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可推知牌楼之形成,必在明以前也。大同旧镇署前牌楼,四柱三间,其斗
拱、檐拱横贯全部,且作重檐,审其细节似属明构。清式牌楼,亦由官定则
例'2',有木石,琉璃等不同型类。其石牌坊之作法,与明陵牌楼比较几完全
相同。

庭园我国庭园虽自汉以来已与建筑密切联系,然现存实物鲜有早于
清初者。宫苑庭园除圆明园已被毁外,北平三海及热河行宫为清初以来规模;
北京颐和园则清末所建。江南庭园多出名手,为清初北方修建宫苑之蓝本。

二细节分析

阶基及踏道元明清之阶基除最通常之阶基外,特殊可注意者颇多。安
平圣姑庙全部建于高台之上(第。。 110图),较大同华严寺善化寺诸例尤为高
峻,且全庙各殿,均建于台上,盖非可作通常阶级论也。曲阳北岳庙德宁殿
(第。。 109图)及赵城明应王殿(第。。 111图)阶级比例亦颇高。正定阳和楼之
砖台则下辟券门,如城门之制(第。。 107图),明、清二代如长陵棱恩殿(第
129图)、太庙前殿(第。。 135图)及北京清故宫诸殿(第。。 148图)均用三层
或重层白石陛,绕以白石栏干,而殿本身阶基亦多作须弥座,饰以雕华,至


为庄严华丽。至若天坛圜丘,仅台三层,绕以白石栏干,尤为纯净雄伟。宫
殿阶陛之前侧各面,多出踏道一道或三道,其居中踏道之中部,更作御路,
不作阶级,但以石版雕镌龙凤云水等纹,故宫太和门太和殿阶陛栏干及踏道
之雕饰,均称精绝。

为庄严华丽。至若天坛圜丘,仅台三层,绕以白石栏干,尤为纯净雄伟。宫
殿阶陛之前侧各面,多出踏道一道或三道,其居中踏道之中部,更作御路,
不作阶级,但以石版雕镌龙凤云水等纹,故宫太和门太和殿阶陛栏干及踏道
之雕饰,均称精绝。
'3'。河北赵县永
通桥上明正德间栏版则尚作斗子蜀柱,及斗子驼峰以承巡杖,有前期遗风,
为仅有之孤例。

柱及柱础'4'自元代以后,梭柱之制,仅保留于南方,北方以直柱为常
制矣。武义延福寺元代大殿内柱,卷杀之工极为精美,柱外轮线圆和,至为
悦目。柱下复用木櫍石础,如宋营造法式之制,北地官式用柱,至清代而将
径与高定为一与十之比,柱身仅微收分,而无卷杀。柱础之上雕为鼓镜,不
如雕饰。但在各地则柱之长短大小亦无定则。或方或圆随宜选造。而柱础之
制江南巴蜀率多高起,盖南方卑湿,为隔潮防腐计,势所使然,而柱础雕刻,
亦多发展之余地矣。

文庙建筑之用石柱为一普遍习惯,曲阜大成殿,大成门,奎文阁等等均
用石柱,而大成殿蟠龙柱尤为世人所熟识。但就结构方法言,石柱与木合构
将柱头凿卯,以接受木阑额之榫头,究非用石之道也。

门窗'5'造门之制,自唐、宋迄明、清,在基本观念及方法上几全无
变化。营造法式小木作中之版门及合版软门,尤为后世所常见。其门之安装,
下用门枕,上用连楹,以安门轴,为数千年来古法。连楹则赖门簪以安于门
额。唯唐及初宋门簪均为两个,北宋末叶以后则四个为通常做法。门板上所
用门钉,古者仅用钉门于横楅,至明清而成为纯粹之装饰品矣。

屋内槅扇所用方格球纹菱纹等图案,已详见于营造法式,为明、清宫殿
所必用。法式所有各种直棂或波纹棂窗,至清代仅见于江南民居,而为官式
所鲜用。清式之支摘窗及槛窗,则均未见于宋元以前。在窗之设计方面,明、
清似较前代进步焉。江南民居窗格纹样,较北方精致纤巧,颇多图案极精,
饶有风趣者。

长春园欧式建筑之窗均为假窗,当时欧式楼观之建筑,盖纯为园中“布
景”之用,非以兴居游宴寝处者,故窗之设亦非为通风取光而作也。

斗拱'6'(第。。 4图)就斗拱之结构言,元代与宋应作为同一时期之两
阶段观。元之斗拱比例尚大;昂尾挑起,尚保持其杠杆作用;补间铺作朵数
尚少,每间两朵为最常见之例,曲阳德宁殿,正定阳和楼所见均如是。然而
柱头铺作耍头之增大,后尾挑起往往自耍头挑起,已开明清斗拱之挑尖梁头
及溜金斗起秤杆之滥觞矣。

明、清二代,较之元以前斗拱与殿屋之比例,日渐缩小(第。。 189图)。
斗拱之高,在辽宋为柱高之半者,至明清仅为柱高五分或六分之一。补间铺
作日见增多,虽明初之景福寺大殿及社稷坛享殿亦已增至四朵六朵,长陵棱
恩殿更增至八朵,以后明清殿宇当心间用补间铺作八朵,几已成为定律。补


间铺作不唯不负结构荷载之劳,反为重累,于是阑额(清称额枋)在比例上
渐趋粗大;其上之普拍枋(清称平板枋),则须缩小,以免阻碍地面对于纤
小斗拱之视线,故阑额与普拍枋之关系,在宋、金、元为T形者,至明而齐,
至明末及清则反成凸字形矣。

间铺作不唯不负结构荷载之劳,反为重累,于是阑额(清称额枋)在比例上
渐趋粗大;其上之普拍枋(清称平板枋),则须缩小,以免阻碍地面对于纤
小斗拱之视线,故阑额与普拍枋之关系,在宋、金、元为T形者,至明而齐,
至明末及清则反成凸字形矣。

在各件之细节上,昂之作用已完全丧失,无论为杪或昂均平置。明、清
所谓之“起秤杆”之镏金斗,将耍头或撑头木(宋称衬枋头)之后尾伸引而
上,往往多层相叠,如一立板,其尾端须特置托斗枋以承之,故宋代原为荷
载之结构部分者,竟亦沦为装饰累赘矣。柱头铺作上之耍头,因为梁之伸出,
不能随斗拱而缩小,于是梁头仍保持其必需之尺寸,在比例上遂显庞大之状,
而桃尖梁头遂以形成(第。。 189、193、194图)。

构架'7'柱梁构架在唐、宋、金、元为富有机能者,至明、清而成单
调少趣之组合。在柱之分配上,大多每缝均立柱,鲜有抽减以减少地面之阻
碍而求得更大之活动面积者。梁之断面,日趋近正方形,清式以宽与高为五
与六之比为定则,在力学上殊不合理。梁架与柱之间,大多直接卯合,将斗
拱部分减去,而将各架榑亦直接置于梁头,结构简单化,可谓为进步。明栿
草栿之别,至明清亦不复存在,无论在其平暗之上下,均作法相同。月梁偶
只见于江南,官式则例已不复见此名称矣。

平梁之上,唐以前只立叉手承脊榑,宋、元立侏儒柱,辅以叉手。明、
清以后,叉手已绝,而脊榑之重,遂改用侏儒柱(脊瓜柱)直接承托。

举折之制,至清代而成举架,盖宋代先定举高而各架折下,至清代则例
则先由檐步按五举,六举,七举,九举递加,故脊榑之高,由各架递举而得
之偶然结果,其基本观念,亦与前代迥异也。

藻井'8'平棋样式至明、清而成比例颇大之方井格,其花纹多彩画团
花龙凤为多,称天花板。藻井样式明代喜以斗拱构成复杂之如意斗拱,如景
县开福寺大殿(第。。 127图)及南溪旋螺殿所见。至如太和殿之蟠龙藻井,雕
刻精美,为此式中罕有之佳例(第。。 148图)。

墙壁墙壁材料自古有砖,板筑,土砖三种。北京护国寺千佛殿墙壁,土
砖垒砌,内置木骨'9',为罕用实例。在砖墙之雕饰上,清代有磨砖对缝之法
至为精妙。雕砖及琉璃亦为砖墙上常见之装饰。明、清官式硬山山墙,作为
墀头,为前代所未见。

屋顶'见注。。 7'屋顶等第制度,明、清仍沿前朝之制,以四阿(庑殿)
为最尊,九脊(歇山)次之,挑山又次之,硬山为下。清代四阿顶将垂脊向
两山逐渐屈出,谓之推山,使垂脊在四十五度角上之立面不作直线,而为曲
线。其制盖始于营造法式“两头增出脊榑”之法,至清代乃逐架递加其曲度,
而臻成熟之境。九脊顶之两山,在宋代大多与稍间补间铺作取齐,至清代乃
向外端移出,大致与山墙取齐,故两山之三角部分加大,宋、元两山皆如“挑
山”之制,以梁架为内外之间隔,山际施垂鱼惹草等饰。明、清官式则因向
外端移出,遂须支以草架柱子,而草架柱子丑陋,遂掩以山花板。于是明、
清官式歇山屋顶,遂与宋以前九脊顶迥然异趣矣。

屋顶瓦饰'见注。。 7'■(筒瓦),瓪瓦(板瓦),明、清仍沿前朝之旧,


元代琉璃瓦实物未之见。清代琉璃瓦之用极为普遍。黄色最尊,用于皇宫及
孔庙;绿色次之,用于王府及寺观;蓝色象天,用于天坛。其它红紫黑等杂
色,用于离宫别馆。

元代琉璃瓦实物未之见。清代琉璃瓦之用极为普遍。黄色最尊,用于皇宫及
孔庙;绿色次之,用于王府及寺观;蓝色象天,用于天坛。其它红紫黑等杂
色,用于离宫别馆。

通常民居,只用仰覆板瓦,上作清水脊,脊两端翘起,称朝天笏,为北
京所最常见。

■瓦之法,北方多于椽上施望板,板上施草泥二三寸,以垫受瓦陇,盖
因天寒,屋顶宜厚以取暖。南方则胥于椽上直接浮放仰瓦,其上更浮放覆瓦,
不施灰泥,盖气候温和,足蔽雨露已足矣。
雕饰明、清以后,雕刻装饰,除用于屋顶瓦饰者外,多用于阶基,
须弥座、勾栏、石牌坊、华表、碑碣、石狮,亦为施用雕刻之处。太和殿石
陛及勾栏、踏道、御路,皆雕作龙凤狮子云水等纹。殿阶基须弥座上下作莲
瓣,束腰则饰以飘带纹。雕刻之功,虽极精美,然均极端程式化,艺术造诣,
不足与唐、宋雕刻相提并论也。

彩画元代彩画仅见于安平圣姑庙,然仅红土地上之墨线画而已。北
京智化寺明代彩画,尚有宋营造法式“豹脚”、“合蝉燕尾”、“簇三”之
遗意。青绿叠晕之间,缀以一点红,尤为夺目,清官式有合玺与旋子两大类。
合玺将梁枋分为若干格,格内以走龙蟠龙为主要母题。旋子作分瓣圆花纹于
梁枋近两端处,因旋数及金色之多寡以定其等第,离宫别馆民居则有作写生
花纹等,更有将说书戏剧绘于梁枋者,亦前代所未见也。

'1' 王璧文《清官式石桥做法》。
'2' 梁思成《营造算例》,刘敦桢《牌楼算例》。
'3' 梁思成、刘致平《建筑设计参考图集》第二集《石栏杆》。
'4' 梁思成、刘致平《建筑设计参考图集》第七集《柱础》。
'5' 陈仲篪《识小录》,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六卷第二期。
'6' 梁思成、刘致平《建筑设计参考图集》第四集、第五集《斗拱》。
'7' 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
'8' 梁思成、刘致平《建筑设计参考图集》第十集《藻井》。
'9' 刘敦桢《北平护国寺残迹》,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六卷第二期。

第八章结尾·清末及民国以后之建筑

第八章结尾·清末及民国以后之建筑

清宣统间,建大理院于北京,规模宏大,为文艺复兴式虽非精作,材料
尤非佳选,然尚不失规矩准绳,可称为我国政府近代从事营建之始。至如参
谋本部,财政部等官署,皆约略同时者也。

民国初年,北京正阳门瓮城之拆除,两侧增辟门洞,但保存箭楼,作为
纪念建筑,由内务总长朱启钤主持其事,由瑞典建筑师史达克(Stark)设计
监工,颇费慎思,为市政上一新献。

至国人留学欧美,归国从事建筑业者,贝寿同实为之先驱,北京大陆银
行为其所设计。欧美同学会则就石达子庙重修改造,保留东方建筑之美者也。
民国十一二年顷,关颂声自美国归来,组织基泰工程公司,建树于津沪颇多。
其后留学生中学习建筑者渐众。然在此时,欧美建筑师之在华者已渐着意我
国固有建筑之美德,而开始以中国建筑之部分应用于近代建筑,如北京协和
医学院,燕京大学,南京金陵大学,成都华西大学,皆其重要者也。然而此
数处建筑中,颇呈露出其设计人对于我国建筑之缺乏了解,如协和医学院与
华西大学,仅以洋房而冠以中式屋顶而已。至如燕京大学,则颇能表现我国
建筑之特征,其建筑师 
Murphy,以外人而臻此,亦堪称道;然其所作南京阵
亡将士纪念塔,则比例瘦弱,细节纤靡,而立塔地位未能选置高耸之处,而
幽处山怀,亦其缺点也。

国民政府成立以竞选方式征求孙中山陵墓图样,建于南京紫金山,中选
人吕彦直,于山坡以石级前导,以达墓堂。墓堂前为祭堂,其后为墓室。祭
堂四角挟以石墩,而屋顶及门部则为中国式。祭堂之后,墓室上作圆顶,为
纯粹西式作风。故中山陵墓虽西式成分较重,然实为近代国人设计以古代式
样应用于新建筑之嚆矢,适足以象征我民族复兴之始也(第 
190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