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阮攸(1765…1820)字素如,号清轩,河静省宜春县仙田乡人。他的家庭是黎氏王朝的显赫贵族,不仅在政治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越南文坛上也负有盛名。他的父兄叔侄,多有作品问世,形成“鸿山文派”。阮攸自幼在“重忠义,擅文章”的家庭传统的熏陶下,立志效忠封建王朝,重视文学修养。
阮攸二十岁时中乡试三场(秀才),承父荫出仕“正首校”。这时,正值黎氏王朝衰败腐朽之际,西山农民起义军声势浩大,直逼黎氏巢穴,封建王朝岌岌可危。阮攸站在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立场上,积极参与镇压农民起义的军事行动,但终究未能挽救黎氏王朝必然覆灭的命运。严峻的现实使他逐渐意识到封建王朝的腐朽无能,“兴邦复国”的前途渺茫,感到时代的巨大变迁,非人力所能挽回。他内心忧虑颓丧,徬徨无着。他经过长期颠沛流离、贫病交集的生活之后,终于隐居故乡,放迹山水,寄情吟咏,成为一个“国破家败”的落魄政客。正是在这期间,他有机会接触到下层人民,亲眼目睹了人民的疾苦,使他痛感社会的动乱,权势的专横。这一切,对于诗人后来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1802年,阮福映在法国资本势力的支持下,击败了西山农民起义军,称帝越南。阮攸被迫应召,勉强出仕。任职期间,面对封建统治集团上层的争权夺利、相互倾轧,他采取了明哲保身、避而远之的态度;因此,虽然身居高位,处境却十分孤独,抱负也无从施展。他曾一再托病辞官,返回故里,然而均被召回,最终未能如愿。
1812年,阮攸出使中国。在这期间,他进一步接触到中国的古典文学,并对当时流行颇广的“才子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中即有《金云翘传》的原本。由于这些小说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的中国(明代)封建社会的现实,与当时越南的社会状况,极为相似。所以,阮攸回国后,即借用中国《金云翘传》的题材,以具有民族特色的六八体诗的形式,写出了反映越南封建社会面貌、熔铸了他大半生坎坷际遇的越南的《金云翘传》。
1820年,阮攸再度奉使中国,未及启程即患重病,于同年去世。
阮攸遗留下来的作品,除《金云翘传》外,尚有诗文集《众生十类祭文》、《清轩前后集》等,但以《金云翘传》最为完整,也最为著名。《金云翘传》全诗凡三千二百五十二行,分为十二卷,是名符其实的长篇叙事诗。就它的组织结构、情节发展而言,可分为六大部分:
第一卷至第三卷,描述作品女主人公翠翘的家世、才艺和性格。出身员外府第的翠翘,才貌出众,知书识礼,性格温顺。她与书生金重相识,互相倾慕,私订终身。不幸金重父死,回乡奔丧,翠翘与他忍痛相别。这是全诗开端。
第四卷至第六卷,叙述翠翘的幸福家庭,如何在贪得无厌的奸商和横暴无忌的官吏衙门的串通谋害下,惨遭破坏的经过。翠翘父兄含冤入狱,翠翘卖身赎救,受人欺骗,沦为娼妓。故事从家庭描写入手,逐步转向社会,揭开了罪恶的封建社会的帷幕。
第七卷至第八卷,描写翠翘怎样地挣扎反抗,要冲决罗网,跳出火坑,争取新的生活。结果,她嫁给一个懦弱无能的纨袴子弟束生为妾,受尽了官僚地主家庭加予她的种种侮辱和折磨,其间虽然得到女管家和女尼觉缘的同情和帮助,但终究摆脱不掉社会邪恶势力的重重包围,再一次落入陷阱。随着主人公不幸命运的曲折变化,作品进一步揭示出封建社会的层层黑幕。一个善良的女子,在那虎豹当道、豺狼成群的社会里,是如何地备受摧残,如何地走投无路,欲生不能。
第九卷,叙述翠翘生活的突然转变。一个揭竿而起、重整乾坤的英雄好汉徐海,持义除奸,横扫人间污浊,不仅帮助翠翘跳出火坑摆脱非人处境,而且为她报仇雪恨,严惩贪官污吏、奸夫毒妇。人民的希望得到了实现。这当然是作者对于社会出路的一种探索,但它清楚地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们渴求解放和幸福,并把它的实现寄托到强有力的英雄人物身上,寄托到坚决有力的斗争道路上。在这里,作者以爱憎分明的感情,淋漓酣畅的笔触,把全诗推向了高潮。
第十卷,描写翠翘在“夫荣妻贵”的封建观念支配下,力劝丈夫徐海“归顺”官军,结果双双受骗。徐海中计被围,身列战场;翠翘受尽凌辱,终于投江自尽。全诗至此基本结束。
第十卷至第十二卷,尾声部分。回应全诗开首,补叙金重办过丧事,再寻翠翘不得;后“会试”高中,补官上任,沿途查访翠翘下落,在江边得知“死耗”,于是设台祭奠。最后,在觉缘指引下,见到了已被搭救脱险、隐居庵堂的翠翘。经过十五年的颠沛流离、千辛万苦之后,翠翘与金重终于欢聚团圆。这一喜剧性的收场,显然带有浪漫色彩,鲜明地反映出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信念。
从《金云翘传》所描写的整个内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通过生动的艺术手法,具体地描绘了一幅基本上符合历史真实的越南封建社会末期的图画。通过翠翘这一典型人物的一生,反映出当时越南广大妇女和被压迫群众的悲惨命运。全诗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因素和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它的基本倾向是进步的。
《金云翘传》所选择的题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以出身“书香门第”的翠翘作为全书的主人公,以她的“员外”家庭的破产、没落为背景,细致地描绘了她所遭到的种种苦难与不幸。由于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矛盾纷乱、复杂,社会罪恶深重、弥漫,即使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也是“劫数”难逃,“命运”莫测。所以,具体描绘一个封建家庭及其成员遭殃蒙难的过程,也就富有特色地反映出气数已尽,崩溃在即的封建社会的历史面貌。
《金云翘传》从多方面揭示了造成翠翘悲惨命运的社会因素。这里既有封建官僚的专横暴虐、营私舞弊,又有新兴商人的贪婪狠毒、恣意妄为;既有贵族豪门的倚势凌弱、欺压善良,又有花街柳巷的淫荡堕落、乌烟瘴气……正是在地主、官吏、商人、纨袴子弟、地痞流氓、人口贩子接连不断、串通一气的残酷迫害下,翠翘才从一个“名门闺秀”一步步地沦为被侮辱、被迫害的妓女、侍妾、奴仆和尼姑,从精神到肉体,无不横遭摧残。黑暗、残暴的封建社会环境,决定了翠翘不可逃避的悲惨命运。因此,这部作品,不仅反映了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而且有力地揭发、批判了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
作品对于翠翘沦落作娼、被迫为妾的痛苦生活,作了比较集中、细致的描绘。翠翘两入青楼,两作婢妾,备受蹂躏和压迫;她那“风尘堕落”、“一生含垢”的苦难生涯,正是当时处在封建制度下广大越南人民悲惨境遇的真实写照。通过这些描写,作者对于当时人民的苦难,倾注了忧愤悲慨之情,流露出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作品在描绘翠翘苦难命运的同时,还描绘了她性格和品质的某些特点:她心地善良,聪敏贤慧,不仅尊老怜幼,而且忠于爱情,富于自我牺牲精神。在封建邪恶势力的横暴迫害下,她虽忍气吞声,反抗不力,但始终没有消沉颓丧,而是热切地期望跳出火坑,盼望出头之日。徐海聚众起义,横扫妖魔鬼怪,她敢于跟着他去报仇雪恨。即使到了徐海不幸身亡,自己受骗被辱之后,也没有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而是悔恨交加地投江自尽,表明了她与邪恶社会的势不两立。这一切,显示出翠翘性格中坚毅顽强的一面,反映出人民群众精神品质的某些本质方面。
但是,翠翘的性格也有软弱和不足之处。在她身上,不时流露出“三从四德”、“夫贵妻荣”、“忠君报国”、“逆来顺受”等封建传统观念,它们有时甚至支配了她的思想、感情和行动。这固然有符合历史真实、符合人物的出身和教养状况的一面,但它毕竟有损于人物性格的光辉;这是作者思想深处封建道德观念的自然流露。此外,作品在揭示翠翘苦难命运的根源时,诗人唯心地把它归结为是“天命注就”、“祸由情起”,而抹煞了社会历史的必然因素。
徐海,是作者着力刻画和歌颂的英雄形象。他在乱世之秋、民怨沸腾之际,揭竿而起,锄强济弱,严惩奸顽,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封建当权阶级,表现出罕有的斗争热情和英雄气概。在他身上,寄托着人民的迫切愿望,体现出人民的斗争精神。这在暗无天日的封建社会里,显然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但是,这个形象也受到了严重的歪曲。他经常脱离群众,单枪匹马进行战斗,带有明显的草莽英雄色彩。更其严重的是,他在起义斗争频频获胜的大好形势下,为了光宗耀祖,图取个人功名利禄,竟然置人民利益于不顾,弃甲“归顺”官军,走上了背弃农民起义的投降道路。这一切,清楚地反映了作者世界观中的封建正统观念和对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缺乏认识。
不过,我们仍然必须肯定《金云翘传》所达到的思想高度,同时,还要看到它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整部长诗结构严谨,不仅卷卷相接,联系紧凑,而且首尾呼应,构思完整。人物形象刻画生动,性格鲜明,既有个性特色的肖像描绘,又有细致深刻的心理分析。语言简洁凝炼,用词贴切自然,音调铿锵动听,富于音乐美感。《金云翘传》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体现了越南古典文学发展的水平。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第十一章 中古印度尼西亚文学
第一节 概述
印度尼西亚是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民族,据一些史学家考据,最早生活在亚洲大陆的东南部,是属于同一个语言文化的种族,后来才迁徙东南亚诸岛。由于山川海洋的阻隔和生产力水平的差别,各地区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不平衡,导致各地区各民族在语言文化上的日益差异,终于形成因地而异的多样化的文化。其中以爪哇文化、马来文化、巽达文化、巴厘文化等最为发达。印度尼西亚的古典文学就是由属于这些不同文化的爪哇古典文学、马来古典文学、巽达古典文学、巴厘古典文学等所组成,而以爪哇和马来的古典文学为主。在印度尼西亚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一个全国统一的封建文化,因此也就不存在一个全国统一的古典文学。从总的发展情况来看,由各族古典文学所组成的印度尼西亚古典文学大致可分成三类,代表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民间口头文学
这是外来文化影响和书面文学出现之前印度尼西亚民族固有的文学形式。这类民间口头文学源远流长,产生的年代大都无法考溯,主要有神话传说、动物故事、谐谑故事、咒辞、谚语、谜语、民歌民谣等。神话传说的内容大都与古代人的生产活动和原始信仰(万物有灵论)密切相关。如解释人类的起源,山川的由来,万物的变化等,反映古代人企图借助想象来解释和征服自然力的愿望。在动物故事中,最受劳动人民喜爱的是《小鼷鹿的故事》。这是一部生动有趣而又寓意深刻的民间故事,通过动物世界的弱肉强食和持强欺弱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对社会强暴的鄙视和憎恶,以及对受欺压者的赞扬和同情。故事中,象老虎、鳄鱼等代表林中豪强的兽类都被描绘得十分残暴、贪婪和愚蠢、而象小鼷鹿、小山羊这类善良的弱小动物个个都成了聪明机智、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正面形象,它们总是能以自己的智慧和相互支援不断挫败猛兽们的袭扰和欺凌。从故事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上分析,这类故事可能出于阶级社会形成之后,似乎已受到古印度文学的影响。谐谑故事也是属于较晚的民间口头创作,其中有些故事(如《勃拉朗大伯》等),直接揭露和讽刺了国王的昏庸无道以及财主的骄奢淫逸。
咒辞是在和神话传说相似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原始的诗歌形式,它是一种念咒的口语套式,一般由叫“巴旺”的祭司主持念咒仪式。这是古代人希图借助于有节奏的语言的力量来影响和感染“超自然力”,去为他们征服自然,消灭敌人和禳灾祛病。但咒辞严格地说,还不能算是真正的诗歌,真正的诗歌始于民间歌谣,而最能代表印度尼西亚诗歌基本特色的是“板顿”。板顿诗又叫马来民歌,一般由四句组成,前两句是引子,后两句才是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引子往往述说一种譬喻,但与中心思想并不一定有意义上的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