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打自然也就学会了打人。我读过一本苏联的小册子《怎样做母亲》。其中讲到,如果孩子挨打了,要教他还击,不能老是退避,不能做懦夫。我把这观点讲给我那同事听,她很不高兴,认为我袒护儿子。这事以后也就不了了之。托儿所离得那么远,我怎么去教育他?再说,也不过三四岁的孩子,打打闹闹也是常有的事。到今天孩子们都是四十几岁的人了,我那同事现已作古,她的孩子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在那里定居。回想起来真令人无限感慨。
…
老师说我不吃了
…
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人民都体验到了挨饿的滋味,孩子也不例外。
有一个星期六下午,我们照例把儿子接回来,随便问问他晚饭吃的什么。他说:“吃的粥和包包。”问他吃了几个包包,他说吃了一个。又问他吃饱了吗,他说:“老师说我不吃了。”听了这话,我心都痛了。孩子吃饭也要限量啊!如果在家里,肯定要让孩子吃够吃饱,宁愿大人挨饿。可是,如果放在家里,又不如托儿所的伙食好。不管怎么样,托儿所还是受到照顾的单位,还能配给牛奶、鸡蛋、肉类等,比在家里还是要强得多。那时每人每月才发给一张肉票,只能买二两猪肉。够谁吃啊!如今,满街的猪肉、牛肉、鸡蛋、肉鱼、虾……瓜果蔬菜,应有尽有,往事真是不堪回首。
夏天,托儿所传来了好消息,可以带孩子们到北戴河海滨去避暑。那里,北影厂有几幢很好的房子,够孩子们住的。而且孩子们可以受到特别优待,食物上尽可能照顾。海边空气好,又可以游泳,日光浴。真是太幸福了。
也不记得是住了一个月还是两个月,孩子们要回来了。老嘎和我,还有一大批做父母的,都到火车站去接孩子。我们想像一定是一个个晒得黝黑、活泼、健康的孩子回来了。可是,只见儿子眼睛发炎红了,身上被蚊子咬了好多包,头上还贴着纱布。赖不叽叽的,不哭也不笑。脚还有点崴,像个伤兵似的。老嘎一把抱起来,真心疼啊!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呢?
一年只有52天能和孩子在一起
第二年暑假,孩子们又去北戴河避暑。其实主要是因为那里能吃到北京买不到的营养食品,我们仍然高高兴兴地送孩子去了。十几天以后,忽然把小嘎和另几个孩子送回来了,因为他们出麻疹了。麻疹好像是孩子必过的一个关,那时还没有预防的疫苗。高烧,然后全身都出现红色的疹子,最怕的是受凉后并发肺炎什么的。高烧,孩子也吃不下东西。就在床上,扶他起来坐便时,那细瘦的腿都打哆嗦。就在这一次生病,我才发现,儿子由于缺钙,胸部发育不良,已经形成鸡胸。唉!自从交给了托儿所,也不在家洗澡,我们都没有发现。为这事,我一直自责内疚。那年代,我们都是一心扑在工作上,哪里像现在的年轻父母对孩子那么关心备至。老嘎一年大约有几个月在摄制组拍戏。我也经常出差组稿,自顾不暇。对孩子实在是没有尽到做母亲应负的责任,以至于他到现在体质仍然较弱。尤其是成名后,拍片太多,超负荷运转,平时又不知道爱惜身体,做父母的真替他担心。
托儿所的孩子们都愿意让阿姨亲亲,特别是女孩子,男孩子比较少。听说我们的儿子也喜欢让阿姨亲亲。但是,阿姨究竟不同于母亲。孩子们自从入托,一年只有52个星期日和父母相聚。三五岁的孩子,一年只有52天能得到父母的爱抚,他们对亲情是多么的饥渴!
托儿所的阿姨都喜欢小嘎。到现在,四十几岁的小嗄见到她们还是有礼貌地叫她们“阿姨”。好几位“阿姨”都对我说过,小嘎好,大明星了,见她们都叫。不像有些孩子,见了你理都不理。你叫他,他反而说:“我不认识你。”
***************
2。望子成龙
***************
小嘎听了,转过身去掉泪抽泣。他才十二岁,没有离开过父母,突然需要他完全独立生活,并且还要照顾不懂事的小妹妹,他瘦弱的肩膀怎能扛得了重负?小嘎内向的性格从小就显露出来,我从来没听见他大声哭闹过。
…
唉!一切都荒废了
…
小嘎长到七岁,该上小学了。小学是基础,俗称开蒙,一定要选一个好学校。现在的父母不惜重金赞助,把孩子送到著名的学校去。我们当时也有望子成龙的思想,想把孩子送到好学校去。那时我们住的厂宿舍在小关,实际上是农村,附近有一所药王庙小学,多数学生是附近的农民子弟,师资水平不高。为了孩子上学的问题,有些同志甚至又搬回小西天老旧的平房宿舍去了。我们找到了一位同事的爱人,她是新街口八道湾小学的校长。这个学校教学质量比较好,是全日制的。当时,我们认为半日制学校不好,孩子上半天学玩半天哪里行。现在才知道,欧美国家的小学开始都是只上半天学,老师也是跟孩子们做游戏开发智力,跟我国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
从小关到新街口八道湾,需要五点半就起床,吃早点,然后从乡间小路步行到18路车站上车。这一段路,大人走需要15分钟,小孩走就可想而知了。搭18路车到地坛后,还要转一次车,才能到新街口。八点钟前赶到学校上课。我们还有两个同事的孩子也和小嘎一同去。有一位孩子的父亲每天早上骑车送孩子,前面放一个,后座放一个。送到车站后,再回头接另一个,小嘎说他都能听见那叔叔喘气的声音。就这样,小嘎开始了每天艰苦的行程,从来毫无怨言,没有诉过苦。冬天,在朔风中只见他穿着深蓝色棉猴,小小的背影踽踽远去,做父母的虽然心疼,但觉得这一切都是为孩子好,是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不论寒冬酷暑,孩子们走啊,走啊,直到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闹革命为止。
唉!一切都荒废了
文化大革命中,我们都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积极闹革命,打派仗。不像有些深谋远虑,有远见卓识的家长,在家里自己给孩子补习功课。我们是完全放任自流了,孩子乖,我们还是比较放心的。8岁,也还不到串联闹革命的年龄。有一天,小嘎回来跟我们说,他看见一群大孩子打一个老地主,把那老头子的头都打出血来了。我们告诉他别跟着去打人。他说他没有打,只是跟着看。
有时候,老嘎在办公室印材料,让小嘎帮着翻篇。小嘎虽然不很乐意,因为耽误了他跟小伙伴们的游戏玩耍,但还是跟着爸爸去义务劳动。
想想,我们真是太痴迷,太愚昧,所有的时间都用去写大字报,看大字报,毫无意义地坐在一起没完没了地议论,车轱辘话来回说。听小道消息,激动,热血沸腾。多么宝贵的光阴就这样耗费了。
不但如此,“读书无用论”的观念也侵蚀了我们的头脑。那时我们曾把所谓“封资修”的书装一平板车拉到废品站去卖掉,现在却又去慢慢地一本一本买回来。
我们的小女儿佳佳每周照常去托儿所,有些父母都让孩子留在家里,我们却仍然坚持。那时正值红卫兵全国串联,都上北京来了。公共汽车挤得要命,我这瘦弱的身体还要拼命抵挡那些粗壮的冲撞,保护着孩子。如果生活能够重复,时光倒流,我一定要把孩子们拢在身边,教他们读唐诗宋词,给他们讲安徒生童话,讲美人鱼的故事。唉!一切都荒废了。徒唤奈何!
…
小嘎想,他要是成了电影明星,也要像田方那样平易近人
…
军工宣队进厂了。
他们宣布的第一条纪律是所有的职工必须集中到厂里住,各部门编组,分男女宿舍。各家的孩子自己安排。
我们便把小嘎托付给邻居马验秋家。们家有三个男孩,平时和小嘎在一起玩,也算方便。女儿还在托儿所,不用我们管。
当时,我们都住在大食堂楼上,开饭的时候,小嘎便过来,先排队等我们一同吃饭。就在这一段时间,有一天,小嘎排队买饭时,碰到我们的副厂长、电影表演艺术家田方排在他前面。田方看见他就说:“孩子你先买吧!”田方平易近人的品格给小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后来回忆时常提起这件事,他想他要是成了电影明星,成了名,也要像田方那样朴实,不摆明星架子。
如果就这样过下去,我们每天能见到小嘎,他又乖,不生事;每周佳佳回来一次,依旧住托儿所,日子也还能应付。
不久,我们全厂搬到了北太平庄,换到原测绘局测绘学校的校址,舍弃了由苏联专家帮助设计、花了大量资金占地的北京电影制片厂厂址,包括摄影棚,技术含量很高的录音、洗印等车间,以及六幢五层楼的宿舍。甚至还有种了大片桃子、葡萄、苹果等的果园。
…
开饭时,小嘎和佳佳守候在窗前,一高一矮,像两只嗷嗷待哺的小燕
…
我们依然集体住,除了休息日,不准回家。偏偏这时,小女儿佳佳七岁该上小学,离开托儿所回家了。如今,小学生的家长们都要亲自接送孩子。每当我看到小学校门前围着成群的父母或祖父母等待孩子放学时,都会感慨地想到,我们的女儿刚上一年级便要自己独自上学、放学,没人给整理书包,没人辅导功课。晚上也没有父母陪着讲故事睡觉,又有谁来保障安全?那时当哥哥的小嘎自然担负起了照顾妹妹的责任。他又怎能担得起这个责任?那时真是“有家不能归”,忙着“干革命”,好像脑子里都没有空隙来抱怨和感伤。好在我家的住房紧挨着食堂,每天三顿饭开饭时。小嘎和佳佳守候在窗前,一个高,一个矮,佳佳的脑袋刚刚够得着窗户,两张脸蛋上那期待的表情,像两只嗷嗷待哺的小燕。看见我们,小嘎便把饭盒用绳子放下来,那是有提手的三层饭盒。我和老嘎买了饭菜,再把饭盒拴在绳子上,让小嘎提上去。老嘎还在绳子上拴上一些扣子、铃铛等小东西,怕孩子忘记了,摇动绳子时,他们就听见了。现在想起来,心里还酸酸的。可那时,人们的感情好像都麻木了。
经过再三请求,领导总算同意我回家住,照顾刚刚上一年级的孩子。晚上批斗会结束后十点钟回去,早上六点半按时到厂参加早操。早上我怕迟到挨批,总是紧紧张张地把女儿叫醒,帮她穿衣准备上学用具。有一次,我照例把两个孩子都叫了起来,收拾停当。再看表,哎呀!看错了,足足提前了一个小时,两个孩子蔫蔫地坐在床边,还在打盹。
…
我们对12岁的小嘎说,我们要到很远的地方去,你要好好照顾妹妹
…
有一天,突然军宣队领导宣布,除了拍样板戏的剧组以外,我们全厂职工都必须到五七干校去。各人的家务事,如照顾老人、孩子的问题,自行解决。启程的时间就在春节后。至于在什么地方,暂时不宣布,大家做好思想准备,要到比较远的地方去。
老嘎和我都傻了。
小嘎十二岁,佳佳七岁。托付给谁?
我俩在北京没有一个亲戚。朋友呢?和我们的命运一样,文化部的五七干校在湖北咸宁,知识分子都自顾不暇,有谁能收留我们的这一双小儿女?我们对小嘎说,我们要离开家到很远的地方去,你和妹妹得自己照顾自己,特别是你要好好照顾妹妹……
小嘎听了,转过身去掉泪抽泣。他才十二岁,没有离开过父母,突然需要他完全独立生活,并且还要照顾不懂事的小妹妹,他瘦弱的肩膀怎能扛得了重负?小嘎内向的性格从小就显露出来,我从来没听见他大声哭闹过。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突然想起我家楼下住有一家工人老吕。老吕是置景车间的木工,看上去年龄比我们稍长,挺忠厚老实的样子。他家有四个男孩和小嘎年龄相仿,他的妻子是家庭妇女,当然不会去五七学校。托付给他家岂不挺好?可是平时我们素无往来,都没互相说过话,对他们毫不了解,吕嫂的脾气怎么样?唉!哪还容得我们挑挑拣拣!人家能接受你就是万幸了。也没有时间多想,我们就冒昧地到老吕家去了。听完我们的请求,他们二话没说就答应下来。这样,孩子有了依靠,我们的心才落到了心窝里。对老吕家的帮助,我们永远感恩不尽。工人的朴实、善良、真诚,使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如阳光雨露般的恩泽。
***************
3。美梦竟成真
***************
小嘎小时候淘气吗?可以说是蔫淘。有一天我们都在隔壁屋里聊天时,发觉孩子不见了,到那屋去找。姥姥大叫:“哎呀,你们来看呀,看他在干什么。”我们一看,原来他把鱼缸里的小金鱼捞出来放在炉子盖上烤呢。那时取暖是用蜂窝煤炉。那小金鱼还在蹦,但已经没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