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英国文学简史(下)-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十世纪只剩下最后这不多的几年,二十一世纪正在向我们走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的重担,已历史地落在你们这些跨世纪的一代青年肩上。祖国的未来与命运将同你们相连,中华民族历史新的一页也将由你们用自己的劳动与智慧去谱写。

  历史和实践已无数次表明,像人类的一切进步、壮丽和伟大的创举一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不可能越过世界文明大道而另辟蹊径。为了担当这一无比光荣而又极为艰巨的历史使命,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巨大机遇与挑战,广大青少年朋友应该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和确切了解人类在过去和现在所积累的一切知识和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把自己的头脑武装起来。

  人类的文学成果是人类的文明成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一时代的重大文学现象和优秀文学作品,并不会随着这个时代的过去而成为过去。它们蕴含着客观的真理和历史的启迪、永恒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歌德说:“道不尽的莎士比亚”。别林斯基也说:普希金是要在社会的自觉中继续发展下去的那些永远活着和运动着的现象之一。这无异于说,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生命总是处在历史的永久运动之中,并且总是和世世代代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培养自己对世界文学的爱好和关注,了解世界文学的主要内涵,提高文学修养,应当是每个青少年的必修课。

  这套《世界文学评介丛书》集各国家、各地区、各语种文学内容于一身,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套大规模、多层次、多角度的世界文学博览丛书。共6辑85册,依类别分为:
  (一)国别、地区文学史,
  (二)分体文学史,
  (三)文学运动、流派、思潮,
  (四)文学比较、交流,
  (五)作家作品(上),
  (六)作家作品(下),
这套丛书全面、系统、多角度地评述了世界文学。既载录了世界文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史,又揭示了其现状和最新发展动态;既阐述了各主要文学运动、流派和思潮的兴衰及其主要内容,又介绍了世界文学与其它学科交错纵横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既论述了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相互交流、吸收和借鉴,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了重点的评析、介绍。丛书作者绝大多数是从事世界文学研究和教学的专家,他们用通俗明快的语言,将学术性、知识性的内容,通过浅显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不仅参考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最新学术观点,而且融进了潜心研究多年得出的独到、精辟的见解。论述科学,史料翔实,知识准确。

  开放的中国正走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国需要继承人类文化的全部优秀遗产,需要具有世界意识的建设者。青少年朋友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够成为你们奔向二十一世纪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

  吴元迈

  1993年国庆节于北京英国文学简史 (下)

  第五章 十九世纪文学

  第一节 初期

  一、浪漫主义时代

  在18世纪末期初露端倪的浪漫主义诗歌到19世纪初进入辉煌时期。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在19世纪的头一年(1800年)发表了著名的《〈抒情歌谣集〉序》,标志着浪漫时代的开始。这个时代一直持续到 30年代维多利亚时代的开始而告一段落。

  雪莱在他著名的《诗辩》中说当时作家诗歌中“燃烧着一种动人的活力……与其说是他们个人的精神,毋宁说是时代的精神。”这种时代精神便是法国大革命所激发出来的追求“精神解放”的精神。法国大革命体现的民主自由思想、人民在推翻封建统治中的勇气和力量,鼓舞了进展中的英国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促使诗人的激进主义信仰的形成。他们把进步思想家潘恩、葛德汶宣传的“人权”、“自由”、“正义”的思想引入诗歌创作,反对压迫、束缚,倡导个性。

  法国革命为浪漫派诗人树立了理想,也为他们带来了失望。启蒙思想家关于“自由、平等、博爱”的华美约言并没有实现,革命被野心家利用,激进的措施发展为恐怖政策,拿破仑对欧陆实行侵略扩张,这使得诸如华兹华斯等诗人对革命的热情冷却下来。革命后,英国政府在各方面政策上趋向反动,停止了自工业革命以来政治、经济上的种种政策,取缔进步组织,迫害进步活动家,镇压工人摧毁机器的“卢德运动”,1819年8月武力镇压曼彻斯特民众聚会的“彼得卢”事件臭名昭著。政府反民主的倒行逆施加剧了诗人们对现实失望与愤慨的心情。近代增长的个人主义精神、以唯心主义为基调强调个性特征的德国古典哲学,抨击资本主义制度,幻想人类平等解放的空想社会主义,都共同构成新的文化环境,促成一代新诗风的形成。

  浪漫主义诗人对崇尚理性、制约个性、逐渐失去生命力的古典主义极为反感,注重主观精神世界表现,把个性的情感和创造性的想象推向首位,以精神力量去反叛现实。他们向往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宣扬的“返朴归真”的境界,向自然寄托追求自由的理想和愤世嫉俗的情感。他们向不受古典主义陈规约束、自然质朴的中世纪民间文学学习,浪漫主义运动便是从18世纪中叶以后搜集、整理和仿效民间歌谣创作开始的。感伤主义诗歌和前浪漫主义诗歌对于浪漫主义运动起了先导作用,彭斯和布莱克的创作更是开浪漫主义诗歌之先河,而浪漫主义文学兴盛的帷幕则是由华兹华斯拉启的。他与柯勒律治、骚塞曾长期居住于英国西北部的湖区,共同得名“湖畔派”。拜伦、雪莱与济慈则是新一代浪漫主义诗人。他们既受到上一代浪漫主义诗人的极大影响,又反对“湖畔派”诗人对现实的逃避态度和消极倾向,显示出大胆叛逆和热情追求的精神。浪漫主义时代是英国诗歌的辉煌时代,但小说也在发展。苏格兰作家司各特将浪漫主义精神引入他的历史小说,而简·奥斯丁则以细腻的笔触继续着写实小说的传统。散文文学在浪漫主义时代也获得了长足的进展。

  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是19世纪初期全欧性运动的一部分,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是当时欧洲成就最高的文学,对欧洲其他国家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浪漫派诗人(上)

  l、挚爱自然的歌手:华兹华斯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19世纪初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湖畔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创作和理论在英国诗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出生于昆布兰西部的考克茅斯湖区,是律师的儿子。在豪克斯海德小学读书时,他除了学习希腊拉丁古典文学,便流连山水,与山川湖泊,鸟兽鱼虫相亲,培育起爱好自然的精神。1789年,17岁的华兹华斯进入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他对乔叟、斯宾塞、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喜爱远胜于对神学课程的兴趣。他先后在1790年和1791—1972年,徒步旅行到法国,被如火如荼的法国大革命所吸引,对“平等、自由、博爱”的革命口号心往神驰。他在法国居住1年多,与温和派的吉伦特党人发生密切联系。但接踵而至的“九月大屠杀”和雅各宾党人的“恐怖统治”大大减弱了他对于革命的狂热情绪。在朋友的帮助下,他与素来亲近的妹妹多萝西在湖区雷斯当的一处乡舍居住了近2年,获得良好的创作环境。在这期间,结识了柯勒律治,很快成为知己,他们相互切磋诗艺,于1798年共同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抒情歌谣集》。诗集还未出版时,两位诗人与陶乐赛便去德国,华兹华斯在这里开始写他的自传史诗《序曲》。到了1799年,兄妹2人回到英国,在格拉斯梅尔湖区住了8年。华兹华斯结了婚,过着平静俭朴的生活,写出许多精彩诗章。1813年他获威斯特摩兰县税收专员任命,生活无虞。同年他迁到莱达尔山庄,在那里居住了7年。30年代开始他诗名显著,1839年获牛津大学的法律学荣誉博士学位。1843年他继骚塞之后成为桂冠诗人。1850年4月,80岁的华兹华斯溘然长逝。

  华兹华斯的创作生涯长达60年,出了多卷诗歌。他最早的两首诗《晚步》(1787—1789)、景物素描集》(1792)记述了诗人在湖区和瑞士、法国的旅行,表明他持续终生的对自然和自然景物的专注。在后一首诗里他赞美了法国革命。《罪恶与悲伤》(1794)谴责了社会罪恶带给水手的不幸和士兵寡妇的悲伤。

  1798—1807年是华兹华斯创作最旺盛的一段时光。他不满雅各客专政和英国政府的反动,在湖区恬静和谐的自然中寻找到精神上的慰藉。他与柯勒律治共同出版了 《抒情歌谣集》(1798),开创了浪漫主义新的诗风。华兹华斯针对古典主义诗歌从内容到形式日趋僵化的状况,在题材上表现普通的日常生活,在表现形式上推崇想象和自然情感,文字上去除矫饰的“诗的词藻”,使用与人们贴近的日常语言,以表达自由的无韵诗体、歌谣体取代传统的双韵体。在1800年第二版时,华兹华斯写了《序言》,较完整地表现了他的诗歌理论,被视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式论文。他将自己在《歌谣集》里体现出来的创作特点加以理论阐述,明确提出:“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因此“诗的主要目的上在选择日常生活里的事件和情节”,与内容上的“平民化”相适应,诗歌语言来加以叙述和描写,使诗歌富有生活气息”“诗的想象力”取代了“理性”至上,它“使日常的东西在不正常的状态下呈现在心灵面前”。这一集一序引了一场革命。

  《抒情歌谣集》出版后10年,是华兹华斯创作的黄金时代。1807年,他出版了《两卷诗集》,收入许多传世之作。他的许多诗歌都是写纯朴的乡民。《露西组诗》写远离尘嚣的乡村的姑娘朴素生活,以简朴的民谣韵律,易晓的语言,讲述淳朴生活故事。他深切地同情穷人的不幸,《昆伯兰的老乞丐》写孤苦伶仃老人的乞讨生活,呼吁人类的爱与同情。《迈克尔》叙述一位辛勤劳动,挚爱儿子的老牧人,最后失去了儿子,也没能建起他一直期望的羊圈。《阿丽丝·弗尔》里的小孤女因为失去她仅有的外套而痛哭。《最后一只羊》里的牧人,在荒年为了养活孩子不得不把他的羊一只只卖出。诗人帮助孤独无助的贫困老人 (《老猎人西蒙·李》),也从求生顽强的穷人处获得力量 (《决心与自立》)。

  华兹华斯对天真无邪的孩子更是一腔挚爱。《我们一共是七个》里的小女孩,并不明了“死亡”,尽管他们兄弟姐妹中已死了2个,她仍称“我们一共是七个”。《说给父亲们听的一段故事》说明了天真孩童与成人心理的差距。他认为“儿童是成人之父”(《我的心跳起来》)。(《低能儿》)在赞美母爱的同时,也将痴儿写得憨傻可爱。他认为孩童比成人更接近上帝(《从童年回忆印证灵魂的不朽》)。华兹华斯对童稚的歌颂与浪漫主义文学“归真返朴”理论相通,表现对社会现实压抑和扭曲人性的抗议。

  自然主题的诗,在华兹华斯诗中成分最大。他把自然景象作为污浊社会的对照来进行描写(《在威斯敏斯特桥上所作》),童稚的可爱、可贵也在于与大自然息息相通。他热爱小小的生灵们,以孩童般的热情写下《致蝴蝶》、《致云雀》、《致杜鹃》等,杜鹃清脆的啼声唤起他童年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幻想。他热爱花草树木 (《致雏菊》、《致小白屈菜》、《采干果》)。当诗人像一片孤云飘荡、对生活厌倦失望时,一大片迎风起舞的水仙花唤起了他的喜悦和力量 (《我象一片孤云飘荡》。天上的彩虹,山谷的回音都唤起诗人哲学的玄想冥思。《翻案》中,诗人强调了他的泛神论思想,强调自然对人心的影响,写道:“要认识事物的真帝,让自然做你的导师”。《丁登寺》是他最出色的自然诗之一,诗人故地重游,他追忆青年时对自然的感受,描绘现在的体验,幻想将来的回味,表明他对自然终生的崇拜,把自然看作人生欢乐和智慧的来源。

  《歌谣集》出版之际,华兹华斯着手写一部哲理长诗《隐者》,分“人”“自然”和“人的生活”3部分。《序曲》是这首长诗的序言,被很多批评家看作是华兹华斯最重要的作品。(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1805年完成初稿,1850年定稿)。前8卷讲述诗人的早年生活:童年和就学生活;剑桥生活;假期生活;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