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少人,有些人追随他,其中既有伊斯兰教徒,也有印度教徒。他被认为是虔诚诗时期无形派泛爱支持人的代表。
据说加耶西的作品有二十一种之多,现仅发现三种。《最后的话》共有六十节诗,每节十八行,共一千行多一点。《字母表诗》共有五十三节诗,每节二十二行,共一千一百多行。前者是他三十岁左右写的,当时他还不是“苏菲派”,后者是他成了“苏菲派”后写的。这两篇作品主要表达他的宗教哲学思想以及某些社会观点,虽然是诗体,但文学性不强。
加耶西最有名的作品是他的长篇叙事诗《伯德马沃德》。这部长诗共分五十八章,六百多节,每节十八行,共一万一千余行。长诗主要是叙事,也有不少抒情的描写,内容梗概如下:
狮子国的公主伯德马沃蒂长得很美,可说是绝世佳人。基道尔的王太子勒登森是一个很英俊的青年。基道尔的商人从狮子国买回一只能说会道的鹦鹉,被勒登森用重金买下。这只鹦鹉对勒登森的王后纳格姆蒂讲了伯德马沃蒂的美貌。勒登森知道后,急于想见到公主,于是化妆成修行人,和其他一些修行人一起,由鹦鹉带路,奔向狮子国。经过种种苦难,渡过重重大海,他们来到狮子国京城。由于鹦鹉的通风报信,太子和公主见了面,但太子却过于激动,如醉如痴,竟失去了知觉,醒来后不见公主,恨不欲生。他急于再见公主,遂带领众多的修行人围城。结果,太子被俘,狮子国的国王要杀他,幸亏大神显灵解了围,并说服了国王把公主嫁给他,于是两人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时在基道尔的纳格姆蒂却很悲哀,她倾诉了被丈夫遗弃后的内心痛苦,并托飞鸟捎信给勒登森,使他怀念故土。于是,勒登森带领公主回国。有一个婆罗门把他带回绝世佳人的事告知了德里的穆斯林皇帝阿拉乌丁。阿拉乌丁派人来向勒登森索取公主,遭到拒绝,于是派兵来攻。勒登森奋起抵抗,经过八年的苦战,双方讲和。但是,背信弃义的阿拉乌丁用欺骗的手法囚了勒登森,并把他解回德里。公主设计并派人巧妙地潜入德里救出勒登森。阿拉乌丁率兵追来,中途受到阻击。勒登森被救回国后又和一邻国的国王作战,因为该国王想乘他不在时抢走公主。结果,两人都战死,这时阿拉乌丁又带重兵赶到城下,但他见到的只是公主殉情自焚后的一堆灰烬。
《伯德马沃德》的故事有一部分取自历史事实,但它只不过是作品的主要线索。此外,作者还从民间传说中吸取了一部分素材。作者将历史事件、传说故事揉和在一起,用丰富的想象构成情节,从而使作品成为一部悲剧性的感人的爱情故事诗。
长诗以勒登森和伯德马沃蒂为中心,歌颂了他们坚贞的爱情。作者突出了勒登森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不畏强暴、敢于反抗最高统治者的斗争精神。男女主角的悲剧是带社会性的,是封建的最高统治者阿拉乌丁破坏了他们幸福美满的生活,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深为人们惋惜和同情。伯德马沃蒂的自焚是悲壮的一幕,为了不落入阿拉乌丁之手,为了忠于爱情,她决心殉情自焚,诗中写道:
公主从容整盛妆,一死殉夫来成双。
日落西山夜来临,明月无光夜昏沉。
手理云鬓珍珠脱,好似流星往下落。
头上珠砂线一条,犹如黑夜火光照。
原想百年有一天,双双携手离人间。
如今鸳鸯两离分,无偶独自怎生存?
我将为你献此身,化成灰烬无遗恨。
好似扑灯蛾,毕生守誓约。
万事全抛尽,一死保洁身。
长诗中的穆斯林皇帝阿拉乌丁是邪恶势力的代表,他专横、残暴、毫无信义。诗人揭露和谴责了这个暴君。
长诗中有的人物的出现不是加强而是削弱了作品的效果,如另一国王和勒登森的斗争,纳格姆蒂的处境以及她和勒登森的关系等,也许这是作者过于拘泥于历史事实的结果。
有些人把这部长诗的最后一节(尾声)奉为至宝,认为找到了依据来说明长诗的目的是宣扬伊斯兰教“苏菲派”的宗教观点,并以此贬低长诗的社会意义。这一节诗把诗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地点等按宗教思想作了说明。如把伯德马沃蒂作为神明的象征,勒登森则是灵魂的象征,灵魂为了和神明统一并结合,必须有人指引,必须克服幻境、危难、世俗羁绊等等,而带路的鹦鹉,告密的婆罗门,原来的妻子纳格姆蒂以及皇帝阿拉乌丁正是这些方面的代表。乍看起来,不无道理,但许多是解释不通的。因为男女主角的悲剧性的结局正是直接与灵魂和神明统一的目的相矛盾的。所以,使人怀疑这最后一节牵强附会的诗是后人加上去的,而不是原作。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第三节 苏尔达斯和杜勒西达斯
一、苏尔达斯
苏尔达斯的生平也和印度古代其他许多诗人一样,缺少确切的历史材料。有一本名叫《八十四轶事》的书记载了他的一点事迹。他大约生活在十五世纪七、八十年代至十六世纪八、九十年代之间的某一段时期内。他出生于以歌唱为职业的民间艺人家庭,本人也是说唱艺人;出生地点一说在马吐拉,一说在德里附近。据《八十四轶事》记载:苏尔达斯见过当时的阿克巴大帝,阿克巴大帝叫他充当宫廷诗人,被他拒绝了。他双目失明,传说他是天生的盲人,其实这不可能,他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天生盲人所能描绘出来的。现在他的名字成了盲人的别名了。
苏尔达斯的思想受宗教影响很深,他很早就出了家,对宗教和大神特别是对毗湿奴大神的化身黑天很虔诚,因此,人们把他当作有形派黑天支的虔诚诗人的代表。狂热的宗教徒把他的作品当作宗教的赞美诗,其实他有很多诗歌唱的不是神性,而是人性;描绘的不是带灵光的圣像,而是活生生的人的形象;表达的不是抽象的神秘的感情,而是普通人的感情。
他的作品《苏尔诗海》是一部诗歌总集。至于以他的名字流传的《苏尔诗选》和《文学之波》,是不是他所作有争论。《苏尔诗海》中有四千多首诗,都有调(相当我国的词牌或曲牌),可以唱。诗的长短不一,有的三几行,有的数十行,甚至个别的有三百多行,一般都在十行左右。每首诗或每行诗的音节也不一样,比较自由,这是符合口头创作的特点的。现在流行的《苏尔诗海》是否包括了作者的全部作品,还很难说,因为传说作者的诗比这四千多首要多得多。另外,现在的本子中哪些不是他的作品而是后人加上去的,也不清楚,从全诗来看,矛盾之处也是有的。
谈到《苏尔诗海》,有必要谈一谈它和梵语古典文学中的《薄伽梵往世书》的关系。有些人认为《苏尔诗海》是苏尔达斯的创作,还有些人认为是《薄伽梵往世书》的译本,这两种说法都不确切。《薄伽梵往世书》共分十二篇,其中第十篇分上下两章,占全诗的四分之一以上。全诗共三万行左右,所写内容是大神毗湿奴化身下凡的故事,提到下凡二十四次,其实有较完整故事的只有十多次,全书以第十篇描写黑天这一化身的故事最长。《苏尔诗海》也分十二篇,第十篇也分上下两章,占全诗的百分之八、九十。内容也写毗湿奴历次下凡的故事,但以黑天的故事为最多,其他只简单地提了一下主要情节。在写黑天事迹时补充了许多情节,并增加了罗陀这一女主角,这是从梵语诗人胜天的《牧童歌》中继承来的。应该说,《苏尔诗海》是以《薄伽梵往世书》为蓝本加工改作而成的。这并不妨碍苏尔达斯的创造性,因为他创作的不是叙事诗,而是以《薄伽梵往世书》所提供的题材来抒发他自己的感情,因而有时对某一内容从各个角度反复咏唱多次。他的诗是他吟唱时别人记录的,现在的《苏尔诗海》是后人按《薄伽梵往世书》的情节编辑整理而成。
在《苏尔诗海》中篇幅占绝大部分的第十篇有相对的独立性,大体上有一个故事的基本线索。其情节的发展是:作为毗湿奴大神的化身黑天出生在牢房里,原来黑天的生父受黑天的舅舅的迫害,连同黑天的生母被关进牢房。黑天一生下地,其父连夜把他送到牧人聚居的牛庄的一个牧人家里。牧人夫妇第二天早上发现床上有一个婴儿,以为就是自己的儿子。于是黑天在牧人家里从一个婴儿成长为美少年,他和好多牧童和牧女成了好朋友,许多牧女都爱上了他,特别是一个名叫罗陀的牧女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黑天到京城杀死了他舅舅,他怀念牧女们,牧女们更怀念他。她们多方打听消息,托人送信,但杳无回音。他为了安慰牧区的人们,派了使者来到牧区。牧女们围着这个使者打听黑天的情况,情节发展到这里,宗教神秘色彩比较浓了,使者和牧女们争论的《黑蜂歌》也成了宗教膜拜方式的答辩。另外,在黑天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还穿插了他为人民降妖除害的一些事迹。
苏尔达斯集中地并且反复地描写了黑天从婴儿到少年的各个方面的生活,形成了一组一组的抒情诗,如母子之爱、偷吃奶油、森林放牧、夏日野游、河中戏水、花丛游乐、牧女恋情、欢度节日、喜荡秋千等等。诗人描绘了一个为人们所喜爱的人格化了的黑天的形象,他一会儿是在地上爬的满身泥土的幼儿,一会儿又是天真而又淘气的儿童,一会儿是活泼而又调皮的放牛娃,一会儿却是多情而又风趣的美少年。黑天出身于贵族,然而真正抚育他的却是牧民,实际上他是普通人民中间的一员。在他身上,没有贵族公子的气息,而是普通人的思想感情,体现出来的主要不是神性,而是人性。他不仅是普通人民中的一员,而且是他们理想的一员,保护他们和热爱他们的一员。
诗人细致地描写了母爱,母亲对孩子的希望,在摇摇篮时母亲慈祥的目光,孩子天真的微笑,当孩子会说话时向母亲天真地发问和与母亲纠缠的情景。这些,在当时的文学中还是未曾有过的新的题材。比如在题为《母亲的希望》这首诗里写道:
母亲心里这样祈求:
何时孩子会爬着走?
何时孩子会用脚走路?
叫爸爸妈妈又在什么时候?
何时宝宝牵着我的衣角和我闹个不休?
何时慢慢吃饭用自己的双手?
望着我笑着和我说话又在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我可以为他一点不发愁?
诗人刻画儿童心理、少年心理和孩子不懂事的幼稚行为很生动,在《黑天和孩子们玩耍时耍赖皮》的诗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黑天!游戏中不看情面。
你输了,达玛赢了,你为何这样闹翻天?
你出身的种姓和我们也相同,
我们也不靠你家吃饭。
只不过你家的牛多几头,
你就仗势这样闹一番。
爱胡闹的孩子谁和他玩?
于是所有的小伙伴都远远坐在一边。
苏尔达斯说:我的主想和他们一起玩,
他拿父亲来发誓再也不捣乱。
这首诗的末尾,诗人把黑天这样一个娃娃当作教主显得不伦不类,这在好多诗的结尾部分都是如此,末尾的一两句就成了他颂神的符号。如果去掉这一两句意思仍然完整。下面是诗人在《黑天要去放牛》中写长大到五六岁的黑天向往放牛的迫切的心情和兴奋的感受:
妈!我要去放牛,我已长大,
你跟爸爸说我不会害怕。
有哥哥、纳达、拜达许多放牛娃。
和放牛娃在一起我心高兴,
给我备好午饭我带往森林。
我捧叶木纳河的圣水向你发誓愿,
到河里去玩水的事我决不干。
诗人在《黑天到森林放牛》中写道:
黑天一见森林,
心头无比高兴。
牛往哪儿走,他就与放牛娃随后跟。
他对哥哥讲:千万别丢下我,
我还要随你来森林,
今天妈妈好歹算答应,
也许明日不能成行。
你向我发誓吧:
明天一定叫我,当我睡着未醒。
苏尔达斯说:
黑天当着好多放牛娃恳求哥哥答应。
《黑天向妈妈控告哥哥欺负他》反映了一个孩子受了委屈的心情,也颇有趣味。
妈妈,哥哥是坏蛋!
他说林中很好看,叫大家跟他去玩,
把我也味了去,那儿长着好多树。
突然他喊道:跑呀跑呀!来了吃人的大老虎。
我害了怕,身子发抖,急得直哭。
没有一个人把我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