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乘瑜伽止观法门初探-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瑜伽止观得无余涅槃依灭受
  通达一切法的寂灭性,离开烦恼而得内心的解脱,名为“涅槃”。但由前生惑业所感的果报身还在,尚有所余,是为“有余依涅槃”;烦恼断尽而果报身亦灭,不再有物我、自他、身心的拘碍,了无所余,是为“无余依涅槃”。证入无余依涅槃的圣者,一切相应的诸受,没有余剩的永远灭尽。对此,佛在经中告诉我们:
  于无余依涅盘界中,一切诸受无余永灭。何等诸受于此永灭?……有二种受无余永灭:一者所依粗重受;二者彼果境界受。49
  所依粗重受当知有四种:一者有色所依受;二者无色所依受;三者果已成满粗重受;四者果未成满粗重受。50
  果已成满受者,谓现在受。果未成满受者,谓未来因受彼果境界。受亦有四种:一者依持受,二者资具受,三者受用受,四者顾恋受,于有余依涅盘界中,果未成、满受,一切已灭。51
  或复彼果已成满受,又二种受一切已灭。唯现领受,明触生受。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盘时此亦永灭。52
  (二)、修瑜伽止观得圆满最极清净妙瑜伽道
  修学大乘瑜伽止观法门的行者能够如理思维,如思所修,勇猛精进,就能得到最胜圆满、最极无上、清净无漏、甚深微妙的瑜伽道。所以,为了证信,佛陀特别的在经中告诉大家:
  吾已为汝宣说圆满最极清净妙瑜伽道,所有一切过去、未来正等觉,已说当说皆亦如是。53
  二乘所修的的圣道,虽然能够断除烦恼障,不能断除所知障,不是究竟的圆满,修学瑜伽止观法门大乘菩萨,能够断除二障,究竟圆满;因为是究竟的圆满,一切的有漏法已经断除,当然这是“无漏清净”了;大乘菩萨所修瑜伽止观道,由此也就甚深微妙,最极无上了。
  四、结 语
  《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里面佛陀所讲的大乘瑜伽止观,是针对一个已经发生的问题,告诉我们怎样的去分析和认识;一般的止观,则不一定要问题发生后再去面对这个问题去修止观;所以说,唯识学中的大乘瑜伽止观法门是比较合乎现代潮流的一个止观法门。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心识在此环境氛围中,由于能、所缘境的关系,不断的产生许多问题。而所产生的这些问题,却不知道该如何去解决。在我们来说,不可能先花很多时间去实践修行,然后再去面对所产生或者是还没有产生的诸多问题。
  从一般的止观来说,要花很大的工夫、一定的时间去实践修行,然后再面对环境中的诸多问题;而在《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中佛陀告诉我们的大乘瑜伽止观则不同,它告诉你道理、方法,面对现实,从现实中真实的去修,这也是一个比较适适合所有众生的修行法门。
  由于对唯识佛法的认识和时间等诸多问题的原因,对于大乘瑜伽止观法门的方方面面的遗漏很多,只得在今后的研习实践中来补充了!也许,在这篇论文中会存在着很多不到的地方,望方家不吝指出,以补不足!
  1 《解深密经》,共五卷,唐玄奘法师在弘福寺译出,收在《大正藏》第十六册。在唐译以前,有三译:(1)、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本,名《相续解脱经》,共一卷;(2)、元魏菩提流支译本,名《深密解脱经》,共五卷;(3)、陈真谛译本,名《解节经》,共一卷。几译中多依唐译本。
  2 唯识宗立宗所依据的经典主要有六部,即:《华严经》、《解深密经》、《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未传译)、《大乘阿毗达磨经》(未传译)《楞伽经》、《厚严经》(未传译,又有说为日照翻译的《大乘密严经》)。
  3 《瑜伽师地论》,共一百卷,弥勒菩萨说,唐玄奘法师译。收在《大正藏》第三十册。本论在唐译以前,已经有几种部分译本。
  4 《成唯识论》,共十卷,护法等造,唐玄奘法师译,收在《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为《唯识三十论颂》的注释书,我国法相宗所依据的重要论著。
  5 弥勒菩萨,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始祖。于现存汉译藏经中,造立者注名为弥勒菩萨,有《瑜伽师地论》、《辩中边论颂》等。现住在兜率天内院,是一生补处菩萨,将来当于住劫中的第十小劫,人寿减至八万岁时,下生此界,继释迦牟尼佛之后,为贤劫的第五尊佛;无著菩萨,佛灭九百年间出生于健陀罗国(在克什米尔之西),先从“弥沙塞部”出家,后信大乘,每夜升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讲《瑜伽师地论》,白天则对大众开示,为古代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创始人之一。
  6 龙树菩萨:二、三世纪顷,为南印度婆罗门种姓出身,印度大乘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论师,也是中观学派(空宗)的奠基者;提婆菩萨,西元三世纪左右的印度初期中观派论师,禅宗付法藏第十五祖(或十四祖)。
  7 《瑜伽师地论》卷76,《大正藏》卷30,第723页上。
  8 《瑜伽师地论释》,卷1,《大正藏》卷30,第884页上—下。
  9 参考野泽静证的《大乘佛教瑜伽行の研究》,第20页,法藏馆,昭和三十二年版。
  10 原始佛教,印度佛教的第一阶段。指从释尊开始弘法,到灭后约百年间,部派分裂之前的初期佛教。
  11 部派佛教,原始佛教分裂而成的各教团派别的总称。
  12 僧伽罗刹,佛灭七百年后,“说一切有部”初期的大瑜伽师。
  13 鸠摩罗什(343~413)法师,东晋时我国北方的重要译经师,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
  14 佛陀跋陀罗(359~429),后秦时来华印度僧人。译有《达磨多罗禅经》、《摩诃僧祇律》、《大般泥洹经》、《六十华严经》等所译经论共13部,125卷。所译《华严经》对中国佛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15 《瑜伽師地論》,卷76,《大正藏》卷30,第723页中。
  16 《解深密经》卷3,《大正藏》卷16; 第698页中。
  17 圆测法师(613~696),玄奘法师的大弟子之一。他原是新罗国王孙,三岁出家,唐初来中国。
  18 《解深密经疏》卷5,《卍续藏》卷34,第425页右下。
  19 《解深密经》卷2,《大正藏》卷16; 第697页下。
  20 同上。
  21 《解深密经》卷3,《大正藏》卷16; 第698页上。
  22 同上。
  23 《解深密经》卷3,《大正藏》卷16; 第698页上—中。
  24 《解深密经》卷3,《大正藏》卷16; 第698页中。
  25 《解深密经》卷3,《大正藏》卷16说:“云何心相?谓三摩地所行,有分别影像,毘钵舍那所缘”。
  26 《解深密经》卷3,《大正藏》卷16说:“云何无间心?谓缘彼影像心,奢摩他所缘”。
  27 《解深密经》卷3,《大正藏》卷16说:“云何心一境性?谓通达三摩地所行影像,唯是其识;或通达此已,复思惟如性”。
  28 《解深密经》卷3,《大正藏》卷16; 第698页下。
  29 《解深密经》卷3,《大正藏》卷16; 第698页中。
  30 《解深密经》卷3,《大正藏》卷16; 第698页下。
  31 《解深密经》卷3,《大正藏》卷16; 第698页下—699页上。
  32 《解深密经》卷3,《大正藏》卷16; 第699页上。
  33 同上。
  34 真谛三藏(499~569)五、六世纪间的著名译经僧。自梁武帝末至陈太建元年,共译经论纪传64部278卷,今仅存30部,大多为佛教研究的重要典籍。与鸠摩罗什、玄奘、义净同称我国佛经“四大翻译家”。
  35 《大乘庄严经论》共13卷,印度无著菩萨造,唐波罗颇蜜多罗译,收在《大正藏》第31册。内容解说菩萨发心、修行以及应修习的各种法门。
  36 《瑜伽师地论》,卷77,《大正藏》卷30; 第725页上。
  37 《成唯识论》卷7,《大正藏》卷31; 第36页上。
  38 《解深密经》卷3,《大正藏》卷16; 第699页下。
  39 《瑜伽师地论》,卷77,《大正藏》卷30; 第725页上。
  40 同上。
  41 同上。
  42 《解深密经》卷3,《大正藏》卷16; 第701页中。
  43 同上。
  44 同上。
  45 《解深密经》卷3,《大正藏》卷16; 第702页上—中。
  46 《解深密经》卷3,《大正藏》卷16; 第702页上—下。
  47 《唯识二十论》卷1,《大正藏》卷31; 第74页中。
  48 《成唯识论》卷7,《大正藏》卷31; 第38页下。
  49 《解深密经》卷3,《大正藏》卷16; 第702页下。
  50 《解深密经》卷3,《大正藏》卷16; 第702页下—703页上。
  51 《解深密经》卷3,《大正藏》卷16; 第703页上。
  52 同上。
  53 同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