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朝落日:中国二十王朝覆亡全景-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靡,几乎兵不血刃,就攻打到北京城下。3月15日,大顺军抵达居庸关。17日,东路军抵达京郊高碑店,西路军抵达西直门外。北京城里只剩下五、六万羸弱不堪的军兵和数千太监“净军”,他们也无心恋战,或向城外空中放炮,或四散逃逸。中午时分,农民军发起了攻打彰义门、西直门的总攻。18日,农民军提出如果崇祯帝“逊位”,可以保他一条活命。崇祯帝企图通过谈判拖延时间,以等待各地勤王兵的到来,农民将领看穿了他的意图,于当天深夜发动总攻。崇祯帝慌乱中安排三个儿子乔装打扮成普遍百姓的样子,希望他们混出京城,去联络南方明朝官军,卷土重来。绝望中的他回到后宫,把袁妃和周皇后招集过来,让宦官给他倒酒,一口气喝了几十杯,猛地挥剑砍向袁妃,将她刺死。周皇后转身回到宫内,自缢身亡。然后,他提剑四顾,歇斯底里地在后宫四处奔走,看到了长平公主在一旁哭哭啼啼,他悲愤地说:“你为什么要生在我的家里?”挥剑就刺。长平公平下意识挥臂遮挡,右臂被刺中,昏倒在地,血流不止。接着,他又刺伤或刺杀了几个小宫女和嫔妃。最后,他发疯似地亲自到前殿敲钟,企图召集百官上朝商量对策,百官早已做好了投降的准备,无人前来。19日凌晨,太监王相尧在宣德门投降,刘宗敏率领农民军浩浩荡荡由此开进北京城。在正阳门的兵部尚书张缙彦、在朝阳门的朱纯臣相继打开城门投降,农民军旋即控制了北京城。彻底绝望的朱由检,与宦官王承恩登上煤山万寿皇亭,赤足轻衣,自缢而死。在他的衣襟上写着:“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真是可悲可叹!一天后,人们在煤山一角发现了这位明朝末代皇帝的尸体,早已变得又冷又僵。农民军把他和周皇后的棺材移出宫廷,停在东华门外示众。4月初,又派人将他的尸体草草掩埋于昌平县的田贵妃墓中,这也就是明十三陵中的思陵。
  明朝的灭亡,对于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帝而言,是一场悲剧。崇祯皇帝在位的17年,是他本人度日如年的17年,也是大明帝国多灾多难的17年。此时的明朝内忧外患严重,如风中之烛,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而又不得不开辟了两个战场,同时与农民军和清军作战。依据明朝当时的实际情况,几无成功的可能。与后金争锋,兵饷不足,只能加紧勒逼民众,民众愈加不满,反抗愈烈。事实上,明王朝的崩溃就是国内矛盾完全激化的结果。试想,一个巨人,当他的内部只剩下空架子时,外部即使轻轻地吹来一阵微风,也会让他轰然倒地。而崇祯又非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目光短浅、刚愎自用、心胸狭窄、贪财如命。他功利性过强、驭臣无术,最后只落个无将无兵的困地,加速了大明王朝的全面崩溃。崇祯帝在历史上,是一个存在颇多争议的帝王。他诛杀阉党、整理朝纲,气象为之一新,却又惟内臣是信、肆意杀戮文武将官,最后直落个孤家寡人的悲惨结局;面对烽烟四起的破碎河山,他殚精竭虑,调兵遣将,用尽浑身解数,仍无法扶正将倾之大厦;面对空馈的国库,他肆意加派,搜括粮钱,仍然无法支付官军俸禄。他又是一个生活节俭的“守财奴”,宁丧江山,不愿舍弃内帑赀财。作为丧国之君,他自知无颜面对列祖列宗,以巾掩面,自绝于世,其死亡之悲壮,令人扼腕。因此,在此后的200年间,他一直倍受人们的怜悯。明朝的灭亡、清朝的建立,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明清易代,本是中国王朝数次更替中之一环。但它的特殊之处在于此时已处于传统社会的末世,中国在世界上由先进转为落后大致发生在明中期至清中期这300年间。清军入关时的口号是“为崇祯帝复仇”和“吊民伐罪”,入关之初也采取了安抚社会的积极政策。然而初定天下的清统治者却推行“圈地”、“投充”和“逃人法”等所谓“以夷变华”的五大恶政,并制造“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等惨绝人寰的暴行。清朝的专制与歧视政策带来社会经济的极大混乱,也引起了全国性的“反清复明”的巨大浪潮。同时,清朝继承了明朝初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晚明出现的“近代化”思想实行严酷地控制,其保守性、封闭性、反动性更加突出。到乾隆朝所谓的“文治达到了极盛”时,思想禁锢也发展到了最高峰。清代建国六、七十年后,才迎来了所谓的“康乾盛世”。然而,“正是当中国处于这种‘盛世’的100多年里,同西方社会发展水平的距离拉得越来越大。‘盛世’过后不到50年,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随之而来的是一幕幕丧权辱国的悲剧,使大清帝国的腐朽落后暴露无遗。”不能不令人扼腕三叹!


盛世阴影(1)


  天朝日落:清朝覆亡真相
  有清一代的历史,即使我们不把清朝及其前身“大金国”在关外的那些岁月算在其中的话,从1644年顺治帝登基至19
  年宣统帝退位,也已整整268个年头。200多年间,一个由来自长城外的少数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在其强盛时期形成了空前规模的国土与国力,成就了满汉蒙藏等各族人民共有的帝国。它曾成功地抵制了沙俄的东扩,扩展了中华帝国的生存空间;它也曾成功地整合了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大漠南北各民族,大中华的概念由此形成,中华民族后世走向复兴的基础由此而奠定。在它的历史上,没有外戚专权、没有宦官乱政、没有藩镇割据。在这个王朝下,满族统治者致力于同汉族的融合,满汉逐渐融合为一体;在这个王朝下,大漠南北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存共荣,而汉族文化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满族文化融入中华文化的积极态度,令人称道。然而这样一个对大中华的形成做出过巨大贡献的王朝,在步入近代的时候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中,从繁荣昌盛走向衰败落后,最终走上了灭亡的道路。在它的统治时期,整个中华民族有近一个世纪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屈辱和危机。恰如李鸿章所言,清王朝面临的是“三千年未有之一大变局”。清朝覆亡的历史既是一部中华帝国逐渐沦落的苦难史和屈辱史,又是中华各族人民寻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改革史和斗争史。考量清代覆亡的屈辱历史是沉重的、不堪回首的,但却有着其特殊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它时时警示世人避免重蹈“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覆辙。
  盛世阴影
  话说明朝末年,皇帝无能,朝纲不振;奸臣当道,社会荒乱;人心不古,民不聊生。眼见社会风暴就要来临。而位于明王朝广袤领土东北一隅的女真部落却逐渐发展起来。明朝建立之初,其统治力量已深入到女真部落内部,汉族先进的文化日益影响女真人的生活。女真人传统的半渔猎、半游牧的生活方式逐渐得到改变,汉族稳定的农耕经济受到女真人的青睐。女真原有三大部:海西、建州、东海。其中建州女真紧邻汉族聚居区,受汉族文化影响尤其深远。清王室爱新觉罗家族隶属建州女真贵族斡朵里氏,其祖父、父亲是建州女真贵族,受明朝册封为建州左卫的官职。清太祖努尔哈赤年轻时时常往返于女真、汉两地,熟悉汉文化。
  史书说努尔哈赤白手起家,凭其先祖遗留下来的13副铠甲开始奋斗。也有史书记载是努尔哈赤袭封了祖职而起家的。努尔哈赤25岁时,其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同时死于明军攻城的炮火。在当时的建州女真中,数王杲实力最强。他曾带兵袭辽阳,杀死明朝官员。明廷发兵俘王杲,押解北京处死。王杲死后,其子阿台屡袭明军。明将李成梁兵围阿台藏身的古勒城。阿台的妻子与努尔哈赤是堂兄妹,觉昌安为使孙女免于战乱,便与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入城劝说阿台投降。不料图伦城的城主尼堪外兰暗通明朝,趁乱喊道:“李太师有令,谁杀死阿台,谁就做古勒城的城主”。城中大乱,明军趁机攻城。努尔哈赤的祖、父死于战火。努尔哈赤悲痛欲绝,他质问明官员:“我祖、父何罪,竟致屠戮,此仇当报。”明朝官员只有连表歉意,送还觉昌安父子遗体,又赏给努尔哈赤30匹马,并封努尔哈赤为指挥使。努尔哈赤不敢与明朝对抗,便迁怒于尼堪外兰。三个月后,努尔哈赤以报父仇为名,率领百余人的队伍,向图伦城发起进攻。从此,拉开了统一女真各部、争夺明朝天下的序幕。努尔哈赤经过12次大的战役,先是统一了女真各部,继而统一了东北全境。并于1616年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建立统一国家,号“大金国”,年号“天命”。从此,大金国与明朝争雄天下,战争中屡屡打败明军。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子皇太极即位,这就是清太宗。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改女真为满洲。
  后金政权经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两代60年的东征西讨,创制立典,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南面的明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已经趋于没落。清军入关,统一中国的时机已经成熟。
  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军入京后,一面出榜安民,一面严惩明朝的皇亲国戚、贪官污吏,大肆抄没家产,充作军饷。吴襄也在抄没之列,当李自成得知吴襄乃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之父时,便让吴襄写信,劝降吴三桂。吴三桂犹豫不决,决定先带兵入京视情况而定。在路上,碰到从北京逃出来的人,吴三桂一打听,得知父亲吴襄被抓,家产被抄,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据为己有,不禁冲冠一怒。立即退守山海关,令全军将士白盔白甲,誓言为君父报仇。李自成闻报,立即亲自带领二十万大军往攻山海关。吴三桂连忙写信给关外的清军,请求清兵入关“救助”。此时清朝辅政的是雄才大略的多尔衮,早有问鼎中原之志,一接来书,大喜过望。多尔衮让吴三桂打先锋,自己带领十几万清兵埋伏起来。瞅准时机发动突然袭击,李自成军以疲惫之师,猝不及防遂败下阵来。多尔衮于是带领清兵顺利地走入了北京城。入住北京,清政权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大转折。
  以武力取得天下的清廷在入关之初,仍然迷信武力,企图以强权维持其对汉族的统治。一方面制定法律,强迫汉族承认满洲礼俗、服从满洲贵族的统治。如颁布“剃发”令,强迫汉族剃发结辫,而抵抗者格杀勿论,有“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之称。用恐怖统治强迫汉族认同满洲文化,伤害了民族感情。又制定“逃人”法,一方面对那些被满洲贵族所奴役而逃亡的汉族民众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另一方面侵夺汉族财产。用“圈地”的形式,广占汉族土地,并且针对汉族富庶的江南地区展开掠夺,重点打击汉族的豪强势力。这些强权和恐怖的民族压迫政策极大地伤害了汉族人的感情,也使新兴的满洲政权处境艰难。如果失去汉族官绅地主的支持,满洲政权是难以立足的。这种处境促使统治者改变统治手段,这种转变发生在康熙皇帝时期。
  康熙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在位时间长达61年。这一时期,清政权平定南方的“三藩”叛乱,统一台湾;安抚蒙古、西藏,大体完成全国统一。同时,康熙注意发展社会经济,劝课农桑,兴修水利,轻徭薄赋,修复由于战争造成的损坏。另一方面,清廷加强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开科举,设史馆,修明史,以博取其支持。因而使清政权在汉文化中取得了合法的认同,逐渐巩固其统治。
  康熙的继任者雍正、乾隆都继承康熙的政策。三位皇帝在位共130余年,占了清代一半的时间;在130多年的时间里能够保持社会持续发展,在中国历代王朝中是绝无仅有的。然而这段时间也隐含了各种消极因素,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渐显现出来。


盛世阴影(2)


  清廷不仅用汉文化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同时也借汉文化清理汉族知识分子,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文字狱”。凡有涉及民族偏见的字眼、词句都可能给作者带来杀身之祸。清朝统治者对明末清初的文人,一则招抚,一则对反满排满思想和活动采取严酷的镇压手段,甚至滥杀无辜。康、雍、乾三朝,文祸极盛,文网如丝见于记载的文字狱案件即有百起之多。康熙二年(1663年),浙江湖州有个文人庄廷龙刻印了朱国桢编写的《明史》,又请人增添了明末天启、崇祯两朝的事,其中多有涉及东北女真族的内容,被人告发。时庄廷龙已死,康熙竟下令开棺戮尸。其他作序者、刻印者、校阅者、售书者、藏书者被杀害72人,充军边塞的达几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