些力量中,包括了蓟、辽、登、莱、津的所有军事单位和与军事有关的单位,其中,毛文龙的皮岛东江镇当然是重要的一支。
  宁远兵变时,袁崇焕请求朝廷按时下发军饷,皇帝不高兴,一位大学士迎合皇帝说,若是士兵一闹就发饷,那其他地方的军队有样学样怎么办?对于袁崇焕来说,同样存在这个问题。要是毛文龙不听招呼,自己没有办法修理他,其他那些力量不听招呼怎么办?五年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届时,自己拿什么去兑现那“五年复辽”的承诺?
  毛文龙有勇有谋有胆魄却不听招呼并非自袁崇焕始。当年熊廷弼出任辽东经略时,毛文龙就并不买账,只听其老上司王化贞的指挥,令熊廷弼气恨难消。多年前,袁崇焕第一次赴任辽东之前,曾经与熊廷弼有过很是投机的长谈,或许那时,他就在熊廷弼口中知道了毛文龙的嚣张难制。
  宁远保卫战之后,袁崇焕晋升为辽东巡抚,为了协调各方力量一致行动,曾经因为毛文龙是连接朝鲜牵制后金侧后翼的桥梁,所以奏报朝廷,准备给他那里增调精兵良将,以加大努尔哈赤腹背受敌的力度。谁知,毛文龙想尽一切办法予以阻挠,并连连上书批驳袁崇焕,搞得就好像袁崇焕垂涎于他那地盘似的。最后,终于把袁崇焕的计划无疾而终地给“淹”了。因之,在袁崇焕心里,可能会认为这毛文龙为了海上王的一己私利,置国家大计于不顾,怎么看怎么像奸商、海盗加发国难财的割据军阀一流人物。
  这就是袁崇焕和毛文龙之间的不同所在。两个性格有些相似的人物,品格的差异却很大。
  或许毛文龙对帝国朝局的认识比袁崇焕透彻,但其品格却比袁崇焕远为低下。因此,才选择了一条保存实力,积蓄钱财,甚至虚报兵额,冒领军饷,走私贩私的道路。如果政治清明,他可能会是一个不错的封疆大吏,若大环境相反的话,其合乎逻辑的发展轨迹,必定是指向割据一方的军阀和乱世之枭雄。可惜,帝国政治给他提供的是后一种环境。
  袁崇焕则可能是个胆汁质的热血男儿,一个饱读圣贤之书、充满家国情怀、有勇有谋、有为有守、急公好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圣徒一类人物。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之下,除极少数政治清明的时代之外,袁崇焕的结局,大体上是绝大多数时代中这一类人物的标准结局。譬如五百年前的岳飞,譬如本朝百多年前的于谦,譬如前不久的熊廷弼,等等。
  只是,无论如何,此刻的毛文龙不管他像个海盗奸商也罢,像个割据一方发国难财的军阀也罢,他毕竟还只是“像”那玩意儿,而不是已经“是”那玩意儿了。他毕竟还是帝国东方一路前敌大军的统帅,毕竟在朝鲜已经成为后金汗国兄弟之邦的情势下,他还坚持在那里,形成敌人侧后翼巨大的后顾之忧,从而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毕竟他手下的数万将士是跟着他一起在战争中冲杀出来的,而在帝国制度下,最重要的是——毕竟他是皇帝才有权力处置的帝国重臣。在这种种情势之下,袁崇焕痛下杀手,如何能不构成一个影响巨大而深远的错误!
  形格势禁之下,袁崇焕与毛文龙这两个强人之间发生冲突,大约也只是时间问题了。事实上,在袁崇焕此次奉召赴京时,一位同样讨厌毛文龙的内阁大学士钱龙锡,就曾经到袁崇焕住所,和他探讨怎么样对待毛文龙的问题。袁崇焕表示:毛文龙能用,则用之;不可用,则杀之(《袁督师遗稿遗事汇辑》卷一)。
  赴任之后,袁崇焕曾经给兵部尚书写过一封信,其中谈到:“皇太极屡屡想和我讲和,朝廷重臣中也有人主张谈和。毛文龙若和我同心协力,我当然对他无嫌无猜;否则,斩其首,崇焕效提刀之力。”(谈迁《国榷》,卷九十。)这封信实际透露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皇太极作为袁崇焕与毛文龙的共同敌人,可能在促使袁崇焕举起那柄诛杀毛文龙的尚方宝剑时,产生过绝大的作用与影响。 
                  
博弈:只有一次机会(7)
  皇太极继位后第一次出征朝鲜时,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就是希望在征服朝鲜的过程中,扫除大明帝国驻扎在朝鲜领土上的军事基地,指的就是毛文龙的部队。在皇太极召开的出征朝鲜誓师大会上,誓词中明明白白地写到:“朝鲜累世得罪我国,理当征讨。但此行不是专攻朝鲜,明朝的毛文龙就在朝鲜近海海边,不停地在那里招降纳叛,因此,我们才要行此天谴。”(《清太宗实录》卷二)在与朝鲜约为兄弟之邦的谈判中,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要朝鲜断绝与大明帝国的关系。不料,朝鲜口惠而实不至,虽然签订了盟约,实际上却并不执行。大明帝国军队照样在朝鲜领土上驻扎、屯垦、做生意、威胁后金汗国的侧后翼。而皇太极没有水师,没有船只,八旗铁骑在陆地上横冲直撞,在海上则完全找不到北,是故,皇太极和努尔哈赤一样,对毛文龙基本束手无策。
  因此,皇太极和努尔哈赤一样,也让大明帝国第一个投降的将领李永芳劝诱毛文龙投降,这种劝诱过去在大明帝国官员与将领身上曾经多次发生效力。但此次仍然被毛文龙拒绝,毛文龙将此事报告了皇帝。于是,李永芳建议皇太极:“兵入中国,恐怕毛文龙会截断后路。最好是给袁崇焕写信,假装答应归还辽东给他,条件是必须杀掉毛文龙。”皇太极按照李永芳的建议做了,袁崇焕则秘密回复,同意这一交换条件。(计六奇《明季北略》,卷四。)
  《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四记载说:“当初,袁崇焕为辽东巡抚时,曾经派人前往建州和谈,后离职,没有结果。此次再次出山,为了完成五年复辽之承诺,乃再一次谋划和谈。皇太极的答复是:‘如果真有诚意的话,就拿毛文龙的脑袋来换辽东土地。’崇焕信之。”
  据说,袁崇焕两次主持辽东前线工作,哪怕是出于策略上的考虑与皇太极和谈时,皇太极始终坚持一个条件,就是和谈可以,也可以把辽东失地还给大明,但是,“无以为信,其函毛文龙首来”(《石匮书后集》卷十,毛文龙传。)——我没法相信你,除非你拿个盒子把毛文龙的脑袋装来。因此,此次袁崇焕复出之后,便“一门心思地想着杀掉毛文龙,用他的头颅换回辽东失地”。(计六奇《明季北略》,卷四。)显然,皇太极的这种做法,和他五百年前的祖先对大宋皇帝赵构所说的,几乎一模一样:要想和谈,讨回陕西、河南两省失地可以,条件是必须杀掉岳飞。
  偏偏那毛文龙,砍头的刀已经架在自家脖子上了,他还在那儿折腾事儿。可能是出于挑拨离间的考虑,存心让袁崇焕与毛文龙掐起来,因此,皇太极一方面与袁崇焕和谈,另一方面又派人去和毛文龙和谈,使他们觉得只有自己才更有资格成为和谈的主角。毛文龙不知是出于真心主战,还是想借此表明自己的重要,以便索取更多的军饷,他将皇太极找自己和谈的消息报告给了皇帝,并说了不少大话,核心意思就是灭掉后金不是什么难事。同时,对于把自己部下兵额核定为二万八千人,大为不平,一而再、再而三地“请饷甚急”。
  毛文龙的这种态度,特别容易得到皇帝的赏识。自从主战的岳飞被冤杀之后,在我国官场与民间就形成了一种十分难以化解的刚性思维模式:不论是对内还是对外,态度越强硬,越容易被认为是忠诚的,是岳飞的战友,哪怕偏激一点都没有关系;反之,则可能是有问题的,是秦桧的同志,哪怕纯粹出于策略性的考虑。史书记载,袁崇焕“恶文龙扰之,乃决计斩文龙”(《明崇祯实录》卷二)。
  袁崇焕满心希望乘一败努尔哈赤、再败皇太极之余威,以军事上的严阵以待加上外交手段,即“以捭阖纵横之计”收回那辽东失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五,宁锦战守。)为此,他不顾人们包括皇帝的看法,坚持公开和秘密地与后金汗国进行和谈。而且,他很有可能没有将和谈的详细情形,特别及时地向皇帝请示报告。显然,他和毛文龙的不同表现,在毛文龙被他杀死之后,加深了皇帝对他的疑虑,令皇帝更加相信他与皇太极之间是别有默契的。此外,很难找到其他的效果。所以,大史学家谈迁评论说:“袁氏身膺不当之罚,则杀岛帅,适所以自杀也。”(谈迁《国榷》,卷九十。)信哉斯言。袁崇焕杀毛文龙,真的就和自杀一样呵。 
                  
博弈:只有一次机会(8)
  促使袁崇焕最终下决心干掉毛文龙的,可能是下列两件事情。
  其一,鉴于毛文龙一再在军饷问题上纠缠不清,甚至暗指袁崇焕有意克扣,袁崇焕上书皇帝,请兵部派大员为毛文龙打理军饷事宜。毛文龙又是一阵臭矫情,和以前连连上书反对袁崇焕为他增派精兵良将一样,如今,他连连抗疏痛驳袁崇焕,反对朝廷派人为他理饷。至此,这毛文龙真的就像搅屎棍和滚刀肉,不但逼得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拿他没有办法,就连袁崇焕也被他逼得杀心大起,只能是杀之而后快了。
  另一件事情则是件小事,袁督师到任后,其属下应按制度前来谒见。不知道袁崇焕出于什么心理,是要试试毛文龙对自己的态度,还是尊重毛文龙的功勋地位,反正在毛文龙谒见时,袁崇焕不是以上级接见下属的礼节对待毛文龙,而是待之以宾主之礼。而毛文龙这厮作为下级,居然当仁不让,大模大样地对自己的上司还之以宾客之礼。用今天的语言描述,就是,毛文龙忘了自己姓什么,没有搞清楚自己是谁,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于是,有史家认为,就是在那一刻,袁崇焕下定了除去他的决心。
  公元1629年,是为大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六月,袁崇焕以犒劳部队的名义,泛海来到双岛,邀毛文龙相会。史书记载说,二人见面后,袁崇焕对毛文龙慰问备至,二人宴饮到半夜。六月六日,袁崇焕以阅兵为名,在山上搭设帐篷,令甲士埋伏下来,除毛文龙身边将领之外,其余人等全部被挡在外面。
  袁崇焕对毛文龙施礼说:“您在海外担当重任,请受我一拜。”毛文龙连忙还礼。袁崇焕又询问那些将领的姓名,回答大部分都姓毛。毛文龙解释说:“这些都是我的儿孙。”袁崇焕笑着说:“你们在海外为国家效力,也请受我一拜。”众人慌忙顿首答谢。
  大家落座后,袁崇焕随即指责毛文龙不法情事,毛文龙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